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票认购证是哪一年发行的
发行股票认购证是1992年1月10日在上海推出的,每张30元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个硬纸片会带来什么,邮局和银行的职工也常常为了推销这30元一张的认购证而犯愁(当时的收入,30元是不小的数字)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大型国企的领导和银行邮局的内部职工都进行了摊派(当然,坊间流传着另一个版本,上海十大区银行支行的行长在开会时被暗示认购证可以带来收益,所以敢于动员银行内部职工购买)人们将信将疑地买下了这些硬
纸片,殊不知一觉醒来,认购证摇号结束.可以认购股票了.于是认购证的价格扶摇直上,在黑市中最高被炒到8000元,而当股票上市之后,其收益更是达到1万到3万.那是10000%的增值.
② 93年的深市股票认购证现在怎么办
93年的深市股票认购证现在怎么办已经退市的权证,可以行权且不一定赚钱。
所以要留意退市公告。
购买之前,必须要了解清楚该权证的交易期限,行权日期。
它可以交易的时间很短,属于短线炒做的品种权证有存续期,过了不行权的就全作废了 存续期在发行权证时就定了,一般12个月,也有24个月的,自己看吧 到期前卖掉或行权能避免作废,过期不能避免。
二、92年股票怎么操作,我的意思当时开完户以后,是不是要把钱从银行转进证券公司的对公账户然后再转进交易账户
以前也是做一步银行转证券,只是那个转入的帐户不是独立存管的,而是证券公司名下的帐户
③ 求主角姓江,重生于1991年,大学毕业前靠股权认购证淘到第一桶金,被
逆流纯真年代 应该是这个吧 主角 江澈
④ 股票认购证的前景诱人
股票认购证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人在收集,尽管上个世纪末一度出现热点,但直到2003年底尚未在藏市中形成气候,影响力也极为有限。但是2005年以来,股票认购证的集藏价值开始受到不少有识之士的重视,国内的许多博物馆开始重视这类现代文物的收集。如中国革命博物馆就从本世纪初收藏股票认购证和上市公司股票实物,不过迄今为止该馆尚未收集到一套完整的股票认购证和上市公司股票实物,由此可见股票认购证的收集难度并不小。 为什么股票认购证的集藏难度不小呢?这是因为股票认购证发行的有效使用期较短,一般在7~15天之内,除中签号与定额存单外,绝大多数股票认购证是不会留档保存。而且股票认购证在发行结束后,大量的未中签认购证被废弃,而广大投资者也不会保留,由此真正留传下来的认购证并不多,形成了发行初无限量的东西最终变得极为有限的有趣现象。股票认购证之所以被藏界越来越看好,主要是其本身所具备的不拘一格优势造成,折射出不同凡响的潜力。那么股票认购证具有哪些不同寻常的优势呢?
其一是独特的历史价值。股票认购证的出现,本身就记载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沪深股市发行原始股票中的历程,记录了沪深股市从小到大的新中国股市发展与壮大的历史,也反映出股市发展初期阶段的变化,同时也记述了新中国广大股民从谨慎购买到大胆投资股票的认知过程。其二是印制十分精美。股票认购证在印刷制版工艺上,基本上采用了有价证券的印制技术,不少认购证本身就是由印钞厂印制,可以与美轮美奂的人民币媲美。从被确认的170余种股票认购证看,其极大部分采用人民币印刷制版工艺,造型美观、工艺考究,并有荧光及水印防伪文字和图案,与人民币有异曲同工之处,有着有价证券收藏品的内涵特征。其三是存世量较有限。自发行股票认购证以来,沪深股市共发行了170多种各类股票认购证,在发行中既有限量发行的,也有无限量发行的,但其发行和认购结束后,发行商即将多余的认购证销毁,认购者大都也将认购证或毁掉、或当废品处理掉,所以时隔10多年后股票认购证存世量已相当少,个别品种可以说难以见到,寻觅的难度可想而知。其四是价廉物美宜上手。鉴于股票认购证收藏温度尚不高,在藏市中仍然处于襁褓状态,因此除了少数特别稀缺的品种价格在数百元至上千元外,大多数股票认购证的市场交换价格并不高,一些存量较大的品种价格不足0.1元,中档品种也仅在5~15元之间,大多数高档品种的价格均不足百元。股票认购证如此低廉的市场价格,折射出后市蕴藏着巨大的收藏和增值潜力,至少这个板块上手并不贵,体现出藏品初期阶段价廉物美的特征。
⑤ 92年股票认购证
股票认购证,最早出现在1992年的上海,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1年多时间内,“老八股”在唱独角戏,且因股票供不应求,形成了粥少僧多的有价无市局面,因此市场扩容成了当务之急。记得“兴业房产”发行新股时,发售地的上海江湾体育场已出现提前2天排队的情况,而发行时差点闹出人命的混乱秩序,也同样给管理层敲响了警钟。面对1992年尚有10多个新股要发行的现状,当时主管股票市场的人民银行想出了一个现在看来完全能载入史册的主意—先发认购证,凭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购,于是中国的股票认购证应运而生。 1992年上海股票认购证发行结束后不到2个月,消息灵通者得悉当年的股票发行个数将增至50个,中签率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低,于是黑市出现了爆炒认购证,其中最高价居然暴涨至1万元。事实上,每百张连号的认购证在后面的实际收益应该在50万元左右,但错过机会的人们,也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本来轻而易举到手的财富流逝,1992~1993年初股票认购证成为了许多失去机遇的投资者心中之痛楚。此后股票认购证在各地发行新股时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壮大了股票认购证家族。不过随着电脑互联网发展,早期那种通过认购证发行股票的方式,因成本高、效益低,逐渐被淘汰。1995年后股票发行改用全电脑上网定价发行方式,股票发行也实行了无纸化,从此股票认购证成了绝版的“断代现代文物”。根据我国股票发行中出现的股票认购证,其包括以下种类:认购证、认购申请表、抽签表、号码单、定额定期存单、预缴款凭证等,形式有单联、横三联、小本三联、小本册、大版张等,种类与品种繁多。但属于正规的认购证约170余种,这些股票认购证均采用现代最先进的高科技防伪技术,如荧光、水印、暗记、碳印、金属细丝、羊毛纸等,每张认购证都像人民币一样打印有流水编号,形成唯一特征。集藏者可以发现认购证是股证收藏大家庭中最丰富的一族,不仅种类多,而且还存在着错、特、漏、奇等现象,加上组号、中签单、非中签单、使用、非使用、配营业部磁卡、配上市公告书、配票样、配债券、集名人、集公司、集题词等等形式,其趣味性与集藏性比股票实物券还要多姿多彩,赏玩其中乐趣无穷。
⑥ 他为投资而生,踏准大节奏收获数十万倍!
波谲云诡,冰火同生。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牛熊转换,造就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出身草根,天生嗅觉敏锐,在股市上赚得第一桶金。历尽无数荣耀与磨难,人生数次抛物线运动后,终于从一介“草根”,变身举足轻重的资本大鳄。他们都具备了高远的眼光、极大的格局、超人的胆识、坚忍的意志力、无比的勤奋,还有从天而降的运气。
林军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传奇”。
22岁,初生牛犊不怕虎,带着3000元闯荡股市、期市,经历了无数次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不惑之年坐拥10多亿元资产,他踏准了股市和期市的几个大节奏,也实现了人生的浴火重生。
懵懂入市
“我从读书时就开始接触股票,一方面是受上海浓重金融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林军说,“感觉自己骨子里就是为投资而生的”。
1989年,他偶然到市场上去逛,发现当时的稀缺品种、面值2元一张的牡丹亭小型张,100张的价格跌到了1000多块,他觉得是个机会,于是向父亲借了1100元,小试牛刀买进了100套整封的牡丹亭小型张。那时他职校毕业在公交公司做电工。“这份工作是我父亲帮我安排的,很脏,高压有600伏,手套经常是潮湿的,还会导电,弄不好还有生命危险。收入微薄,每月才54块。”即便隔着回忆的面纱,这份“苦差事”仍令他唏嘘不已。
三年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林军从电大毕业,那时候小试牛刀买入的“牡丹亭”,已从当初的1000多元高涨到6000多元。最终他4500元卖出,净赚3100元。
1992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买了100张股票认购证。林军回忆说,就在他拿着100张认购证走出营业厅的一刻,周围人纷纷投来艳羡的眼光,“哇,大户呀!”林军心里一下没了底儿,“3000元就成股市大户了,认购证还有的玩吗?”这之前,头脑活络的林军是个集邮爱好者,在只用现金交易的邮市,他见识过真正的大户:扛着十万一摞的“炸药包”去交易。“当时没有一百块,都是十块纸币,太多了没法点,压压紧用尺子量。”
但林军怎么也没想到,就像孤注一掷买牡丹亭一样,3000元认购证最后换来了60万元的资产。
1992年下半年,中国股市出现了第一个熊市,大学毕业的林军只能去市科委下属的一家公司上班。但后来牛市一来,天生不安分的他就辞职去炒股了。“虽然我对电气感兴趣,但对股市更感兴趣。”回忆起那时的年少冲动,林军一点也不后悔。“那时就是觉得股市的春天来了,而且作为一个朝阳行业,股市一定会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就这样,没看过任何专业书籍,也不懂得技术分析的他,开始了在股市中打拼的日子。
1993年,他进军国债期货。并经历了“327”事件。“进期市之前,我在股市上经历过牛熊轮回,从最初的3000元到60万,而后又回到17万,最终还是带到国债期货市场上的10万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大起大落
1995年,随着国债期货被迫关掉,股市行情也陷入冰点。不停寻觅机会的林军转战胶合板期货市场。“当时还只会做多,不会做空。”
谈起青葱岁月,林军也忍俊不禁:“50、60万进去,最后赔得只剩下3万。我终于知道期货市场”水太深“,自己在的操作上存在很大问题,必须学习。随后闭门思过,只看不做,直到三个月之后才逮到机会。”
“当时发现胶合板市场有个价格黑洞:交易所要求交割的价格是完税的,价格在48元左右。而市场上交易的全是走私板,价格在38元左右。走私板是不能交割的,必须拿正牌的完税的发票来交割。一旦有人逼仓,价格至少在48元,如果没有人要的情况下,只能是38元。”
林军说,“我就等38块,结果没等到,只等到39块。当时拿了15万满仓透支,从400多手做到1200多手。没想到赚到120万。”那年他25岁。
操作手法凶猛凌厉、大开大合,敢于满仓豪赌,这些特征在林军的投资生涯里格外明显。
2000年,由于多次的操作失误,上百万资产在这一年几乎耗尽。林军的人生和投资都跌入谷底,但触底反弹后的他,彻底告别了此前“追涨杀跌”的草莽作派,完成了财富以及人生的真正飞跃。
深刻的反省让林军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机会,也让他觉醒:错误与交易次数相伴而生,不是越多越好。在做好风控的前提下,看准趋势重仓出击,抓住几次重大机会就足够了。
然而2000年前后,随着胶合板、咖啡、绿豆等期货品种以及股市的逐渐萧条,“整整两年都没什么机会”。在这段“无所适从”的日子里,林军系统性学习了股票、期货的各类知识,补足了在技术、基本面分析等各方面的短板。“约翰墨菲的交易法则我是那个时候才知道的……”
漫长的等待对平庸的人来说意味着无望的煎熬,悲观放弃,而对追求人生精进的人来说,是难得的蛰伏。回头来看,这段磨难给了林军最大的成长。
2002年,一个偶然的事件,彻底改变了林军的交易理念,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做了铺垫。当时有个朋友想买5000吨大豆,让林军帮忙写个投资计划。“为了这个事情,我深入研究了当时的大豆市场,并为这个朋友花两个星期写了研究报告。”当时他根据调研的情况,预测大豆会涨到2800元/吨。按照这个报告和盘感,他在大豆上一路做多,其间的每个节奏都踩得很准。结果没让林军失望,那一波行情使他的资金整整翻了5倍。
“几年书读下来,已经能写几千字的研究报告了。不像以前只是看K线。到2003年,什么价位该买,什么时候该卖,清清楚楚。一个拐点出来,就知道牛市是不是结束了。”
正如林军所言,炉火纯青的他抓住了2003年之后的数次行情。然而,这种成就感并未持续很久。还不理解宏观经济以及期货的金融属性的他,在2005年铜期货的那波牛市中“伤过一把”。
2005年,已经开启牛市之旅的铜价,引起了林军的关注。“当时市场不断充斥着摸顶的言论。我根据成本、供求等情况分析,认为铜价不应该涨这么高,就在3000美金附近一直空铜,结果爆仓了。”
“那段时间真是暗无天日,醒着也亏钱、做梦也亏钱,每分每秒都在亏钱,连亏了几个星期。直到几百万赔到只剩下四十几万,实在扛不住了,才平仓认赔。”
巨大的挫败感使他万念俱灰,甚至想跳楼自杀,林军现在回想起来说:“还好当时没有向人借钱炒期货,不然真跳下去了。那一段时间白天和晚上每一分钟都在亏钱,头发都白了。觉得自己很傻,35岁了还一事无成。”当时真的蒙了,自己信奉的交易理念居然是错误的,很茫然,不知道怎样才能挣钱,感觉人生非常失败。
经过两个星期的深刻反思,他意识到这是一轮大牛市,继而在铝期货上果断全面做多。“在铜上面的损失很快就从铝上扳回来了。”
浴火重生
经过这一轮磨人的“触底反弹”,林军对宏观趋势的理解再次加深。交易体系日臻完善的他,抓住了此后几乎每一个市场大波段,实现了人生的浴火重生。
2005年底,当时股价很低,招商银行股价比起H股打7折,和几个朋友交流过后,他坚定认为,股市的牛市快来了。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卖了仅有的一套房子,拿着手中所有的资金,买了几只股票,2006年1月对中国股市影响深远的股改启动。结果很快这些股票股改,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此后市场的不断上涨,以至癫狂,给林军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爆过仓的他始终保持着很强的风险意识。当时住在两湾城,林军发现附近饭店生意格外火爆,坐在每一家餐厅的人,都像富豪一样大吃大喝,并对股市高谈阔论,这样的情景让他心生警惕。再加上中石油国内A股上市价48元,而当时香港中石油股价最高才19.2港元,且开户数增长率已经呈现下降趋势,于是林军判断A股严重高估。这种敏感与坚定在关键时刻救了他。2007年9月,他果断清仓,并修改了交易密码强制自己不再介入股市。
为江湖中人津津乐道的还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次史无前例的危机,让许多资本大鳄资产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却再次被林军狠狠抓住,让其资产规模骤增十倍。
2008年3月,花旗银行巨亏97亿美元,使次贷危机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2005年爆仓的经历使得他专注于宏观研究,他感觉大机会来了。当时他密切跟踪美国房地产市场,深入研究次贷危机,并逐渐地了解了保尔森为何2006年就开始做空美国房地产的思路。
“我觉得铜会大跌,便与期货公司的资深研究员合作,把电解铜相关行业的生产供需情况研究了一遍,我们当时认为次贷危机的影响深远,2009年春节铜会跌到4000美金。”此时做空了铜价的林军已经胸有成竹,国庆长假后铜价以崩盘的方式下跌。
国庆节前,林军按照计划空了铜,但担心假日太长,为防范风险,同时还做多了一部分锌,结果节后铜连续三个跌停,锌在第二个跌停板给了他平仓的机会。“其实,在国庆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减掉一些空头头寸,最后发现月线没守住,便严格执行了自己的交易计划。”
节后沪铜期货连续三个跌停板协议平仓后,对林军的第二个考验来了。“当时业内一些朋友开始看反弹,我认为,金融危机已经爆发,如果铜价反弹到节前的价格水平,我就改行从此不做期货了。结果协议平仓的第二天,我把仓位空到了97%。”对于这场“世纪豪赌”,林军收获巨大,手中的资金加了个零。
股市和期市的连续成功使林军对交易充满信心,交易体系已经完善了的他又踏对了两波行情。
2008年年底,国内大豆期货合约跌到2700元,对大豆多年研究的他知道当时的价格已经到了成本线以下,他认为金融危机后即使工业品无销路,农产品也会有刚性需求,便果断全仓买入,随后国家出台了保护政策,使他再次获利丰厚。
“2009年年初,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去香港,看到LV、香奈儿等奢侈品商店门口的购买人群还排起了长龙。香港的持续繁荣,让我隐隐觉得可能高估了危机的影响。后来,国务院推出了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从根本上改变了货币供应,我想清楚后闭着眼睛做多所有商品。”林军说,这波做多又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13年林军把自己的收藏兴趣与投资相结合,花费数亿元打造了香然会金融俱乐部。
从小资金到大资产,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林军交易体系不断完善,操作风格也从激进转变成了稳妥。为了对冲风险,他将赚到的钱运行分散投资,第一部分继续做期货投资,而且是多元化投资组合;第二部分用于投资固定资产;第三部分用于投资实业和股权。
交易体系上,最初主要依靠技术分析,之后开始关注基本面研究,再到后来宏观层面研究体系的构建,直到最后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
在市场摸爬滚打二十多年,跌跌撞撞中,林军从3000元的入市资金到现在坐拥十几亿资产,并把自己的收藏兴趣与投资相结合。继续创造着属于他自己的传奇。
⑦ 93年上海股票认购证(I)到底值钱吗
93年的上海股票认购证(I)肯定有收藏价值,不要卖,越往后越值钱.要看品相和品种,低的几千,高的几万,稀缺的更高
⑧ 第一套股票认购证价值多少
1992年的时候,一套股票认购证炒到最高的时候大概是5000元。1992年1月19日起,30元一张的认购证通过上海全市的证券公司、银行和信托公司的450个营业网点同时向市民发售。认购证面向上海市民无限量发行,实行一次发行,全年有效,多次摇号抽签,凭中签号码认购股票,一本认购证可以反复中签。1992年上海发行的股票认购证的财富奇迹,发生在认购证全部销完之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起,股份制改造需提速,最高可炒到5000元左右。股票认购证作为一种金融类凭证,涉及股票证券买卖,可谓一纸千金,有其独特的收藏鉴赏价值。
拓展资料:
股票认证购的意义:
1、 股票认购证,是赋予权证持有人一个权利,以行权价在特定期限内购买相关股票的权利。股票认购证是股票认购凭证的简称,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阶段,它是股票发行的主要方式,充分体现了当时股票发行的“三公”原则。由于发行成本高、效率低,后来被无纸化发行所取代。
2、 股票认购证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发行股票采用的主要发行方式,充分体现了当时新股发行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发行成本高、周期长,后被无纸化发行所取代。股票认购证和当时发行的实物股票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缩影。
3、 股票认购证是中国独创性的股票认购方式,在世界证券收藏范围内,它使得中国“股藏”能够提现人无我有的特色文化。
4、 由于股票认购凭据的实用价值不同于实物股票,不作为股权凭据,除了中签号(定额存单)外不需要留档保存,发行结束后未中签认购证大多被废弃销毁,正是由于广大投资者的忽视,使得股票认购凭证数量变得非常有限。另外中签认购凭证也仅为主承销商托管,当时股票承销主体公司早已消失匿迹。
⑨ “认购证”是什么
认购权证是赋予权证持有人一个权利,以行权价在特定期限内购买相关股票的权利。认购权证通过标的股份的上涨而获利.
[股票知识]认购证与认沽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投资者:认购证与认沽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李锦:窝轮是买入或卖出相关资产的权利,买入的权利称为“认购证”(call),卖出的权利称为“认沽证”(put)。
如果投资者看好相关资产的后市表现,应买入认购证。当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行使价时,理论上投资者可以用行使价买入相关资产,然后在市场上以市价卖出以赚取差价。由于现在的窝轮均以现金结算,投资者将收取结算价与行使价之间的现金差额。反之,如果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低于行使价,窝轮便没有价值,投资者将损失其购买窝轮的成本。
如果投资者看淡相关资产的后市表现,便应买入认沽证。当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低于行使价时,理论上投资者可以从市场上买入相关资产,然后以行使价卖给发行人,从中赚取差价。在实际交易中,投资者将收取行使价与结算价之间的现金差额。但如果相关资产价格高于行使价,投资者将损失其购买窝轮的成本。
以上的获利模式是假设投资者持有窝轮至到期日。此外,投资者还可以通过低买高卖来获利,这点与买卖股票没有太大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