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私募股权融资对蒙牛股票影响
蒙牛乳业私募权益融资;蒙牛融资需求及方式选择分析;案例背景;案例背景;案例背景;2.蒙牛融资需求及方式选择分析;蒙牛集团2001——2003年现金流量表 (单位:人民币万元);(1)蒙牛的融资需求;(
2)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创业史; 2. 中国企业的最有融资策略不是先债权融资再股权融资,而是先股权后债权,因为发行股票不用还本付息,只需要有利润时分配下股利。为什么蒙牛没有选择中国常见的融资形式,即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本呢?
蒙牛的发展有其特殊性: 蒙??在刚成立的时候,进行过一次改制,1999年8月18日,新生没几个月的“蒙牛”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猛增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这次改变对于蒙牛日后的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很大。
; 蒙牛改制后虽然是一个股份有限公司,但是由于其注册资本太小,只能算是一个刚成立的乳品厂,即使在中小板市场短期内也是不可能上市的。;股份公司还有个很重要的规定:发起人的股份在3年内既不能出售也不能转让。; 不过国内一家知名公司来考察后,对蒙牛团队说他们一定要51%的控股权,蒙牛没有答应;;1;三、蒙牛私募权益融资运作设计;私募权益融资和其他融资方式的比较; 2.蒙牛的选择 ; 蒙牛集团1999—2002年销售收入增长图(单位:万元)
; 他们还看重蒙牛另外一个巨大的优点,蒙牛自创立时起,就解决了股权结构不清晰这一许多中国企业先天不足的问题。没有政府性投资和国内投资机构入股,是一家完全100%由自然人持股的企业。作为一个纯民营的股份制企业,蒙牛在体制上具有先天的优越性。 当然,选择权在于蒙牛,蒙牛基于三方面的考虑,采纳了摩根等的建议:;建议; 同时,根据和WTO的协议,2002
‘贰’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彻底退出蒙牛,这对蒙牛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认为蒙牛公司后续发展方向以及整个公司产品定位都会产生变化,我认为蒙牛公司以此为契机,变得更强大。
二、牛根生退出对蒙牛来说有利有弊。
牛根生对于蒙牛的操控力之大可以想象,毕竟几十年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替代,但是牛根生的退出对蒙牛来说将要经历一次动荡,毕竟中粮接手蒙牛之后,不可能使用牛根生原有商业团队,人事变动已经不可避免,只能希望此次动荡快些结束,让蒙牛公司整体运营趋于平稳交接。
三、蒙牛公司会迎来发展新契机。
蒙牛公司在经过大换血之后,将会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在对于产品定位以及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上会有新的商业指导和方向,中粮集团是一个非常大的公司,在对于产品定位上有一套独特经验,我认为蒙牛公司被中粮掌控非常好,可以迎来发展新契机,完全有能力在国内乳制品行业上再上高楼。
‘叁’ 蒙牛遭遇特仑苏OMP事件,对蒙牛有什么负面影响蒙牛今后将何去何从
特仑苏是蒙牛生产的高端牛奶制品,价格是普通纯牛奶的2倍左右。据其广告,之所以卖得这么贵,是因为有三个卖点,下面对此进行分析,看看是否价格合算,是否有健康风险:
一、“包含了丰富的天然优质乳蛋白,每100克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3.3克,比国家标准高13.8%。”
只要牛奶没有掺假、变质,它所含的乳蛋白就都是天然的,品质也都一样,吃下去的结局也都一样(消化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不存在特殊的“天然优质乳蛋白”。国家标准要求100克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克,这是最低限量,实际上市场上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通常都高于这个量,所以特仑苏牛奶多出的蛋白质含量其实可以忽略。真想多吃乳蛋白的话,还不如用买一盒特仑苏的钱去买两盒普通牛奶,它们的蛋白质含量将比特仑苏多80%以上!
二、“口味更香、更浓、更滑。”
鲜牛奶只有淡淡的香味,经过超高温消毒之后,牛奶就更没有香味,反而可能出现焦味,为此国内牛奶厂家往往在牛奶里添加香精。一种牛奶制品的口味如果很香很浓,不太可能是牛奶的天然味道,更可能是添加了香精调出来的。
三、“含有造骨牛奶蛋白OMP,具有帮助人体增强骨密度的独特作用。”
所谓“造骨牛奶蛋白”或“OMP”都是杜撰出来的新名词,生物学、医学上并无这一术语。既然它是一种蛋白质,那么就有两个问题:1、在特仑苏牛奶经过超高温消毒之后,OMP是否还能具有活性?蛋白质受到高温加热通常就会失去活性。2、即使OMP能耐高温,那么又如何能经口服进入人体发挥其独特作用?蛋白质经口服到了肠道,将会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被人体吸收,通常不能直接进入人体发挥其独特作用,所以蛋白质药物(例如胰岛素)要注射才有效,口服则无效。
那么OMP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根据蒙牛网站上公布的OMP的生化数据,与国内外都有众多研究的一种蛋白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简称IGF-1)完全吻合。蒙牛在2006年提交的一项专利也表明他们在“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的牛奶制品中添加IGF-1。由此可知,所谓“造骨牛奶蛋白”或“OMP”,其实是把一种着名的蛋白质换了个名称,就当成了新发现。
IGF-1是人体能够自己分泌的激素,对人体几乎所有细胞——当然包括骨骼细胞——都能产生作用。但是IGF-1能引发多种癌症。血液中IGF-1高的人,易患乳腺癌、上皮细胞癌、前列腺癌、肺癌、结肠直肠癌,可能还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
一般牛奶中也含有IGF-1,超高温消毒不能使其完全失活,不过牛奶IGF-1量很低,其浓度大约为4 ng/ml,即便都被完整地吸收进了体内,对人体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何况在正常情况下这么低量的IGF-1都会被消化掉了。
但是根据蒙牛的专利,100克特仑苏牛奶中添加的IGF-1的含量高达5.65-16.8 mg,为一般牛奶的数万倍,100g特仑苏牛奶中的IGF-1含量比人体一天的分泌量(10 mg)还高。如果他们真的添加了这么多的IGF-1,就很值得消费者担忧了:喝了IGF-1浓度如此高的牛奶,那么如果有一小部分IGF-1躲过了消化直接进入人体,就会使血液中的IGF-1含量显着增高,增加患多种癌症的风险。
‘肆’ 蒙牛为什么选择私募股权投资而不是银行借款
2013年5月8日,蒙牛乳业(02319.HK)与现代牧业(01117.HK)联合宣布,蒙牛与私募投资机构KKR、鼎晖投资达成协议,以现金31.75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元,收购后二者各持有的现代牧业20.44%股份和6.48%股份,从而成为现代牧业单一大股东。而KKR和鼎晖当时取得现代牧业该等股份的成本大约为7.42亿元,实现投资回报约3.4倍。
至此,现代牧业这家原本由蒙牛乳业孵化的奶源公司,经历股权剥离及独立上市之后,又重回母体。
在境外红筹上市重组过程中,核心一环是由境外拟上市公司收购境内公司股权,但是由于《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俗称“十号文”)的跨境股权支付安排在审批层面并未落地,因此在支付方式上就必须以外币现金进行。然而设立境外公司的国内创始人或股东,绝大多数在境外又没有外币现金可供使用,从而使得境外公司收购境内公司的收购资金来源成为了一个横亘在很多准备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面前的难题。
通常而言,解决收购资金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股权融资,一种是债权融资。如果采取股权融资,由于投资者看到公司用钱急迫,往往在价格上压得比较低,而公司上市在即,创始人或股东也往往不愿意再稀释股权,更不用说低价稀释股权。这样一来,通过借款进行债权融资就成为了一个优选方式。股东借款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搭建上市所需的股权结构桥梁,这种融资真是名副其实的“过桥贷款”。
在境外上市重组中过桥贷款的交易结构如何安排呢?被蒙牛收购的现代牧业的做法,给我们大体展现了这一交易过程。
现代牧业的跨境重组
现代牧业的前身叫领先牧业,2008年7月7日,现代牧业成立,收购了领先牧业全部股权并在后来陆续直接收购了领先牧业旗下的子公司和资产,领先牧业被转卖给了青岛恒天然公司而退出整个集团。为筹集扩充业务的资本,现代牧业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期间进行多次重组及四轮股权融资,引入了KKR、鼎晖及牛根生设立的一项信托计划作为投资人,该等投资人以大约13.79亿元,认购现代牧业合共50.05%的股权。
在完成上述动作后,虽然实现了境外公司Aquitair对境内现代牧业公司的控股(图1),但是另外一个关键步骤还未完成,现代牧业的个人股东还未能实现出境持股。如果此时上市,那就跟这些股东毫无关系了,这显然是不行的。
那么,如何实现中国个人股东境外持股呢?根据招股书披露,现代牧业采取的做法是在岸收购和离岸认购两个步骤。一方面,Aquitair公司对现代牧业进行在岸收购,即与中国个人股东、马鞍山先行牧业、老牛牧业等股东(以下统称“中国售股股东”),于2010年9月17日签订一项股权转让协议,据此,Aquitair公司以9.03亿元的代价向中国售股股东收购合共47.63%的现代牧业股权。另一方面,拟上市公司与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由中国售股股东在境外成立的控股公司),于2010年7月29日签订一项认购协议,据此,前者以总价9.03亿元向后者发行487.6万股新股,认购价总额相当于在岸收购的代价。
更多金融业资讯,案例、法规、分析、创新、PE/VC、IPO、三板、并购重组、银行、债市、信托、项目融资、资产管理、资产证劵化、风险管控、基金管理、小贷、典当、担保、保险、行业知识等,学习、交流,尽在《中国资本联盟》平台微信公众账号:CACNORG。让我们以诚携手共进,缔造中国金融未来。
把招股书中如上的描述,通俗表达就是:境内中国个人股东在境外设立一系列中国股东控股公司(金牧、银牧、新牧和优牧四家壳公司);然后该等公司拿一笔钱(折合人民币9.03亿元的外币),认购拟上市公司的股份;然后拟上市公司拿到这笔钱后,再注入Aquitair公司,由后者以9.03亿元的代价,收购中国个人股东持有的现代牧业全部股权。如此一个循环下来,一方面实现中国个人股东在境外拟上市公司层面持股,另一方面,境外拟上市公司最大比例持有境内现代牧业公司股权,跨境重组即告完成。
中银国际提供过桥贷款
那么,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的认购资金从哪里来呢?根据招股书披露,为拨付离岸认购的认购股款以及有关成本及开支(包括利息开支),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已于2010年11月1日获中银国际提供大约1.39亿美元的过桥贷款。过桥贷款所得款项已于同日由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向拟上市公司支付,以缴足认购股份,至此离岸认购已告完成。作为过桥贷款的抵押,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的股份以及其持有的拟上市公司股份已抵押给中银国际。
这是整个过桥贷款交易的第一步,好戏的开场。
该笔款在2010年11月1日到位,同日,由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支付给了拟上市公司。紧接着,这笔过桥贷款的所得款项已调派至在岸,并已向中国售股股东支付,于2010年11月5日完成此次在岸收购。至此,这笔钱又流转到了中国个人股东手中。
到这个阶段,收购境内权益问题和中国股东境外持股问题都解决了,但是中国股东持有的拟上市公司股份质押出去了,同时欠了中银国际一笔贷款。这笔欠款是过桥贷款,由于仅以股份质押,年利息通常在10%-15%之间,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通常过桥贷款的交易安排到此还未结束,公司会寻求借商业银行低成本的钱,去全部或部分还掉这笔过桥贷款。
“内保外贷”偿还过桥贷款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看,现代牧业就是这么操作的。其称过桥贷款将于上市日期前部分偿还,而其乃由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将提供的定期贷款合计约1.3亿美元以再融资的方式偿还,而该项定期贷款融资由中国售股股东提供的抵押品(股份质押除外)所抵押。现代牧业的案例中,中行澳门分行只是借了1.3亿美元给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或者说中银国际没有同意一次偿还全部贷款,余下未偿还结余约900万美元将于上市后透过出售部分由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在全球发售之前持有的股份悉数偿还,而股份质押将于紧接上市之前解除(通常是在上市日开盘前解除)。
那么,中国售股股东的1.3亿美元再融资能拿什么抵押呢?招股书并没有说,但基本可以推断,就是通常采用的“内保外贷”的做法(此处仅为推断,并不代表现代牧业确实采取了此融资方法)。即,在国内中国售股股东把收到的股权转让款结汇,结汇所得的人民币质押给境外银行的境内关联银行(比如中国银行某地分行);然后该内地分行给境外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开立保函或备用信用证,为境外借款人(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提供担保,基于此担保,中国银行澳门分行贷款数额与境内质押的人民币同等价值的美元给借款人;然后,借款人拿到贷款后,再用于偿还前期所借的高息过桥贷款,完成一个循环。
至此,前期中银国际的过桥贷款清偿掉了,股份质押解除(通常股份再用于质押给后面的贷款方即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但银行会出具一份承诺函,允许股份质押在股票上市交易当天交易开始前解除),变成了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欠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一笔钱,同时,中国个人股东在境内质押了相应的人民币给其关联银行。澳门分行会收取贷款利息,但同时,境内分行会支付存款利息。由于境外贷款利息较低,实践中,通常两者相抵,“内保外贷”的综合成本基本为零。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股东为解决收购资金问题而实际承担的财务成本。“内保外贷”是整个过桥贷款交易链的高潮部分。
但是,为什么又引入一个新的角色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来提供贷款,而不是直接由前面提供过桥贷款的中银国际来做“内保外贷”呢?
在现代牧业的案例中,一方面中银国际本身并非商业银行,操作不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里涉及2010年7月30日颁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39号)其中的一项规定,该规定要求“内保外贷”资金不得直接或间接流回境内,即“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的,担保项下资金不得以借贷、股权投资或证券投资等形式直接或通过第三方间接调回境内使用”。
也就是说,即便前期过桥贷款不是中银国际提供的,而是一家商业银行比如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提供的,香港分行也无法再通过“内保外贷”的方式,贷款给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用于偿还前期过桥贷款。因为前期贷款被用于了收购境内股权,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如以“内保外贷”项下贷款偿还前期过桥贷款,这实际就非常明显构成“内保外贷”资金间接流回境内,从而与前述规定相冲突,合规风险较大。
相反,如果再引进一家境外银行,就巧妙地把实质上一个交易转换为形式上的两个交易,比如可以用后面另外一家中国股东控股公司B(现代牧业的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有四家,实际操作中,为了合规考虑,后期进行“内保外贷”的公司与前期借过桥贷款的公司通常为不同的两家公司)跟中行澳门分行发生一笔“内保外贷”业务,该笔贷款用于偿还前期发生的一笔境外借款,跟国内无关。而另一笔交易是中国股东控股公司A了结跟中银国际之间的股份质押贷款交易。从而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赤裸裸地触碰前述规定,降低了合规风险。
那么,这“内保外贷”项下贷款又如何偿还呢?实践中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上市前或上市后通过境内公司比如现代牧业向境外股东派发股息偿还,一种是股东在上市时(香港允许上市时股东出售老股)或上市后出售股份,以套现的资金来偿还。好在“内保外贷”的综合成本基本为零,所以可以将贷款周期拉得足够长,来解决还款问题。
“内保外贷”项下“外贷”偿还后,相应地,在境内的“内保”就可以同时予以解除,这时股东就可以自由使用转股所得的人民币了。这是交易链的收尾部分,至此,一个完整的红筹上市跨境重组过桥融资交易循环就全部完成了。
‘伍’ 为什么国内的投资者没有吃到蒙牛这块肥肉
国内的投资者没有吃到蒙牛这块肥肉的原因。
1、蒙牛急需资金扩张。
2、蒙牛在国内创业板和A股上市失败,融资计划破裂。
3、国内的资本市场不能满足企业成长的资金需求,而国外的投资机构给蒙牛带来了国内投资者不能达到的需求和帮助。
‘陆’ 大牛股突然跌停,蒙牛“跑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从今年年初开始,退市股票数量持续增加,出现了4只面值为* ST Young Eagle的退市股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上涨了2倍多的大型多头股Felinger的股价连续4个跌停,如今已经下跌。至于其下限的原因,市场质疑股东人数接近退市红线。
从年初到今年11月14日,Filinger在此期间上涨了211%以上,但在达到最高38.76元之后,股价在11月18日开始下跌,尤其是11月20日以来,该股票价格崩溃。股价在20日下跌6.97%。在11月21日,22日,25日和26日连续跌落。
随着Filinger的股价暴跌,市场质疑股东人数接近退市红线。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菲林格尔只有3258名股东,使其成为当时A股股东数量最少的上市公司。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连续20个交易日(不包括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后的20个交易日和公司停牌日)的上市公司股东人数少于2000每天。人们将终止其股票上市。
面对股价暴跌,Filinger于11月27日发布了紧急公告,以应对经过验证的公司在2019年第三季度末的股东人数为3258人。截至2019年11月20日,公司股东人数为4586人。与2019年第三季度末相比,增加了1,328人,增长了40.76%,没有《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要求的情况终止股票上市。
‘柒’ 肖战代言蒙牛又出事,股票降落,销量出问题,肖战怎么了
我只看到他的一颗爱国之心,一颗想为民族工业做点什么的心,那怕那民族工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仍希望它壮大完善。肖战不像其他手握三四十个代言的明星那样吃像难看只要是钱就捡漏啥的,挺骨气的👍
‘捌’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蒙牛股票的影响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呈现确定性的回升,相信消费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会体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而蒙牛恰恰是此类公司在同行业中的领先者之一。联系到港交所该股近期的走势,该股已接近08年上半年的成交密集区,短期极有可能在此震荡整理,但相信在经历适当的调整之后,该股仍有向上拓展的空间。
‘玖’ 肖战官宣蒙牛代言后,蒙牛股票就瞬间跌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到肖战大家都是十分熟习的吧,,将来肖战的势头真的是非常猛呀,毕竟能在这样的状况下取得这么多的资源,将来也必然是一片光明的。
但是大家最为关怀的还是股票的价值,毕竟有了前两天郑爽和prada的前车之鉴,大家都逐步认识到一个企业股票的涨跌和明星的商业价值是亲密相关的,所以小飞侠们都是十分冲动,纷繁直呼蒙牛的股票必然会疯涨,毕竟有肖战这么一个优秀的人在,必定是会带来不错的收益的。
而网上也有很多小飞侠开启了股票投资的活动,像曾经投股的人,也是纷繁撤股转投蒙牛乳业,一些不懂股票的人也是纷繁买入蒙牛乳业的股票,总之有肖战在就是定海神针,股票价值一定会疯涨的。
可是就在一切粉丝都等待着蒙牛乳业开盘疯涨的时分,结果却令人非常诧异。
在肖战官宣代言蒙牛乳业的首天,各家乳制品企业的股票都是有了细微的变动,像我们熟习的燕塘乳业、光明乳业、伊利股份都是有了一定水平的上涨,但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蒙牛乳业呢,却不测的降落了。
而且在这一片红的趋向里,唯独蒙牛乳业是呈现了降落的。这个结果是让很多人傻眼的,很多人对此都不能了解,为啥肖战官宣之后,股票价值反而降落了呢?
而且一些网友还误以为绿色是上升的,所以吹嘘肖战稳赢了,最后被扒出真相才真的是十分为难。所以如今网上对此都是谈论纷繁的,这到底是怎样回事呢?难道是肖战的营销价值小于真实的商业价值,所以才呈现了这样的误差?总之大家对肖战的影响力真的是感到十分唏嘘了,小同伴你们对此有什么见地呢?
‘拾’ 如何看待伊利与蒙牛这两家公司
看待伊利与蒙牛这两家公司:
这两家企业其实已经根本不在一个高度了,大家切切要看明白。
28日晚,蒙牛乳业(HK:02319)公布半年报。集团收入398亿元,同比增长约15%,而股东应占利润为20.7亿元,同比增长33%。不派息。利润增速如此大规模超越收入增速,按说一片大好,竟然也不派息,什么原因?好吧,这个值得商榷。
更重要是的,明明知道港股当前惨淡局面,稍微派息一点安抚人心也行啊。“就不”。结果,次日,蒙牛股价报31.5港元,暴跌近6%。利润如此增长,而市场如此打脸,太伤人。
次日,港股市场仍是不留情面,翻脸猛做坏人,以成交额高达近80亿港币的天量成交,股价承压1.27%。真是的,一年多了,作为一个分析员,我从来没有见过惊人规模的蒙牛股票抛售。感觉一个从16年以来不断膨胀的业绩神话,正在逐步受到残酷现实检验。
今年年初,蒙牛公告换董事长,原来的董事长走了。中粮又换了一个新的。当时我遍读各种报告,论调都很乐观,感觉如发了通稿一般。譬如,国金证券分析员唐川说“更迭…,对蒙牛乳业并未有任何方面影响。”当时读完我就乐:一家市值如此规模的公司换董事长。
竟然“毫无影响“,也太瞧不起董事长这个职位了。如果如此不堪,董事长这活儿干脆撤了得了,没影响?那你还上任什么?更何况,如我记忆不错,蒙牛换帅,好像一年就好几次了。总是换,能没有影响?各位读者,你自己考虑。其实,蒙牛的各项貌似靓丽的经济数据,如果与伊利比较,是值得商榷的。
其一,两强之争。实某些舆论主动贴上去的两强。伊利销售收入大超蒙牛50多亿,而净利润则近蒙牛的两倍。从利润绝对值来看,应该是伊利一超,其他多强。如果收入接近,而利润相差如此之大,我真是觉得应该好好分析分析蒙牛的收入,是牺牲利润做大费用催上去的?还是产品缺乏实质性竞争力被迫低价销售的?
其二,统计学迷们看增长,既要看相对数,也要看绝对数。目前,蒙牛伊利销售增长率似乎接近,但由于差距已大,即使蒙牛保持跟跑,基数之差,也只会让业绩之差越来越远。更值得一提的是,蒙牛的增长,是建立在去年基数较低的基础上“高同比增长”。
这种增长放到明年,也许就会受到今年相对高增长的负面影响,从事使得实际结果低于市场预期。
其三,商誉。去年底,中国创业板遭受了一场估值劫难。大批公司公然、悍然的对商誉减值,造成损益表严重破损,股价暴跌。减几千万的,有,减数亿的减数十亿的,也有。这导致了广大海外投资人(通过北上资金、QFII渠道等)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不信任。
目前,蒙牛公司的商誉规模较大,根据2018年报,商誉及无形约70亿,占了资产总额的10%以上,是年报净利润的一倍还多。所谓商誉,是对外投资超过公允价值的部分,而看看蒙牛的对外投资公司的利润情况,我对商誉还是颇有担忧的。
其四,出售君乐宝是杀鸡取卵。蒙牛卖君乐宝,看似账面有赚,其实不该。这笔交易一做,集团的两成的收入和一成的利润,没了。而这奇怪交易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也可以从这位似乎与蒙牛比较熟悉的分析员(国金唐川)的笔下看到。
“可能更多是处于非经济目的”。可惜了,君乐宝,这公司将来肯定是要奔着直接上市而去,蒙牛卖了几十亿,多了一个非常强硬且熟悉自己的对手,何苦来哉?当前市场,想并购都买不到合适的,竟然还把一个好资产给卖了。
其五,应收数额太大。好的增长,应该是现金流的增长,而蒙牛的应收账户及票据超过40亿元,其增长幅度近45%,远高于应收的15%,高达三倍!当然,从会计学上,应收也是销售收入,这毋庸置疑,但是。
应收是最差的营销收入,这意味着对下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必须容忍下游更长的账期、更大的赊账,难道不是吗?从一个分析员角度,我不喜欢这种增长,我更喜欢现金收入。应该说,截止到本周五下午。
蒙牛市值约千亿人民币,而伊利则高达1736亿人民币,这个差值,应该体现了当前两家公司的客观差距。而如果更加冷静一些,一个相对增长质量较低的蒙牛,却享受着显然高于伊利P/E(市盈率)估值,也令人难以信服。
因此,这个差距,也许比现实情况过于乐观了一些。我认为,从目前综合发展水平来看,伊利估值水平应该与蒙牛对调,而考虑到两者的利润差值,伊利的综合市值水平应该是蒙牛的3倍左右。总而言之,伊利蒙牛目前的1.7倍市值差距,被低估了。
伊利,被相对低估了。当然,我更喜欢两强在产品上有更加直接、强硬的对决,这样,全国人民才能从这种对等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实质性好处。祝伊利和蒙牛都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应有发展。
也祝中国乳业的总市值、质量、美誉度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