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上一共有几次股灾
从1720 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几乎每一个有股市的国家或地区都发生过股灾。1720 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是世界上发生最早的股灾;1929 年和1987 年都起源于美国的股灾,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世界性股灾;日本、台湾和香港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最频繁的国家或地区之一;包含股灾在内的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表现出汇市与股市轮番暴跌的特点。
大股灾之后,随即发生了的大萧条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 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4.1.2 1987年股灾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开盘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再次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股灾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4.2日本股灾
1989年12月,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
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连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
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4.3 1973年香港股灾
1969年由李福兆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罗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1973年发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
4.4 1990年台湾股灾
1987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一万点。从12000点的下跌过程中,许多人屡次抄底,屡次套牢,从12000点回到8000点以下,有人开始进行买进,7000点买进,6000点买进,5000点更是买进,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点。
5.中国式股灾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止,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Ⅱ 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几次
9次。
历史上金融危机有:
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
(2)香港股票几次崩盘扩展阅读:
引起金融危机的因素: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世界经济历史上最着名的九次金融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融危机 (金融学术语)
Ⅲ 香港股票大崩溃,地产陷入低谷,李兆基又是怎么做的
1973年3月,香港股票大崩溃,地产也陷人低谷,李兆基瞅准行情,立即将赚来的钱抛出,趁旧楼价格和土地价格大跌,迅速进行收购。实物总比钞票令他更放心。
Ⅳ 股市崩盘的历史大事件都是什么
股市崩盘的历史大事件有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1月26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并于同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上市股票只有8只,被称为“老八”。当时,交易上限被设定为1%。后来,涨停板调整为0.5%,指数以96.05开盘。到那时,价格已经持续上涨了两年半。1990年11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开始。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首次牛市:1990.12-1992.5 95-1429点旧8股,取消涨停板。1992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取消了对15只上市股票的价格限制,实行了“T+0”交易规则,引发股市大涨。当天,上证综合指数从617点上涨105%,以1266点收盘,仅3天就突破了1420点。股价飞涨,涨了570%!其中,5只新股的面值意外上涨250%至3000%,成交量达到创纪录的3.6亿元,随后达到1429点的高点。
股市低迷,甚至有传言说,随着对股市的信心消失,监管机构将关闭股市。为了救市,199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了三项“救市”措施。这包括年内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扩大资金入市范围。
Ⅳ 世界的股市共有过几次大崩盘
历史上着名的三次崩盘
有时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历史上着名的三次崩盘)
1636年发生在荷兰的崩盘故事,虽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们了解投资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这个故事最有意义的一方面是,虽然它是世界证券交易史上最大的崩盘之一,虽然它将整个国家投入歇斯底里的状态,虽然其后果也是破产和萧条,但是,投资对象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债券或商品期货,而是郁金香球茎。
郁金香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是1559年的事情,当时参议员赫华待特别喜好收集奇花异草,有朋友从君士坦丁堡给他送来一箱郁金香球艺,他把这些郁金香种在他在德国奥格斯堡的花园里。这些郁金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随后几年郁金香在上层社会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国和荷兰,以极高的价钱从君士坦丁堡定购部金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到了1634年,这种时尚越来越流行,从那年开始,荷兰富裕阶层认为,缺少郁金香是没有品位的象征。
郁金香价格年年上涨,最后达到天文数字。根据最狂热时的原始记载,对于一种被称为“永远的奥古斯塔斯”的稀少名
贵的郁金香,每个球茎的价格相当于:4600弗罗林(当时荷兰货币单位)、一辆新马车、两匹母马,以及全套马具。 那个时代一头肥壮的公牛才值120弗罗林,4600弗罗林是一大笔财富。另外一种被称为“总督”的稀有品种郁金香.一株的价格是:24车的粮食、8头肥猪、4头奶牛、4桶啤酒、l000磅奶油和几吨的奶酷。到了1636年,对郁金香球茎的需求激增,人们开始在荷兰好几座城市进行交易。不仅仅是富人买郁金香球茎,代理人和投机客也开始介入。价格即使有微小的一点下跌他们就买进.然后卖出获利。为了促进保证金交易,郁金香球茎期权交易也应运而生,保证金可以低至10%一20%。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也开始卖掉他们自己的资产,投入到这个极有诱惑力的市场。
荷兰部金香的繁荣还引起了国外的注意,资本开始流入这个市场。这些资本不仅仅托起了郁金香的价格.同时还哄抬了土地、不动产和高档消费品的价格。财富膨胀,一些暴发户也加入到上层社会的行列。这些新贵由投机郁金香而富,并且把挣来的钱又投入到郁金香的买卖中去。传说乌得勒文(荷兰城市名)的一个配酒师,愿意为了三个郁金香球茎而卖掉他的酒厂。
到了九、十月份,一种久违的感觉开始蔓延:困惑和怀疑。怎么能够确信三个郁金香球茎竞然相当于一座酿酒厂的价格?人们开始忍住笑容。谁说过郁金香球茎价值无限??于是,市场出现恐慌,价格开始崩溃。
很多暴发户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残酷的事实:在他们手里的仅仅是没有任何人想要的郁金香球茎,更不用说归还经纪人的现金贷款。政府不得不寻求折中方案.宣布1636年以前签订的所有郁金香合约都无效,而1636年以后的合约只按原价的l0%执行。但是,实际价格比l0%还低,破产的人数越来越多。直到很多年以后.荷兰才逐渐从郁金香崩盘后的大萧条中恢复过来。
第二个有教育意义的市场非理性例子是发生于18世纪英国的投机事件。1841年,查尔斯?迈可在《极度流行的幻觉和群众性癫狂回忆录》中描述了这件事。
后来被称为“南海泡沫”的这家公司成立于1711年,当时牛淖伯爵成了南海公司,由那个时代的一些商人给予经济支持(这个公司的正式全称是“促进大不列颇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区渔业发展管39公司”)。公司得到1000万英镑的英国国债支持,年息确保6%,并且垄断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往来。
公司成立不久,有关它生意上的极高的、难以且信的盈利能力的传言四起,当时英国商品可以和秘鲁及墨西哥的金银直接进行以贷易贷交易,而秘鲁和墨西哥的金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实际情况是,西班牙殖民当局每年只允许一轮英国船只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润和5%的货物作抵押。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现平平淡谈,价格经常是诲个月只有两三个点的波动。
1717年,英掐格兰国王建议国债可以再次“私有化”。国家的两个最大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经过国会的热烈讨论,最后表决允许南海公司更多的负债经营,其年息为5%。但是,1719年发生在法国的一件事对这个英国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极其聪明的叫做约翰?罗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为“西方协会”的公司,从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开发和往来贸易。对该公司的投机炒作使得它的股价很快从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买家除了法国人外,还有疯狂的外国人,以至于英国公使请求女工陛下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英国资金流人法国证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于1719年12月2日见顶,随后的崩盘引发大量资金回流英国,寻找下一个操作目标。
密西西比事件给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个绝妙机会,他们现在愿意接受英国的全部债务。1720年1月22日,英国下议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考虑这个建议。尽管有很多警告的声音,但2月2日下议院还是通过了上交国会的议案。该议案建议进一步推进南海公司的资本化,投资者对此欢欣鼓舞,几天时间股价因升至176英镑,这其中还有法国资本的贡献。当议案还在辩论之中时,新的传言又开始流行,公司的利润好得不得了,股价进一步涨到317英镑。1720年4月7日,议案最终获得通过.但是,第二天,投资者获利回吐,股价从307典镑下跌到278英镑。
即使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公司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仍然能够获得投资收益,这个收益以那个时代的标准来衡量是巨大的,更何况这是一个事实上已经停止活动的公司。但是,这更加刺激了他们的胃口,4月12日,新的传言又开始出现,要以每股300英镑的价格发行100万英镑的新股。这次新股发行经过两次公开认购.几天后股价涨到340英镑。公司随即宣布,无论新老股票,每股都可获得10%的红利,而母公司将以每股400英镑的价格再发行l00万英镑的新股。这次同样获得超额认购,但公司自身还是处在停顿状态。
在1717一1720年问,南海公司泡沫大大刺激了创业精神,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股票提供新的“概念股发行”。有很多类似“西方协会”和“南海公司”的公司,什么都不干,仅仅出售计划、概念和希望。这些公司在登记成立时完全没有实际业务,由所计划的业务领域的新手管理。人们抢购股票,价格直线上升。股票投机不仅仅是富人的游戏:所有人都加人进来.无论男女老幼。这些公司很快获得流行的名称“泡沫”,因为公司的创立者在股票上市几天或几周内就卖出他们持有的股份,以牟取暴利。剩下可怜的投资者套牢在高高的价位上,而公司名存实亡。
1720年6月11日,国王宣布这些公司的一部分为“公共害虫”,禁止交易它们的股票.违者将受到罚款处理。共有104家被禁止的公司,包括下列虚构的经营活动:
●改善制皂工艺。
●从铅中提炼银。
●购买和组装船只以肃清海盗。
●将水银转化为可锻造的精细金属。
尽管政府努力抑制泡沫.但新的泡沫每天还在产生,投机活动持续升温。1720年5月28日,南海公司——这个最早最大的泡沫——的股价达到550英镑。这个价格已经超出入们的想象,6月份价格超过700英镑,这段时间股价变化特别神经,大起大落。6月3日中午,价格跌到650英镑,下午又涨回750英镑。很多大的投资者利用这个夏天的高价位卖出股票,转而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其他各行各业.包括土地、商品、房地产及其他股票。但是,另外一些买进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这其中包括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在南海公司股票早期价格上升阶段,他就卖出所有股票,获利5000英镑。但是,在盛夏期间,他又买了回来,这笔交易使他亏损了20000英镑。
6月初,南海公司股价再创新高,经过一阵短暂的令人眩晕的变化,1720年6月24口,南海公司股价达到每股1050英镑。只有极少数人明白,离投资者逃顶的时间已经不远了。那些明白人是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局成员,他们利用这个夏天高高在上的股价成功甩绰自己手中的股票。到了8月初,公司的真相已经开始在普通投资者而前败露,股价逐级盘跌。
8月31日,公司管理层宣布将连续12年每年支付50%的红利。这将完全伤空公司,但是这并没有减轻投资者与日俱增的紧张和不安。9月1日,股价继续下跌。两天后,股价跌到750英镑.崩盘由此开始。股价在这个月的剩余交易日飞沉直下,9月24日,南海公司银行宣布破产,股价开始加速下跌。该月的最后一天,股价为150英镑.一个月内下跌了85%。
南海公司崩盘后,银行和证券经纪人遇到围攻。很多人向银行借贷买进大量南海公司股票,金融界遭遇一系列的破产风暴。南海公司最终于1855年被解散。公司股票转换为公债。在该公司140年的历史中、它从来没有真正成功地从事过任何上规模的南海地区贸易。
第三个有教育意义的市场非理性例子是发生美国。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结束了历史上一幕最大的疯狂投机。
Ⅵ 中国的股灾是那一年,有什么引起的
有两年,分别是1996年和2001年,下面具体说明一下:
1、引起的原因: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止,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2、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
3、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6)香港股票几次崩盘扩展阅读:
股灾(The Stock Market Crash)是股市灾害或股市灾难的简称。它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异常经济现象。股灾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股市风险。
参考资料:股灾-网络
Ⅶ 1998年索罗福是怎样冲击港股的
2018年1月,印尼盾再次受到攻击而下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浪潮袭来。港元又一次受到攻击。据香港金管局事后调查,国际炒家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多方组织,借入港元。
他们一方面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债券融资,另一方面将手中的美元债权转换为港元债权,神不知鬼不觉地备足了“弹药”。
同时,国际炒家在恒指9000点附近不断购买看跌的恒生指数期货合约,手中累积起大量淡仓,布好了“地雷阵”。
炒家的如意算盘是:首先抛出港元佯攻港币汇率,逼金管局使出“挟息”的惯用招数,拖垮股市,造成恒生指数暴跌,把市场逼向他们预先布好的“地雷阵”里,然后“引爆”期指淡仓,利用期指巨大的杠杆效应,赚个钵满盆溢。
6月,炒家再次试探性冲击港元,金管局此时已经觉察到有操控市场的情况,但也并未行动。这使得大小投机商们更加胆大妄为,公然将香港称为他们的“自动提款机”。
8月,数字显示,香港第二季出现5%的经济负增长,失业率上升至4.8%。3日,香港汇丰银行宣布上半年业绩出现大幅倒退,与同期相较,竟然减少四成;汇丰银行的母公司汇丰控股的盈利也下跌了16%,这是汇控成立9年来的首次盈利倒退,消息一出,股价急挫5.29%,整体拖累大市,恒指跌穿7700点关口。
对冲基金认为时机已到,首先派出“先头部队”,开始大量抛售港元。
金管局看准了财政库房需要提取港元的时机,沽售美元换取港元,让银行体系结算余额没有下降,并没有出现炒家盼望的“高息”。
然而,炒家亦是有备而来,他们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大肆散播人民币贬值及港元脱钩的谣言。再加上香港经济持续下调,美国股市大跌的种种不利因素,虽然没有出现高息,但香港股市还是一路下滑。
6日,港股下挫212点,恒指报收7254点;10日,恒指跌破7000点心理大关,一时间抛盘如潮。这当中可能既有故意砸盘的炒家,又有见势不妙、风紧扯乎的散户和机构投资者。11日,港股继续下破6800点;13日,破位6500低点。
14日时至中午,市场上开始传出港府携外汇基金入市的风声。当日,恒指大涨564点,终盘收复7000点大关,报收7224点,升幅8%,创下6年来单日升幅之最。
港府所用的中银、和升等4大经纪行力托重磅蓝筹股香港电讯,当日恒指报收7210点。自此,攻坚战、阵地战、游击战、集团军作战,甚至心理战轮番登场。
8月21日,港府入市第5天。对冲基金对此前连日失利极为不甘,决定反扑,当日期货市场出现了令人咋舌的一幕。
下午临近收市,对冲基金的出市代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了大约3000张期指沽盘合约。
27日3时45分之后,炒家在数分钟内风速卖出4千万股,狂砸香港电讯,攻势汹汹。有“御猫”见势不妙,急忙将买盘收起,守方一下乱了阵脚,被攻方冲散。“御猫”被迫退守,最终以15.45元收市。这最后的15分钟内,成交额高达每分钟5.5亿元!
还是在这一天,索罗斯旗下量子基金驻港基金经理斯坦利·德拉肯米勒公然叫阵。
就在港府全力托市的同时,对冲基金在俄罗斯市场上投资失败,被迫回撤,也就没再攻击香港。
(7)香港股票几次崩盘扩展阅读:
这次金融危机中,在国际投机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各国纷纷放弃固定汇率制,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货币竞相贬值,给中国香港的港币和股市带来很大压力。
1997年10月,国际投机资本开始狙击香港金融市场,香港股市在初期以大跌收场,之后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救市,在外汇市场保持现行汇率制度不变,股票市场信心大增,恒生指数重上一万点,基本维持住金融稳定。
1998年,国际投机资本再次狙击香港金融市场,香港特区政府再次动用大量外汇储备救市,将汇率稳定住,打赢了香港金融保卫战。
可以说,在这次危机中,除了中国大陆和香港外,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中国政府的审时度势,在危机发生前后实行的各种政策措施,保证了中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运行,这也客观上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Ⅷ 史上历次金融危机分别是
1、美国金融危机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
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2、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7年香港回归伊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国际金融炒家三度狙击港元,在汇市、股市和期指市场同时采取行动。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币利率急升,恒生指数暴跌,从中获取暴利。
3、国际金融危机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现的现象。1873年,德国和奥地利经济繁荣,吸引资本留在国内,对外信贷突然中止,导致美国杰·库克公司经营困难。
1890年,伦敦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发生支付危机,加之当年10月纽约发生金融危机,伦敦一系列企业倒闭,巴林银行几乎于当年11月份倒闭,只是在英格兰银行行长威廉·利德代尔牵头组织的银团担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
英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因此事而锐减,致使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893年。
4、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5、环球金融危机
2007-2008环球金融危机
又称金融海啸、信用危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Ⅸ 崩盘的历史事件
在房价飞涨、股市低迷的今天,可能我们没有经历过股市的崩盘,但回顾过去,历史上有十次市场崩盘,每一次都伴随着疯狂过后财富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的悲痛,也许能给今天的投资者一点警示。
1.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
这次事件是现代的所有投资者狂热事件的始作俑者。在这次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狂热事件中,郁金香球茎的价格飙升至一个手艺人年收入的数倍。
2.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英国人约翰·罗(John Law)因为在伦敦的布鲁斯伯里广场的一场决斗中杀人而被定罪。他后来成为了法国的财政大臣。他监督创办了一家公司,后来这家公司的股票成为投机炒卖活动的主要交易股票,最终股票泡沫破裂。罗最后穷困潦倒地在威尼斯去世。
3.1720年的南海泡沫
英国出现的第一次现代市场崩盘,原因是对一个完全没有前景的公司的交易。这次英国股票公司的泡沫事件以政治上的裙带主义、自我交易和内幕交易为特点。在这一点上,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1882年的法国股市崩盘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市场的崩盘,事件的导火索是费斯克(James Fisk)和古德(Jay Gould)等金融家寻求利用政治上的关系垄断金市。162美元每盎司的金价峰值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被打破。这次丑闻让格兰特(Ulysses S. Grant)政府的名誉受损,下一任总统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带领国会对这件事进行了调查。
5.1882年的法国股市崩盘
这次股市崩盘由Union Generale的破产所引发,其破坏性后果几乎令交易所内四分之一的经纪商受到威胁,直到法国央行的一笔贷款稳定了市场。不过,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据说画家高更(Paul Gauguin)在这次崩盘后退出了经纪业务,去从事更值得做的事。
6.1907年大恐慌
1907年10月,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计划垄断股市失败引发了这次大恐慌。直到摩根大通(J.P Morgan)说服其他信托公司总裁为美国信托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提供资金,经纪商和银行的破产才得到控制。这次危机最终促成了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8.微崩盘:1997年10月27日的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的恒生指数下跌了6%,引发了全球股市大跌,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当日提前收市,收于554.26点。
9.2008年9月29日,救市表决未通过
在国会投票否决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简称: TARP)之后,道指经历了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雷曼兄弟(Lehman Bros.)破产之后引发的一段极不稳定的时期内,该指数下滑了超过700点。
10.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Flash Crash)
这是高频交易市场特有的崩盘情况。道指在几分钟内下跌了大约1,000点,原因是计算机算法停止竞价导致股价大幅下跌,这种交易大约占当时市场交易量的一半左右。 一个小时内,11个投机者自杀身亡。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给人们烫上了关于股市崩盘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但回头来看时,灾难的发生甚至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狂跌不止。自杀风从那时起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
随后的一段日子,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自成立11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发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而那些活着的投机者,接下来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维德在《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讲述的1929年股市崩盘前后的一个故事,成为那一时期投机者的经典写照。
一个投资者在1929年初的财产有750万美元,最初他还保持着理智,用其中的150万购买了自由国债,然后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并且告诉她,那将是他们以后所需的一切花销,如果万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这些债券,一定不可以给他,因为那时候他已经丧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来了。他就向妻子开口了,说需要追加保证金来保护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万美元。他妻子刚开始拒绝了,但最终还是被他说服了。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以倾家荡产而告终。
实际上,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逃脱噩运。20世纪最为着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像其他人一样,凯恩斯也没有预料到1929年大崩盘,而且还低估了这次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凯恩斯积累的财富在1929年崩盘时受到重创,几乎变得两手空空。
后来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到1936年的时候,他靠投资股市把财富又增长到了50万英镑以上。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资金又缩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盘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阴影。
尽管股市暴跌最初影响到的只是富人,但这些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其成员掌握着大部分消费收入,构成了最大部分的个人储蓄和投资来源。因此,股市崩盘导致美国经济失去了由证券投资盈利形成的对支出的支撑。
股市崩盘以后,控股公司体系和投资信托的崩溃,大幅削弱了借贷能力和为投资筹措资金的意愿,这迅速转化为订单的减少和失业的增加。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响,金融动荡也因泡沫的破灭而出现。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尽管在泡沫崩溃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损失的人有限,但银行无法避免大量坏账的出现,而银行系统的问题对所有人造成间接冲击。
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大萧条以不同以往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到1933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还达不到1929年的1/3。实际产量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着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更严重的是,股市崩盘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股市开盘,久违了半个世纪的恐怖重现。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这意味着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内即贬值了二成多,总计有5000亿美元消遁于无形,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的财产瞬间蒸发了。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10月19日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
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下跌。于是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美林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瓦赫特尔因此将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称之为“失控的大屠杀”。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响到的还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杂志上公布的美国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从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当天,当时的世界头号首富萨姆·沃尔顿就损失了21亿美元,丢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惨的是那些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众,他们本来期望借着股市的牛气,赚一些养老的钱,结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积蓄便在跌落的股价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崩盘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过后,率先恢复的是日本股市,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此后,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另外一个噩梦般的恐慌却在酝酿之中。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这也是投资者们最后一次赚取暴利的机会。 进入90年代,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股市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主要靠赚取交易手续费生存的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戏剧性地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影响所至,连房地产也未能幸免。日本房地产价格在1990年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网上流传“房地产崩盘时间表”显示中国地产走势与1991年日本崩盘前颇相似。
房地产频遇调控,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也开始在网上流传。它回顾日本1985年~1991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发现与中国2005年~2008年房地产市场走势颇为相似,更预言中国房地产会在2009年崩盘。然而,多位专家却表示,两地银行体系、人口结构、城市化程度不同,“崩盘”可能只是“预言”而已 。 房价飞涨、货币面临升值压力、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宽松货币政策、稳健财政政策。
日本国土交通省公布调查显示,日本地价连续第二年下滑,商业用地价格跌至纪录低位。
经济起飞晚了近30年的中国,金融危机过后地产价格依然火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
“现在的楼市,确实和当年的日本非常相似。树长不到天上去,这样下去早晚要出问题。”曾在亚洲开发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现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不无忧虑地表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也表示,确实有部分投资者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经济过于依赖出口、货币面临升值压力等等,都与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类似。
此外,中国也与当年日本有相似的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也和以前的日本雷同。 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控制力、市场广度、银行体系和人口结构等都不相同。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看来,当前高房价症结在难以抑制的投机性需求。中国大量二、三线城市如今还可以吸引投机资金。所以这几年房地产整体还难以遭到崩盘的结果。“但是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果将会比日本更严重”。
戴德梁行策略研究顾问部董事黎庆文更认为,内地楼市10年内都不会崩盘。中国内地金融体系与美国、日本甚至中国香港地区不一样,央行对房地产信贷的控制力更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也指出,泡沫前,日本政府并没有对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监管。中国政府对银行和企业有很强的控制力,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出台政策打压房地产泡沫。
沈建光认为,另一个视角是人口结构。1985年日本城市化率达76.7%高点,城市化接近尾声;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加速阶段。只要吸取日本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及有前瞻性的政策,历史就不会重演…… 指如DOTA、梦三国、LOL、真三等竞技游戏中,一局比赛双方或多方因竞技,人头悬殊差距过大,而造成无法逆转的现象,称之为崩盘。
Ⅹ 历史上股票跌得最惨的是哪一年啊
从1992年到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8次熊市,其中第二次也就是1993年的这一轮熊市跌幅最大。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10)香港股票几次崩盘扩展阅读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难怪有人说,还是早期的股市炒起来爽。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第七次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0月28日
全国制造业和地产等支柱产业泡沫显现,危机四伏,在投资者普遍对行情盲目乐观之际,股指则开始一路下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指数随之一泻千里,仅一年时间,股指便从6124点狂跌至1664点。从此,进入几个月的震荡调整之中。很多制造业的老板,发现搞制造业赚不到钱了,所以投身于股市。
参考资料:腾讯财经-中国股市七次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