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员工持股的股票好吗
员工持股在短期内来看是利好,上市公司进行员工持股计划,势必会从二级市场上回购一部分股票,把这一部分股票作为激励奖励,派发给员工,这在短期内能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但是,从长期来看,他不能长期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员工绝大多数是以低于市场价格获得公司的股票,有些甚至是无偿方式购买该公司的股票,相对于那些以市场价格购买的投资者而言,他们有更多的亏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股票的健康发展。
B. 东软股份整体上市的具体时间谁知道如何知道
如果有消息这里可以查到。
http://share.jrj.com.cn/cominfo/gsgg_600718.htm
C. 员工持股是怎么一回事,是强制要求员工购买公司的股票吗
不是。
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新型股权形式。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委托员工持股会(或委托第三者,一般为金融机构)作为社团法人托管运作,集中管理,员工持股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作为社团法人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
包括两种类型:
(1)企业员工通过购买企业部分股票而拥有企业部分产权,并获得相应的管理权;
(2)员工购买企业全部股权而拥有企业全部产权,使其职工对本企业具有完全的管理权和表决权。
(3)东软员工持股票扩展阅读
实施步骤
1、 设立员工持股会,统一管理员工股东的出资
2、 界定员工持股会的职权,规范员工持股会的组织和行为
3、 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
内容包括:
(1) 收益人的范围与数量,主要是确定持股员工的资格。
(2) 员工持股总量控制和员工股票的分配。
(3) 员工股票的托管。
(4) 员工股票的出售。
D. “九条命”的东软集团,刘积仁的资本野望
寻瑕以“寻瑕伺隙”的初心写过许多上市公司,本意是要在繁杂的公开信息中,弄清楚资本运作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核心要害。
比如东旭集团的财务公司;英雄互娱的“融资-对赌-关联方收购”;天风证券的无实控人状态及关键时点的大笔融资;亿阳信通的上市公司保壳与集团破产强裁。
成败只是商战风云的表象,背后的核心逻辑才是资本运作的精髓。
曾经的校企“东软集团”,自1991年成立,至2020年,已经发展成为控制东软集团(SH.600718)、东软教育(HK.9616),并成功分拆东软医疗、东软熙康、望海康信准备科创板上市的控股集团。而实际控制人也从东北大学变为刘积仁领导下的“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东软”资本运作的核心逻辑,正是分拆和MBO,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分拆推动创新业务发展,通过MBO促成对东软集团的控制。
刘积仁,中国第一位计算机专业博士,33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教授,建设中国第一个软件园,一手打造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软件帝国。
1988年,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全部的家底是一间半的研究室,三台286电脑,三万元的研究经费。
从美国国家标准局学成归国,被破格提拔为教授的刘积仁就是在这样的研究环境里,搭建了一个技术转移中心。
1989年和1991年,主要生产 汽车 音响和 汽车 通信系统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两度到访东北大学,寻求 汽车 内部系统的研究合作,最终刘积仁的团队打动了阿尔派,获得了3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和阿尔派合资成立了沈阳东工阿尔派软件研究所,后来又合并为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东软集团的起点,也是后来的上市主体。
东软的发展,以2011年为界,从2011年之前的“合”,走向2011年之后的“分”。
1993年至1995年,IPO还施行额度制的遥远时代,沈阳东大阿尔派因为背靠东北大学,属于冶金工业部部属院校企业,1995年获批取得上市额度,并于1996年成功上市。占发行前总股本10%的内部职工股400万股,分批上市流通。
上市之初,东大阿尔派的控股股东为东北大学软件中心,管理团队和员工的利益主要体现为400万内部职工股,但团队的诉求明显不止于此。
1998年,东北大学由冶金部部属变更为教育部直属,5月,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给东北软件集团,11月,宝钢集团对东北软件集团增资,公司更名为宝钢东软。1年后,宝钢集团、东北大学软件中心等向宝钢东软工会转让21%的股份,员工利益通过工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
2001年,宝钢东软更名为东软集团,出于合规考量,宝钢东软工会最终量化为137名员工的持股平台沈阳慧旭 科技 。直至2008年,沈阳慧旭 科技 持有东软集团23.42%的股份,为仅次于东北大学的第二大股东。
2008年,证监会批准东软集团和东软股份合并,上市公司更名为“东软集团”。
一直并行发展的东软股份和东软集团合并,各方主体均获益颇丰。截至2010年底,大股东东北大学产业集团持有市值34.70亿元,员工持股平台作为第二大股东持有市值33.81亿元,阿尔派持有市值27.47亿元,宝钢持有市值19.54亿元。
2011年,东软集团第一阶段的发展,以员工持股平台的清算落幕,137名自然人股东均获得了不菲的财富。
2011年3月,持股平台转移至成都,更名为成都慧旭 科技 ,并通过法院裁定强制清算,将持股平台持有的股份分配给137名股东。白手起家创业,带领东北大学、阿尔派、宝钢、137名员工发家致富的刘积仁,落实股份后,共计持有上市公司716万股,占上市公司股份的0.58%。
东软控股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向台前。
对于依靠东北大学软件学院起步的东软控股而言,东软教育的意义非比寻常。东软控股的第一仗,就是拿下东软教育。
2011年11月,东软控股由大连康睿道联合东北大学和亿达投资共同组建。大连康睿道的背后,是刘积仁及另外22名自然人股东。
东软集团的教育业务起步于2001年,2007年起实现盈利,当年收入3.05亿元,盈利168万元。
2008年,在东软集团和东软控股合并后,教育板块以大连东软软件园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纳入上市公司体系。
2011年12月,上市公司公告,东软控股以4.24亿元的对价,受让东软集团的教育资产,这个对价仅在合并净资产基础上,计入了10.43%的房屋土地增值。
2020年,东软教育申请香港联交所上市,2017年至2019年净利润为1.15亿元、1.32亿元和1.39亿元。上市前夜成为“暗盘之王”,大涨超过25%,市值40亿元。
在剥离东软教育的同时,2012年,东软控股与亿达集团共同成立天津东软睿道,面向高校提供IT培训和人才服务,当年即实现利润3497万元。
东软教育的利润构成中,除了占比近80%的高等教育学费及住宿费之外,还包括依托东软控股实现的“产教融合”业务收入。
2012-2014年,东软集团向天津东软睿道支付服务费分别为3250万元、1.21亿元和1.33亿元。2015年以后,东软集团以合并方式披露关联交易金额,当年支付服务费1.78亿元,2019年,东软集团向东软控股支付的服务费高达3.9亿元。
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剥离教育板块,并委托东软控股提供软件外包服务,外包毛利率13%,可谓一石二鸟,东软教育实现了稳定利润,东软控股及其股东获得了可观收益。
而当年,教育板块从上市公司剥离时,对价仅为净资产加上区区10.43%的评估增值,发展壮大直至独立上市的东软教育并没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收益。
一边是原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减持,一边是管理团队及引入股东对东软控股的增资,东软控股通过两次增持上市公司,逐步巩固了东软集团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2015年起,一直跟随东软集团的主要股东东北大学、阿尔派、宝钢减持陆续减持上市公司股份。
2015年3月,宝钢集团公告累计减持5.2%的股份,减持后持有股份占东软集团总股本4.72%。
2015年7月,阿尔派向东软控股转让东软集团5%股份,总对价10.66亿元。
2016年12月,东北大学产业集团公告,累计减持比例达到东软集团总股本的5%。
于 此同时,管理团队和引入的股东对东软控股增资,东软控股对上市公司则两次增持,最终成为第一大股东。
2015年9月,中国人保向东软控股增资10.12亿元。
2015年12月,阿尔派向东软控股增资5.77亿元。
增资后,东软控股估值达到55.74亿元。但根据东软控股2014年年报,净资产3.7亿,净利润仅为3278.34万元。
2016年11月,大连康睿道控股子公司大连东软思维对东软控股增资,按照2015年的55.74亿估值,此番增资至10.82%,耗资超过6.76亿元,而大连东软思维2013年净资产仅为948万元。
东软控股能够按照40-50亿的估值先后三次融资超过22亿元,与2011年收购东软教育,实现外包服务收入密不可分,也因此获得了进一步控制东软集团的筹码。
2016年12月,东软控股对上市公司增持至10%,交易对价11.93亿元。
2017年1月,东软控股再度增持至11.37%,交易对价3.25亿元。
至此,伴随着原大股东东北大学和二股东阿尔派的相继减持,让出控股地位;东软控股以总计约25.84亿的对价,成为东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国人保、阿尔派和大连康睿道的增资款。2017年3月,东软控股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悉数质押。
2014年至2017年,通过增资和股权转让的方式,东软集团相继失去了对东软医疗、东软熙康和东软望海的控制。
东软大 健康 板块旗下,东软医疗,源于东北大学影像中心的CT设备;东软熙康是云医院板块的运营主体;东软望海主营业务为医疗信息化。
2014年12月,东软集团公告,东软医疗拟引入投资者,弘毅投资、高盛、通和、东软控股采用受让老股和增资的方式,出资27.33亿元(其中增资16亿元),对东软医疗战略投资,投前估值25亿元。其中,东软控股出资9亿元,增资后持有东软医疗22.2%的股权。
2016年7月,经过两轮交割协议,东软集团失去对东软医疗的控制。
2017年9月,大连康睿道继续对东软医疗以42.54亿的估值,增资4.22亿元。
东软控股及大连康睿道,以总计约13.22亿的对价,获得了东软医疗约24.4%的股份。
2020年7月,东软医疗申请科创板上市,2019年末,东软医疗营业收入19亿元,而可比公司万东医疗营业收入9.8亿,市值73.8亿元。
与东软医疗的引战如出一辙,东软熙康引入弘毅、高盛、东软控股等投资者1.7亿美元的融资,随后又引入中国人保和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的6400万美元融资,直至2016年7月,东软集团失去对东软熙康的控制。
东软控股则通过对东软熙康两次增资4300万美元及9400万人民币,获得总计23.4%的股份。目前,东软熙康也在积极筹备科创板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分拆时间恰恰横跨了中国人保和阿尔派对东软控股的增资:
2014年12月,东软集团公告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的分拆计划。
2015年9月和12月,中国人保和阿尔派按照40亿的投前估值对东软控股增资。
2016年4月,东软控股完成对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的增资。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中国人保和阿尔派对东软控股增资时的估值,是否将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纳入考量。否则,难以解释对于净资产3.7亿,净利润3278万的公司,给出40亿估值的合理性。
东软望海的上市计划也在运筹之中。
2015年12月,平安健腾和东软控股通过增资和受让股份,对东软望海战略入股,其中,东软控股出资2.06亿元,总计获得14.07%股份。
2017年11月,平安人寿、泰康、东软控股以15.04亿元对东软望海进行增资,东软集团持有东软望海的股权比例降至29.3%,对东软望海不再控股。东软控股两轮出资总计2.23亿元,持股8.23%。
纵观东软发展史,用刘积仁的话来说,“以退为进, 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
2011年以前,以“合并”为主线,上市公司收购东北大学影像中心进军医疗板块,东软集团与东软股份合并,教育板块并入上市公司。
在“合并”的过程中,东软集团员工持股平台赚得第一桶金。
2011年以后,以“分拆”为主线,出售东软教育,分拆东软医疗、东软熙康和东软望海。
在“分拆”的过程中,东软控股受让东软教育的控股权,其软件外包业务获得支撑,并最终通过东软教育的独立上市,赚得盆满钵满。
同时,东软教育的股权增值,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的分拆方案,又为东软控股2015年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高估值提供了支撑。“分拆”再次成就了东软控股和员工持股平台。
东软控股借“蛋”引“鸡”的资本运作模式,可谓精巧,实现了十年间的爆发式增长。但这一过程中,作为“孵化器”的上市公司,并没有获益:
收购教育资产后,上市公司和东软控股每年都会发生大规模的关联交易,支撑了东软控股的估值和东软教育的部分利润来源;
分拆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过程中,上市公司都承诺了回购责任,如果成功上市,包括东软控股在内的股东将获得巨额收益,一旦无法上市,则上市公司可能面临回购股份的或有负债风险;
分拆大 健康 板块的过程中,通过无实际控制人的认定,成功规避了证监会分拆上市的要求,
但2017年10月至今的三年间,东软集团市值跌去了50亿元,一路持续的分拆模式,真的是对上市公司最有利的选择吗?
刘积仁喜欢用“猫有九条命”来说东软每5年就换一个活法,对于刘积仁而言,股权投资大时代的春风,或将成就东软系企业悉数上市后,广阔的资本版图。
E. 员工持股平台上的股票上市后怎样卖出
在同花顺交易系统里将股票卖出。一种是该公司统一回购该股权后由该公司统一处理,另外一种是员工持股。
在同花顺建议系统卖出股票的流程:在同花顺交易软件资金股票栏,双击要卖出的股票,填入数量、卖出即可(卖出价格可以选定)。(手机版同花顺 oppok9 11.1 同花顺10.39.50)一、卖出员工持股平台股票的方式:
1、该公司统一回购该股权后由该公司统一处理;
2、员工持股待解禁到期,员工持有的股份在中登公司登记开户后,便可以卖出。员工持股平台通常是上市公司进行员工持股计划,会从二级市场上回购一部分股票,把这一部分股票作为激励或者奖励的方式派发给该上市公司的员工。
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新型的股权形式,也是上市公司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是为了利益捆绑,激励员工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员工持股计划一般是三年,到期一年可以卖出一部分,第三年则需要全部卖出。
通常:第一年到期可以选择卖也可以不卖,但是如果企业实施的是非分配给员工个人进行卖出原则,那么员工个人没有决定卖或者不卖的权利,因此不能个人卖出,只能等托管机构卖出。但有的企业允许员工可以自己卖出,投资者只需要有个证券账户或者在中国登记结算公司有账户就可以在二级市场卖出了。因此员工持股计划有利有弊,并不是很多券商分析的那样,有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就会上涨。员工持股计划可以解禁时,公司都会公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担心股东套现,因此也会暂时抛售手里的股票,股价从而下跌。
二、员工持股规则:
1、在股票市场中,员工持股计划是长期持续有效,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12个月,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36个月。
2、而上市公司高管增持股票期限为6个月,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
3、交易时间以买卖交易的最后一笔开始计算,在短期内能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有可能会刺激股票价格出现上涨。也会给调动上市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公司的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也可以增加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从而有可能会使股价出现上涨。
F. 员工持股的股票后期走势如何
一般所谓的员工持股计划一推出后股价的走势基本上不会大涨,股票的走势还是要看大势。
因为员工购股不可能去追高增加持股成本,下跌也不会深因为真的深跌后这样的员工持股计划也没意义了。
(6)东软员工持股票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员工持股平台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有限合伙形式的持股平台的普通合伙人通常是由公司的创始人担任的,普通合伙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如果你的合伙企业仅仅是员工的持股平台,对外不开展任何业务,那么对于普通合伙人来说不会有风险,否则的话你要进行一些项目的投资,股加加建议如果想要规避风险,就再注册一家有限责任公,用这个有限责任公司来担任有限合伙企业的GP。
2、在成长性的创业企业,创始人一定要掌握控制权。股加加建议投票权应集中于创始人手中,法定代表人一般是创始人,员工作为股东投票权也是委托给创始人。
3、员工持股平台必然有股东和合伙人的进出,如果有员工退出平台,他的份额可以由大股东代持然后再转让给新的激励对象作为这个平台原来的员工,他的份额可以可以由大股东代持然后再转让给新的激励对象,作为这个平台原有的员工,应该放弃对该部分股权份额的优先购买权,这个再设立章程和协议的时候,也要特别进行约定。
4、员工持股平台,这个股权拥有的前提就是他是公司的员工,如果这个前提都不存在了,员工应该把平台上的持股份额由平台再转让给其他新进入的股东。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当一个公司准备搭建持股平台的时候,一定是向公司内部的员工这个特定对象来募集,可能用募集这个词不太对,但是我们做持股平台也要防范非法集资的风险,就是不能说随随便便来个人他愿意买公司的股权我都可以把他招进公司来,这个就不符合非法集资里关于特定对象的规定,如果你是向不特定对象你又让人家出资买你的股权,一旦人数上比较多,金额比较大的话,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风险。
5、持股平台的转让价格,份额转让价格的约定,可能有人会问员工持股平台是一种间接持股,我们的股份变现本身就很困难,是否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再血液里一定要约定好员工行权后如果过了禁售期,必须给员工一个退出的通告,一种是GP也就是普通合伙人以一个市场的价格购买,一种就是在市场上进行抛售来给员工一个充分的保障,持股平台的设立才有意义。
6、需要注意的就是持股平台的注册地点,持股平台一般都会选择注册到有税收优惠或者说是财政返还的低税负地区,比如说新疆、西藏、江西共青城这种地方注册合伙企业都会有税收优惠的,而且对于员工来说要退出持股平台进行股权转让的时候也是有税收优惠的。
G. 员工持股票对股票是利好还是利空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利好有:
1、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势必大批从二级市场回购股票,这在短期内能够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2、长远来看,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意义是在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员工积极性。员工持股计划着眼的是公司的长远发展,不应过分强调其对资本市场短期的刺激作用。
总体来讲,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对股市利好提振作用不大。
利好是指刺激股价上涨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好转、银行利率降低、社会资金充足、银行信贷资金放宽、市场繁荣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股价上涨有利的信息。严格的说,利好是指能刺激股价上涨的信息披露。
利空,股市用语。是指能够促使股价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银行紧缩、银行利率调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天灾人祸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价下跌的不利消息。
H. 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从哪来
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大多数是从二级市场买的。也有的是通过大宗交易接盘实际控制人或其他股东减持的股票。员工持股一般自买入后锁定期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