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吴鹰是谁,为何他能同时压着马云和马化腾
哥不在江湖,江湖却有哥的传说,用这句话来形容吴鹰在科技江湖的地位,一点都不为过。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吴鹰这个人,但是只要说起小灵通,肯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小灵通有多火,在当时完全可以媲美现在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而吴鹰就是小灵通的缔造者,被称为“小灵通”之父,他现在虽然不再风光,但依然是科技圈和IT界大哥级别的人物,就连马云和马化腾都会给他面子。那为什么吴鹰能让马云和马化腾这两个IT界的大佬买他的账。
或许吴鹰现在没有马云、马化腾有钱,但是他曾经缔造的小灵通商业帝国,以及自身能力和人格魅力,让他在IT界举重若轻,受人尊重。所以说他能同时压着马云和马化腾的肩膀,也是自身实力的一种体现。
Ⅱ 吴鹰的人物平生
成也小灵通败也小灵通
1989年,在纽约街头的吴鹰,颇为意外地与后来担任UT首席技术官的黄晓庆相逢,而正是这段美丽的邂逅,最终成为吴鹰人生中需要用浓墨重彩去勾勒的标志性事件。
5年后的1994年2月,黄晓庆正式脱身贝尔实验室并一头扎进由台湾人陆弘亮一手撑起的Unitech公司,而当时的陆弘亮正在美国集中精力从事通信软件的开发。后来,在黄晓庆的努力下,吴鹰、薛村禾、陆弘亮才得以有机会在酒桌上把酒痛饮,感喟“相识恨晚”。而当50%:50%的合并方案在吴和陆之间深入交流并最终敲定后,吴鹰更是将黄晓庆拉到了中国。
1996年,时任浙江余杭市邮电局局长的徐福新,去日考察时偶然发现了PHS技术(小灵通)的可用性,并迅速回国搞出了小灵通。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的徐曾密切接触过多家国际通信巨头,力图合作开发,奈何对方均以小灵通技术落后为由,拒绝合作,其中华为、爱立信对此曾认真做过专项研究,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正是这些通信巨头们的集体缺席,吴鹰才得以买断该技术并强势推广。1998年,在国际巨头纷纷不看好的情形下,吴鹰斥资数千万发展小灵通业务,并最终一炮打响。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登陆当天,股价一度高冲到73美元,涨幅达278%,公司市值瞬间膨胀为70多亿美元,被纳市戴上了2000年第一季度10佳公司的桂冠。
吴鹰下注小灵通,居然成功了。
股市的好消息以及媒体的吹捧让吴鹰沉醉其间。天南海北飞来飞去,各种名人派对、财富论坛上总可见吴鹰的标志性身影,其气势、光环与大牌明星并无二致。
在继美国《商业周刊》2002年评定UT为全球IT100强,遴选其为全球成长最快公司之后,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更是将吴鹰与eBay创始人惠特曼、Google 全球副总裁Omid Kordestani、Dell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Kevin Rollins、搜狐总裁张朝阳等14人一道,给予了隆重的特别报道。
在这期名为“Tech survivors”的重磅推介中,《时代周刊》对吴鹰在小灵通技术上引人瞩目的商业贡献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推崇:“吴鹰于1998年在中国推出小灵通业务时,估计谁也不会想到,截至2003年,其用户能够突破1800万。而更为离奇的是,这种技术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问世于日,而吴鹰愣是凭借他新泽西理工学院的电子工程学位,重新定义了小灵通概念,并以此说服了中国信产部的官员,让他们相信小灵通是固定通信业务的延伸和补充,并将该技术卖给了中国的两家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而这两家公司当时也正踌躇于没有移动运营许可证而扼腕叹息中,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时代周刊》援引某位咨询师的观点,耐人寻味地披露:“吴鹰最奇妙的地方在于,他总是能够将不可能的东西变得合理合法。”
但吴鹰的好梦只持续了几年,随着小灵通业务的急速落败,UT决策层宛若热锅上的蚂蚁。他们从前都是将大把的力气用在小灵通上,很久以来也未曾想过今后的发展谋略,满心以为靠这一个东西就能够吃上些年月了。
处境的尴尬逼迫变局的出现,扭转颓势成为当务之急。但吴鹰的押宝心态郁结在心头化不开,其“大赌定输赢”的气质似乎已经全然融会在他的血液里:从扛着巨资砸入3G几乎血无归,再到谋划中国IPTV版图结果前途渺茫,UT和它的精神领袖吴鹰仿佛无头苍蝇,开始到处乱撞。
吴鹰,那个被烙上小灵通标志的物质载体,此刻却再也不想提什么小灵通了。
2006年10月17日,在位于北京长安街东方广场的UT斯达康中国总公司的办公楼里,其市场总部高级投资关系经理张纯面对《IT时代周刊》记者的提问说,吴鹰确实是在这里办公,但已经去美国,而且他经常是美国、北京、杭州三地飞,时间很不确定。在与张纯交流前,刊记者在前台和接待小姐聊天,对方称吴总经常不在北京。
在其办公楼的几面墙上,分别摆放着UT的最新产品图示、最新产品模型、各个时期的荣誉证书和奖杯,记录着小灵通曾经的辉煌。据信产部发布的权威数字,2005年上半年与2006同期相比,整体利润上涨31.5%,而2006年上半年,比2005年同期仅仅增长2%。尽管从数字上看似乎仍在增长,但就行业整体而言,预期已很不看好。而UT的官方数字显示,2005年,公司净亏损4.62亿美元。2006年仅上半年净亏损就已突破3210万美元。分析人士甚至预测,2006年UT全年财报将会比2005年更加难看。
在小灵通风光不再的时候,吴鹰终于也脱去了他那一层神奇的光环。不过,对于吴鹰不再就任CEO职位一事,UT方面称,这只是公司让吴鹰承担更重要的职能,寻找公司战略选择,而不是因为小灵通的问题。
身陷泥潭
小灵通业务不再风光,吴鹰开始了新一轮的赌博。他频频在WCDMA、CDMA2000、IPTV等业务上下注,希图扳回败局。但这一次,命运之神显然没有再次眷顾他。对吴鹰下注IPTV一事,号称“拼命三郎”,对吴鹰了解甚深的周韶宁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的时候说,“没错,IPTV目前在发展模式上还有待探索,标准也不确定,监管也有问题,到大规模应用可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量投入可能会有风险。”周韶宁曾供职于UT长达9年,当时与吴鹰、黄晓庆并称UT中国的三架马车。对于这个说法,UT斯达康称,经他们核实,该刊记者与周的对话被称为断章取义,严重违反被访者初衷。但可惜的是,他们是如何核实的,UT并未明言。
原供职于摩托罗拉、现为摩托罗拉旗下公司飞思卡尔半导体亚太区总裁的关永祺,曾经专门负责PHS技术在日的研发推广,但PHS业务后来被摩托罗拉果断砍掉。
2006年10月19日,北京和平里中街乙十六号商务会所,关永祺接受了《IT时代周刊》的独家专访。
关永祺对刊坦言:“当初摩托罗拉在日也发展小灵通,但后来我们彻底退出了。因为那时候日政府认为,这个技术已经面临淘汰,技术应该往高处走,而不是相反。我一直密切关注UT和吴鹰的发展路径,我也曾看到,吴鹰把这个东西拿到中国来,做得很好,我可以祝贺他,但我们不会去做!”
“小灵通是一种很特别的产品,但不是一个长远发展的方案,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一个特定的机会,它冒了出来而已。即使你在几年前问我,飞思卡尔要不要上一个小灵通芯片项目,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不。尽管你可以说,靠这样一个不能维持长久的方案,UT斯达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公司。” 关永祺对小灵通的发展轨迹基持否定的态度。
而多位专家在和刊记者谈及UT和吴鹰时,都表达了惋惜之情。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范围经济”,把几乎全部的力气投注到小灵通上,最后当小灵通业务呈现发展迟滞征兆时,再提转型,在时间上已经晚了好几步,处境自然不利。
转型往哪里转,又是一个问题。先是投3G,从WCDMA到CDMA2000,再到IPTV,给人的印象是急速冒进、杂乱无章。在3G领域,企业进入很多,诺基亚、爱立信、北电、华为几年前早已安营扎寨、厉兵秣马,在终端设备上拥有明显优势。
值得一说的是华为,它是一个与UT截然不同的企业,几乎通信领域的所有分支技术华为都有涉及,是产品线完备的一个典型,在各个领域与国际一流企业展开全球性竞争。所以,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UT似乎并没有多少话语权。
已经公开的消息是,很早以前中国电信就已经与爱立信签署协议,就3G技术设备进行合作。广东移动也很早就提出决定采用爱立信的3G设备,而此时的UT却还在如火如荼地拼杀小灵通。在这样的情形下转型做3G,从时间和整体氛围上讲,对UT已经很不利。
一位接近吴鹰和UT达数年之久的内部人士对《T时代周刊》记者透露,由于当初吴鹰做小灵通做得很强势,分抢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饭碗,曾经给两者造成了很大压力, UT一度与两者关系很僵。所以,就3G业务,爱立信、诺基亚等企业领导都曾拜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均盛情接待,唯独吴鹰吃了对方的闭门羹,再加上3G迟迟不发牌照,UT更是雪上加霜。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在小灵通业务上的深度合作,UT和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固话运营商积累了不错的关系。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初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力推小灵通实属迫不得已。因为没有移动GSM牌照,小灵通又属于固网通信,所以便只能找小灵通这一仅有的途径去拓展业务,除此没有其他任何选项。
董事会否决了吴鹰的全球CEO
小灵通的战略失误所造成的公司与个人的窘迫心境,一度让吴鹰回忆起当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的那段经历:在被贝尔实验室开除出局的一刹那,农民出身、勤恳治学、一步步走到当下的吴鹰顿时泪流满面。强大的自尊心燃烧起来的是无比高亢的斗志,吴鹰隐忍并坚强地搜寻着可能成就事业的一切线索,直到发现了小灵通。吴鹰曾经掷地有声地表示: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你才能判断出谁是man,谁是boy!
吴鹰试图凝聚全身气力扭转颓势。在转投3G深陷无底洞之后,他亮出了最后一张王牌:IPTV!
事实证明,他又错了。
身处漩涡之中的UT首席科学家杨景,不得不对IPTV加以褒扬。他表示,IPTV是消灭数字鸿沟、实现全社会信息化的最有效途径。此言外之意便是,大家都要给IPTV捧个场,那样UT也能好过些!
股价一挫再挫,亏损无边扩散,UT董事会眼睁睁看着曾经高高在上的公司股票,如今变得如同大白菜一样被低廉抛售,心中自是焦虑万端。更有分析师表示,UT股价在5美元才基符合实际情况。
固定资产在不间断地无形流失,企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倍受打击,高管跳槽风波愈演愈烈,而更为重要的是,股民的集体不买账已经凝聚成为公司内部的巨大压力。
一向只负责资层面,并不实际操作中国业务的UT董事长兼全球CEO陆弘亮恼了。当时透露出来的可靠消息是,从2007年1月1日起,由UT独立董事Tom Toy担任公司董事长,陆离职后仍将担任公司战略顾问,但全球CEO将不再考虑吴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不久前的一次新闻采访中,吴鹰曾经透露,自己虽然很早以前就曾被陆老板“钦点”为全球CEO(公司也作过公告称将于2007年1月1日起由吴鹰担任全球CEO),但总感觉自己的能力还有差距。但当2006年5月陆老板决定辞职并继续委任吴鹰时,吴鹰开心地表示: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了,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
如今老板的脸色变了。
行业资深人士何涛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深刻剖析了陆与吴的复杂关系。
据何涛讲述,陆弘亮是一个非常好相处、非常大度的人,更是一个可以做哥们、值得托付的人。早在与吴鹰合作之前的很长时间里,陆在美国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只是国内对此关注度不够。直到吴鹰和小灵通在国内的一路高歌才促使大家发现,原来在吴鹰和小灵通背后还有这样一个精明的战略投资家在整体策划。
“我的弱点也是我的优点,就是太容易相信别人。很多时候我明明知道某个人借钱有去无回,但我还是要帮他。别人都说我太天真。”总是保持一脸笑眯眯表情、曾经创办过3家公司且深谙硅谷创新机制的陆弘亮,这样对自己人格作剖析,无论怎么看都有些是针对吴鹰的意思。
对于这个结论,刊向UT斯达康求证时,UT只是表示结论错误,但具体是哪错了,并未向刊明言。
诸多分析人士在与刊记者交流时都流露了类似的观点:陆弘亮在UT是一个相当有份量的人,至今无人能够撼动。UT董事长陆弘亮和董事会为什么要否决吴鹰的职位?其实无非是给股民一个交代。
固执的性格害了自己
UT走到了尴尬的悬崖边上,无论怎么走,都很危险。
自诩“60分的能力,80分的舞台”的UT,处处宣扬尊重人才的“一团和气”,但其实不然。
某位UT前员工对《IT时代周刊》讲,当初见到大胡子的吴鹰,并认真聆听了其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宏大解读后,当即感叹自己“找对了领头羊”。但承认“理想高过现实”的该员工,却在具体工作中,逐步修正了自己从前的观点,而且后来随着UT整体发展多次遭遇掣肘,“吴鹰在UT的标杆作用已大幅度退化”,而其内部机制也凸现了重重漏洞。 公司领导的个人意志往往会影响一个企业的最终走向,是否善于采纳下层员工的可行性建议非常关键,吴鹰和他的UT从企业战略上来说,似乎并没有理顺这样一个基关系。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连福表示,作为小灵通精神象征的吴鹰,确有他的过人之处,但从小灵通一夜成名后,他似乎完全失去了自我。“一个没有理性思维的人如果一度财力膨胀,性格往往扭曲,自己认为无所不能了,别人的正确建议都听不进去了,一切自我说了算,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单一的市场、单一的产品是很危险的,尤其对做高科技产品的企业而言,是最危险不过的,而吴鹰却偏偏固执地走到了这一步。
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不论UT是否“改嫁”,吴鹰这次铁定是要离开UT了。只不过,根据双方签署的意向书,吴鹰不得不在2007年1月1日UT董事会最新调整下达之前,紧密配合其他同事以及美林证券,站好UT最后一班岗。而在此关键时刻,吴鹰需承担相应责任。之后,UT斯达康向《IT时代周刊》回复,认为这是商业谣言,公司早就公开辟谣,并掌握了谣言出笼背景。但让记者感兴趣的是,谣言的出笼背景是什么,UT并没有透露。
10月27日,一位UT在职员工在多次表露“千万不能署名”后,终于接受了刊记者的采访。在深入交流后,该员工就公司整体运营状况和吴鹰离职传闻,谈了自己的几点体会。他说:“其实, UT内部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动荡了,原因有两个。首先,大家心里一直都绷着根弦,而且不论基层员工还是中层领导,都很惶惑。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是,公司运作的整体不景气极有可能再度引发大规模裁员。再者,整个公司从上到下,无论在杭州、深圳、北京还是在美国加州,在尚未传出正式消息前,就已经对吴鹰的去向猜测纷纷,而其中,除一部分高层在私下表示过吴鹰将要离开的消息外,更多人听到的却是:吴鹰即使不走,也会被降职处理,很有可能调离北京,去杭州负责研发、生产,但这样的任命,对好强的吴鹰来说,接受起来很不容易,是否接受这样的任命非常难说,所以,离开的可能性非常大。”对于UT员工的这段采访,事后刊向UT求证时,却仍然被UT定义为谣言。UT在回复刊的意见函中,表示愿意真诚地与媒体沟通,但当刊记者与UT方面进行沟通时,得到的却不是这个结果。在发展战略上饱受重创的UT,这个号称“东方智慧,西方创新”的国际“大”企业,再度面临艰难的选择。
精于交际、口才超人、融汇中美文化于一身的吴鹰,被尴尬地丢在死寂、灰暗的世界里。
Ⅲ 一手压着两位“中国首富”,那位神秘的大胡子,他到底是谁呢
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写下:“我们也知道艰难的,但只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事情总是有办法解决的,有能力之人无论当下的情况如何,他总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路。
在马云创业之初,因他的产品不是不可被替代的,所以他非常需要投资,而吴鹰非常看好马云的产品,吴鹰在这个时候便给马云带来了第一笔投资。算的上是圈内老大哥的吴鹰给马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并且在马云和马化腾因各自产品市场有争端之时,吴鹰还帮助二人调节了矛盾,使得二人在国内和平的瓜分着互联网中的不同领域。
这也就是为什么吴鹰能够一手压着一个互联网大佬,还和他们谈笑风生的原因吧。这里的“压”不是说他对“二马”的压制,这其实是他们关系好的证明。我国大力鼓励创业,以此解决就业问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创业能够推动社会的改变。而吴鹰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他给创业者们提供了一个方向,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
Ⅳ 恒瑞医药股票能长期持有吗
可以长期持有,道理很简单,强者恒强,一个优秀的医药公司,产品越来越来成熟,技术越来越先进,市场越来越庞大,它的生命周期会很长,会有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这才十八岁,正是美好年华,它的上升空间还很大,所以别预测它还能涨多高,谁也预测不出来,但我知道,200倍在A股中根本不算高,涨幅达千倍,五百多倍的优质股票我知道的就有好几家,万科,苏宁,青岛海尔,格力,茅台等等,难道它们会因为涨幅大就停止了上涨?答案却是这些股票穿越了牛熊,股价至今一直持续上涨。这就是正真的优质公司,真正的优质股票!国外还有上涨一万倍的股票,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基金54年来持续上涨,到19年,每股上涨幅度达到10479倍。这就是股市的魅力,这就是长期持有的魅力
拓展资料:
因5G概念而一度被热炒的中嘉博创(000889.SH),终于低下了其高昂的头颅,自4月14日冲上14.74元/股的高位之后一路向下,至5月15日收盘时已跌至10.68元/股,跌幅近30%。 而比股价快速下跌更让市场关注的是,中嘉博创2019年年报巨亏12.4亿,市场一直担心的中嘉博创商誉减值的雷终于爆了。 中嘉博创的三次收购,不仅带来29.7亿商誉压顶,更是令一度销声匿迹的前UT斯达康创始人吴鹰重新被置于聚光灯下。
12亿巨额商誉减值 上市公司深陷亏损泥潭 4月28日,中嘉博创发布2019年年报,其营业收入31.63亿,同比增长4.35%,归母净利润却是赫然亏损12.4亿,同比暴跌590.41%。 从2014年到2018年,中嘉博创的净利润都是同比增长的,5年累计净利润约9.55亿元,而2019年一年就亏掉12.4亿,直接抹去了此前五年的成果。 确实厉害!不出手就罢了,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巨额亏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中嘉博创的公告称是计提商誉减值和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其中计提商誉部分,子公司创世漫道商誉减值4.63亿元;子公司长实通信商誉减值7.39亿元。应收款项部分,计提坏账损失1.41亿元。 此次商誉减值共计12.02亿元,几乎占了中嘉博创亏损额的全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中嘉博创形成了高达29.72亿的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高达82.5%。换句话说,中嘉博创的净资产中,绝大部分都是虚无的“商誉”。此次减值之后,中嘉博创的商誉依然高达17.69亿元。
Ⅳ 为什么阿里巴巴的股份最大持有者是日本人
1999年,阿里创业初期,遇到了所有公司都会遇到的事:缺钱!马云找遍了所有投资人,大家都认为这事不成,其中包括着名的投资人雷军,没有投资阿里估计也是他们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吴鹰,他没有投资阿里,但是他给马云介绍了他的投资人,日本软银集团的孙正义,两人一拍即合,孙正义将给另外一家公司的2000万美元资产投给了马云的阿里巴巴,后来更是追加投资4000万美元,因此日本软银集团也成为阿里巴巴到目前为止最大股东。
(5)吴鹰投资的股票扩展阅读:
日本软银集团持有阿里34.4%的股份作为最大股东,然而阿里还是中国的还是马云的。
因为投票权与股权的分离。创始人需要知道的法律知识是股权与投票权是可以分离的。现实情况中,随着公司的不断融资壮大,创始人股权将被不断稀释,很难一直保持公司的绝对控股权。为了继续维持公司的控制权,可以将其他部分股东股权中的投票权分离出来,交给创始股东行使。
2012年阿里巴巴管理层目前仅持有公司股份10%左右,马云一人就占7.43%。如果按照香港股市“同股同权”的原则,投票权应与股权比例相当,阿里巴巴管理层的投票权只有10%左右。摆在阿里巴巴管理层面前原本只有两条路,要么采用“AB股”架构赴美上市,要么效仿腾讯,说服大股东放弃投票权。此前有消息称,为了让阿里巴巴能够顺利在香港IPO,软银愿意放弃部分投票权。
网络-阿里巴巴集团
Ⅵ 如何用心智把握自己
在求职应聘时,许多人认为机遇总是属于那些最聪明、最优秀的人才。因此,他们往往还未应聘心理上就已经落聘了!
美国UTstarcom(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海外归国留学生吴鹰,1986年曾应聘一位着名教授的助教。这个职位收入丰厚,又不影响学习,还能接触到最先进的科技资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当吴鹰赶到报名处时,那里已挤满了人。
经过筛选,取得报考资格的各国学者就有30多人,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考试前几天,几位中国留学生使尽浑身解数打探主考官的情况。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弄清内幕——主持这次考试的教授曾在朝鲜战场上当过中国人的俘虏!
中国留学生们这下全死心了。“把时间花在不可能的事情上,再愚蠢不过了!”他们纷纷宣告退出。
吴鹰要好的一位朋友也劝他道:“算了吧!多刷几个盘子,好歹挣点儿学费!”但吴鹰还是如期参加了考试。在考试时,他很放得开,完全融入到助教这个角色中。
“OK!就是你了!”当教授给吴鹰一个肯定的答复后,又微笑着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录取你吗?”吴鹰诚实地摇了摇头。
“其实你在所有的应试者中并不是最好的,但你不像你的那些同学,他们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其实最愚蠢不过了,你们是为我工作,只要能给我当好助手就行了,还扯上几十年前的事干什么。我很欣赏你的勇气,这就是我录取你的原因!”
听说他被录取了,那几位中途退出的留学生不由顿足捶胸:多好的机会被错过了!后来吴鹰又听说,教授当年是做过中国军队的俘虏,但中国士兵对他很好,根本没有为难过他,他至今还念念不忘。
无论是求职还是干一番事业,自信心都是第一位的,一个人的天赋并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今,吴鹰公司的股票市值已达70亿美元,他被美国着名的商业杂志《亚洲之星》评选为最有影响力的50位亚洲人之一。吴鹰承认,当初求职的经历对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要成功,聪明才智是重要的。随着在生活中历练的时日增多,人们会认识到,它在成功要素排名表上的位置,却越来越往后面移——聪明只占第五位。
那么,排在聪明前面的4位又是什么呢?
第一,目标。你永远不可能强按着一头不想喝水的牛去喝水,同样,你也不可能在你自己不喜欢的领域,取得此生你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目标是欲望的表达,“要什么”从来就比“怎样做”更为重要。但是目标不是欲望,目标更加具体,也往往给自己定了时限。它既有欲望韵感情、牵动因素,同时也有自己做主,不让自己从散漫中游移的因素。
第二,胸怀。所谓胸怀,就是一股用天下之才、尽天下之利的气概。当然,还包括相当程度的包容——对异己的包容,对陌生者的包容,对不如己者的包容。只有这样,你才会形成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才能把事业做大。
第三,勇气。假如你不尝试什么,你就不会真正知道、自己想什么,也不会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有这样一句名言:举枪一射击一瞄准。毋惮初难,毋恃久安,先做了再说。一切生机全从行动中来。人常常抱怨自己缺少机会,其实是自己没有勇气把握机会。
第四,坚持。许多事没有成功,不是由于构想不好,。也不是由于没有努力,而是由于没有坚持。时下有个概念叫开拓者。什么叫开拓?开拓就是除了开辟还需拓进。坚持就是拓进,就是遇到困难决不放弃的韧劲儿。
目标、胸怀、勇气、坚持,再加上聪明,构成了成功者最为重要的5要素。如果我们相信人的聪明并不完全属于天生,也可以通过后天来造就,那么,有了前4者,聪明也会更容易产生。
正如一切成功者证明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心智开发。总结上述5点,前4者所说全是“心”,最后一个才是“智”,也就是说,对成功者来说,发展自己的各种智力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还是你对“心”的把握。
Ⅶ 一手压着2名“中国首富”,这名神秘的大胡子,他究竟是谁
在当下社会,马云、马化腾等人都是商业奇才,他们的商业帝国令人震撼,可他们的成功背后却付出了艰辛。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都曾经经历过艰难困苦,在困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最终才能白手起家,成就一方富豪。
如今的吴鹰能够在另一领域当中翱翔。不甘于平凡的他,曾经努力前行过,也曾有过辉煌,如今的他经历了巅峰之后,人生慢慢趋于平淡,但却在圈中树立了一个老大哥的形象。
Ⅷ 为什么阿里巴巴日本是大股东钱怎么日本人都赚了
因为日本的软银集团是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截至2019年6月10日)。
日本软银集团2019年6月4日发布消息称,因出售所持阿里巴巴集团2.8%的股份,其2019财年第一季度(2019年4月至6月)合并将计入约1.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68亿元)利润。此番交易后,软银仍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
(8)吴鹰投资的股票扩展阅读: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新文件显示,截至2018年7月18日,软银持有阿里巴巴28.8%股权,为最大股东;Altaba持股为14.8%,为第二大股东。阿里巴巴管理层一共持股为9.5%,其中马云持股为6.4%,为第三大股东,集团副董事长蔡崇信持股为2.3%。
在2019年6月完成全部交易。完成交易后,预计软银集团对阿里巴巴的持股将从之前的约29%降至26%。软银集团仍将保持控股地位。
2016年软银通过衍生品交易出售部分阿里巴巴股份,为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筹集资金。同年10月,软银宣布和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设立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的科技基金“愿景基金”。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软银集团发布的2018财年(截至2019年3月)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36%,达到1.41万亿日元。软银尚未公布2019财年的盈利预期。软银会长兼社长孙正义宣布,将于近期成立“愿景基金”的第2号基金。愿景基金在成立约2年的时间里已对全球82家独角兽企业进行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