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主力排名 > 偏好投资于本国股票是自我归因

偏好投资于本国股票是自我归因

发布时间:2022-08-10 11:07:31

⑴ 反身术 索罗斯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摘自《金融炼金术》 大致上,有关理论可以归入两个类型:基础性的和技术性的。最近,随机漫步理论开始流行起来,这个理论坚持认为市场将一切未来的发展充分地作了贴现,以至于个别参与者超越或低于市场(平均获利能力)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一观点为日益增多的投资于指数基金的机构作了理论证明,它的错误甚至不值一提——我本人在十二年的时间里持续取得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业绩,仅此一端即足以证明其荒谬。投资机构可能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才投资于指数基金的,这样可以避免具体的投资决策,但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己的业绩表现不佳,不能以此证明市场平均水平是无法超越的。 技术分析派研究市场变化和股票的需求与供给的模式。它的长处在于判断事件的概率而不是作出实际的预言,就本书讨论的主题而言,它并没有特别的价值。这一派谈不上有什么理论,无非是股票价格由供求决定、过去的经验同未来的市场表现具有相关性之类的老生常谈。 相比之下,基础性分析要有趣得多,它是均衡理论的产物。股票被假定为具有真实的基本的价值,这一价值不一定等于其市场价格。股票的基本价值或者决定于其基本资产的赢利能力,或者决定于同其他同质股票的比价,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假定股票的价格在一个时段里趋向于基本价值,从而为基本价值的分析提供一个有用的投资决策的指标。 值得重视的是该方法中的假设,股票价格和该公司的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是正相关的。公司的经营状况决定了——尽管可能存在滞后——在股票市场上交易的各种股票的相对价值,而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左右公司经营状况的可能在这一方法中却未予以考虑。这一点同价格理论很相近,无差别曲线形状确定了消费的相对总量,市场影响无差别曲线形状的可能却被忽略了。这种相似当然不是偶然的,基础性分析是以价格理论为基础的。这一遗漏在股票市场中的影响比在其他市场中要大得多,股票市场上的估价是影响股票潜在价值的直接方法:股票、期权的发行和回购,各种公司交易——兼并、收购、上市、私有化等等。股票价格可以影响一家公司的地位,更微妙的方式还有信用评级、消费者接受程度、管理者信誉等等,这些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当然得到场内人士的充分承认,奇怪的是,股票价格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却为基础性的方法所忽略。 交易价格和基本价值之间的差别,可以归因于尚未认清的、但已经为股票市场所正确预见了的该公司的未来变化。基础分析派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动准确地预报了公司未来经营状况的变化。关于如何利用这一点对公司(市场、股票价格等等)的未来的发展进行贴现的问题,目前尚在争论中,尽管理论上还有待于证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假定市场可以准确地作出这类预报,我们可以将这种想法简化为一个口号:市场永远是正确的。这个主张深入人心,连反对基础分析的人士也点头称是。 对于上述问题,我的观点刚好相反。我不相信股票价格是潜在价值的被动反映,更不相信这种反映倾向于符合潜在的价值。我坚决主张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不仅如此——这是对均衡理论的决定性背离——这种失真具有左右潜在价值的力量。股票价格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反应,它在一个同时决定股票价格和公司经营状况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换言之,我将股票价格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并且我着重于考察参与者的期望和事件过程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作为因果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解释这一过程,我将以上述的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差异作为出发点。我不排除事件实际上存在着与人们的预期取得一致的可能,但却将此视为特例。用市场术语来说,我认为市场参与者总是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偏向性。我不否认市场时常显示出神奇的预示或预期功能,但这可以解释为参与者的偏向对事件过程的影响,例如,人们普遍相信股票市场预期了萧条,实际上应该说它促成了预期中的萧条成为现实。这样,我就用另外两个主张取代了 “市场永远正确”的迷信: 1. 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 2. 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 这两个主张结合起来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似乎经常能够正确地预期未来事件。 以参与者的偏向作为出发点,我们可以试着建立起参与者的观点和他所参与的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难点在于,参与者的观点是所参与的情境的一部分。研究如此复杂的情境,我们必须采取简化的方法,参与者的偏向就是这样一个简化的概念,现在我想更进一步,引入主流偏向(Prevailing bias )的概念。 市场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许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谓的“主流偏向”。这个假设并非对所有的历史过程都合适,但的确适用于股票市场和其他市场,诸多观点的总合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们相交于一个共同点,即股票的价格。在其他历史过程中,参与者的观点过于分散,无法总合,主流偏向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可能不得不引入其他模型,但在股票市场中,参与者的偏向在股票买进和卖出交易中找到了表达形式。其他条件相同时,正的偏向导致价格上涨,负的偏向导致下跌,因此,主流偏向是一种可观察的现象。 其他因素各各不同,我们需要对“其他因素”了解得更多些以建立我们的模型。在此我将引进第二个简化概念。假定存在着一个无论投资者是否意识到都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其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及程度,视市场参与者的观点而定,绝非一成不变。以这两个概念作为基础,就可以把股票价格的运动趋势拟想成“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 这两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呢?请读者回忆一下前边提到的两种函数关系:参与函数和认识函数。基本趋势通过认识函数影响参与者的认知,认知所引起的变化又通过参与函数影响情境。在股票市场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参与者的偏向和基本趋势同时施加影响。 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又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在一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到了另一个函数中就成为因变量。常数关系不存在,均衡的趋势也就无从谈起。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在一个典型的市场事件序列中,三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 首先,定义几个概念。如果股票价格的变化加强了基本趋势,我们称这个趋势为自我加强的,当它们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之为自我矫正的。同样的术语也适用于主流偏向,可能自我加强,也可能自我矫正。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当趋势得到加强时,它就会加速,当偏向得到加强时,预期和未来股票价格的实际变化之间的差异就会扩大;反之,当它自我矫正时,差异就缩小。至于股票价格的变化,我们将它们简单地描述为上升的和下降的,当主流偏向推动价格上涨时,我们称其为积极的;当它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为消极的。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的偏向所加强,而下降的价格变化为消极的偏向所加强,在一个繁荣/ 萧条的序列中,我们可以指望找到至少一个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和一个下跌的价格变化为消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同时一定还存在着某一点,在这一点上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联合起来,扭转了股票价格的变化方向。 现在已经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繁荣和萧条的交替模型了。首先假设存在着尚未意识到的基本趋势——尽管不能排除未反映在股票价格中的主流偏向存在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主流偏向在开始时是消极的。起初是市场参与者意识到了基本趋势,认识上的变化将(通过投资决策)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可能影响也可能影响不了基本趋势,在后一种情况中,问题到此为止,无须进一步讨论在前一种情况里,我们进入了自我加强过程的起点。 加强的趋势可能在两个方向上左右主流偏向,它将导致进一步加速的预期或矫正的预期。如果是后者,经过股票价格变化的矫正,这个基本趋势可能继续也可能终止;如果是前者,则意味着一个积极的偏向发展起来,它将引起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和基本趋势的加速发展。只要偏向是自我加强的,预期甚至比股票价格还要升得快。基本趋势愈益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与此同时,股票价格的上涨则愈益依赖主流偏向的支撑,从而造成基本趋势与主流偏向两者同时滑入极其脆弱的状态,最后,价格的变化无法维持主流偏向的预期,于是进入了矫正过程。失望的预期对股票价格有一种消极的影响,不稳定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削弱了基本趋势。如果基本趋势过度依赖股票价格的变化,那么矫正就可能成为彻底的逆转,在这种情况下,股票价格下跌,基本趋势反转,预期则跌落得还要快一些,这样,自我加强的过程就朝相反的方向启动了,最终,衰落也会达到极限并使自己重新反转过来。典型的情况是,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在早期会进行适度的自我矫正,如果在矫正之后趋势仍然得以持续,这一偏向将有机会得到加强和巩固,且不易动摇。当这一过程继续下去时,矫正行为就会逐渐减少,而在趋势顶点逆转的危险则增大了。 我在上面勾划了一个典型的繁荣/ 萧条的序列过程,它可以用两条大致同向的曲线加以描述。一条代表股票价格,另一条代表每股收益,将收益曲线拟想成基本趋势的一个标度,这是很自然的,两条曲线之间的差距则是主流偏向的标示。具体的关系当然复杂得多。收益曲线不仅融合了基本趋势,也融合了股票价格对该趋势的影响。主流偏向仅仅部分地由两条曲线之间的差距得到表示,其他部分反映在曲线本身当中。由于其表征的现象只能部分地观察到,这些概念在操作上困难极大,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了可观察的和可定量的变量的原因——虽然,后面将会谈到,每股收益的可定量性是颇具迷惑力的。为了眼下的目的,我们假设投资商感兴趣的“基本因素”就可以恰当地以每股收益来衡量。 这两条曲线的一个典型走向可能如下图(图2-l )所示。起初,对基本趋势的认定将是在一定程度上滞后的,但该趋势已经足够强大,并且在每股收益中表现出来(A—B )。基本趋势被市场认可后,开始得到上升预期的加强(B—C ),此时,市场仍然非常谨慎,趋势继续发展,时而减弱时而加强,这样的考验可能反复多次,在图中只标出了一次(C—D )。结果,信心开始膨胀,收益的短暂挫折不至于动摇市场参与者的信心(D—E )。预期过度膨胀,远离现实,市场无法继续维持这一趋势(E—F )。偏向被充分地认识到了,预期开始下降(F—G )。股票价格失去了最后的支持,暴跌开始了(G )。基本趋势反转过来,加强了下跌的力量。最后,过度的悲观得到矫正,市场得以稳定下来(H—I )。 应该强调,这只是一条可能的路径、产生于一个基本趋势和一种主流偏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现实中,基本趋势可能不止一个,偏向内部也会有各种微妙的差别,事件的序列过程也可能会有迥然不同的路径。关于模型的理论结构还可以说上几句。我们感兴趣的是参与者的偏向和事件实际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参与者的偏向并没有直接出现在模型中,两条曲线都是实际事件过程的表现。主流偏向部分地融入了这两条曲线之中,部分由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了。 这个结构的主要价值是它采用了可定量化的变量。股票价格充当了同参与者的偏向有关的情境的方便代表。在其他历史过程中,同样存在着通过认识函数和参与函数与参与者的认知发生内在联系的情境,但辨别和定量化的研究则困难得多。度量上的方便,使股市成为研究反身性现象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实验室。 遗憾的是,模型只提供了如何确定股票价格的部分解释,基本趋势只是一个起占位作用的符号,以表示“基本因素”中的变化,在这个概念中并未定义基本因素包括那些内容,甚至回避了基本因素应当如何度量的问题。收益、股息、资产价值、自由现金流量,所有这些标尺都是相关的,其他的标尺也不例外,然而,对每一种标尺所赋予的相对权重却取决于投资者的判断,也即受制于其偏向。当然,每股收益是一个可用的概念,但它会引起更多的问题,长期以来,股市分析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所幸这一困难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发展反身性的理论。 即使对基本因素一无所知,我们还是可以作出一些有价值的概括。第一个概括是股票价格一定会对基本因素(不管它们是什么)产生影响,由此产生了繁荣/ 萧条的模式。有时,这种联系是直接的,我在后面会给出几个例子,但多数情况下则是间接的,往往要通过诸如税收、管制或对储蓄和投资的态度的变化等政治程序才能被人们体会到。 即令基本趋势保持不变,在股票价格和主流偏向之间仍然很可能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联系。但是,只有在涉及基本趋势时,这种联系才是令人感兴趣的。假设基本因素没有变化,主流偏向也可能得到迅速的矫正,这正是我们在股票市场的日常变化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将这种偏向仅仅看成是噪音而加以忽略应该是恰当的,充分竞争理论以及基本因素派的证券分析就是这么做的。相形之下,当基本因素受到影响时,就不能不考虑这种偏向存在严重的失真,因为它引起了一个自我加强/ 自我消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股票价格、基本因素、参与者的观点全都变得面目皆非。 第二个概括是参与者对基本因素的认知必然含有某种缺陷,起初也许并不明显,但以后会表现出来。这时,它将启动主流偏向的逆转阶段。如果偏向变化扭转了基本趋势,自我加强的趋势就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缺陷在哪里?它如何、又何时表现出来?这是理解繁荣/ 萧条模型的关键。 前面的模型建立在这两个概括之上,当然,模型是极其粗糙的。它的价值在于,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得以辨别典型的繁荣/ 萧条序列过程的决定性特征。其中包括:投资者尚未意识到的趋势、自我加强的过程的启动、成功的检验、日益增强的信心、由此而引起的现实和预期之间的差异的不断扩大、投资者认知中的缺陷、市场形成高潮、反向的自我加强过程,只有辨别出这些特征,我们才能对股票价格的变化有所理解。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从一个初始的模型中得到更多的东西。 在任何情况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仅限于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则上这两种方法可以调和,基本分析试图确立潜在价值如何反映在股票价格中,而反身性理论则表明了股票价格如何影响潜在价值,一幅是静态的图景,另一幅则是动态的。 尽管只能就股票价格的运动提供部分的解释,这一理论对于投资商来说仍然可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阐明了一种其他投资商未能领会到的市场关系。投资者只有有限的资金可供调度,也只有有限的情报进行操作。他们无须成为万事通,只要自己的悟性比别人稍好一些,就可以占尽上风。有关证券分析的专业化的知识尽管各有所长,但都未能切中投资商关心的要害问题,反身性理论长于理解并辨别具有历史重要性的价格变化,因此能够直达问题的核心。 在我本人的投资生涯中,前述模型已经证明了它能够带来相当丰厚的投资回报。表面看来,这个模型是如此简单、如此吻合于人们惯用的股票市场模型,想来每个投资商应该都不会对它感到陌生。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一现状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参与者观念上的错误所造成的。这种观念源自古典经济学,再向前则可以回溯到自然科学的理论结构,他们顽固地坚持,股票价格是某种基本的现实因素的被动反映,而不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积极成分。我们已经看到,这是绝对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当然,投资商们确实了解我所指出的市场过程,也确实对它们作出了反应,惟一的区别是,他们的动作慢了一步。选用合适的模型,留意寻找决定价格曲线形状的关键特征,这,就是我的优势。 我第一次系统地应用这一模型是在60年代后期,正值集团企业热时期,它帮助我在繁荣和萧条两个阶段中都赚了钱。集团企业热的关键起因是投资者中盛传的各种误解。投资商们只知道每股收益的评估增长了,却未能看穿实现增长的方式。很多公司掌握了通过收购取得收益增长的方法。一旦市场开始对他们的表现作出正面反应,事情就简单多了,因为它们可以在收购其他公司时提供自己业经高估了的股票作为支付工具。 这一套把戏的原理是这样的:首先,假设所有公司取得了同样的内部收益增长,但收购公司的股票以两倍于被收购公司市盈率的价格出售,如果收购公司得以实现规模加倍,其每股收益将跃升50%,企业成长率亦相应提高。 在实践中,早期的集团企业都是那些实现了较高的内部增长率,并因此在股票市场上赢得高倍市盈率的企业。几个主要的开拓者都是具有很强的国防背景的高技术公司,其管理人员意识到它们过去那种历史性的增长率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如Tex-tron,Teledyne, Ling-Temco-Vought(即后来的LTV)等等,它们开始收购更多的市场(市盈率)表现平庸的公司,但是,随着每股收益增长加速,其市盈率上升而非下降。它们的成功吸引了模仿者,后来连最不起眼的公司也能够借助收购狂热而以高倍市盈率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易。例如,Ogden公司,其收益的主要部分来自废金属交易,然而,其股票在巅峰时竟卖出20倍于收益的价格。最后,一家公司甚至只要做出保证采取收购行动并夺取成功,就足以赢得高倍的市盈率。 经理们发明了专门的会计处理技术,增强了收购的冲击力,他们还把一些新的处理方法引入了被收购的公司:合理化操作( streamlingoperation)、资产变卖,以及普遍的在净收益上所做的手脚。可是,比起收购行为对每股收益的影响来说,这些手法可谓小巫见大巫了。投资商的反应就像是印第安人见到了烈酒。起初,每一个公司的记录都是基于其本身的价值的。可是集团企业逐渐被承认为一个特殊板块,于是出现了一批新型的投资商,即所谓的速利基金经理,或“快枪手”,他们与集团企业的经理人员建立起特殊的亲密关系,双方开通了热线联系,集团企业将所谓的“库存股票”直接存放于投资商那里,最后,集团企业几乎可以随心所欲控制股票价格和收益。 事件的发展遵循着我在模型中所刻画的路径,市盈率猛升,现实的市场终于无力承受预期的重负,尽管游戏还在进行,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支撑着市场繁荣信心的仍是一个错误的理念,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非此则不足以保持增长的势头,直到最后其规模达到了极限点。整个过程的高潮是索尔·斯坦因伯格(Soul Steinberg)收购化学银行的行动,结果遭到该银行的反击而告失败。 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下降的趋势进入自我强化的程序。收购对每股收益的有利影响消失了,新的收购成了不明智的举动,在迅猛的外部增长期间被扫到地毯底下的内部问题暴露出来了。收益报告揭示了令人不快的意外,投资商如梦初醒,公司经理们人人自危,令人兴奋的成功已经过去了,日常管理的琐屑事务无人愿意打理,这种困境又为经济衰退所加剧,许多趾高气扬的集团企业陷于瓦解,投资商作了最坏的打算,也确实发生了几宗这样的案例,对于其余的公司,实际表现经证明要优于市场的预期,最后,股票市场的形势逐渐稳定,生存下来的公司多数进行了管理层的大换班,然后艰难地从废墟底下挣扎出来。

反身跳出市场观察趋势,才能把握真正的机会,这就是着名的“反身术原理”。

⑵ 如何理解过度自信与归隐偏差,证实偏差,处置效应,羊群效应等投资现象

2.谈谈你对过度自信与归因偏差、证实偏差、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等投资现象
的理解。
①人们有高估自己能力和对成功过分乐观的倾向,并称这种倾向为“过度
自信”。投市场上交易越频繁者,自信程度越高。而且,投资者通常更倾
向于提高交易的频繁程度,也就是说,会表现得更加自信。
②归因偏差是指投资者往往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坏的结果
归结于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得这种纠偏的过程大大减缓。现实中许多投
资者将失败归因于中国投资市场不够成熟、不够规范,而不是从自身找
原因。
③证实偏差是投资者寻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的倾向。其产生原因是利益
使然,使我们不愿意相信和接受与我们对立的观点,即使这种观点很可
能是正确的。
④处置效应指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盈利的股票,继续持有亏损
的股票,即通常的“出赢保亏”。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卖出上涨动力较小
的股票,保留上涨动力充沛的股票,而不应以是否盈利作为卖出的标准。
⑤羊群效应就是投资市场中得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
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私
人信息,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行为。

⑶ 简述股票基金的特点

股票基金的特点:
一、与投资者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相比,股票基金具有分散风险、费用较低等特点。
对一般投资者而言,个人资本毕竟是有限的,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种类而降低投资风险。但若投资于股票基金,投资者不仅可以分享各类股票的收益,而且可以通过投资于股票基金而将风险分散于各类股票上,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此外,投资者投资了股票基金,还可以享受基金大额投资在成本上的相对优势,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获得规模效益的好处。
二、从资产流动性来看,股票基金具有流动性强、变现性高的特点。
股票基金的投资对象是流动性极好的股票,基金资产质量高、变现容易。
三、对投资者来说,股票基金经营稳定、收益可观
一般来说,股票基金的风险比股票投资的风险低,因而收益较稳定。不仅如此,封闭式股票基金上市后,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在交易所交易获得买卖差价。基金期满后,投资者享有分配剩余资产的权利。
四、股票基金还具有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的功能和特点。
就股票市场而言,其资本的国际化程度较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低。一般来说,各国的股票基本上在本国市场上交易,股票投资者也只能投资于本国上市的股票或在当地上市的少数外国公司的股票。在国外,股票基金则突破了这一限制,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基金,投资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从而对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海外股票市场的现状来看,股票基金投资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国公司股票。
【拓展资料】
股票型基金又称股票基金,是指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基金。证券基金的种类很多。我国除股票基金外,还有债券基金、股票债券混合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
购买股票基金要看投资取向即看基金的投资取向是否适合自己特别是对没有运作历史的新基金公司所发行的产品更要仔细观察。基金的不同投资取向代表了基金未来的风险、收益程度,因此应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收益偏好的股票型基金。要看基金公司的品牌。买基金是买一种专业理财服务因此提供服务的公司本身的素质非常重要。国内多家评级机构会按月公布基金评级结果。尽管这些结果尚未得到广泛认同但将多家机构的评级结果放在一起也可作为投资时的参考。此外,还有专家建议,面对国内市场上众多的股票型基金,投资者可优先配置一定比例的指数基金、适当配置一些规模较小、具备下一波增长潜力和分红潜力的股票型基金。

⑷ 什么是金融模型

金融模型就是跟据所收集的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做出一个影响所分析数据的公式,根据公式将数据带入可以进行预测,在股市上的应用就是可以预测股市价格,在这方面比较好的软件是SARS。通俗的讲金融模型是在金融领域中,可以用来作为模型的产品,与金融产品的区别是:金融模型是虚拟的,金融产品是实质的。

(4)偏好投资于本国股票是自我归因扩展阅读:
有关金融建模的书籍:
《金融建模:使用Excel和VBA》阐释金融学的一些主要模型以及使用excel和vba构建这些模型的方法。这些模型涉及固定收益证券、组合投资管理、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通过《金融建模:使用Excel和VBA》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得到一些主要金融模型的知识,还可学到在金融领域应用excel和vba的技术,从而大大提高未来的或当前的职场竞争力。《金融建模:使用Excel和VBA》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mba学员和金融从业人员。

行为金融模型有哪些
行为金融学有五大经典模型:DSSW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BHS模型,具体为:
DSSW模型: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噪声交易的基本模型,简称DSSW模型,他们认为,当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时,不仅要面对基础性变动的风险还要面对“噪声交易者”非理性预期变动的风险。该模型证明了非理性交易者不仅能够在理性交易者的博弈中生存下来,而且,由于噪声交易者制造了更大的市场风险,他们还将有可能获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风险溢价。
BSV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提出,他们假定投资者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其一是代表性偏差,其二是保守性偏差。代表性偏差会造成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过度,保守性偏差会造成投资者对新信息的反应不充分,导致反应不足。
DHS模型:Daniel.Hirshleifer和Suhramanyam(1998)提出,他们把投资者划分为有信息的投资者和无信息的投资者,而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过度自信,二是自我归因偏差。投资者通常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预测能力,低估了自己的预测误差;过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开信息的价值。
HS模型:Hong 和Stein(1999)年提出。该模型假定市场由两种有限理性投资者组成:“信息挖掘者”和“惯性交易者”。两种有限理性投资者都只能“处理”所有公开信息中的一个子集。信息挖掘者基于他们私自观测到的关于未来基本情况的信息来做出预测,他们的局限性是不能根据当前和过去价格的信息进行预测。惯性交易者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根据价格变化做出预测,但是他们的预测是过去价格的简单函数。HS模型将中期的反应不足和长期的价格反应过度统一起来,一次又称为统一理论模型。
BHS模型:Barberis Nicholas,Ming Huang,and Tano Santos(2001) 提出,该模型是基于均值市场的假设而建立。和前面的三个模型不同,BHS模型没有将有偏的预期引入到模型中,而是从资产定价的另一方面,即投资者的风险态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传统的基于消费的定价模型中,作者引入前景理论所揭示的“损失厌恶”现象和另一个关于偏好的“私房钱效应”,产生了一个随前期收益状况而变化的风险厌恶,价格升高后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降低,价格将被进一步推高。价格降低后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升高,价格将进一步打压。这个模型可以解释市场方面的三个偏差现象:过度波动现象,股权溢价之谜,收益可预测性。

⑸ 巴菲特三大投资定律是什么

一、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市场空缺。
二、投资别人都意识到却不屑于投资的市场空缺。
三、投资已经形成竞争态势的市场领域,但一定要闯出特色。
拓展资料
巴菲特为什么能成为股神?
一、巴菲特具有股票投资方面的天赋,普通投资者不具备。不得不说,天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可以让人变得出类拨萃,但前提条件是要用对地方。比如你有音乐天赋,可是却从事了计算机工作。那么就不会做出很大的成就。
二、巴菲特接受过股票专业知识的训练,而普通投资者大多是业余水平。巴菲特19岁的时候读了一本书,名字叫《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的投资理念。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他的启蒙老师格雷厄姆。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后,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在第二学期的实践课上见到了格雷厄姆。才知道他一直崇拜的偶像在这里当教授。
三、巴菲特所在的美国股市相对来说比较规范,而中国股市还在成长期,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巴菲特所在的美国股市到如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市场管理和体制已经很规范化了。其实在1886年到1929年间,美国股市也存在着特别严重的股价操纵和内幕交易。
1929年到1932年期间,美国股市又出现了大萧条,很多证券交易所都关门了。就连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在此期间账户亏损都达到了70%。但是从1954年开始,随着机构投资的迅速发展,美国股市越来越规范化了。正好巴菲特是1957年开始进行他的投资事业的,所以也是赶上了好时候。
再说我们中国股市,从成立到现在才29年,和美国相比还是处于婴儿时期,各方面的制度都不太完善。使得很多圈钱的公司、恶意操纵股价的机构和个人钻了空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普通投资者即使才识过人,也难有用武之地。
由此可见,股神巴菲特之所以会通过炒股取得巨大成功,并在2008年成为世界首富,这其中和他的天赋、环境,以及个人努力都有着莫得的关系。当这些有利的条件都被巴菲特占据之后,成为股神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⑹ 行为金融模型有哪些

行为金融学有五大经典模型:DSSW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BHS模型。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8-1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⑺ 股票投资是高风险的权益投资,所有人都适合去投资股票吗,你是怎么认为的

股票投资适合那些能在股票市场上赚钱的人。换句话说,如果你试图投资股票市场,并且总是能赚钱,那么可以说股票市场非常适合你。然而,如果你试图投资股票市场,经常赔钱,那么你可能真的不适合股票市场投资。股市的本质是零和博弈,能在在低位买到股票就以为着有人在低位卖出股票,有人赚就有人亏。牛市和熊市是两个极端的例子。牛市普遍上涨,每个人都赚钱但A股市牛短熊长,所以股市大多是零和博弈。

综上所述,由于股票投资的本质是一种零和游戏,我们不仅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竞争,而且在学习各种投资技能的同时,还忍受人性的挑战,所以我认为大多数人不适合股票投资。由于股票价格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就会无时无刻挑战投资人的人性,贪婪、恐惧在股市里体现的淋淋尽致。能通过股市赚钱的投资者往往是能通过严格的投资策略克服人性,战胜贪婪和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别人贪婪时恐惧。

阅读全文

与偏好投资于本国股票是自我归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平安银行股票代码是几个 浏览:290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摘帽规则 浏览:372
2020年1月24日涨停股票 浏览:160
美联储会议降息对股票和黄金的影响 浏览:176
股票专业下单软件 浏览:246
几千万炒股票盈利的几率 浏览:359
股票资金号泄漏 浏览:504
股票走势图咋下载 浏览:53
香港h股票交易需要缴税吗 浏览:994
为什么快退市的股票有人买 浏览:560
2020年并购重组的股票有哪些 浏览:395
影响股票高送转的因子 浏览:515
小森股票值得投资吗 浏览:73
招商积余股票走势 浏览:143
股票基本面各项数据 浏览:645
股票002202的走势 浏览:619
看股票的app什么牛 浏览:80
鹏华科技创新混合是股票吗 浏览:335
股票没有业绩支撑 浏览:904
对外贸易对股票的影响 浏览: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