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菲特早期(1960年-1980年)持有股票是什么
你好,1.直接持股: 主体资格确定和人数超限问题直接持股指自然人员工通过购买股份或期权,直接占有股份,获得股东资格,参与企业管理并获得相应收益。直接持股的主体是单一自然人且与企业有劳动合同关系。那么自然人在作为员工股东的主体资格上,立法上是否要求员工必须满几年的工龄,或者要求员工必须在关键岗位的管理级别等。
2、间接持股: 间接持股即委托持股,是一种广义的信托法律关系,是指委托人与受托人以委托持股协议为依据,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将该资金投入到某一公司并代委托人持有相应股权的一种持股方式。通过委托持股,在工商企业注册登记中显示的就是受托人的名字,由于多个委托人可以共同委托同一受托人,登记的股东人数就会大大减少,从而符合公司法关于股东人数上限的规定,这里的受托人称为显名股东,而委托人称为隐名股东。千金难买
㈡ 巴菲特的股票交易胜率是多少每次交易的盈亏比是多少
楼上那位,不懂就不要出来忽悠楼主了。回去好好看看书,看明白了巴菲特的自传以后才说话。
巴菲特赚钱的方法是空前绝后的。所以他就是股神,没人能超过他。
巴菲特炒股,几乎就不会赔的。也就是说,他的胜率基本上在95%以上。尤其是在60年代以后差不多都保持在这个百分比上。
奥秘就是,他已经成为了股神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左右着他所持的股的价格。
你知道他是怎么买股的么?他买股,是直接跟老板要,买的都是原始股,也就是说,市场价和他买的股已经具有价差的了。然后被他看中的股,通常都是已经非常具备投资价值的同时几乎都是很不景气,甚至在破产的边缘的啦。所以,当媒体一公告巴菲特持有该股股权后,那个股票就立马从很低的价格快速回到原来的位置了。也就是这样,所以他买的股票基本上在签约当天就已经在盈利了。而他更看重的是分红,然后持股到这个股票增值了N十倍以后,才卖掉。
所以他就是股神了。所以啊,楼主,你也不要去研究巴菲特了。没用的。如果哪天你成为股神时,你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赢钱了。
㈢ 沃伦·巴菲特眼里的市盈率多少为高
巴菲特投资的大部目标市盈率都在10~30之间,这样看来30可视为一个分界。
通常情况下,建议在购买股票选择市盈率较低的股票。因为从理论上讲,股票的市盈率越高其估值也就越高,因为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在每股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市盈率越高的股票其股价也自然越高。而投资时,股价越高风险也就越高。
当然,投资中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市盈率受制于每股收益看似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但问题恰恰出在每股收益的问题上。每股收益是个财务统计数字,它很容易通过经营手段来调节,如果想降低每股收益可以通过扩大经营投入来消化收益,反之,想提高每股收益就可以将一部分固定资产变现形成收益。
个人通常会这样简单的理解估值,所谓高估值股票就是指市场估价偏高的股票。比如,有甲、乙两个企业,它们的经营规模相当,每股净资产近似,每股收益率一样,其它如经营现金流、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地域范围都难分高下,而这两支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却相去甚远。甲企业的股价很高,而乙企业的股价很低,那么我们就说甲企业的股票价格被市场高估了。
当然,真正投资时还是要辨证分析,不要轻信一方之词就做出判断,毕竟许多情况下,股价高有高的实际理由,股价低何低的客观原因。
㈣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市盈率
每年在百分之十左右
㈤ 股神巴菲特的年均收益率是多少
巴菲特 标普500
1965 .................................................... 23.8 10.0 13.8
1966 .................................................... 20.3 (11.7) 32.0
1967 .................................................... 11.0 30.9 (19.9)
1968 .................................................... 19.0 11.0 8.0
1969 .................................................... 16.2 (8.4) 24.6
1970 .................................................... 12.0 3.9 8.1
1971 .................................................... 16.4 14.6 1.8
1972 .................................................... 21.7 18.9 2.8
1973 .................................................... 4.7 (14.8) 19.5
1974 .................................................... 5.5 (26.4) 31.9
1975 .................................................... 21.9 37.2 (15.3)
1976 .................................................... 59.3 23.6 35.7
1977 .................................................... 31.9 (7.4) 39.3
1978 .................................................... 24.0 6.4 17.6
1979 .................................................... 35.7 18.2 17.5
1980 .................................................... 19.3 32.3 (13.0)
1981 .................................................... 31.4 (5.0) 36.4
1982 .................................................... 40.0 21.4 18.6
1983 .................................................... 32.3 22.4 9.9
1984 .................................................... 13.6 6.1 7.5
1985 .................................................... 48.2 31.6 16.6
1986 .................................................... 26.1 18.6 7.5
1987 .................................................... 19.5 5.1 14.4
1988 .................................................... 20.1 16.6 3.5
1989 .................................................... 44.4 31.7 12.7
1990 .................................................... 7.4 (3.1) 10.5
1991 .................................................... 39.6 30.5 9.1
1992 .................................................... 20.3 7.6 12.7
1993 .................................................... 14.3 10.1 4.2
1994 .................................................... 13.9 1.3 12.6
1995 .................................................... 43.1 37.6 5.5
1996 .................................................... 31.8 23.0 8.8
1997 .................................................... 34.1 33.4 .7
1998 .................................................... 48.3 28.6 19.7
1999 .................................................... .5 21.0 (20.5)
2000 .................................................... 6.5 (9.1) 15.6
2001 .................................................... (6.2) (11.9) 5.7
2002 .................................................... 10.0 (22.1) 32.1
2003 .................................................... 21.0 28.7 (7.7)
2004 .................................................... 10.5 10.9 (.4)
2005 .................................................... 6.4 4.9 1.5
2006 .................................................... 18.4 15.8 2.6
2007 .................................................... 11.0 5.5 5.5
Compounded Annual Gain – 1965-2007 21.1% 10.3% 10.8
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1.1%,同期标普500每年10.3%。
㈥ 至2007年底,巴菲特持有10年以上的股票有哪些
巴菲特持有10年以上的股票有可口可乐、麦当劳、吉列、迪斯尼、华盛顿邮报。 巴菲特的投资标准:1.必须是消费垄断。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3.有稳定的经营史。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5.财务稳健。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8.价格低廉。
求采纳
㈦ 巴菲特历年收益率
巴菲特近5年复合收益率9%,累计45年复合收益率20.5%。收益率是指投资的回报率,一般以年度百分比来表达,根据当时市场价格、面值、息票利率以及距离到期日时间计算。对公司而言,收益率指净利润占使用的平均资本的百分比。
拓展资料:
1、收益率是评价收益率生产力的一个有用的指数,也就是说,收益率既可以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到收益率中资源的判断标准,提供资源配置效率的信息,又可以激励个人和政府投资于收益率。如通过比较收益率的收益率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就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收益率上投资的多寡;再如根据大部分研究发现的收益率较高的值,这样可以激励个人和政府把更多的资源投资于收益率。
2、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收益率水平收益率的研究,可以判断收益率内部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包括男性和女性、农村和城镇、以及各级各类收益率上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问题。
3、在收益率上的支出作为一项投资,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而收益的高低能够反映出收益率投资对收入分配的作用、以及劳动力配置效率的高低。因此,了解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有助于分析检讨收入政策、收益率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得失。
4、对收益率的研究还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Psacharopoulos等,2002)。这一领域的研究可用于指导收益率体制和财政改革的宏观政策制定,这方面的例子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等收益率财政改革。此外,具有创新的应用领域是用来评估一些特殊的项目。
5、由于精确法的应用依赖于收益率成本与收益的准确数据,而现实中这些数据又难以获得或难以估算,此外,生产函数法是应用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村地区的特殊方法,因而,应用精确法和生产函数法研究中国收益率的文献还很有限,绝大部分研究应用了明瑟收入函数。
㈧ 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成长史,看“减持比亚迪”,到底有何深意
我认为这主要是跟巴菲特的个人投资习惯有关,巴菲特也确实没有必要继续坚持投资比亚迪。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在巴菲特购买比亚迪的时候,因为比亚迪当时的价格非常便宜,所以巴菲特就是在进行价值投资行为。当比亚迪的股价已经涨到300港元左右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的巴菲特已经获得了至少3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所以巴菲特根本就没有必要继续只有比亚迪的股票,减持比亚迪的股票反而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总的来说,不管巴菲特选择在任何时候减持比亚迪的股票,巴菲特至少不会在投资的过程中出现亏损,他唯一需要纠结的就是自己到底需要赚多少钱。
㈨ 巴菲特巴菲特历史上持有过哪些股票
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将一千万股左右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股捐赠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计划,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捐款。
(9)巴菲特历年投资股票市盈率扩展阅读
巴菲特清仓IBM索罗斯增持金融股
13F数据显示,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一季度在美股市场上的持仓规模达到1889亿美元,市值仅比前一个季度减少了22.2亿美元。经历了美股2月份的大幅波动,巴菲特不为所动,只是稍许减仓。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IBM股票七年后,巴菲特选择了彻底放手,上季度还持有的200万股IBM股票已一股不剩。分析人士认为,巴菲特投资IBM的时机并不好,这一笔投资并不能说是成功的“巴菲特式”投资。
㈩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控股公司每股利润多少钱,市盈率是多少倍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巴菲特再次以他标志性的资本运作吸引了市场的关注,这一次,他的目光停留在能源业。
5月24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萨威公司旗下的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宣布,将以94亿美元从苏格兰电力公司手中收购美国西北部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太平洋公司。此次收购是自1998年买下通用再保险公司以来,巴菲特最大一笔的买卖。根据协议,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将支付给苏格兰电力公司51亿美元现金,其余43亿美元将转化为净负债和优先股。交易完成后,苏格兰电力公司将向股东派发45亿美元的红利。拥有太平洋公司后,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可将其在美国6个州的160万客户扩展到俄勒冈州和犹他州,并将打造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能源巨头。
“股神”的再度出击一石激起千层浪,好事者不无居心地宣称:巴菲特的投机回合回来了。表面上看,巴菲特在国际油价一路狂飙、能源危机一触即发、供给冲击卷土重来、滞胀魅影若隐若现的微妙时点染指敏感的能源业,的确有点跟风炒作的嫌疑。而最新经济数据显示,能源市场回暖让这种嫌疑似乎得到了更多时效性的支持。在美国劳工部5月18日公布的报告中,美国4月份的CPI上升了0.5%,升幅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0.4%,通胀抬头的原因是4月份美国能源价格上涨了4.5%,为2003年3月以来的最大月增幅。
但深入分析,巴菲特进军能源业并不能算是追涨杀跌的投机行为,本质上看,这不过是巴菲特美妙投资的最新案例。投资和投机这两个不易分辨但又迥然不同的经济概念,在巴菲特的哲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区分。
首先,投资看重的是长期内的稳定回报,而投机仅仅是短期内对风险因素的技术性套利。如果巴菲特在原油期货市场上一掷千金、几进几出获取巨额利润的话,那么这种榨油机式的行为绝对可以说是对能源市场的投机。但事实却是巴菲特并没有试图利用能源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而牟取暴利,而是通过投资、经营基础产业的形式增加能源市场的供给,以促进能源市场价格稳定的手段谋求长期的、整体行业的成长性获利。这种目光长远的投资战略绝非鼠目寸光的投机把戏。
其次,投资追求的是“双赢”发展路径,而投机在利用风险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不确定性。能源市场近一年来的价格波动,用市场眼光来看就是“供不应求”的直观体现,巴菲特进军能源行业无异于给“看不见的手”提供了助力,供求在趋于平衡的过程中不仅减轻了能源风险的负面影响,也给巴菲特旗下公司的成长创造了合意的外部环境。而投机势力擅长的不过是损人利己的方式,在推波助澜、兴风作浪获得暴利之后抽身而出,只留下身后满目狼藉的一池碎萍。至少巴菲特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市场的崩溃和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这一次也不例外。
其实,新近进军能源业不过是巴菲特哲学的一个最新范本罢了,以“股神”着称的巴菲特曾将其在股票市场的“生财之道”总结为:“当我投资购买股票的时候,我把自己当作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证券分析家或者宏观经济学家。”巴菲特从不名一文到富可敌国,自始至终总是在资本市场上寻找着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而他对利用技术分析、内幕消息进行投机总是不屑一顾,这种可以称之为过于自我的投资理念却让他长期获利。
巴菲特在股市的成功,依仗的是他对“基本面”的透彻分析,而非对“消息市”的巧妙利用。正是因为有巴菲特这样“老实本分”的投资者,正是因为市场对巴菲特理性投资行为的高额回报,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成为世界上最稳定、最成熟、最有活力的金融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反过来又对经济产生了良好的反馈作用,成为美国经济长期保持强势的根本保障。
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稳定的资本市场认可的是理性的投资行为。世界上各个角落里发生的金融危机,都从反面证明了一个以投机为主流的资本市场只会有短暂的“虚伪繁荣”,长期内的金融动荡将会让整个国家经济遭受致命伤害。
巴菲特说过,“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游泳。”大浪淘沙之后,市场认定的王者是巴菲特,《财富》杂志就曾将其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人,而巴菲特的简单哲学告诉我们:投资不是投机,这才是成熟市场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