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拉里·芬克的“璞玉”成才
一家万亿美元的新金融巨头的董事长——拉里·芬克真值得为他的超人智慧庆贺一番。而又有谁会想到,这个撼动整个华尔街的计划却是拉里开车离开曼哈顿前往新泽西的路上突发奇想得到的。而之后的仅仅五个星期,这个想法就成为现实。一个天才的意念,总是能使巨大的财富接踵而至。
说起黑岩公司,即便你登陆到公司网站,那寥寥数页的介绍,也实在很难令人感受到这是一家通过债券、股票、组合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形式,在全球管理着 4527亿美元资产的美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而另外,该公司还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和财务顾问服务,可谓是华尔街上颇能够呼风唤雨的一家巨无霸机构。
自1999年黑岩公司实现IPO以来,其股价上涨了10倍。根据彭博的统计数据,黑岩公司的股票年收益率竟高达45.3%。在黑岩公司上市12年后,《财富》杂志终于给予其罕见的高度评价:“它恐怕是华尔街过去10年中最大的成功”。芬克辉煌的业绩使他一度成为摩根士丹利前任首席执行官裴熙亮(Philip J. Purcell)的可能继任者,而事实上约翰·麦克(John Mack)回归大摩担任CEO,背后也是芬克在不倦地穿针引线。周旋于大摩、美林这样的超重量级选手之中的黑岩公司,犹如前拳王泰森等的经纪人唐金一般游刃有余,买进抛出,赚取着巨大的收益。
可是在芬克年幼的时候,父母对他的期望值其实并不高,父母亲总认为他没有哥哥斯蒂夫·芬克聪明。很小时,芬克就在其父亲的鞋厂里做帮工。在取得加利福尼亚大学MBA学位之前,芬克的梦想一直都是从事房地产金融。一位教授无意间的推荐,使他顺利进入了当时的地区投行第一波士顿(First Boston)。
第一波士顿逐渐识出了芬克这块“璞玉”,并很快就让他挑重担并屡屡晋升。之后他又被调到了固定收益证券部门,负责当时还很新兴的分期贷款抵押债券 (MBS)。短短的四年时间里,芬克把这个产品变成了第一波士顿的拳头产品,并带来了每年100万美元的收益,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了。1985 年,拉里再接再厉共赢利230万美元,1986年第一季度就赢利130万美元。一时间,拉里成了第一波士顿的超级赚钱机器,并由此成为第一波士顿历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当时他只有28岁。
正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命运女神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美国利率的突然走低,使得芬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86年第二季度芬克的投资仓位就损失了100万美元,懊悔的他痛苦地说道:“我们太冒险了,我恐怕该被炒鱿鱼。”
资本市场上的小金童突然间失去了头上的耀眼光环,而第一波士顿此后对他过于苛刻的指责也使拉里痛心疾首,“我此前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第一波士顿,但我不会原谅他们突然间对我的全盘否定,并忘记了我曾为他们带来了多少收益。”
㈡ 一个韩国男人引发的中概股血案!“雷曼事件”还会重演吗
Bill Hwang是谁?
一位名叫Bill Sung Kook Hwang、对外简称Bill Hwang的韩国人,Tiger Cub 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本次对冲爆仓的基金)创始人。重仓股都以中概股为主,其中包括Viacom、腾讯音乐、网络、跟谁学、Discovery。
有知情人士称,该基金收到某一投行要求补交保证金的要求,但是他却来不及筹措新的资金,因此该基金的部分持股就被强制平仓。
据悉,Bill Hwang的150亿美金里100%是自己朋友的,因为他曾在2012年被SEC勒令不得管理基金,只能通过家族办公室的形式炒股。
这张图,或许可以让大家对Bill Hwang有更多了解:
大家目前更关心的是:风波结束了吗?现在可以趁低位买入这些股票吗?
Bill Hwang爆仓事件发生后,多家券商遭遇冲击波
3月29日,野村控股发布公告表示,2021年3月26日发生的事件可能会使其美国子公司在与美国客户的交易中遭受重大损失。
同日,瑞士信贷也警告称,其第一季度业绩将受到“非常重大”的打击,原因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大型对冲基金,在瑞信和某些其它银行上周发出的追加保证金通知中违约”。
风险似乎还在加剧扩散,这让我想起了2008年的“雷曼危机”
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时账面上的次贷资产比例不大,直接拖垮雷曼的是商业不动产。一直让我困扰的是,美国政府当时为什么没救雷曼...
处于行情极度不稳定的市场状态,不多说了,整理了一些关于雷曼兄弟的资料,大家看看。
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简称雷曼)是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其 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1850年,雷曼三兄弟亨利、伊曼纽、麦尔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成立“雷曼兄弟”,专营贸易与干货买卖,1858年在纽约开立办事处,1870年协助创办了纽约棉花交易所,1887年获得纽交所交易席位,随后进军股票与债券买卖。
雷曼曾经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公司还担任全球多家跨国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财务顾问,并拥有多名业界公认的国际最佳分析师。由于雷曼的业务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因此它的客户群涵盖了众多世界知名公司,如阿尔卡特、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戴尔、富士、IBM、英特尔、美国强生、摩托罗拉、NEC、百事、壳牌石油、住友银行及沃尔玛等。这个拥有一个半世纪的投资银行是华尔街的“巨无霸”之一,同时还享有“债券之王”的美誉。
发展过程中,雷曼经受了很多次挑战:1930年的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1994年从美国运通独立出来之后的资本短缺以及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违约,雷曼都安然度过。尽管从前几次的危机中全身而退,雷曼却倒在了美国次贷危机中。当年毫不犹豫的一头扎进次级贷款市场被证明是灾难性的决定。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雷曼公司因持有大量抵押贷款证券,资产大幅缩水,公司股价在次贷危机后的一年之内大幅下跌近95%。为筹集资金渡过难关,雷曼公司被迫寻找收购方。但与韩国开发银行的收购谈判无果而终,而美国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也在美国政府拒绝为收购行动提供担保后宣布放弃收购。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悠久 历史 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正式宣布破产。
Richard Fuld在1993即成为雷曼的最高领袖,他对公司的发展始终持有乐观的态度,是华尔街任期最长的CEO,多次带领雷曼避免破产的命运,一次次走向辉煌。正因为如此,公司上下在其领导下难免也产生了盲目自满和乐观的情绪。
公司业务拓展速度过快,不仅将风险管理搁置在了一边,管理层还对未来形势产生了严重的判断失误,使得雷曼在房产市场出现危机苗头的2007年还在继续拓展业务。次贷危机初期的雷曼损失很小,甚至还一度被业界赞扬为能在非常时期成功处理危机的典范,这更使得管理层忽视了风险。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为雷曼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雷曼高层在危机发生时,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在2008年3月,贝尔斯登倒下的时候雷曼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雷曼管理高层多次出面辟谣,试图向市场证明自己情况良好,一直盲目乐观地宣称自己不是贝尔斯登,但又斤斤计较于和韩国产业银行谈判时的要价。雷曼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等到它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只能坐等美联储来拯救。在这外部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的时候,雷曼自身已无力回天。
雷曼兄弟破产的原因
雷曼的破产倒闭有着众多的原因,有次贷危机的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也有公司内部控制的过失因素。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固定收益产品、金融衍生品的流行和交易的飞速发展,雷曼也开始大力拓展这些领域的业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是获得了华尔街上“债券之王”的美称。
“债券之王”的称号固然是对它的褒奖,但同时也暗示了它的业务过于集中。过于集中与固定收益部分,为之后被收购埋下了隐患。同样处于困境的美林证券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将它所投资的彭博和黑岩公司的股权脱手而转换成急需的现金,而过于集中于固定收益业务的雷曼就没有这样的应急手段。
倒闭前几年,虽然雷曼也在其他如兼并收购和股票交易业务上有了进步,但仍远低于其它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业务多元化水平。
自从2000年后,由于房地产和信贷这些非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蓬勃发展,雷曼兄弟和其它华尔街上的银行一样,着手尝试该类业务。业务拓展本无可厚非,问题是雷曼的扩张速度太快。雷曼迅速成为住宅抵押债券和商业地产债券业务的顶级承销商和账簿管理人。即使是在房地产市场下滑的2007年,雷曼的商业地产债券业务仍然保持高达13%的增长率。这使得雷曼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十分巨大。在市场情况好的年份,整个市场都在向上,市场流动性泛滥,投资者被乐观情绪所蒙蔽,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给雷曼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可当市场行情反转、恐慌情绪泛滥、市场濒临崩溃的时候,如此的系统风险必然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008年9月15日雷曼申请破产保护时,其杠杆率高得令人咋舌,而且它的资产价值暴跌,其他银行也紧随其后。雷曼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告显示,2007年年底之前,其杠杆率为30.7倍。这个比率在之前的几年持续攀升——2006年为26.2倍,2005年为24.4倍,2004年23.9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银行处于经营险境,尤其是在与住房相关的市场中,因为存在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作为高风险的行业,投资银行的财务状况很容易受到无法预知的市场变化的影响,因此对雷曼这样的投行,其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以及将风险与其潜在收益进行匹配的平衡掌控能力。
事实上雷曼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流程和方法来对公司的风险进行管理,例如每年年初针对当年能够承担的风险建立限额,使用一系列的压力测试来确定经济环境对其资产和投资组合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的损失等等。然而这些风险管理措施却没有真正落实,也就是管理层在认为合适的情况下,可以突破一些“限额”或者改变部分流程,例如雷曼在商业地产和杠杆贷款[4]两类投资上面临着投资过于集中的风险,在破产时商业地产超过风险限额70%,而杠杆贷款更是超限100%。更严重的是,在计算压力状态下公司资产可能产生的损失时,公司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将上述高风险的资产纳入到计算范围内,当发现公司的风险敞口已经超过了设定的警戒线时,管理层没有尽量降低风险,而是通过提高公司的风险限额来处理这些可能带来过度风险的投资业务。尤其是在激进战略的指导下,雷曼的高管们依赖自己的经营经验和成功记录,将增加利润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而不是将公司的风险水平控制在根据风险管理制度和计量工具确定的限额以内,这使得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被轻易凌驾。
在雷曼逐步走向破产的过程中,雷曼管理高层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2007年夏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这一响彻全球的金融风暴为雷曼的倒闭带来了无法回避的影响。2000年到2006年,美国房价指数上涨了130%,达到历次上升周期最高涨幅。这一阶段利率大幅下跌,房价大幅上涨,借贷双方在高收益催使下风险意识日趋薄弱,次级贷款和衍生出的次级债券[1]、CDO[2]与CDS[3]等金融衍生品在美国快速增长。但从2004年中期开始,美国连续加息17次。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开始回落,仅一年内房价平均下跌高达3.5%。
雷曼持有巨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和以次级贷款为背景的金融衍生品,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其本身蕴含的高风险顷刻爆发,迅速产生巨额的亏损。
次贷危机持续不断地对市场形成冲击,市场异常脆弱,市场参与者产生恐慌情绪的后果是人们对旋涡中心的银行或者券商产生信用危机。
危机之下,雷曼的众多客户将业务迅速转往相对安全的对手,进而被债权人停止提供银行间市场拆借,造成流动性危机。客户的大量转移资金,形成“挤兑”现象,同时评级机构大幅调低信用等级,造成雷曼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最终无力继续维持。
做空的机理是在高点将借来的证券卖掉,期待其价格下降,然后在低点买进。这中间的价差就是做空者获利的空间。随着市场表现对雷曼越来越不利,众多的资本开始做空雷曼,信用违约互换的基点越来越高,造成雷曼的信用评级下调,融资的成本大幅上升,公司没有办法融资,运营就越加困难,进而加深市场的怀疑,导致业务停顿,恶化事态的发展。大量的做空导致雷曼股价呈自由落体状下跌,极大增加了市场上的恐慌情绪。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部相关电影:《雷曼兄弟三部曲》
横跨近二百年延续子孙三代,《雷曼兄弟三部曲》讲述了改变世界的家族企业雷曼兄弟的传奇史诗。1844年九月的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位来自巴伐利亚的年轻人站在纽约的码头边,梦想新世界的新生活。他的两个兄弟加入了他,一段美国奋斗史就此拉开序幕。163年后,他们建立的公司惨遭破产,并引发 历史 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该剧原作由意大利人斯蒂法诺·马西尼创作,被翻译成11国语言并被搬上欧洲多个国家的舞台
㈢ 拉里·芬克的摩根士丹利的噩梦
现年53岁的拉里·芬克确实堪称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发现,无论是他的投资天赋、领导才能还是社交本领。华尔街的同行认为他拥有最敏锐的头脑。美林公司首席执行官如此描述他:“他的眼睛中闪现着灵光,思维敏捷,富有天赋。虽然这种天赋不同于钢琴家马友友,但他能洞悉任何资本市场上的奇异现象。”
在市场人士看来,合并对于美林来说最大的收获则在于阻止了黑岩与美林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的牵手。而追根溯源,当初黑岩与摩根士丹利之间的合作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黑岩的要价太高。美林的高管层现在应该祈祷上苍保佑:他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黑岩的分量太重了,在加上它之后胜利的天平无疑正在朝美林倾斜。
这家新公司在美国本土提供服务时将以黑岩的名称出现,而在海外市场将使用美林品牌。2005年美林证券资产管理部门的盈利为4.1亿美元。黑岩的赢利则为2.34亿美元。不过,分析师仍对此次交易的定价和交易结构存在疑虑。美林证券的资产分公司赢利水平较黑岩更加理想,但交易价格却是相同的。两家公司合并后还将产生管理层的重叠问题。普天寿证券集团(Prudential Equity Group)的分析师麦克·麦约(Michael Mayo)表示:“狭小的厨房中似乎挤进了太多的厨师。”
芬克可不这么认为,他正在期待着下一顿最丰盛的大餐。在被问到黑岩自己发展得那么好,为什么还想要与美林合并时,他回答道:“我期待扩展我们在股票领域的版图,完美应该变得更加国际化。就像玩跳背游戏一样,我们现在确实花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过了六七年之后,我们的收益就将成倍猛涨。”
㈣ 揭秘黑石:全球最牛逼的房地产公司的崛起
“黑石是什么?不太了解”
身边很多互联网朋友都没听说过,甚至房产圈内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知道房地产不一定了解黑石,但是了解黑石的人一定懂房产。金融圈也流行这样一句话:懂PE的人不一定了解黑石,但是不了解黑石的人一定不懂PE。
如此低调的名气和巨大的财富实力差距让人叹为观止,他就是“ 美国的房东 ”,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 传奇私募之王 “。如今在疫情期间,疯狂买入各国低价资产已经成为“ 全球的房东 ”。
黑石创建于1985年,由彼得和苏世民(Steve Schwarzman)共同创建。
彼得出身是贫穷的希腊移民家庭,他一生践行自己信仰的美国梦:虽然出身平凡,但是通过个人努力,在时代的浪潮中终于 从尼克松政府财政部长 做 到雷曼兄弟公司一把手 。
苏世民其个人净资产为167亿美金(截止今年3月),桥水(bridgewater)管理的资金规模达 1600 亿美元,达利欧也是畅销书《原则》的作者,他的个人资产大约 168 亿美元, 黑石的苏世民与桥水达里欧曾并称“投王”和“投神” 。
目前黑石是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其管理资金规模为5650亿美金 。黑石投资的公司用过超过50万名员工。传统的资产指现金、股票、债券,而另类资产含义宽泛,包括所有其他类型资产,专注于组建、收购、完善、和出售公司以及房地产,服务方包括主权财富基金、保险公司和近亿退休人员的养老基金。
Blackstone i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investment firms. We seek to create positive economic impact and long-term value for our investors, the companies in which we invest, and the communities in which we live and work.
我们的“美国房东”是如何实现他的“房东帝国”的呢?我们来看看黑石发展的重要节点:
在黑石成立早期,在募集资本期间还吃了不少闭门羹,在一次募资拜访中,两位创始人大老远下大雨赶去麻省理工学院,接待人完全不记得有这次会议。他们灰头土脸的在暴雨中打车,根本打不到车,在雨中走了半小时后,才拦下来一辆愿意跟他们拼车的人。 结果拼车人临时涨价100美金才同意他们上车。好消息是这是他们在公司成立最初半年内,唯一达成的一笔100美金交易。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东京的一个客户预约了在台风天看房,看房子位置就在他住的这栋楼的旁边,中间有步行通道相连。电视新闻说这是最近五年东京最大的台风,我本来想善意的提示改约再看,但是客户时间珍贵只有这天能看房。
台风当天,我一出门,妈呀,大风大雨直接把我的伞给吹飞了,我手里只剩下一个伞把,衣服全部湿透,bra贴着胸,内裤贴着屁股的走路感觉让我怀疑人生,我觉得自己就像 傻逼 一样,在努力的凭直觉干活去做了一个很多人不看好的方向。有的时候付出肯定有 回 报,幸运的是后来客户成交了。
后来我才知道,只有极少数人能在首次推介中完成销售,仅仅因为你对一些事物有信念,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也接受,所以你需要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坚定推销你的愿景。大多数人并不喜欢改变,所以你需要说服他们为什么要接受改变,不要因为畏惧而不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渴望一件事情,即使没有条件,也总是会找到方法达成所愿。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坚持,就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就回功到自然成。
黑石转折点在1987年在日本获得日兴证券1亿美金投资,陆续在33个国家募集33笔投资募集金额8亿美金左右。
1988年黑石在欧洲开始首笔大型交易,收购了英国的萨伏伊集团(Savoy Hotel),萨伏伊集团持有四大伦敦 历史 悠久的高级酒店:萨伏伊酒店、克拉里奇酒店、伯克利酒店和凯美莱酒店,其 中克拉里奇酒店,这家酒店是伦敦最大最传统的一家酒店,也是女王的最爱。
当时黑石还没有在伦敦开始固定的办事处,交易谈判也很困难(包括业主心理和 社会 舆论)。签约当天苏世民乘坐飞机去伦敦签字,之后他去了拉克里奇酒店,随便在一个沙发,做下去后整个身体深深地陷入进去,膝盖几乎和耳朵一样高,陈旧的设备以及物业管理,使他有信心必须将酒店彻底整修。
但是黑石有什么资格去改造酒店呢?英国媒体当时称他们为 “野蛮人” 是一群要毁掉这些国宝的美国人,克里拉奇酒店的重新装修效果决定英国对黑石的评价。
能让英国人满意,可能最好的办法是聘请一位英国装饰设计师来翻新酒店,黑石找到了英国知名的装饰师,又组织了上层 社会 女性组成专家组,大概花了9个月的时间让装饰师和专家组聚集在一起,讨论方案,但是最终他们达成一致:每一个方案他们都不喜欢。
后来,一个朋友 想 他推荐了 蒂里德蓬,这个人就视金钱为粪土的设计师的典范了。
蒂里的工作出色完成, 黑石收到了住在伦敦的流亡的希腊国王感谢信, 它 曾给英国报纸写信,他以为粗鲁的美国人会摧毁他最喜欢的酒店,而看到了黑石以及法国装饰师的工作后,给苏世民写信表示自己之前言论是错的 。
众所周知,大型投资交易中有一个潜规则就是支付分手费 ,即卖家最终决定卖给其中潜在的一个买家,则会赔偿其他潜在买家参与竞标的相关费用,包括时间成本、法律成本、会计成本以及尽职调查成本等。如果市场对交易反应冷淡,参与竞标的少,卖家可能会同意支付高额的分手费,以此吸引不愿承担风险的买家。但是市场反应强烈,参与投标的买家多,卖家就能支付较低的分手费, 类似分手费的标准费率是交易规模的1%-3% 。
2006年黑石参与EOP竞标就是大型交易,由于市场上EOP感兴趣的非常多,EOP将分手费率定位1%的1/3 。黑石出价比其他市场价格高出8.5%溢价,EOP提出各种财务数据,整个房地产行业都跃跃欲试,各种各样的投资者聚集在一起,试图超越黑石的出价。
EOP公司的房地产规模比黑石以往任何房地产交易规模都大六七倍,对于这种体量的交易他们采取了黑石标准做法利用杠杆,找到银行并让其承诺至单独为黑石一家的出价提供资金资源。
黑石也担心由于规模庞大如果对形式的判断有误,就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公司也会承担巨大的风险无法 出手 业务无法偿还债务,但是如果投资正确其回报将会极为丰厚。
最后其他竞标者都退出了,只剩下黑石和沃拿多,黑石内部开会时曾讨论过是收下5.5亿美金的分手费,不参与竞标还是继续参与呢,毕竟对投资人来说5.5亿美金也是不错的结果。但是能成功拿下EOP公司的话,其价值回报率要比分手费高太多。最终EOP以估值390亿美金(包括其债务在内)被黑石收购,以现金形式支付。
但是黑石并没有着急庆祝交易达成,华丽的完成转身。黑石在交易达成当天就立即出EOP房产组合中的一部分:63亿美金价格出售了西雅图和华盛顿1100万平方英呎的房产,出售了洛杉矶价值近30亿美元的房产,同样在旧金山、波特兰、丹佛、圣迭戈以及亚特兰大都 出手 价值约10亿美金的房产。黑石当天即迅速回收了一半以上的收购资金,这与黑石自己计算的房产价值比已经赚了一大笔 。
原来,要解决极其复杂的问题,其实只需要专注于两三个决定性因素就可以了。
1994年黑石与黑岩分家是苏世民最后悔的决定,黑石错过了成为全球最大传统资产管理者。苏世民当时作为一个新手CEO 首席执行官,拉里负责金融管理公司的负责人管理的非常好,他同时希望能够引入新的投资。但是苏世民坚持执行尊重原始协议的条款,并认为是道德原则。结果双方认知差距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两家公司分家。
苏世民在回忆回忆这段经历,如果再让他面对当年场景,他不会把黑石金融管理公司卖掉,因为拉里是一个11分的人才,他所带领的团队不仅对黑石原有业务产生会巨大利润,同时还能为公司的其他业务提供信息,增强黑石公司全领域业务的能力,知识成本的力量是无穷的。
疫情期间很多人对日本房产持观望态度,但是黑石却迅速入手,黑石集团从大和收购日本四家仓库,总价超过5.23亿美金。
黑石集团从日本大和房屋工业公司(Daiwa House Instry)手中收购日本的四家物流设施 ,这笔最新交易中的四处设施总计耗资约550亿日元(5.23亿美元),位于关东地区,包括东京以及中部地区。在购买黑石集团之后,Daiwa House将继续管理设施,仓库将保留Daiwa House的DPL品牌。
同时在8月28日, 黑石对加拿大房地产公司对Tricon进行3.95亿美元股权投资,9月10号新闻披露黑石收购Merlcombe在法国和德国的28处不动产资产, 面积超过200,000平方米,价格暂时无公开数据。
这一操作完全符合其投资风格:在市场不看好时选择选择被低估价值的投资标的然后等合适的经济周期节点进行交易。
黑石的投资范围包括不限于各类不动产,特别是医药以及生物 科技 方向:
随着黑石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布局深入,黑石苏世民曾表示,“黑石基本上拥有所有领域、种类的产品和投资工具,黑石的规模和多样性带来了话语权,我们可以做其他公司做不了的事情。”
安桥作为一家专注于日本房产与虚拟货币投资的公司,研究黑石这家公司的前世今生,对我有很多启发:
0、在寻找投资人的过程中,投资人的决策难度越低,双方获得 得 利益越大,时间会对所有的交易产生负面影响,等待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棘手之事。
1、做大事和做小事的 难以 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2、尽量招聘10分人才,最优秀的高管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磨砺的结果,他们好学不倦,永无止境。
3、投资的首要原则:不要赔钱,创立一个投资流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完善这一流程,需要打造一个极为可靠的风险评估框架,把每个重要的投资机会提炼为2个到三个投资主要变量,这些变量将决定投资是否成功,是否创造价值。投资决策的核心在于流程严格,冷静文件的风险评估,这不是仅仅是一个流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4、如何面对压力?请客观的理性的认识眼前的形式;屏蔽其他所有内容,只关注交易要点;花点时间让自己舒缓下来,倾听者不建议多花点时间
也许,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你必须认清楚自己是谁。越早认清自我越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活在他人制造的梦境中。仅仅有欲望是不够的,追求高难度的目标,有时难免会事与愿违,不得其所。这就是志存高远的代价。
㈤ 《别了,雷曼兄弟》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别了,雷曼兄弟》(李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zmd9GpJGBNuo_Xt2HdL0Aw
书名:别了,雷曼兄弟
作者:李溦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
页数:270
内容简介:
《别了,雷曼兄弟》结合大量华尔街第一手资料和全新的视角,对雷曼帝国——这位在华尔街叱咤158年之久的巨人——突然坍塌的谜团进行最全面、最深刻的分析。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雷曼帝国的终结?雷曼股东、雷曼雇员、雷曼债券持有人、各种投资基金,还有全美纳税人,究竟谁是真正受害者,又是谁在为雷曼埋单?后雷曼时期的华尔街和整个世界金融市场,将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格局?这些对正在展翅飞翔的中国证券和金融市场,又会有着怎样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别了,雷曼兄弟》将通过对多名雷曼高层员工以及和雷曼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相关人士的联合访谈,结合4位华尔街资深专家多年从业经验,用第一手资料、第一流分析,在第一时间,为广大中国金融从业人士和金融爱好者们,提供最详尽的解密!
作者简介:
李溦,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北美资产证券化副董事(Associated Director – Structured Procts),布瑞恩资本投资基金合伙人(Brain Capital – Founder Partner), 英国剑桥大学金融硕士,注册金融分析师。李溦女士多年从事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曾先后在摩根大通(JP Morgan),汇丰控股(HSBC),巴克莱资本(Barclay)等华尔街一流金融机构任职。她本人和她的团队领导和参与了超过150亿美元房地产抵押债券以及相关金融产品(MBS,CMBS,CDO,CMO,CDS等)的结构设计,资产定价,风险对冲,和交易工作,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债券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
李溦女士获得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房地产金融硕士学位,武汉大学金融学士学位,并拥有注册金融分析师 ( CFA ) 资格。
黄小军,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第一副总裁(1996至今),研究部主管,中国银行纽约培训中心主任,兼任纽约分行资产负债委员会、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和新产品开发委员会委员,同时还担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赴美前曾在武汉大学攻读宏观经济运行研究生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见证者之一,黄小军先生被选入深圳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并于1989年参与了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前期筹建工作。数年以来,他与其团队对美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其报告被国内公开杂志广泛引用和转载。他撰写了《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外汇风险管理》(2003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他作为专家被“欧洲货币2005年年鉴”邀请为全球机构投资者撰写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专文。还被美国着名出版社Elsevier聘为着作评审人。加盟中行之前,黄小军先生曾在世界银行担任研究助理,并在美国华尔街有多年工作经验,取得美国证券从业特许执照(Series 63 和 Series 7)。
黄小军先生持有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勃鲁克商学院金融硕士学位,爱达荷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和中南财大经济学学士学位,并持有纽约大学证券组合管理证书。
赵艳洁,美国黑岩资产管理公司(BlackRock)资本市场咨询部客户经理,其所在团队为全美最大的全国级和地区级银行提供风险管理方案和咨询,并执行资本市场对冲,亲身参与数起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委托黑岩资产托管投行按揭贷款抵押债券资产的案例。加盟黑岩之前,赵艳洁曾在美国国际集团(AIG)国际投资部任分析师,专职研究证券化结构性产品市场(Securitized Proct Market)。
赵艳洁女士持有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
李勇,Ph.D,美国着名对冲基金麦道基金(Midway Group)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高级基金经理(Portfolio Manager),博士(Ph.D)。全球风险专业人士协会(Global Association of Risk Professionals)前主席(1997-2000),财务风险管理认证(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FRM)前负责人(1997-2000)。
加盟麦道基金之前,李勇博士曾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纽约总部担任董事总经理,负责雷曼集团的全球信贷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在雷曼的5年任职期间,李勇博士和他所领导的团队领导和参与了数起雷曼核心交易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工作。在此之前的3年时间里,李勇博士在里昂信贷银行美洲(Credit Lyonnais Americas )担任高级风险分析师,负责固定收入和股票业务的市场风险风险管理工作。
李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运筹学博士学位和应用数学硕士学位。并在贝尔实验室进行过一年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研究工作。
李勇博士于2007年入编“华人金融家-80位华人金融领袖访谈录”。
㈥ 雷曼兄弟破产的原因
唔,问题是他们发行的不是普通的垃圾债券。。因为华尔街的贪婪,他们创造出一个史无前例的次级债系统,并且还有一个非常华丽的名字叫做房地产抵押债券。
操作流程大致上就是,比如:贷款人想贷款10000美元买房,通过中介机构进行第一关审核并把资料交给银行,银行进行第二关审核,通过后把10000美元贷给借款人。到这里本来应该圆满完结,但在美国,这个环节之后又衍生出新的金融产品。这里开始就是问题的关键:
银行借出10000美元,减少了10000美元的银行缺少流动资金是不好运作的,于是它把这10000美元转化成债券卖掉,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房利美和房地美创造出10张面额1000美元,总值10000美元的债券。因此除了这些借贷人接到的10000美元之外,又创造出了价值10000美元的债券。而这10000美元的债券,还会由保险公司作担保,保证支付。作为担保的价值10000美元的保单还可以再卖,到自由市场去交易。。这就叫衍生性的金融工具。也就是说“打包卖给客户”。
雷曼兄弟公司的花样更多,比如信贷挂钩票据,就是把10000美元的债券分割成10张小额债券,然后卖给台湾人或者香港人,这在香港叫做“迷你债券”,在台湾叫做“联动债券”。卖给他们的时候讲得很好听,不要担心,都有美国的房地产作担保,而且是十成的房地产担保七成的贷款,完全不用担心。。。BALABALA。。。
买债券本来没问题,但华尔街的贪婪让他们创造出一个新名词“次贷危机”。次贷,就是次级债。也就是说,原本不够资格贷款买房的人,也让他们贷款买房子。财务报表不过关,家庭收入不足,税单也没有。。于是中介机构开始伪造收入证明,伪造各种相关资料。被欺骗的银行尽责审核的资料尽管本来就是假的,但的确完美无缺,于是把10000美金借出去,然后向上面提到的程序一样形成一条次级债链条。
信心是金融系统得以维持和成长的关键,包括保险公司,银行都一样。信心危机会让银行遭到挤兑而倒闭,也会让保险公司被不断的“撤销保单”给击垮。而这些次级债的借款人当中,有20%是支付不起利息的,当他们无法再支付利息之后,整个链条如多米诺骨牌般层层坍塌。房地美和房利美收不到这20%的借款人的利息,只能违约,然后倒闭。。保险公司担保的这20%人不能支付的钱,得由保险公司替他们支付,而根据保险公司的大数法则,保险公司只能面临崩溃,这就是系统风险。。。保险公司不能倒,所以美国政府救市政策出台。。
而对于雷曼公司,当时已亏损20亿美元,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向出资17美元收购之,这对股东来说是绝对有利的,但对于公司的高官则可能面临失业。于是,贪婪的公司高官们根据“金色降落伞”制度要求25亿美金的赔偿款。。标准的,贪心不足蛇吞象啊。。没良心的华尔街让国会议员们表示鸭梨很大,因为全美国选民对这群丧失信托责任的华尔街贪婪之徒痛心疾首,于是。。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宣告流产。
雷曼公司的破产神马的。。没跑了。。
㈦ 请问ssga,blackrock是不是就是基金公司
ssga即道富投资管理公司是道富集团的投资管理机构,是全球第七大投资管理公司。道富为投资者提供一系列卓越的投资服务,使其基金持有人可以分享到全球的投资机会。核心的投资战略包括:积极管理型美国股票基金、被动管理型美国股票基金、积极管理型国际股票基金、被动管理型国际股票基金、固定收益型基金、混合基金、房地产基金、外汇基金、根据客户特殊需要而制定的整套解决方案。道富投资管理公司在资产管理业务上排名领先,现为美国第三大资产管理公司。道富投资管理公司旗下现管理的资产有7932亿美金。在世界各地设有33 个办事处,及9 个全球投资中心。
贝莱德集团(BlackRock, Inc.)又称黑岩集团,不同于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基金之一的黑石集团(The Blackstone Group)。 贝莱德集团(纽约证券交易所:BLK)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约,通过其遍布美国、欧洲与亚洲的办事处为客户提供服务。
㈧ 贝莱德中资美元债基金能买么
贝莱德中资美元基金可以买,贝莱德基金可以在蚂蚁 财富、天天基金、私募排排网等第三方网站上购买贝莱德基金的投资门槛并不高,但贝莱德的平均分红都还可以,可以看出其投资平均门槛不高。
拓展资料:
1、贝莱德集团背景:
贝莱德集团又称黑岩集团,不同于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基金之一的黑石集团, 贝莱德集团(纽约证券交易所:BLK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约,通过其遍布美国、欧洲与亚洲的办事处为客户提供服务。
2019年9月30日,贝莱德集团增持汇丰控股近7558万股,取代平安资管,重新成为汇丰控股最大股东。[1]
企业简介 贝莱德集团(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BLK)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不同于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基金之一的黑石集团。贝莱德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贝莱德集团代表全球各地的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提供种类繁多的证券、固定收益、现金管理与选择性投资产品。除此之外,贝莱德集团还面向数量不断增长的机构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投资系统外包与财务咨询服务。
2009年12月,该公司收购巴克莱全球投资者,巩固了其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在世界上的位置。截至2011年6月,该公司所管理资产超过36,500亿美元。 贝莱德为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其中包括北美,欧洲,亚太和中东地区。集团在达拉斯,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普林斯顿大学,威尔明顿,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圣保罗,东京,香港,台北,北京,悉尼,迪拜,以及世界其他各城市设有办事处。贝莱德现拥有约10,100名员工,其中包括700多名世界各地的投资专业人士。
2、贝莱德集团合并事件:
合并事件 贝莱德集团和美林证券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MER)在2006年2月15日宣布已经达成协议合并美林证券公司的投资管理业务、美林投资管理公司(Merrill Lynch Investment Managers,MLIM)和贝莱德集团来成立一家新的独立企业,这家企业将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将近一万亿美元的资产。美林证券公司的股权比例为49.8%,其在合并公司里的表决权比例则为45%。新公司将会以贝莱德公司为名称进行经营,并且由独立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进行管理。 合并企业将能够提供全系列的资产、固定收益、现金管理与选择性投资产品,在美国以及美国以外市场中均拥有强大的零售与机构渠道。其在18个国家中拥有超过4,500名员工,在包括美国、英国、亚洲、澳大利亚、中东与欧洲在内的主要市场中均设有大型机构。 交易已经得到了两家董事会的批准,预计将在2006年第三季度完成。
3、贝莱德集团高管背景、
为了确保管理的连续性以及能够为两家企业的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贝莱德公司首席执行官 Laurence D. Fink将会担任合并企业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而Ralph L. Schlosstein则将会继续担任总裁兼董事。美林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obert C. Doll将会担任董事会副主席、首席全球资产信息官兼私人客户经营委员会主席。在得到董事会批准之后,Doll先生们与贝莱德公司董事会副主席兼资产组合管理负责人预计将会成为合并企业的董事会董事。美林证券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和美林证券公司全球市场与投资银行总裁预计将会代表美林证券公司出任董事会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