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中国富豪里 谁是靠股票期货起家的
中国富豪里没有一开始就是靠股票和期货起家的。
因为搞投资的一般都是资金比较小的,在沉浸在投机游戏里没有只赚不赔的,价格波动特点决定了资金总是赚亏的,当然做的好的是赚的多。
成功的实业回拨率要比投机市场多的多(一般情况下),例如房地产行业。资金特别大的基金一年2到3倍就不得了了,而基金由于操作上的问题,一般都保持相对稳定的资金规模,太多的资金都转出市场之外,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富豪”一般都是隐身的,而“富豪”本身都是实业里的佼佼者,不然没有资金做后盾有谁能坚持到最后呢。
黄光裕也是实业上的成功基础才参与了资本市场,而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但人家的实业才是根本。
可以说资本市场,只是实业富豪的一个工具而已。
对大多数的投机者来讲,成功者只是少数,而且要达到富豪级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资本市场对一般投机者来讲资金的“成长”是局限性的, 一个局限是投机者本身,另外一个就是行情波动的局限。两个局限也许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成长出来的“富豪”那么少的原因吧。
B. 现在最有钱的人都在买什么资产
其实现在的有钱人,他们在买的资产都是一些基金股票,还有一些房地产,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话是可以赚很多的钱的
C. 中国的顶级富豪有没有纯靠股市的
中国的顶级富豪都是通过股市暴富的,只是他们是创业者靠股份增值,但他们并不是炒作者。
D. 巴菲特是不是炒股发家
——巴菲特
究竟要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才能成为巴菲特这样的人物?
这么说吧,要成为巴菲特,首先你得有一对“逆天”的父母。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在1929年大萧条发生后,开了家股票交易行。要知道,那时人们刚刚经历股市的大崩盘,无数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股市不知是多少人夜夜惊醒的噩梦。在那个“谈股色变”的环境里,开了家股票交易行,这种反向操作可以说是非常需要勇气了。霍华德知道这样的生活很可能有上顿没下顿,什么时候生意失败就得去捡破烂。于是,他让巴菲特的母亲利拉回娘家去,别跟着他挨饿。利拉也是很硬气,果断拒绝了这个提议,并开始节衣缩食。她脱离了教会圈子,因为轮到她提供咖啡的时候,她无力支付那29美分;无论多远的距离,她都用步行替代坐电车,节省电车费;甚至,为了确保霍华德有吃的,她宁愿自己不吃饭。不仅如此,利拉还是个数学天才。她的大脑犹如一台计算器,能够双手离开纸笔完成复杂计算。当利拉宣布退学和霍华德结婚时,利拉的微积分教授“啪”的一声撂下了手中的书本,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这一能力让她帮助霍华德拓展业务,更让巴菲特有了一个天生对数字异常敏感的大脑。
而霍华德在爱的鼓励下,屡败屡战,人们害怕股市,他就推销安全的股票和债券,一步步的把业务做了起来。巴菲特一家的生活终于日渐改善,给巴菲特的童年提供了一个美满富足的成长环境。霍华德是巴菲特心目中最完美的父亲,谦和、善良、正直,永远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也是后来巴菲特“内部计分卡”的由来,按照自己内心的做事标准和原则作出决策,不理会外界的评头论足。这个从父亲“遗传”来的特质,将在巴菲特未来的诸多决策中,帮助他保持清醒和坚定。然而事无完美。巴菲特父母以缺乏温情出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政治、金钱、哲学,吃完饭后霍华德便会独自一人去看报纸,一连看几个小时,完全不理会其他事。后来巴菲特也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这一点。而利拉,这个总是对外人嘘寒问暖,被外人看成“完美妻子和母亲”的人,却有着家族遗传的精神病,常常会莫名地责骂她的孩子,说他们“自私自利,不知感恩,一无是处”,同样的话甚至会说上2小时,直到把他们骂哭为止。以至于在未来的人生里,巴菲特十分恐惧见到自己的母亲,甚至面对面走来,巴菲特都会刻意躲避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即便在股神家中也同样适用。
1941年,11岁的巴菲特看到了一本书——《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很关键,因为这本书告诉他,如果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5年内会变成1600多美元,10年会变成2600美元,25年内将超过10800美元。就像雪球滚过雪道而逐渐变大的道理一样,这是巴菲特与复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而11岁的巴菲特宣布,自己要在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和一般孩童妄语后不同的是,巴菲特言出必行。他从5岁时开始摆地摊兜售口香糖,11岁跃身股海,他鼓动姐姐与自己共同购买股票,他们合资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他满怀信心地等待出手赚钱。然而,该股不断下跌,姐姐很气愤,不断埋怨他选错了股。值得庆幸的是,该股价格很快反弹,上涨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气了,将股票全部出手,赚了6美元。正当他得意的时候,该股价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卖早了。这是他第一次涉足股市,赚得不多,收获了教训:在股市中一定要不为震荡所动,相信自己的判断,持之以恒。巴菲特不断地在股市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加上父母的指点,小获成果。
初中刚毕业,14岁他就用炒股赚的1200美元在拉斯维加斯州购置了一块40亩的农场,成为一个“小地主”。正因为小时候的炒股经验,锻造出巴菲特决定长线投资的心态。巴菲特选择投资标的物时,从来不会把自己当做市场分析师去预测,而是把自己视为企业经营者。巴菲特非常反对短线交易,认为那只是浪费时间及金钱的行为而已,而且会影响到操作绩效。巴菲特曾说:“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并且告诫投资人,任何一档股票,如果你没有把握能够持有10年的话,那就连 10 分钟都不必考虑持有。 进入高中,巴菲特一边学习,一边炒股,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倾向到大学攻读金融学。16岁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五万美元。
进入高中,巴菲特一边学习,一边炒股,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倾向到大学攻读金融学。1950年,被哈佛大学拒绝的巴菲特,只身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在那,他见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就像巴菲特的舍友说的那样,“他好像找到了上帝”。巴菲特从此成为格雷厄姆的骨灰级粉丝。
大学生活中的巴菲特,让周围的同学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股票和债券的课堂上,格雷厄姆喜欢和学生互动,用问答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然而大部分时候,格雷厄姆问题说完,全班就只有巴菲特举手回答,整堂课变成格雷厄姆和巴菲的“二人转”表演。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他也给周围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巴菲特每天早上洗漱总会把浴室弄的一团糟,牙刷毛巾丢一地。他的舍友屡次提醒巴菲特用完浴室要收拾好,每次巴菲特都十分谦虚地道歉并承诺不再犯,然后第二天照旧。舍友愤怒之下把巴菲特丢在地上的毛巾牙刷全扔垃圾桶,以此警示巴菲特。而巴菲特什么也没说,买了一套新的,然后照旧。后来,当舍友再次谈及这段经历,他反问记者,“你经历过绝望吗?”
即使成家立业,巴菲特的“不拘小节”也从未变过。巴菲特连自家的墙纸是什么颜色都不知道,很难想象他还会对生活的其他细节有所留意。因此,不管是照顾三个孩子,洗衣做饭,还是修理灯泡,所有的家庭生活都由他的妻子苏珊来打理。而巴菲特在家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吃完饭就回房间读报。巴菲特深知自己融入家庭生活太少,给孩子们的关怀也太少,他痛恨自己这一点,却无法做出改善。他很愿意听孩子们讲发生在学校的故事,但没听一会儿就会走神,转而开始思考某个公司的合理估值。巴菲特就是这么一个人,他高速运转的神奇大脑决定了他注定无法融入这人间的烟火之中。幸运的是,他的妻子苏珊,近乎完美地照料了整个家庭,让巴菲特不用操心家庭的琐事,能有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巴菲特说,“我一生最大的幸运有两个,一个是抽到卵巢彩票,一个是娶了苏珊。”
毕业后,格雷厄姆将这位得意门生招揽至自己的公司,巴菲特蹦蹦跳跳地踏上了去往纽约的火车。没过几年,26岁的巴菲特就赚到了174000美元,并拒绝了格雷厄姆发给他的“普通合伙人”的邀请,回到了故乡奥马哈,开始为家里的亲戚朋友打理资产。他仔细研究《股市导向》杂志,以教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来寻找那些被格兰姆称作“烟蒂股”的股票,所谓“烟蒂股”即股价十分低廉,花很少钱就可以买到的股票(就是我们经常称谓的“垃圾股”)。当他确定下股票后,会向格兰姆请教,然后,就力所能及地购买。4年后,巴菲特在股市投下的1万美元变成了4万美元。因此,有人认定巴菲特只买绩优股,不买垃圾股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恰恰是在“烟蒂股”上赚取的。 巴菲特大学毕业,跟着格兰姆教授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已经能够独立行事了,他决心开创自己的事业,谢绝了格兰姆教授挽留,辞职后开了一家“巴菲特投资有限公司”,资产是炒股得来的4万美元,股东是他们夫妻俩。创业之初,纽约证券市场处于熊市,巴菲特将主要精力用来创办实体,开了一家制衣公司,小有积累,但是没有富起来。一段时间后,他果断地回到股市中,因为他的天才与兴趣是金融投资。他密切关注股市的发展,精心挑选“垃圾”股,同时经常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比较。巴菲特有敏锐的市场眼光,比其他人先看到炒作的题材。 当时,美国的传播业处于低潮,许多报刊与广播公司亏损,绝大多数人认为,这种状况将继续低迷,股价会不断走低。而巴菲特认为,它们是成长性企业,后期看好,其股市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在股市上人家抛出,他偏吃进,巴菲特尽一切可能大量吃进包括《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在内的多种传媒业的股票。很快,这些企业因业绩前景好而止跌上涨,巴菲特再度高价位出手,赚到上百万美元。巴菲特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勤奋耕作,创业2年后,他的投资公司市值达到 2200万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原来是一家不错的投资公司,规模不大,但有较好的声誉,1965年,因经营不善,该公司濒临破产,每股价格仅12美元。通过反复调查比较后,巴菲特力排众议,甚至对亲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购下该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巴菲特作出了人生转折中最重要的选择,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一家独立的投资公司,以此进入证券市场,如鱼得水,赚尽天下财富。伯克希尔公司开始活跃起来,不断全盘收购或部分收购多家纺织公司、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一些股票评论家对此非常不理解,认为巴菲特做法保守,尽吃“垃圾”股。巴菲特不为世人的讥笑而动摇自己的选择,因为他奉行的是企业的实际价值。后来人们逐渐看到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值不断上涨,股票从无人问津的12美元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昂贵的股票。朋友们也惊奇地观察到巴菲特的财富如神话般地增长,巴菲特成为了纽约以投资证券致富的新贵族。
巴菲特的合伙公司成立后的12年,年平均回报超过31%,而在那期间道琼斯指数的年均回报只有9%。依靠着远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巴菲特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奥马哈,成为当地的明星。然而明星也是人,也会遭遇失败。这个失败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整个商业帝国的母公司。伯克希尔纺织厂当时正在以低于资产价格的折扣代售,这非常符合巴菲特的“烟蒂”投资理念--购买那些别人不要的,极度便宜,拥有安全边际的公司,然后从中榨取最后一点利润。仿佛捡起别人抽剩丢掉的烟蒂,点上吸净最后几口。然而这个纺织厂的业务实在难以扩大,面对外国布料的低成本竞争,以及日益陈旧的设备,纺织厂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巴菲特几次想将它卖了,都没能脱手成功。
E. 富人的存款一般都去做了哪些投资
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的有钱人,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财务自由,也成为了我们所羡慕的对象。在他们这里,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自己再去辛苦的赚钱;因为打理好现有的资产,就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利润。通常来讲对于他们而言,最常见的投资方法是买股票或者期货一类;当然了也有投资商品房的,除此之外还有投资到一些新兴行业内的富人。总之他们不会让自己的存款闲置,也基本不会放银行等着利息出现。
第三个投资: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环保,于是便有富人将自己的存款,投入到这些新兴企业当中。当下环保和科技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有些眼光长远的富人,便将投资转移到了这里;通过自己注册公司,或者对行业内现有的公司投资,来进入到这些朝阳行业中。
所以不论是以怎样的方式投资,富人都不会让自己的存款在账户里“睡大觉”;他们总是敢于挑战新的机遇,这也是富人越富,而穷人将会越来越穷的根本原因。
F. 那些靠炒期货白手起家的富豪是怎样做到的
中国富豪里没有一开始就是靠股票和期货起家的。
因为搞投资的一般都是资金比较小的,在沉浸在投机游戏里没有只赚不赔的,价格波动特点决定了资金总是赚亏的,当然做的好的是赚的多。
成功的实业回拨率要比投机市场多的多(一般情况下),例如房地产行业。资金特别大的基金一年2到3倍就不得了了,而基金由于操作上的问题,一般都保持相对稳定的资金规模,太多的资金都转出市场之外,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富豪”一般都是隐身的,而“富豪”本身都是实业里的佼佼者,不然没有资金做后盾有谁能坚持到最后呢。
黄光裕也是实业上的成功基础才参与了资本市场,而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但人家的实业才是根本。
可以说资本市场,只是实业富豪的一个工具而已。
对大多数的投机者来讲,成功者只是少数,而且要达到富豪级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资本市场对一般投机者来讲资金的“成长”是局限性的, 一个局限是投机者本身,另外一个就是行情波动的局限。两个局限也许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成长出来的“富豪”那么少的原因吧。
G. 巴菲特到底是如何光靠股票就成为世界首富的
确切讲,他不是光靠股票成为首富的,股票是一种途径,也就是他老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你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他其他的突击还包括掌管一个强大的资本运作团队,其中一些人的水平不在巴菲特之下,在他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可以看到这些牛人,比如蒙哥。
另外巴菲特通过股东的身份也对控股的公司管理有一定影响,只不过他不是特别精通,他需要的是热情的并且有能力和责任的公司管理者,这样的人才能带好公司,巴菲特才能获利。
只有上面有人说巴菲特收购原始股,然后抛售,我只能说,不知道就别给人家回答,会误导人的。巴菲特不是投机家,而是长期握有股票待股票市场价格高于其股票本身价值时候出手。中国有很多申购新股然后首日抛售,这种短视和投机的行为跟巴菲特的投资是有本质差别的。
H. 1170亿美元隐形富豪买什么股票
他们一般不买股票,或者买自己的股票,或者主要发行自己的股票。
1、期货市场基本不可能出现人为干预的倾向,如果这位富豪是自己做到的,那么他本人的投资能力甚至要比“股神”巴菲特还要强。
2、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在找到这名富豪之后,他将成为新一代亚洲首富。
3、而这个富豪的资产是在短短的18年内高速增长的。
I. 股票真的是富人操纵的么
股票交易肯定有人为操纵因素,操纵者可能是金融机构,股份有限公司,富人,股市评论者,股市操盘者。
有些消息可能影响投资者,操纵者利用,放大这些消息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J. 股神巴菲特是怎样起家的
巴菲特是美国“股神”。
从20世纪60年代用低价收购了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公司开始,巴菲特就连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投资神话。在美国,伯克希尔公司的净资产排名第五,其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成就,就是因为巴菲特一直信奉这样一条定律:在众人相中的地方投资,是不可能发财的。
简单而朴素的价值投资策略(买入估值便宜的好公司),给巴菲特带来了长期年化20%的收益率。而巴菲特的几个经典投资案例,包括可口可乐,吉列,富国银行等也常常被投资者津津乐道。
(10)富豪是怎么投资股票的扩展阅读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涨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2008年9月,在抛甩股权为主流、持有股权为找死的乱世里,伯克希尔用1.03美元(8港元)价格吃进了2 .25亿股比亚迪股票,成本约为2.32亿美元。仅仅一年后,比亚迪的股票就猛涨到了88港币,一年实现11倍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