㈠ 保险行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1.保险市场体系化。从市场体系架构来看,原保险市场较大,再保险市场很小;市场发展很快,监督和法规发展较慢,保险中介混乱,违规代理严重,权力运作、官方管制使各保险主体在市场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自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
2.经营业务专业化。就专业经营水平而言,尤其是同国际上专业化保险公司相比,我国保险专业经营水平还很低,发达国家在产险与寿险领域内都有专门的公司,如专营火灾险的公司、专营健康险公司、专营机动车险的公司、专营农业险的公司等等。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
3.市场竞争有序化。近几年,中国保险市场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化竞争状况,其结果既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搞乱了保险市场秩序,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着成效。最近中国保监会主席马永伟提出了加强保险监管的一套完整工作思路,这就是:加强保险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保险业自我约束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保险法规和完善保险机构体系与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保险监管,防范与化解经营风险。
4.保险产品品格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保险会更加深入人心,企业与居民在逐步提高保险意识的同时,对保险的选择意识也不断增强,投保需求呈多样化和专门化趋势。它们从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慎重选择。在这种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而保险产品价格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也将实行市场化。可以预见,名牌产品+合理价格+特色服务将是未来保险市场竞争的刹手锏。
5.保险制度创新化。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的保险创新尽管有所发展,但还很落后,积极开展保险创新,既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推动我国保险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经营管理集约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保险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方面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在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逐步放宽的基础上,将大量的准备金所形成的巨额资金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投资房地产、股票、各种债券,实现投资多元,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7.行业发展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在险种开拓上,积极发展核能、卫星发射、石油开发等高科技险种,在业务经营上,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
8.从业人员专业化。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壮大。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㈡ 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是什么
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是:在“互联网+”大潮下,走互联网渠道似乎成了液磨各保险公司的共同选择。互联网保险能克服传统商业健康险面临的信息化水平闹桥斗较低的制约因素,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健康保险的创新发展带来机遇。
保险业正在通过“互联网+”广泛布局大健康消唤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在政策红利的引导下,社会资本快速进入健康医疗领域,“健康保险+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未来可期。
保险行业长期看虽然是稳赚不赔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口出生率逐渐减少,保险行业的高峰期可能会不复存在,保险行业很直接和人口挂钩,所以除非人口再次高速增长,否则保险行业瓶颈已到,曾经的高点很可能就是历史最高点了。
㈢ 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是什么
发展现状:保险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趋势:在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搜大人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险服务。
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2、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
3、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发展趋势看,保险业在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4、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保敬侍险顾名思义就是对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到保障作用,而保险在世界上发展历史已有很长时间,通过保险不断经过发展,也让保险行业发展繁荣,而保险主要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两者之间关系。
投保人一旦发生什么问题,保险人就会对其进行赔偿,从而减轻投保人生活压力,让越来越多人能够得到保障世稿竖。
㈣ 中国经济形势 保险发展趋势
中国保险业的前景展望[原创]
中国保险业的前景展望
中国人寿四川分公司副总经理向贵朗
(根据演讲记录,未经本人审阅)
一、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2003年,全世界GDP达到3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约10万亿美元,占了1/3,欧洲占了20%,日本占了10%,其余上百个发展中国家只占了10%左右。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刺激了它的经济增长,去年经济增长达到了4%。欧洲、日本也才各自达到1.2%。
国内2003年的经济情况:
(1)非典的影响。全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9.1%,二季度由于非典的影响,只达到了6.1%。经过中央积极的进一步的完善措施,全国上下一心,下半年经济回升,全国的GDP达到了116994亿元,经济增长9.1%,是97年以来GDP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深圳人均超过了6000美元,上海人均达到了5000美元,国内人均达到1090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
(2)进出口总额达到了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7.1%,是8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比上年增长9.3%;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2元,比上年增长4.3%。
(4)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000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0.3%,税收收入达到200450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0.3%。
(5)2003年外资直接投资突破5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由于经济的增长,使得恩格尔系数(消费比重)下降为城市37.1%,农村45.6%。2003年末,全国人口129270亿,其中城镇52376亿,城市化比率达40.53%。
二、金融形势
(一)银行业
去年实现利润1906亿元(四家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下降了20.4%,不良贷款率下降了17.8%。其中工行实现利润621亿,增长了40%,农行197亿,增长了56%,中行570亿,建行512亿,增长了33.9%。与四家国有银行相对应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5093.7亿元。
(二)证券业
去年底全国上市公司(A、B股)达到1287家,比上年增加了63家,股票市值达到42456.71亿元,开户数达到7025.41万户,增长了141.33万户,全国有45.5%证券公司盈利。
(三)保险业
全球的保险业2002年保费收入26000多亿美元,其中非寿险占了30%,寿险占了70%,增长比例为4%。
中国去年保费收入3886.4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7.1%,其中财产险869.4亿元,比上
年增长了11.71%,占总保费的22.41%;寿险301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2.36%,占总保费的77.59%;长期险2669.49亿元,增长了287.3亿元;健康、意外险341.5亿元,增长了69.7亿元。2002年全国保险赔款84亿元,增长了19%,其中淮河流域发生洪水,赔付5亿元,上海地铁四号线渗透水,赔付1.35亿元,全国非典赔付500万。
全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增长率、市场份额的情况如下表:
单位:亿元
保费收入增长率市场份额
中国人寿1620.4625.87%53.82%
平安588.99.5%19.56%
太平洋376.7451.28%12.51%
新华171.85115.27%5.71%
泰康133105%4.42%
美国友邦33.81.12%
太平人寿32.6791.2%1.09%
其它53.5777.42%1.78%
保险业的主体,国内去年年末共有61家,其中24家财险公司,32家寿险公司,5家再
保险公司,37家外资合资公司设了67个营业机构。有19个国家地区的128家外资保险公司机构在中国设了192个代表处。
保险中介机构,2003年末,中国保监会已批准1037家,其中已批准开业的有705家,筹建的332家。兼业代理机构,全国11.7万家,其中寿险代理68696家。去年代理公司实现保费48.7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2%,占全业的2.1%。全国代理人128万,增长了10万,加上兼业代理人共150万。全国通过中介代理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892.73亿元,增长10%,占全国保费总额的74.55%。
2003年全国保险业的改革深化:
(1)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由中纪委调任过来,保监委升格为正部级,设了18个机构,400人编制。吴主席在报告中强调:把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快速发展。
(2)各省的机构在2004年2月6日全部成立为保监局。
(3)去年保险业的开放,全国开放了15个城市,而且允许外资公司开办除法定之外的非寿险业务。
(4)监会去年取消了86个审批项目。提高了效率,风气相对有所好转。
(5)对于健康险、养老险的专业保险公司,今年看得出相对有些眉目,要准备开业,比如中保、华泰、太平洋(养老)、新华(健康)等。
(6)保监会允许各家机构放宽经营范围。
(7)外国经纪人公司、再保险公司都允许陆续进入中国。
(8)去年各家保险公司对新型产品开发很重视,全国新产品保费收入1750.2亿元。
(9)原来三家国有保险公司相继改组成功。2003年7月18日中国人保挂牌;2003年6月30日中国人寿成立,8月28日挂牌,12月27日在香港、纽约上市,偿付能力是标准值的5.6倍;2003年8月,中国再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又以投资人和主发起人的身份控股设立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三、目前中国保险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规模小,密度低。全国保费收入,80年2.8亿(全是财险),81年5.3亿,其中财险4.77亿,82年人身险159万,全国10.3亿。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30%,尽管我们发展很快,但整体规模还是很小。美国一家公司一年就达到870多亿美元。2002年,全球的保险深度8.6%,我国仅3.3%,世界排名48位;保险密度全球人均423美元,我国仅29美元,排名67位,2003年,我国人均39.54美元。
2、员素质不高,人才奇缺。高层的、内行的、全才的人员缺。现在每年的培训费用达到550亿元。
3、中资公司的经营理念有待深化。中国人寿的赔付能力虽达到6.6倍,但在保险行业我们一定要诚信。民润保险代理公司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司风:起点高、管理严、司风好、讲诚信,不能搞浮躁情绪,坑蒙拐骗。
4、诚信建设相对滞后。前几年,由于缺乏诚信,中国的经济损失达5585亿元。汕头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领导不得不在全市强抓诚信建设,尽量尽快的挽回损失。我们要以情待人、以信接物、以利接义、以人为本。吴定富主席提出了四个一:打好一个基础(信息共享),创建一个好的机制(罚戒机制),四位一体(企业自控、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
5、当前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低下,技术水平不高。
6、目前产品比较单一。中国人民银行调查,全国储蓄11.6万亿元,其中45%与家庭的养老、健康、子女教育有关。这几方面恰又与保险是息息相关的,目前市场上人们自己愿意买的、符合需求的保险产品很少。所以保险公司有待进一步开发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7、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要依法合规经营。
四、保险事业的展望
1、目前是保险业发展的最好时机,我们要把保险业做大做强。
(1)自然灾害的损失。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直接损失达14亿。在美国,因自然灾害引起的赔付与损失的比例是1:5,中国是1:100。
(2)人为的重大事故发生频繁。空难、煤矿事故、烟花爆竹、天然气等事件时有发生。
(3)疾病、疫病的发生。
2、人口老龄化。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占16%,65岁以上的占7%,养老需求是现在的10倍。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日本人均4—5份保单,而我国人均还不到1份。保险密度和深度有大的发展空间。
4、企业年金的需求。目前市场存在的潜力需求1万亿,未来5年4.57万亿,未来10年8万亿。
5、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民众的通讯、旅游、保健、运动等方面的意识增强,相应的也增强了保险意识。
向贵朗简介:
现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四川分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拥有丰富、长期的保险业经营管理经验,并长期从事保险理论和实务研究,公开发表百余篇专业论文,其中十余篇对中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㈤ 保险业的世界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中国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与发展,成为保险业国际化的基本前提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经济特征,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其中,包括保险业在内的现代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并日益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各方面。我国政府深刻地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趋势,近30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体系之中,这是中国保险业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基本条件。
中国经济长达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保险业国际化发展的强大驱动力。1979年~200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9.6%,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3倍。自2002年以来,中国保险业以年均18.2%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我国保费收人世界排名第9位。中国经济、保险业长时期强劲增长,强烈地吸引着外资保险公司。然而,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2005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为7.52%,平均保险密度为518.5美元①,而2006年我国这两项指标分别为2.8%和431.3元圆。我国保险业发展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显着差距,预示着我国保险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与发展空间。
(二)中国全面履行人世承诺,保险业进入全面开放新阶段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保险业做出入世承诺,分阶段落实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形式、市场准入地域、业务范围等方面市场准人政策,使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呈现出可预见性、渐进性、透明性的特征。经过三年过渡期,至2004年底,我国保险业已形成高水平、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保险业全面开放政策仍在不断完善,这必将促使中国保险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中国保险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构成保险业发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保险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源。近2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持续推进,工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强劲,产业梯度转在东部、中部、西部间进行趋势明显,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在一些大城市已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经济结.战略性调整,成为保险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因素,同时也为保险业带来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保险业结构调整主要朝着四个方向推进:一是保险主体结构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二保险业地区布局合理化;三是再保险与直接保险协调发展;四是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多元化与结构合理化;五是保险薄.领域的重点发展。
(四)中国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功能增强,为保险业国际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金融市场主体结构不断完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参与形式更为多样化。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影响力不断增强。股票市场方面,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对资源有效配置、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社会融资结构、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益意义显着,从而对发展壮大保险业,发挥其社会影响和功能作用产生了积极作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保险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为保险业国际化创造了重要基础条件。
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保险机构境外投资经营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进一步放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境内外贸易、投资、技术、人员等的国际化流动与发展。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同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发布《关于境内机构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的批复》。新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强境内机构持有和使用外汇的自主性和便利性,促进境内机构和个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收益,从而有利于境内机构加强资金管理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五)保险公司抢抓机遇,快速成长
境内外资保险公司充分利用中国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实现在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外资保险公司高度重视战略性长期成长,高度重视公司治理、风险管控,注重稳健经营,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强,同时也将中国的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中资保险公司作为中国金融业的生力军,在日益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中,在与外资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学习国外保险同行先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经验,在国家财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的大力支持下,凭借其已有的绝对市场垄断地位、强大的营销网络、本土化优势、民族文化优势,加快企业改制与业务发展,一方面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险保障、资金融通与社会管理三大功能作用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通过与外资保险的合作和国际市场业务的拓展,正在成长为国际化公司。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