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主力排名 > 法国密西西比河公司股票泡沫的影响

法国密西西比河公司股票泡沫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8-08 17:39:04

1. 密西西比泡沫的背景

第一步:1716年5月约翰·劳经法国政府特许建立了一个可以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并且它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约翰·劳的银行事务经营得很成功,币值稳定。而金银却因受政府的不明智干预时常贬值。于是劳氏银行的信誉蒸蒸日上,垄断了烟草销售,还独揽改铸金币、银币的权力。最终于1718年12月被国有化为皇家银行,但仍由其担任主管。
第二步:在法国政府的重商主义下,约翰·劳自1717年就开始日益获得各种贸易特许权,以至于其设立的密西西比公司拥有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和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贸易的独一无二权力(因为当时传说这两个地方遍地可见金银),且公司股票可以用国库券以面值购买,尽管面值500里弗尔的国库券在市场上只能兑换160里弗尔,投机狂潮开始席卷法兰西。时至1719年时密西西比公司又被全权授权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柯尔伯建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地进行贸易。垄断性的海外贸易确实为密西西比公司带来了不少超额利润,此时公司又称印度公司,新增5万股份,劳氏保证每份500镑的股票每年可获得200里弗尔的红利,而当时面值500的国库券只抵得上100的市值了。人们纷纷无法抵制诱惑,至少有30万人申请购买5万的新股。
第三步:借助此时法国公众的普遍热情,约翰·劳决定运用皇家银行的纸币发行能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实力实践其刺激经济和为摄政王解除政府国债负担的设想。约翰·劳首先向人们展示了异常辉煌的公司前景,接着密西西比公司于1719年9月12日,9月28日,10月2日分别发行10万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尔,用于偿还15亿里弗尔(相当于6000万英镑)的国债。
股票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无论是豪门显贵还是村夫野汉,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从劳氏股票中获得无尽的财富。股票价格涨了又涨,直线飚升。有时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上扬10到20个百分点。早上出门一贫如洗的人,晚上归家时就可以腰缠万贯。最狂热的记录是半年内股价能从500里弗尔被炒到18000里弗尔。各地的人都纷纷涌入股票交易场所,从早到晚熙熙攘攘,甚至不得不多次更换更大的广场。不仅用以偿还国债的纸币又流回股市,而且为配合股票投机对货币的需求,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里弗尔纸币(为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里弗尔股票,1719年7月25日皇家银行已经发行过2.4亿里弗尔纸币)。总之密西西比股票的价格越高,皇家银行就同步发行越多的钞票。导火线点燃于1720年初,孔蒂亲王由于在要求以他自己的定价购买新上市的密西西比股票时被约翰·劳拒绝,就用三辆马车拉着自己的纸币到劳氏银行要求兑换硬币。从此任何人都可以毫无困难地任意兑换硬币,稍稍精明的股票投机者也都正确遇见到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攀升,纷纷兑换硬币并运往国外。
随之而来,时间一长国内的流通硬币到了极度匮乏的境地,闻所未闻的禁止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尔硬币,违者除没收所有硬币外还要被处以数额很大罚款的法令也就应运而生了。同时还严禁任何人收购金银首饰、器皿和珍贵的宝石。随着股民信心的下跌,密西西比股价暴跌,已经没有什么人还相信那个地区蕴藏着巨大财富的神话。但是,为了重新树立公众对密西西比公司的信心,政府真可谓是使尽浑身解数。政府甚至宣布强制征兵计划,召集巴黎所有穷困的流浪汉,提供衣服和工具,让他们排成队,肩上扛着镐和锹,日复一日的通过巴黎街头然后来到港口等待被装船运往美洲,佯装到那里的金矿上干活。他们之中有三分之二没有上船而是分散到法国各地,不到三个星期他们中的一半人又出现在巴黎。为了维持9000里弗尔的股价,约翰·劳还于1720年3月25日,4月5日,5月1日分别发行了3亿,3.9亿,4.38亿里弗尔纸币,使得一个多月内货币流通量增加了一倍多。据估算当时流通中的纸币有26亿里弗尔之多,而全国的硬币加起来还不到这个数目的一半。
终于约翰·劳控制不了局面了,不得不宣布股票贬值,国务会议通过决议让纸币贬值50﹪,银行则停止兑付硬币业务。股价在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尔,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尔。至此昔日的经济繁荣泡沫彻底破灭,代之以经济衰退、民生重创的现实。这就是以约翰·劳为主角,依据其增发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的理念和摄政王的赏识,借助密西西比公司和皇家银行为载体,联合贸易和金融两条战线演绎的一场带有浓厚政府性质的泡沫经济。 1715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驾崩,由路易十五——菲利普二世摄政。路易十四留给路易十五的是一个国库枯竭与巨额外债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路易十四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又极度奢侈浪费,弄得法国经济陷入极度苦难之中。于是,1716年,法国政府特许约翰·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资本约600万利弗尔(Livre)的私人银行,这便是后来的“皇家银行”。政府授予皇家银行有发行钞票的权力,以便它用所发行的钞票来支付政府当时的开支,并帮助政府偿还债务。这种钞票在原则上可以随意兑换成硬通货,人们乐于接受。因此,银行建立后,其资产总额迅速增加。1717年8月,劳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1]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其后,劳建立了西方公司,该公司在1718午取得了烟草专卖权。1718午11月,劳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负责对非洲的贸易,1719年,劳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更名为印度公司,垄断了法国所有的对欧洲以外的贸易。劳所主持的垄断性海外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了巨额利润。
1719年7月25日,劳向法国政府支付了5000万利弗尔,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弥补这部分费用,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每股1000利弗尔,股票价格很快上升到1800利弗尔。1719年8月,劳取得了农田间接税的征收权。1719年10月,劳又接管了法国的直接税征收事务,其股票价格突破了3000利弗尔。1719年,劳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来偿还15亿利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1719年9月12日增发10万股,每股5000利弗尔。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空,股票价格直线上升。1719年9月28日和10月2日,印度公司再增发10万股,每股5000利弗尔。股票价格一涨再涨,达到了每股10000利弗尔,在半年之内涨了9倍。 密西西比泡沫原始地印证了当代关于泡沫经济的一些一致认识:
(1)证券市场是具有不完全性质的市场,不存在一个帕累托效率的均衡点,容易出现哄抬价格的泡沫现象。这是泡沫经济存在的本质理论原因,也解释了密西西比股价为什么能够完全背离公司盈利实力而纯粹受制于股票需求和股票买卖价差关系。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往往是泡沫生成的外部条件。
(3)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介入,往往是泡沫经济的触媒。这两点在密西西比泡沫中都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股票担负起清偿国债的功能,皇家银行大发纸币为其呐喊助威,政府出台政策只为保住股票价格。完全混淆了公司与政府的不同定位、分工和不同作用、目的。
(4)由于泡沫或迟或早、必不可免的破灭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损失,所以宏观经济当局应积极设法防止泡沫经济的生成,或者在泡沫生成后努力防止突然崩盘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也正是一个政府的真正职责所在。 印度公司的股票猛涨不落,吸引了本国大量的资余到股票市场,吸引了欧洲各国的资金的大量流入。这样,股票买卖的投机气氛越来越浓厚,投机活动的盛行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于是,每当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时,皇家银行就跟着发行货币,每次发行股票都伴随着货币的增发。因为劳始终坚信增发银行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1719年7月,皇家银行发行了2.4亿利弗尔钞票,用于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亿利弗尔的股票。1719年9月10日,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利弗尔。货币大量增发后,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1719年,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上升到23%。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直接动摇了民众的信心,人们纷纷涌向银行,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纸币兑换成黄金,而不要印度公司的股票。1720年9月,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暴跌。1721年11月,股价跌到2000利弗尔;到12月2日,跌到了1000利弗尔;1721年9月,跌到500利弗尔,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后,法国经济也由此陷入萧条,经济和金融处于混乱状态,多年之后还难以复苏。 在“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中,约翰·劳曾经一度成为法国政府“特聘的专家”,一手主管政府财政和皇家银行的货币发行,另一手控制法国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发展。在他背后,政府为了缓解财政亏空,大量发行纸币,制造虚假经济繁荣,最终引发了剧烈通货膨胀。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开发计划”成为泡影,股票变成废纸,法国金融体系因此崩溃。后来,约翰·劳逃离法国,1729年在威尼斯于贫病交加中死去。 金融创新源自于信用,而金融泡沫则崩溃于信用的透支。马克思曾说,约翰·劳“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因为他的“骗术”听上去与当代货币学理论颇为神似: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说白了,采用贵金属本位制,发行货币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银子,而金银在世界上的储量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金银的供给量。纸币本位制就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金融当局愿意的话,启动银行的印钞机,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金融市场的疯狂,就在于一旦泡沫被滥发的货币和无限的乐观预期所吹大,即便是强有力的政权力量也无能为力,通货膨胀几乎就是滥发货币的代名词,相应地,货币贬值和政府信用丧失,必然导致资本市场甚至一国经济的最后崩溃。

2. 经济史上最着名的三大疯案分别是: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体情况介绍一下可以吗谢谢

英国南海泡沫:

16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拥有强大的船队,一度控制并垄断了世界贸易的40%,还是股份制公司的发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兰成立,同时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堪称现在的美国。

1593年,第一朵郁金香引进荷兰,没过多久,就成为时尚、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早期的郁金香商人转到钱之后,更多人加入,最后老百姓也加入,郁金香不仅仅是奢侈品,也彻底变成了投机品。

郁金香从下种到开花,需要7年时间,非常难养,因此郁金香是很稀缺的东西(和大牛股非常类似:稀缺,独一无二,具有的故事也独一无二)。但是全民参与的后果就是,郁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郁金香火爆到什么程度呢?连还没有开花的球茎也拿出来交易了,也就是郁金香期货市场出现了(所以应该说,第一个期货交易市场也是在荷兰诞生),因此,郁金香的价格暴涨再暴涨。

在郁金香最疯狂的时候,贵族们最华丽的嫁妆是一支郁金香,如今让众多屌丝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个老婆,该是多好的年代呀。

当时,有一场着名的拍卖会叫做阿尔克马尔城的拍卖会,说的是99朵郁金香拍卖总价格为9万荷兰盾,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300年的总收入,做一个粗略类比,目前中国一个4口之家一年各种灰不灰色收入约20万人民币,300年相当于6000万人民币。没错,6000万!看来当时荷兰人真的疯了,赌徒的脑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

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比较类似,在发生时间上也比较靠近。

法国政府当时债台高筑,着名的苏格兰人约翰·劳提出纸币供应计划,具体来说就是我成立个大银行,可以发行货币,有钱了,自然就可以解决政府的债务危机了,但是如何保证这个银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样的套路,要保证信用那就得讲一个大故事,——没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买下密西西比公司,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进行贸易,法国政府承诺给他25年的垄断经营权。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由500里弗尔涨到15000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

但后来路易斯安那州传来未发现金矿的消息,加上货币已经严重超发,公众信心动摇,密西西比股价连续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尔,跌幅95%。

荷兰郁金香狂热、南海泡沫事件、法国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历史早期爆发的三大的泡沫经济事件。

(2)法国密西西比河公司股票泡沫的影响扩展阅读

此后几百年里,股市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泡沫,比如19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疯(听说总市值从 50 亿美元膨胀到 1000 亿美元)、1987年大股灾、1990年前后的日本股市楼市泡沫、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机、2015年中国股市泡沫(当然,中国股市泡沫时间多了去了)等。

当然,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这些“变种”泡沫其实发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样的:标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赚钱效应,媒体等使劲鼓吹、人人奔向转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赚钱,最后人类的羊群效应会疯狂到让你目瞪口呆。破灭的时候也非常类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3. 崩盘的历史事件

在房价飞涨、股市低迷的今天,可能我们没有经历过股市的崩盘,但回顾过去,历史上有十次市场崩盘,每一次都伴随着疯狂过后财富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的悲痛,也许能给今天的投资者一点警示。
1.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
这次事件是现代的所有投资者狂热事件的始作俑者。在这次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狂热事件中,郁金香球茎的价格飙升至一个手艺人年收入的数倍。
2.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英国人约翰·罗(John Law)因为在伦敦的布鲁斯伯里广场的一场决斗中杀人而被定罪。他后来成为了法国的财政大臣。他监督创办了一家公司,后来这家公司的股票成为投机炒卖活动的主要交易股票,最终股票泡沫破裂。罗最后穷困潦倒地在威尼斯去世。
3.1720年的南海泡沫
英国出现的第一次现代市场崩盘,原因是对一个完全没有前景的公司的交易。这次英国股票公司的泡沫事件以政治上的裙带主义、自我交易和内幕交易为特点。在这一点上,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1882年的法国股市崩盘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市场的崩盘,事件的导火索是费斯克(James Fisk)和古德(Jay Gould)等金融家寻求利用政治上的关系垄断金市。162美元每盎司的金价峰值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被打破。这次丑闻让格兰特(Ulysses S. Grant)政府的名誉受损,下一任总统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带领国会对这件事进行了调查。
5.1882年的法国股市崩盘
这次股市崩盘由Union Generale的破产所引发,其破坏性后果几乎令交易所内四分之一的经纪商受到威胁,直到法国央行的一笔贷款稳定了市场。不过,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据说画家高更(Paul Gauguin)在这次崩盘后退出了经纪业务,去从事更值得做的事。
6.1907年大恐慌
1907年10月,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计划垄断股市失败引发了这次大恐慌。直到摩根大通(J.P Morgan)说服其他信托公司总裁为美国信托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提供资金,经纪商和银行的破产才得到控制。这次危机最终促成了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8.微崩盘:1997年10月27日的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的恒生指数下跌了6%,引发了全球股市大跌,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当日提前收市,收于554.26点。
9.2008年9月29日,救市表决未通过
在国会投票否决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简称: TARP)之后,道指经历了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雷曼兄弟(Lehman Bros.)破产之后引发的一段极不稳定的时期内,该指数下滑了超过700点。
10.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Flash Crash)
这是高频交易市场特有的崩盘情况。道指在几分钟内下跌了大约1,000点,原因是计算机算法停止竞价导致股价大幅下跌,这种交易大约占当时市场交易量的一半左右。 一个小时内,11个投机者自杀身亡。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给人们烫上了关于股市崩盘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但回头来看时,灾难的发生甚至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狂跌不止。自杀风从那时起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
随后的一段日子,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自成立11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发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而那些活着的投机者,接下来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维德在《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讲述的1929年股市崩盘前后的一个故事,成为那一时期投机者的经典写照。
一个投资者在1929年初的财产有750万美元,最初他还保持着理智,用其中的150万购买了自由国债,然后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并且告诉她,那将是他们以后所需的一切花销,如果万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这些债券,一定不可以给他,因为那时候他已经丧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来了。他就向妻子开口了,说需要追加保证金来保护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万美元。他妻子刚开始拒绝了,但最终还是被他说服了。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以倾家荡产而告终。
实际上,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逃脱噩运。20世纪最为着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像其他人一样,凯恩斯也没有预料到1929年大崩盘,而且还低估了这次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凯恩斯积累的财富在1929年崩盘时受到重创,几乎变得两手空空。
后来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到1936年的时候,他靠投资股市把财富又增长到了50万英镑以上。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资金又缩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盘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阴影。
尽管股市暴跌最初影响到的只是富人,但这些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其成员掌握着大部分消费收入,构成了最大部分的个人储蓄和投资来源。因此,股市崩盘导致美国经济失去了由证券投资盈利形成的对支出的支撑。
股市崩盘以后,控股公司体系和投资信托的崩溃,大幅削弱了借贷能力和为投资筹措资金的意愿,这迅速转化为订单的减少和失业的增加。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响,金融动荡也因泡沫的破灭而出现。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尽管在泡沫崩溃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损失的人有限,但银行无法避免大量坏账的出现,而银行系统的问题对所有人造成间接冲击。
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大萧条以不同以往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到1933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还达不到1929年的1/3。实际产量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着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更严重的是,股市崩盘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股市开盘,久违了半个世纪的恐怖重现。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这意味着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内即贬值了二成多,总计有5000亿美元消遁于无形,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的财产瞬间蒸发了。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10月19日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
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下跌。于是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美林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瓦赫特尔因此将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称之为“失控的大屠杀”。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响到的还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杂志上公布的美国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从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当天,当时的世界头号首富萨姆·沃尔顿就损失了21亿美元,丢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惨的是那些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众,他们本来期望借着股市的牛气,赚一些养老的钱,结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积蓄便在跌落的股价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崩盘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过后,率先恢复的是日本股市,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此后,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另外一个噩梦般的恐慌却在酝酿之中。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这也是投资者们最后一次赚取暴利的机会。 进入90年代,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股市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主要靠赚取交易手续费生存的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戏剧性地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影响所至,连房地产也未能幸免。日本房地产价格在1990年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网上流传“房地产崩盘时间表”显示中国地产走势与1991年日本崩盘前颇相似。
房地产频遇调控,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也开始在网上流传。它回顾日本1985年~1991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发现与中国2005年~2008年房地产市场走势颇为相似,更预言中国房地产会在2009年崩盘。然而,多位专家却表示,两地银行体系、人口结构、城市化程度不同,“崩盘”可能只是“预言”而已 。 房价飞涨、货币面临升值压力、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宽松货币政策、稳健财政政策。
日本国土交通省公布调查显示,日本地价连续第二年下滑,商业用地价格跌至纪录低位。
经济起飞晚了近30年的中国,金融危机过后地产价格依然火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
“现在的楼市,确实和当年的日本非常相似。树长不到天上去,这样下去早晚要出问题。”曾在亚洲开发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现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不无忧虑地表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也表示,确实有部分投资者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经济过于依赖出口、货币面临升值压力等等,都与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类似。
此外,中国也与当年日本有相似的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也和以前的日本雷同。 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控制力、市场广度、银行体系和人口结构等都不相同。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看来,当前高房价症结在难以抑制的投机性需求。中国大量二、三线城市如今还可以吸引投机资金。所以这几年房地产整体还难以遭到崩盘的结果。“但是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果将会比日本更严重”。
戴德梁行策略研究顾问部董事黎庆文更认为,内地楼市10年内都不会崩盘。中国内地金融体系与美国、日本甚至中国香港地区不一样,央行对房地产信贷的控制力更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也指出,泡沫前,日本政府并没有对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监管。中国政府对银行和企业有很强的控制力,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出台政策打压房地产泡沫。
沈建光认为,另一个视角是人口结构。1985年日本城市化率达76.7%高点,城市化接近尾声;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加速阶段。只要吸取日本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及有前瞻性的政策,历史就不会重演…… 指如DOTA、梦三国、LOL、真三等竞技游戏中,一局比赛双方或多方因竞技,人头悬殊差距过大,而造成无法逆转的现象,称之为崩盘。

4. 经济史上着名的三大阴谋骗局

5. 股市崩盘的原因有什么后果会是什么

现有的股东全部套牢,没有新的股东进入,当被股东套牢的股东开始只知道割肉卖股票时,而拒绝购买股票时,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继续下跌,最终导致股市关门,即崩盘。崩盘是指股票市场由于某种原因,大量证券被抛售,导致股票市场价格无限下跌,不知道能停到什么程度。这一现象的大规模销售的证券也被称为大量抛售。

法国股市在1882年崩盘。此次暴跌是由UnionGenerale的倒闭引发的,其灾难性后果威胁到该交易所近四分之一的经纪商,直到法国银行的一笔贷款稳定了市场。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据说画家高更在股市崩盘后放弃了经纪业务,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事业。1907年的恐慌。1907年10月,联合铜业垄断股市的计划失败,引发了恐慌。直到摩根大通说服其他信托公司总裁向美国信托提供资金,券商和银行的破产才得到控制。这场危机最终导致了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6. 密西西比泡沫的介绍

最早记录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Adam Anderson。他在1787年详细地描述了当年法国股票市场上出现的投机风波。在他之后的一系列研究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的论文成为股市理论的经典之作。

7.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联系

经济是实物与实体,金融有衍生与虚拟,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和传导,金融是经济的基础和先导,是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也是金融的力量所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是发展趋势,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金融国际化之于经济全球化,从表象和正面作用看不一定明显,而从本质和负面作用看则一定深刻。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以后,最早发生的是金融危机,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是金融事件,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的是金融问题,特别是二战后连续爆发的多是金融危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无处不映衬着早期金融危机的影子,现代人类较之300多年前着实乖巧了许多,但并未吸取以往的金融危机教训,从而变得聪明些甚或至少是显得聪明些。金融的负面力量展示了金融国际化的强大威力,在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表明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的动力在于金融国际化,或许是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日久和影响日深所不可多得的教益。

三大泡沫事件与资本市场危机

荷兰郁金香交易泡沫。荷兰在推翻西班牙统治而独立后不久,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当时刚刚传入荷兰的郁金香,花开惊艳,培植困难,供给有限,价格昂贵。1634年,郁金香商人组成行会,控制郁金香市场,推出郁金香买卖合同,买进卖出要收取交易费用。人们看好郁金香的价格前景,纷纷购入郁金香合同;投机商囤积居奇,推高郁金香市价。1636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开设郁金香交易,然而当年的郁金香球茎收获量不大,无法满足购买者和投资者需求,交易所索性推出了下一年收获季的郁金香球茎卖盘,郁金香遂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期货产品。期货产品是竞价交易,可以买空卖空,合同频繁转手,价格节节推高,吸引了欧洲大量资金入市,而获利者随时套现出局,引起郁金香价格三次暴涨暴跌。第二年郁金香种植季来临,意味着交货时间将近,合同持有者突然发现郁金香实物并无偌大价值,而合同供货商赫然顿悟本无那么多郁金香可供,加之获利抛售者特别是获利离场者增多,市场突然出现大量抛盘,引致股民恐慌,价格直线下降,2月4日突然崩盘。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绝郁金香上市交易。一年后,荷兰政府限定买主支付合同价款的3.5%后可中止合同,导致合同买方已付款者或合同卖方未收款者最终承担合同价款96.5%的损失而黯然收场。

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泡沫。约翰·劳(John Low)出生于英国爱丁堡的一个银行世家,精通金融业务并有专着,但在决斗中由于致人死命而亡命欧洲大陆。法国路易十四去世后,奥尔良公爵任摄政王,辅佐年幼的路易十五施政,包括设法偿还累积日久的巨额债务。法国摄政王赞赏约翰·劳关于设立银行发行纸币偿还债务的设想,特许他于1716年5月设立“通用银行”(Banque Genarale),并开始发行纸币,可以作为支付手段,随时兑换硬币,帮助政府摆脱财政困境,从此大量纸币流入市场。1717年8月,约翰·劳获准实施策划已久的“密西西比计划”,即政府债务与公司股权互换计划。法国政府准予约翰·劳设立“密西西比公司”,并授权专营法属北美殖民地——密西西比河流域路易斯安那州的贸易和加拿大的皮货贸易;政府通过通用银行发行纸币,纸币持有者购买政府债券,政府收回纸币或兑换硬币偿还债务;政府支持密西西比公司发行股票,申购者要用政府债券购买股票,欧洲很多国家的股民抢购股票,股票得以若干倍的溢价发行,套回大量政府债券向银行兑换纸币,进而用于公司周转和盈利。法国政府赞许约翰·劳的功绩,连续授权密西西比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法国东印度公司属地进行贸易,兼并法国东印度公司并垄断东南亚贸易,设立塞内加尔公司对非洲开展贸易;密西西比公司则向政府支付巨额资金,获取了为期9年的皇家造币权和国家税收征收权以及烟草专卖权等,换回源源不断的利润,推动公司股价不断上涨,股票价格远远超过实际价值。1718年,法国政府将通用银行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约翰·劳继续把持银行,纸币发行量远远超过实际需要量,纸币难以兑换硬币而贬值。密西西比公司(辖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1719年4月是每股400里弗尔,公司于当年9月和10月连续3次共发行30万股股票,每股发行价高达5000里弗尔,用于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三次股票发行都是一抢而空,很快被炒到每股18000里弗尔。政府用以偿还国债的纸币旋即流回股市,随后又为配合股票投机而虚增的货币需求继续增发纸币,形成纸币发行推高股价的恶性循环和股价带动货币发行的通货膨胀。密西西比公司的业绩根本不支撑天价股票,1720年9月股价暴跌,至1721年9月跌到每股500利弗尔,拖累法国经济陷入萧条,无数家庭一夜之间沦为赤贫。

英国南海公司泡沫。英法两国是为世仇和死敌。然而1717年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换国债计划,却为英国政府弥补战争亏空带来了些许启迪,英国财政部采纳了南海公司如法炮制的“南海计划”(South Sea Scheme)。南海公司以认购政府1000万英镑政府债券的代价,换取英国政府给予该公司烟、酒等商品经销永久退税特惠,以及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1720年2月,股票换国债的南海计划获得国会通过。南海公司以公司溢价股票作为交换,购入政府3160万英镑可赎回债券,再向政府支付760万英镑,政府得到了可观的大额入账和稳定的偿债资金;政府每年向南海公司支付5%的利息,至1727年降至4%,到期回购南海公司持有的政府债券,公司获取了股票溢价的利润和国债稳定的入息。南海计划实施引发了人们的狂热,公司每股股票价格由当年年初的128英镑飙升至7月的1000英镑,其间公司居然以每股300英镑的价格发行了225万股股票,又以每股1000英镑的价格增发了500万股股票。然而,南海公司的特许经营和垄断贸易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投机的政府和财欲的股民发现了其中的欺诈和风险。英国国会于1720年6月通过了《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伦敦保险公司法案》,即着名的“泡沫法案”,南海公司股票遭受恐慌性抛售,股价一落千丈,至年底时跌到124英镑。南海公司垮台和天价股票泡沫破灭,很多公司被依法取缔,很多股民血本无归。然而由于爆发了南海公司弊案,却将“泡沫”这一经典专业词汇传扬全球。
1992年英国英镑危机。1990年,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ERM)。欧洲汇率体系成员国的货币不与美元挂钩,而以德国马克为基准相互钉住,汇率要在规定的范围内浮动。英镑与马克的汇率定为1:2.950,不得低于1:2.778的下限。当时英国经济衰退,英镑币值高估,经济疲弱难以维持高汇率,而本币贬值则有违欧洲汇率体系制度。1992年,英镑对马克下跌,英格兰银行奉命干预,买入英镑并抛售马克。而索罗斯的对冲基金等投资者则逆向操作,抛售70亿美元英镑和5亿美元英国股票,购入60亿美元马克和5亿美元德国股票,此举骤然加大了英镑贬值压力。9月13日,意大利里拉贬值7%,连带几个国家本币贬值,英国商请德国降低利率,以使马克相对贬值而托住英镑但遭到拒绝,英国无奈在两天内将短期利率从10%提高到15%。然而加息并没有扭转英镑颓势,9月15日英镑对马克的比价跌破下限,英国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随后,意大利里拉和西班牙比赛塔大幅度贬值,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是年,索罗斯基金大涨67%,大赚6.5亿美元;索罗斯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英格兰银行者”。

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墨西哥原来实行固定汇率政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墨西哥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以高利率吸引外资,年流入250亿至300亿美元;在比索汇率高估的情况下,要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并抑制通货膨胀,只能使比索渐进的小幅贬值;高利率和高汇率导致国际收支恶化,不得不发行外债弥补外汇不足,1992年墨西哥外债高达104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7%。索罗斯认为,墨西哥政府外汇储备不足,而比索严重高估,比索一旦发生危机,要将墨西哥拉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定会出手救援,遂于1994年12月初抛售比索,买入美元。12月20日至22日,墨西哥政府投入40亿美元拯救比索未果,被迫宣布比索贬值15.3%,索罗斯趁机继续抛空,投资者恐慌性跟风抛售。墨西哥政府面对抛盘进退失据,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而改行浮动汇率制。此举导致比索狂泻40%,外汇储备几乎见底,股市暴跌70%,索罗斯趁低大量回购比索。美国于1995年1月2日实施180亿美元的墨西哥救援计划;同月又追加第二期499亿美元的墨西哥救援计划,使比索汇率企稳并逐步回升,索罗斯趁机回吐比索获利而归。

1997年泰国泰铢危机。泰国从1984年开始实行固定汇率制度,1美元兑换24.5-26.5泰铢,资本流入流出不受管制。1995年,泰国的外汇存底有很大比重的外国投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泰铢高估,建议适时调整汇率,并增加政府外汇储备。索罗斯等投资者沽空泰铢。泰国政府发表声明认为泰铢价值适当,以稳定舆论并争取时机调整经济。1997年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资产质量恶化,流动性不足。索罗斯等投资者料定交易对手要抛出泰铢现货为衍生合同保值,因而开始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买入看跌的泰铢期权,以掉期等方式借入泰铢现金。泰铢原本蕴含的贬值压力骤然释放,致使大量外资撤离泰国,泰国外汇存底迅速减少,驱使泰铢加速贬值,5月份时最低跃至26.7铢兑1美元。泰国与新加坡联手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严禁银行拆借泰铢,将隔夜拆息由10厘调升为1000至1500厘。6月,索罗斯等基金以出售美国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笃定卖空泰铢,只有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难以招架,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改为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至7月24日降至32.5:1美元。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新加坡元、韩元、日元和俄罗斯卢布等币值和股市相继下挫,有些国家和地区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引起欧美国家股市和汇市全面剧烈波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取控制本币贬值、推迟偿还外债、暂停国债交易等办法救市,有的则被迫实行本币贬值和自由汇率制度。中国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坚持港币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港币抛盘,将汇率稳定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水平,同时稳定港币利率和拆息,防止利率急升影响股市和期市,取得了保卫港币的胜利。
低息政策与房屋次级贷款。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导致产业结构性失衡、产能过剩、财富缩水、大量失业和贫富两极分化。美国为刺激经济而加速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采取长期降息、持续减税、增发货币、增加信贷、加大赤字和放任美元走软等措施,美国房价连年上涨,积累了房产和资产价格虚高泡沫。房利美公司(Fannie Mae)和房地美公司(Freddie Mac)以政府信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钱,以房价持续上涨为假设条件,向没有信用的穷人用零首付方式推销房屋次级抵押贷款(次贷),由此带动房地产开发商大肆推销零首付房屋次贷,房地产市场异常兴旺,大量穷人迁入新居,带动消费市场繁荣,美国经济先行指数向好,经济景气催生了乐观情绪和投机冲动。

杠杆融资与市值定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运作方式与中国截然不同,债权人并不长期持有债权,而要通过资产证券化(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CDO)产品,将债权转换为现金再作投资。方法是将缺乏流动性但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进行标准化的结构性重组,发行可在金融市场流通的证券,出售给银行、养老金和对冲基金等客户,其中投资银行是大客户。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按融资期限分为银行贷款、1年期债券、9个月至3个月的商业票据,以及属于隔夜拆借的债券回购市场等,融资杠杆率由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决定。投资银行资产风险评估值高,则杠杆融资率低;投资银行资产风险评估值低,则杠杆融资率高,一般的杠杆率为15倍至30倍甚至更高。投资银行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后,要由中介机构按照市值定价(Mark to Market)会计制度,根据市场公允价值重新核定账面资产价值,市场繁荣时市值定价则高,市场萎缩时市值定价则低,由此确定投资银行的盈亏状况和杠杆融资等级。

资产证券化产品与信用违约掉期合同。投资银行为获取杠杆融资,要购买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合约。若以资本金为1个单位,杠杆融资20倍计算:如每单位投资收益率为10%,资本回报率为200%;如每单位投资亏蚀率为10%,则要亏掉两个单位的资本金。信用违约掉期合同买受人如果不违约,则向卖方付费,类似于保险缴费;如果违约则可获取卖方的赔偿,类似于保险赔偿。信用违约掉期产品属于融资杠杆担保产品,杠杆融资人可以少量的付费取得杠杆融资担保支持,杠杆融资担保人可以忽略不计的风险担保取得收益,信用违约掉期产品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由无人担保代偿的复杂化产品变为有人担保代偿的大众化产品,进而使得质量不高的次级贷款经资产证券化乔装之后,作为优质产品而销售给全球的客户。房屋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经销人可能有赢家,而房屋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终持有人可能都是输家。

次贷价值链崩溃与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及其关联产品建立在经济持续繁荣和房价持续上涨、所有产品设计合理、所有机构运营正常、所有资金链条接续等基础之上,在互联网泡沫尚未消除而房地产泡沫接续出现的情况下,很多环节可能都有问题。主要是:房屋贷款本来就有问题,债务到期后陆续出现坏账,房地美公司和房利美公司形成了5.2万亿美元的问题债务,包括1.7万亿美元的无担保债务和3.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很多投资者以高倍杠杆融资投资,获取了难以想象的收益,但次贷坏账不断出现导致房价下跌,原本设计无风险的债务链断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梅林、摩根和高盛等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值定价不断降低,只得按照在险价值会计制度,减记公司资产甚至增记公司亏损,同时启动去杠杆化程序,有的则要抛售公司资产偿债;由此导致提供短期融资的银行和资金市场等无法收回资金,为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信用违约掉期合约的担保机构卷入其中,信用违约掉期规模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62万亿美元,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形成广泛的金融连带责任,以杠杆融资再投资的投资者遭受以融资杠杆倍数计算的赔率而纷纷倒台。2007年4月2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174亿美元到期次贷无法偿还而申请破产保护,导致关联公司陷入困境,全球股市全线暴跌,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8. 说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
影响南海泡沫事件与1720年的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是西方历史早期爆发的三大的泡沫经济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价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况,更被后人发展出“泡沫经济”一词,用来形容经济过热而收缩的现象。南海泡沫事件对英国带来很大震荡,国人对股份公司留有阴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废除,反映国民经过长时间才慢慢对股份公司重拾信心。着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买入南海股票时曾小赚7,000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大蚀2万镑离场。牛顿曾因而叹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见事件影响之大。在调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国会秘密委员会委任了查尔斯·斯奈尔(Charles Snell)为南海查账,这是国会历史上首次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进行核数调查,结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严重的诈骗及做假账等等的舞弊行为。委任第三方专业会计师的做法在后世被加以采纳,成功减低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在日后大大促进了特许会计师及核数行业的长足发展。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国民对托利党及乔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诚信破产。相反,辉格党的罗伯特·沃波尔却因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残局,使其声望日隆,继而成功于1721年起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首相(虽然当时未有首相一职,但沃波尔却有首相之实),主导政局。此后,辉格党政府持续主导政坛至1770年,期间只曾有托利党的标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暂出任首相,其余时间尽由辉格党人任相。

9. 说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经过和英、法两国对危机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及其产生的影响。

南海泡沫事件始于法国。18世纪第二个十年,法国政府面临严峻的财政状况:30亿利弗尔的国债、货币与资本大量外流、连年歉收和税收减少。为了重整经济,统一债务,奥尔良公爵决定,允许用国债券的票面值来购买一家贸易公司——印度公司的股票。由于国债券在市场上的价格还不及其免职的一半,所以绝大多数的债券持有人都迫切的向将手中的债券换成印度公司的股票。很快,出现了抢购印度公司股票的狂潮,股价扶摇直上九万里。
法国的成功使面临同样债务危机的英国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只不过是用年金换南海公司的股票。与法国的情况一样,南海公司的股价也直线上升。南海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引起了股票行情普遍看涨。股票投机席卷伦敦、巴黎以及欧洲其他大都市,新的股份公司纷纷成立,这些公司大多没有世纪的经营项目,并且未经特许。在没有确定的发展前景和业绩支撑下的股份公司的股价必然要有回归理性的时候,1720年,巴黎股票市场崩溃,8月,英国政府颁布“禁止泡沫公司条例”,控制投机活动。于是南海跑米事件发生了。
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

10. 南海泡沫事件说明什么问题

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
影响南海泡沫事件与1720年的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是西方历史早期爆发的三大的泡沫经济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价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况,更被后人发展出“泡沫经济”一词,用来形容经济过热而收缩的现象。南海泡沫事件对英国带来很大震荡,国人对股份公司留有阴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废除,反映国民经过长时间才慢慢对股份公司重拾信心。着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买入南海股票时曾小赚7,000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大蚀2万镑离场。牛顿曾因而叹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见事件影响之大。在调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国会秘密委员会委任了查尔斯·斯奈尔(Charles Snell)为南海查账,这是国会历史上首次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进行核数调查,结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严重的诈骗及做假账等等的舞弊行为。委任第三方专业会计师的做法在后世被加以采纳,成功减低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在日后大大促进了特许会计师及核数行业的长足发展。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国民对托利党及乔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诚信破产。相反,辉格党的罗伯特·沃波尔却因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残局,使其声望日隆,继而成功于1721年起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首相(虽然当时未有首相一职,但沃波尔却有首相之实),主导政局。此后,辉格党政府持续主导政坛至1770年,期间只曾有托利党的标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暂出任首相,其余时间尽由辉格党人任相。

阅读全文

与法国密西西比河公司股票泡沫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股值可以提供多大的信息 浏览:672
股票跌至员工持股价的一半 浏览:366
华工科技股票7月11号价格 浏览:826
工行股票投资价值 浏览:184
股票低风险投资 浏览:522
海通证券怎么查到股票收益 浏览:135
股票价格上升对公司影响 浏览:815
健康概念股票与传媒股重组 浏览:55
几百万就拉涨停的股票 浏览:979
中国发行的股票有 浏览:878
湖南天雁股票业绩 浏览:373
梦幻股票账户可以存钱吗 浏览:240
齐鲁高速股票走势分析 浏览:315
退市后股票怎么样重新上市 浏览:760
买股票显示未指定股东账户 浏览:899
股票账户沪市深市市值 浏览:633
上海股市所有退市股票 浏览:661
如何变更股票绑定的银行卡 浏览:650
股票账户可用资金不足怎么办 浏览:249
股票投资赚了会计科目 浏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