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炒股和做实业哪个风险大
都一样的,同样的风险同样的机遇。
这得看学识,经历,经验,胆识,机遇多方面考虑的。
归根结底风险一样大,因为同样的都是投资。
Ⅱ 未来五年,个人最好的投资不是房产、股票、基金、实业,你知道是什么吗
导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房产、股票、基金、实业很显然已经不是个人最好的投资了。那么当下比较热门的投资有哪些?5G、养老以及人工智能,自然是当仁不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完成量产,减少对人力的使用。不过,人工智能的缺陷就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耗费精力多且短时间难见成效。
结语
生活中,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有时候选择的重要性往往胜过于努力。只有选对了方向,并且为之不断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Ⅲ 到底是做实业好,还是炒股票好.最近很郁闷,很纠结.求开导.
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或许不算标准答案,但是一定有启发。
首先,我的老板是一个职业操盘手出生的牛人,现在在公司全天炒股,开着一个实业公司做着玩,在15年股市大行情里面,基本赚了一倍,除了快速增长的公司,这是传统实业不可想象的。
但是,但是,BOSS说他还是要做实业,为什么,因为中国的股市大家都赚钱的时候是有时间趋势的,在这趋势之外的时间,股市是零和博弈,就是1个人赚钱,2个人保本,7个人亏本,完全没有增量,对于一个新手股民,你如何竞争得了,不要相信小道消息和老师,因为那些多数是赚钱的那部分人为了赚你的钱而设定的圈套。
其次来说实业,只要你发现商机,是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实业越做大越是明显,你还是有机会的,隔行如隔山,就像前面的人说的马云这么牛,他也只能做好一部分商业就很了不起。
最后,如果你今天看到这个答案,相信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了,我的结论,股市可以做,在你没有成为高手之前,你可以投一点钱学习,实业,如果有机会,那是长久的。
PS:最近股市狂跌,BOSS建立的一套数据分析理论不灵了,用他的话说,中国这股市真是见鬼了!
Ⅳ 我发现无论是炒股票还是买一些什么理财产品都不如干实业收益高
不要动用太多资金,以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现在股市已经有了泡沫迹象,提高警惕
除了学校里面学的以外,再看点其他的技术分析方面的书
《股票作手回忆录》李费佛
《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朗迪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期货交易技术分析》施威格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约翰。迈吉
《股价形态总揽》Bullkwski
《艾略特波浪理论》佛罗斯特
《艾略特波浪理论十三讲》郭小洲
《费波纳茨数字的应用和买卖交易策略》费雪
《日本蜡烛图技术》尼森
《股票K线大法》尼森
《主控战略K线》李进财
《酒田战法》
《通向金融王国的必由之路》撒普
《市场互动技术分析》墨菲
也不是全都拿来看哈,选几本重点读一下下
一定要注意止损,严格买卖计划,遇到价格触发止损价立即止损离场!!!!特别强调!!!!!
毕业后出来再学点理财方面的知识,树立理财观念,你不理财,财也不会理你的
成为百万富翁的八个步骤
《成为百万富翁的八个步骤》是美国前几年的一本畅销书。作者卡尔森系统地采访调查了美国170位百万富翁,从他们的致富经验中,归纳出人人都可实践、晋身百万富翁的八个步骤:
第一步、现在就开始投资:美国六成以上的人连百万富翁的第一步都还未迈出。每个人都有一堆理由,但其实都只是自己在找藉口。没钱投资:卡尔森建议立即强迫自己将收入中的10%到25%用于投资;没时间投资:何不立即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把精力花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上;担心股价太高:别忘了,股价永远会有新高。
第二步、制定目标:这个目标不论是准备好小孩子的学费、买新房子或五十岁以前舒服地退休,任何目标都可以,只要锁定目标,全心去达成。
第三步、把钱花在买股票或股票基金:“买股票能致富,买政府公债只能保住财富”。百万富翁的共同经验是:别相信那些黄金、珍奇收藏品等玩意儿,把心放在股票上,这是建立财富的开始。
从长期趋势来看,股票每年平均报酬率是11%、政府公债则略高于5%。如果1925年投资1000美元买股票,1998年已值235万美元,买股票的道理再明显不过。
第四步、先求一垒安打,别眼高手低:棒球选手如果只想打全垒打,其结果是被三振的几率会高于只想击出安打的球员。股市投资的道理亦与此相同。百万富翁并不是因为投资高风险的股票而致富,他们投资的是一般的绩优股。慢,但是低风险地敛财。
第五步、每月固定投资:投资必须成为习惯,成为每个月的功课,不论投资金额多小,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资,就足以使你超越美国2/3以上的人,因为他们永无止境地消费,到老才想到投资。
第六步、买了股票就要长期持有:调查显示,3/4的百万富翁买股票至少持有五年以上。股票买进卖出太频繁,不仅要冒风险,还得支付高额资本利得税、交易费、券商佣金等,“交易越多越不会使你致富,只会使交易商致富”。
第七步、视税务局为投资伙伴,善用之:厌恶国税局并不是建设性的思维,把税务局当成自己的投资伙伴,注意新税务规定,善于利用免税投资理财工具,使税务局成为你致富的助手,才是正面做法。
第八步、限制财务风险:百万富翁的生活大多很乏味,他们不爱换工作、只结一次婚、不生一堆孩子、通常不搬家、买股票则持有五年以上,生活没有太多意外或新鲜感,稳定性是他们的共同特色。
理财致富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对于短期无法预测,长期具有高报酬率之投资,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先投资,等待机会再投资。
卡尔森在书中最后举了一位百万富翁的例子。这位富翁年薪从未超过4.6万美元,没有继承大笔遗产,有妻儿要照顾,他就是那种你我每天到超级商店都会遇到的平凡人,但他持之以恒,坚持按上述八个步骤去做,最后成为百万富翁。
人人都能成百万富翁:理财吃透三句话(极品)
理财专家告诉我们:理财的最佳方式并非追求高超的金融投资技巧,只要你掌握正确的理财观念,并且持之以恒,若干年之后——人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
我每月到企业举办一小时的免费“理财讲座”,一直都很受员工们的欢迎。讲座内容很少涉及复杂难懂的技术操作层面,也几乎不进入到产品介绍环节,因为据我了解,国内一般的中产白领们,目前普遍缺乏的是几个重要的理财概念——这些概念,会影响他们以后的行为,假如他们能老老实实执行这些理财上的概念,至少坚持10年以上,那么,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
第一个理财概念:
区分“投资”与“消费”
区分“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一般人消费前,没有这种概念,学经济学的人消费前会考虑,这个消费是属于“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先请看一个明显的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5年后,不约而同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5年前,他们都花掉了这30万元。
甲去通州购买了一套房。
乙去买了一辆“奥迪”。
5年后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万元。
乙的二手车,市值只有5万元。
两人目前的资产,明显有了很大差异,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而且同样学历、基本具备同样的社会经验,为何大家财富不一样?
甲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移在了房子里,以后还是都归自己。
乙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去的,给了别人,二手车用过10年后,几乎一分不值。车跟房子不一样,房子10年后,说不定已翻了好几番。
再看第二个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书向我提出一个问题:陈老师,我觉得客户甲有点怪。她说:客户甲去买一张演唱会的票,300元他嫌贵,犹豫很久,始终没买,但客户甲其实并不缺钱。但有一次,有一个着名企业总裁出版了一套“教导管理”光盘,6张光盘卖到天价1500元,客户甲却毫不犹豫将它买下来。为何¥300演唱票,客户甲嫌贵,却去买¥1500的几张光盘呢?
解答如下:客户甲是将学的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户甲每花费钱的时候,会先想这花钱是‘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买光盘,这1500元是“投资”行为,它其实没有花出去,它增长了客户甲的知识,让客户甲更有智慧,在未来的日子,客户甲用新学的智慧,会赚回1500元的好几倍,钱始终还在客户甲的口袋。
但购买演唱会的票,是“消费”行为,是给了别人,再也拿不回来了。
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日常例子:
(1) 客户甲会花3万人民币去买一幅油画,但不会花3万去买二手车。
(2) 客户甲会花1万去买人寿保险,但不会花1万去欧洲度假。
(3) 客户甲会很舍得花钱买书,但不舍得花钱去看电影。
以上哪些是“投资”行为,那些是“消费”行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下面是更多的例子,如果属于“投资”行为,那么,多贵都不必讨价还价,因为钱最终还是归自己。
富有的人是“小钱糊涂,大钱聪明”,一般的人是“小钱精明,大钱糊涂”
“投资”行为 “消费”行为 房产
国家债券
银行产品
办实业
收藏品
汽车
买衣服
食物,上饭馆
电影,打保龄球
度假
有些人收入高,但财富少,原因是他花费在“消费”行为上,客户甲大部分花费在“投资”行为中。花在“投资”行为上的钱,没有落在别人手里,最后还归自己。
第二个理财概念:
“哈佛”教条
大家每个月都会将工资一部分储蓄起来,有些人储蓄10%工资,有些20%,有些30%。大部分人是一个月后,把没有花出去的钱储蓄起来,而且每个月储蓄多少基本没谱。
在着名的美国第一学府哈佛大学,第一堂的经济学课,只教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花钱要区分“投资”行为或“消费”行为。
第二个概念: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来才进行消费。
哈佛教导出来的人,以后都很富有,并非主要因为他们是名校出身、收入丰厚,而是他们每月的行为,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一点不一样:
哈佛教条:储蓄30%的工资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每月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只会超额完成,剩下的钱就越来越多。
一般人:先花钱,能剩多少便储蓄多少,储蓄剩下的钱并不多。
第三个理财概念:
“理财三句话”
理财走不出三句话,如果每句话都能吃透,并且完全执行,那么,打工一族都可以变得非常富有。
很多朋友都知道客户甲的出身——难民,一无所有。到加拿大学经济学也是拿着奖学金,家里七兄弟姐妹,没有钱送客户甲们上大学,上大学后,从来没问家里拿过钱。毕业后打工,但客户甲坚持“理财三句话”原则,用经济学学到的学问,用到日常生活里,一步步走下去。现在20年后,客户甲有4套房,每月收租便有1万多的收入,也算是半个富有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做得到,在这公开这秘密。以前这些重要的理财概念,课程里面都有教。
再举一些实例给大家看:巴菲特在他的书本里说他6岁开始储蓄,每月30块。到13岁时,当他有了3千块,他买了一只股票。年年坚持储蓄,年年坚持投资,十年如一日,他坚持了80年。现在85岁,是美国首富,比“微软”主席比尔·盖茨还有钱。
学员有时候会问,如何能每年回报率达到10%以上。答:其实现在要银行里面,它们提供很多理财产品:基金,外币,QDII。 这些银行产品略有一点风险,但风险假如你能有效的管理它,10%的回报率其实也不难。当然,假如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你自己是瞎摸,你会亏掉很多钱。但你有两个途径:
(1) 花点钱去学。
(2)你自己没时间,那么可以去找专业的理财师。
找专业理财师,要分辨他们的专业资格,你可以参考几个条件:
(1) 已经考取了的理财规划师认证: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CFP),全名是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2005年已经在北京举行公开考试,现在很多银行的从业人员都在考。合格率偏低,暂时银行里面有资格的人也不多。
(2) 有10年以上的理财经验。但其它有兴趣想多认识理财学问的,可以参加公开课程,费用只是几百元一节。参加学习的费用,是“投资”行为,并没有“花出去”,以后还是归你自己,学过以后,就不会“小钱精明,大钱糊涂”了。
一般人错误的理财观念:
挣得多,所以富有
很多人认为,甲收入每月1.5万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便应该比乙富有,这观念在社会上很普遍。但这是错的观念,错得很离谱。错在哪里?富有的定义,并不是你每月工资挣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财富。请看例子:
美国人每月工资高中国二、三倍,照一般的观念看,一般的美国人应比中国人富有。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一般美国人都有几张信用卡,他们喜欢消费,每月不单只是“月光一族”,更普遍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债。在美国,理财规划师的理财讲座,一般时间花在讲“如何减少你的债务”。
一般美国人,银行的储蓄都不够美金几千元。在中国,没有这种情况,中国人善于储蓄,一般人在银行都有存款,超过十几万元的,人数还不少。
所以,不要以为老美每月挣钱多就富有。其实,一般老美的白领比中国人的白领穷得多。当然,在北京见到的很多外派到北京工作的老美,是美国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国白领,有钱人占多数。
中国的中层白领,比美国的白领富有。请记住:富有不是比较每月工资,而是比较“剩下储蓄在银行里的存款”,以这个定义来讲,中国人中层白领在银行的存款,远比美国中层白领高。
还有一个例子:
一般人以为台湾人工资平均高出内地一倍,他们自然比我们富有,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去过台湾的朋友都知道,台湾地铁单程平均是12元,北京是3元;台湾午饭平均要50元,北京平均15元;在台湾租一套房6500元,北京在通州租一套房1500元。假如台湾人每月挣15000元,减去房租6500元,交通费1000元,吃饭300元,交税1500元,一点点娱乐2000元,“每月剩下1000元”。
北京的初级工程师,每月工资8000元,减去交税1000元,减去房租1500元,交通费300元,吃饭1000元,娱乐1000元,“每月剩下3200元”。
请问:是台湾人每月工资15000元,每月只剩下1000元的人富有,还是北京工程师,每月工资只有8000元,但每月剩下3200元的人富有呢?
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经造就了富有的一批人,请看《财富》杂志一年前的“富有”的人的调查报告,他们调查手头上持有“现金100万美元存款的人”,在亚洲区有多少人拥有这种财富。
答案是:香港4万人,台湾8万人,日本12万,中国30万。中国每年增长率远远超出其他亚洲国家。所以人们不会觉得奇怪,外资银行到北京开业,老是在推广“理财服务”,因为中国这个地方,正是比较欠缺这一块的知识。
Ⅳ 一般来说私募基金公司主要拿客户钱来投资什么项目是投资股票还是投资公司实业
以股票投资居多,实业投资来钱毕竟没有这个来钱快,私募的收入来源就是赚钱的分成,所以哈当然是来钱快和多的更好哈
Ⅵ 手上有点闲钱,是投资生意好还是投资股市呢
一旦有点闲钱,做啥?存银行定期,收益太低,活期才千分之三多一点。
后来余额宝和微信理财,让屌丝也知道了货币基金,这货币基金不错,让活期存款达到了4-6%的年化收益率。不得了,这是银行活期利率的15-20倍!之前无本万利的人,现在恨马云恨得咬牙切齿。这个不管,总之,屌丝的理财终于在互联网大佬的突围中有了出路。
接着,货币基金和央行逆回购,毕竟也就年化5%上下的收益,还有更高的去处不?
马克思导师说过:资本有10%的利润就会到处被运用,有20%的利润就会活跃起来,有100%的利润就会杀人越货,有300%的利润就会……可见资本的贪婪。你毕业后有了几万块十几万或者几十万,你必定寻求更高的收益。表面上看,是你去打理自己的财富,叫做投资理财;实际其本质上,是资本控制了你,控制了你的野心、贪婪、欲望……
那么,也会有人问“股市也是一个投资渠道,目前不炒股,那么究竟啥时可以炒股呢?”简单,当“炒股”变成“买股票”的时候,也就是投机变成投资的时候,这就可以再入股市了,类似巴菲特的价值投资那种。现在显然还不成熟,不能入。
当然,有人说:“我有100万,你说拿出来做什么呢?创业行不行?”算了吧,这种情况如果你不愿意稳健理财的话,要么还是炒股。毕竟,100万跌去50%你还有50万;而创业,无论哪个行业,已经不比以往九死一生10%的成功率,现在不到2%,创业损失就是血本无归,还不如炒股。
如果你非要去股市一试身手,我建议你可以改变下思维。中国既然是炒股,也就是买卖股票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低买高卖的操作技巧,这就是说明中国股市是一种投机,你就应该用投机的方式来对应投机的股市,比如长期观察某一只股票的行情,到了你认为的低点,可以少量资金进去,涨一点立即出来,跌一点继续加仓一点,这才能赚钱。此后,一旦有个10-20%的收益,赶紧走人,历时几天几周。也就是,将成年12个月的股市投资,变成短期几周半个月的投机,这才能在中国股市赚钱。
Ⅶ 请问实业与炒股的区别
区别正如楼上说的,标的的不同,既是两个不同的板块,但又有紧密的联系,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实业的店铺和淘宝的店铺的类型,一个是实实在在,一个是虚拟的,这个比较笼统,实业做的是实物买卖赚取的差价,而炒股是股价上的差价,如果说是投机的话,那各种行业的代理商或者中介商算投机吗,也是赚取中间的差价,实业也分多种多样,最终体现的结果是促使国民经济的循环带动,炒股雷同于存款,绝非于存款,存款利率国家已锁定好了,有了国家的保障,而炒股没有人许诺你什么,仅通过你对预期行业的判断的对与错来衡量你的收益,当然亏盈就不同了,有机构炒作或者看好某行业,说明他有值得关注的方面,炒股有价值投资的看好某个企业的未来前景,但投入的资金往往给国家的资金循环或者流动性带来了好处,保证了大多的货币在市场上有效流动,某种程度上是很有好处的,仅仅针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很多东西太片面了,大概的含义如此。风险和收益同样是并存的,做生意也会失败,炒股不懂得操作也会亏损,打工最稳当,但是收益当然是最小的,360行,行行出状元,参与的人越多,越容易有失败的呼声。只要能赚钱,那就行了。
Ⅷ 做实业强还是做股票强
股票离不开企业与市场的环境,股票只是一种投资与投机,实业是发展的根本。两者都需要眼光与长远考虑,但当市场环境好时,实业的发展比股票发展来得迅速。这看个人的毅力与胆量。看看这个世界上实业家很多,但投资家只有那么几个可以做强,可以想象股票金融市场其中的风险是很大的。实业才是扎扎实实的发展途径。
Ⅸ 云学堂丁云鹏:买实业股票好还是买科技股票好
实业股票跟科技股票其实区别不大,该涨都会涨,该跌也会跌,如果你觉得心里拿不准那就去买大企业的股票,这种股票比较稳定,涨跌都不会太大。
Ⅹ 如果现在有300万现金,投资实业、房子、股票,选择投资哪个好
如果现在有300万现金,投资实业,投资股票,投资房地产三选一的话,确实会难倒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选择。
按照2020年这三大投资市场来分析的话,这300万必然是选择投资股票会更好,未来几年一定是投资金融成为最赚钱的投资。
1、投资实业
2020年投资实业也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很多中小实业都是受到严重的打击,一次突发奇来的疫情让很多实业走向末路。
既然股票市场目前有机会,这300万当然选择炒股是最好的。可以购买一些低风险的银行股,另外再度配资一些券商股,随后安心迎接牛市的到来。
总结分析
当然综合以上三种投资分析得知:
投资实业现在不好,整个市场环境太冷,还处于瓶颈之处,别盲目投资;
投资房地产现在同样是环境不好,房地产遇冷;再度加上现在投资房子时代过去了;
投资股市机会大于风险,A股经过多年调整之后,现在处于牛市底部,而且牛市越来越近了,确实具有投资价值了。
所以选择最好的当然是投资股市,但股市风险大,最好的资产配资是分部分资金投资保本产品,比如国债,存款或者货币基金之类的,分散投资是最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