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主力排名 > 股票价格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

股票价格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7-19 13:56:40

㈠ 物价上涨对股市影响

您好,一般来看,物价出现上涨的时候也是商品市场交易上最为繁荣兴盛的时刻,当然也有股票出现低迷的情况出现,一般来讲多数的投资者大都热衷于及时性消费,这正是促使股价下跌的原因,而当其商品市场出现上涨回跌的情况时,此刻则为股票投资的最佳时机,进而促使其股价上涨。

一、物价上涨对股市影响的其他可能?
商品价格出现缓慢上涨,幅度不是太大,且物价上涨率大于借贷利率的上涨率时,这时,公司库存商品的价格上升,由于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高于借贷成本的上涨幅度,于是公司利润会上升,股价也会因此而上升。
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股价没有相应上升,反而可能下降。这是因为,物价上涨引起公司生产成本上升,而上升的成本又无法通过商品销售而完全转嫁出去,从而使公司的利润降低,股价也随之降低。物价上涨,商品市场的交易呈现繁荣兴旺时,有时是股价正陷于低沉的时候,人们热衷于即期消费,使股价下跌;当商品市场上涨回跌时,反而成了投资股票的最好时机,从而引起股价上涨。物价持续上涨,引起股票投资者保值意识的作用增加,因此使投资者从股市中抽出资金,转而投向动产或不动产,如房地产、贵重金属等保值强的物品上,带来股票需求量降低,因而使股价下跌。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
需求拉上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或是物品与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的价格可得到的供给,因而一般物价水平上涨。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供给推动
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一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
供求混合推动
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或总供给,而是这两者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如果物价上涨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的存在引起物价上升,这种物价上升会使工资增加,从而供给成本的增加又引起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如果物价上涨是由成本推动开始的,即成本增加引起物价上升,这时如果没有总需求的相应增加,工资上升最终会使生产减少,增加失业,从而使成本推动引起的物价上涨停止。只有在成本推动的同时,又有总需求的增加,这种物价上涨就会持续下去。

㈡ 股票的涨跌对公司有没有影响有的话,有什么影响

股票的涨跌对公司有一定影响,但对公司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因为除非说这个上市公司本身发生的股票价格直接腰斩的那种,其他的变动了5%,10%之类的,不至于直接影响公司正常经营。

所以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但很微弱,因为双向的影响就是说股票价格的上涨会对公司经营情况造成影响,公司经营情况反过来也会对股票价格上涨造成影响。但是股票价格的变动不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直接性的影响,除非是出现那种市值直接下跌一半的这种情况,半年下跌一半,那这个对公司经营确实是有点影响了,因为这种大幅度的下跌不可能没有公司的原因在里面。

㈢ 股市的涨跌对房价的影响

真正意义的个人浮动资产 在过去,中国经济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政府行为处于主导。但现在已经慢慢过渡到靠内需推动的时代,居民的消费行为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这个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这时候,居民在消费倾向上的微小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都能凸现出来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个人资产,消费完全由收入决定,而绝大多数的收入就是靠工资,而工资高低又是由宏观经济,更准确地说,宏观经济中的实体部分来决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费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宏观经济作用,特别是国家政策和政府投资的作用。那时候,条件好一点的人能有一些现金和银行储蓄存款或者一点黄金,再后来,又开始拥有些国债和企业证券。中国居民们逐渐累积属于自己的个人资产,其消费模式也不再是当月吃光工资,有多少用多少,而会开始做长远决策和短期决策相结合,跨期消费。但这些个人资产收益小而稳定,资产价值几乎不会发生波动,也不会对居民的消费发生任何意外的冲击和干扰。 1991年国内股市开通,中国居民们开始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浮动资产。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几轮牛市熊市变换行情让很多人积累了大量的股票资产,也让更多人认识到股市的阴晴变化之快,股价的变化无常。相当比例的人因为股市行情的一点波动就会使生活处境和消费能力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房子有了价格 中国居民的经济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还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产市场的放开。这意味着住房不再是免费发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买卖了,有价格了,而且这个价格还会变化,且变化还很快、很大。 当资产价格变动引起居民消费的变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富效应”。这个话题在国外已经被研究了很长时间。如前面所说,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债券等资产价值变化很小,一般人们主要讨论股票市场和住宅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着名经济学家、曾因为创立“生命周期消费假说”而获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莫迪格亚 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劳动收入不变,财富每增加1美元会导致美国消费者支出增加5美分。从那时起,资产价值变动对消费的财富效应就逐渐成为经济学尤其宏观方针政策研究的一个讨论重点。莫迪格亚尼的5美分论断也被广泛引用,包括成为美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参考。 之后的研究虽然对这个论断有一些微调,但总体上经济学界承认,财富变动会引起消费变动。 学者们开始区分股票价值变动对居民消费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长期和短期效应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仅仅影响当前消费支出,还是会作用到很久之后的消费决策。直接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自己变富了,至少手头变阔绰了,就想多花钱了。 有人就此质疑,股票盈余还停留在账面时候不存在这个效应,“纸面财富”只有真正卖了、套现了、落袋为安了,才可能算是财富。但如果套现了,那只是一次性收益,该股民不会预期将来每次都遇上好运气,不会认为自己的一生收入(劳动收入+资产收益)真的发生重大改善,那么最多有短期效应,长期来看就没有什么了。所以,有人认为间接效应更重要。

㈣ 分析股市对经济的影响

股市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窗口,股市的兴衰反过来也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快慢。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股市的发展,而不是相反。因此,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都将对股市及股市中存在着的各种股票发生显着作用。对这些作用,股票投资者和分析者必须做到了然于胸,不然,他们就没法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分析宏观经济面对股市的影响,其意义十分重大。

在影响股价变动的市场因素中,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或称景气的变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企业营运及股价的影响极大,是股市的大行情。因此经济周期与股价的关联性是投资者不能忽视的。

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股票价格会逐渐下跌;到危机时期,股价跌至最低点;而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又会逐步上升;到繁荣时,股价则上涨至最高点。这种变动的具体原因是,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促使企业减少产量,从而导致股息、红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股的股东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当经济衰退已经达到经济危机时,整个经济生活处于瘫痪状况,大量的企业倒闭,股票持有者由于对形势持悲观态度而纷纷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使整个股市价格大跌,市场处于萧条和混乱之中。经济周期经过最低谷之后又出现缓慢复苏的势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商品开始有一定的销售量,企业又能开始给股东分发一些股息红利,股东慢慢觉得持股有利可图,于是纷纷购买,使股价缓缓回升;当经济由复苏达到繁荣阶段时,企业的商品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增,商品销售状况良好,企业开始大量盈利,股息、红利相应增多,股票价格上涨至最高点。

应当看到,经济周期影响股价变动,但两者的变动周期又不是完全同步的。通常的情况是,不管在经济周期的哪一阶段,股价变动总是比实际的经济周期变动要领先一步。即在衰退以前,股价已开始下跌,而在复苏之前,股价已经回升;经济周期未步入高峰阶段时,股价已经见顶;经济仍处于衰退期间,股市已开始从谷底回升。这是因为股市股价的涨落包含着投资者对经济走势变动的预期和投资者的心理反应等因素。

㈤ 物价上涨对股市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物价与股价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会使股价具有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银行存款利率往往低于通货膨胀率,对于手持现金的投资者而言,存款无异于货币贬值,这样必然将储蓄转而投向其他能保值增值的对象。所以购买股票的投资者会相应地增加。尽管如此,物价的上升与股价的上升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在通货膨胀期间,有的上市公司利润会增长,但一些受通货膨胀影响严重的上市公司,由于成本上升幅度过大而影响利润,使其利润下降或者产生亏损,其股价就会下降;另外,在通货膨胀期间,政府会采取提高利率,开办保值贴补率等方法,鼓励储蓄,从而会影响股价的上升。这样,使得物价的上涨,在短期内对股价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不管怎样,物价的上涨,会使得股价呈现上升趋势。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应答时间:2021-11-2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㈥ 股票价格的上升,对于消费者的支出决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股票价格的上升,对于消费者的支出决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有以下几点影响
1 影响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改变,由原来的储蓄观念改为资产投资来获取收益

2 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投资行为,股票价格上升很多股民会跟风而进,促进股市的暂时繁荣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3 股票价格的上升也会无形抬升消费者对投资的升值空间,将以前的其他投资全部转向股市

㈦ 股票价格下降对于消费者的支出决策有何影响

股市对消费的影响,传统上往往被称之为财富效应。这里的财富效应,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表现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方面仅指股市下跌或者说持续下跌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负财富效应。我们的分析,是从广义层面来分析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的。具体而言,包括三个层面: (一)负财富效应 主要表现在:

1.通过减少居民实际收入影响消费。

投资者投资于股市,一方面获得股票分红收益,如果投资者属于长期性的投资行为,且投资对象为绩优股,这部分收益将是稳定的,可视为持久收入。另一方面,是溢价收益,即投资者因股价上扬所获得的资本利得。这部分收益可能是暂时性收入,在大牛市中,也可能转化为持久收入,当然,在熊市市场,情况相反。根据美Economic Indicator FEB 99公布,1995-98年,股票分红率分别为2.56,2.19,1.77,1.49,且呈下降趋势。在一个持续下跌的股市之中,这些分红难以抵消股价下跌导致的财富缩水量。2000年以来,美国股市缩水市值达6万多亿美元,以每个平均3口之家计算,相当于每个家庭损失约7万美元,以负财富的MPC 0.07计算,且由于消费者支出占美国GDP的70%,“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负影响显而易见。

如果这个市场中股票期权计划(ESO,也包括员工持股制)比较普及,股价大幅度下跌不但使员工报酬急剧减少,还可能使员工的未来期权成为一张废纸,从而减少员工未来的收入。

2、通过弱化居民收入预期,降低市场信心,缩减消费。

股市被认为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变动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和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影响到消费者信心。

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性消费加持久性消费。其中,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与暂时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比率。如果股市达到一定规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下跌,则投资者得自于股市的损失将由暂时性损失转化为持久损失,从而与消费支出的减少产生某种固定联系。而股市投资者的消费下降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又带动股市中的非投资者,进而降低市场信心。

一个信用体系发达的市场,股市繁荣在加速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同时,由于使投资者未来收入预期向好,股票财富的急剧膨胀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进行消费信贷。但股市下降乃至萧条将产生相反的效果,投资者消费行为将更趋保守,从而减少了消费信贷,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使社会消费支出与企业投资进一步减少。

而且,若股市大幅度下跌,则那些在繁荣时期以股票财富为抵押品所产生的消费信贷由于股票财富的大幅度缩水,而使他们陷入财务危机,表现为投资者、家庭破产增加。如到2002年9月30日,美国破产申请达近155万,比一年前增加了7.7%,已超过上年破记录的数据。2003年6月30日的过去12个月里,美国的个人破产申请案再创历史新高,美国个人申请破产的总共为161.3万多例,比此前12个月中的146.6万多例增加了10%。

同时,银行抵押品价值的大幅缩水,又使银行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并可能产生信贷危机,从而使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之中。

3、 通过恶化企业投、融资状况间接影响消费支出。

股市持续萧条带来负的“财富效应”,因为萧条的股市使持股者的财富减少,这种不好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的公众投资避免进入股市,从而推动股市进一步萧条,企业也因此得以以更高的成本去筹资,或者难以从证券市场筹资,从而难以进行内涵式或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反过来又降低了企业盈利水平,也减少了员工的收入水平。

(二)股市“挤占”效应。
股市上涨,对消费产生两种效应,一是通过增加财富,对消费正向影响的效应,即股市的“消费效应”。一是因股市持续攀升而产生的赚钱效应对社会资金的巨大吸引力而减少储蓄,以及使原本用于即期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股票投资;或者因股市长期下跌,投资者被套牢,使当前消费资金减少,即所谓的“挤占效应”(也有学者称之为替代效应)。股市持续上涨时,投资者认为持有股票,或者投入资金买入股票的赚钱效应要比即期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大,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股市表现较为明显。

在股市发展初期,挤占效应往往超过消费效应,此时股市对消费需求影响较小,甚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前消费。其主要原因在于,股票上涨带来的赚钱效用超过了即期消费的效用。如有专家认为,我国股民即使买卖股票赚钱,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会首先吸引消费者将现金投入到股市中去,而不是用来消费。当股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者富裕程度增加,未来收入预期向好时,消费效应开始超过挤占效应,股市刺激消费的作用开始体现。随着股市的继续攀升与投资者股票财富的不断扩大,消费效应与挤占效应的差距愈来愈明显。

以我国股市为例,股市的挤占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我国股市一些投资者长期亏损或套牢,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很大。据统计,1993-1999年以来我国股市中的投资者中,不盈利或亏损的投资者两市年平均所占比重达68%。2001年以来,不盈利或亏损的投资者年平均所占比重高达80%,尤其是2001年7月以来,中国股市大幅度下跌,投资者股票财富亦大幅度缩水,到2003年7月底,90%的投资者被套牢,其对消费的“挤占”也越来越显着。

(三)泡沫经济效应。

以股市为代表的证券市场持续繁荣,使消费需求急剧膨胀,这种态势又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欲望,整个社会经济表现为消费、投资过度膨胀。如果由此引起的急剧膨胀的总需求远大于总供给所能承受的范围,并且股市的持续攀升的示范效应,使许多本来属于生产性的投资转向股市,于是泡沫经济出现了。

如果泡沫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供求缺口的出现将在整个经济形态中产生持续的通胀,国家可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减少银行的货币信用,减少人们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抑制经济过热。

如果股市中积累的泡沫压力过大,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甚微时,此时某一因素如来自国外投机力量的冲击,就会促使经济运行内在机制用急性、突发性的形式来释放压力。这种方式便是金融风暴,或称之为股灾,接踵而至的是汇市、期市齐跌;不动产、动产缩水以及证券市场上原来虚报利润和有欺诈行为或存在经营问题的企业接连破产,数万亿财富付之东流,社会消费支出大幅度减少,导致经济衰退。即使人们的消费习惯可能使消费支出不变或只有轻微的下降(即“棘轮作用”),不会影响社会消费的绝对量,但会致使社会消费的增量减少,在“加速数”的作用下,使整个国家产出减少。

从历史经验来看,股市过度繁荣的之后往往出现萧条,如上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持续繁荣,其后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50-60年代的股市繁荣,其后而来的是70年代的萧条。80年代日本股市狂热,其后是90年代的长期衰落。

㈧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价格往上涨,那么消费者所付出的经济就会比原来更多,影响了消费者的存款。

㈨ 股票价格上涨对消费者行为有哪些影响

股市对消费的影响,传统上往往被称之为财富效应。这里的财富效应,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表现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方面仅指股市下跌或者说持续下跌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负财富效应。我们的分析,是从广义层面来分析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的。

与股票价格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农商银行股票什么时候上市 浏览:823
股票查询交易资金表失败 浏览:979
光大银行股票账户登录不上去 浏览:202
民生证券港股通股票费用 浏览:886
中国西电股票股吧最新消息 浏览:165
股票投资者的投资需要 浏览:737
美国存托股票上市条件 浏览:206
外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案例分析 浏览:621
股票软件的增减量怎么调 浏览:657
销售股票软件违法吗 浏览:741
可靠的投资股票公司 浏览:461
乐友是哪个股票软件 浏览:32
高业绩增长的股票 浏览:732
我国证券市场上流通的股票 浏览:818
金龙汽车股票会退市吗 浏览:666
手机账号股票交易信息 浏览:359
证券人士有权查人股票吗 浏览:917
股票资金负的 浏览:869
股票金娃娃K线 浏览:673
如何抓连续涨停板的股票 浏览:973
© Arrange www.nalinmakar.com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