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宏观经济学,为什么购买的普通股票不计入GDP,核算GDP的支出法不是c+i+G吗i不代表投资吗
投资是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指一定时期内新增加建筑物,机器设备,增加或减少的存货。
股票本身并没有直接产生新的价值。股票是流通领域的产物,属于资本的再分配。
㈡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是投资,而经济学上不算投资
从经济学对投资的定义是: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器设备)等的支出。而购买债券和股票只能说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或者说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而非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并不能被称为投资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的定义是:为了资本存量的提高而进行的支出。
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因为只有企业才是生产的单位,个人进行家庭生产时,个人也是企业,即“个体户”。炒股、炒期货这种我们日常口语中的“投资”其实在宏观经济学看来是“储蓄”。
投资行为需要信贷市场的支持,需要借钱来购置机器和厂房,原因是:从公司金融的角度,现金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为了投资把现金流弄得很紧张属于脑残;
投资伴随着不确定性,因为投资的收益是未来发生的,信贷市场可以帮助投资行为分散风险;
即使企业使用自有现金投资,利率仍然是这样投资的机会成本,因为企业本可以把这些钱借出去由其他企业投资。
所以,进行投资需要在信贷市场上借钱,也就是说,投资者是信贷市场的需求者。
广义的储户是信贷市场的供给者,银行和金融机构是中介,把供给方闲置不用、消费不完的资源拿来,匹配给需要借钱投资的企业,包括以贷款、债券、股票、甚至是一些基金等等多种融资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仅仅是为了一点收益而已,和投资相比收益相差甚多。并且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比债权和股票更大。投资所需要的资本是很多的,动则几百上千万,然后买股票却几千块钱就是可去买。
与投资相比,购买债券和股票更像是一种理财手段,用较小的风险,较低的成本来换去较小的回报。
㈢ 居民买卖股票也属于宏观经济学中投资的范畴正确吗
投资股票 在经济学中不属于投资
投资是需要新的产出,而股票只是分红凭证,并没有真的投入生产中。
I=S 是 C+I = S + C约去C的结果。
C+I是国民收入,S+C是支出
收入=支出
㈣ 购买股票在经济学中算不算投资
投资股票在宏观经济学中不属于投资,属于储蓄
投资是需要新的产出,而股票只是分红凭证,并没有真的投入生产中。
股票的定义: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也是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是资本市场的长期信用工具,可以转让,买卖,股东凭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润,但也要承担公司运作错误所带来的风险。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
购买股票注意事项如下:一、投资者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热门股票
所谓热门股票,是指交易量大、流动性强、价格变动幅度大的股票。这是为了便于出售和转让,而且能够使投资者获取更多的收益。
二、选择前景光明,股息丰厚公司的股票
这些股票将会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值,投资者也能够因此赢取较多的盈利。
三、切勿过分贪图收益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切不可认为股票会—涨再涨,否则一旦股价下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无法挽回。财库股票网提醒投资者切勿过贪,期望在最高点将所持股票卖出,股市瞬息万变,现在还在迅猛上涨,下一秒可能立刻就跌入谷底,所以投资者应该看清楚走势,适时卖出。
四、要注意季节因素的影响
有些股票有时冷有时热,从时间上看呈季节性有规律的变动,抓住这个特点,必然会从中获利。
股票分红的介绍:
上市公司对股东的投资回报便是股票分红,上市公司在经营、投资所得的盈利中,按股票份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给投资者的红利。笼统的说,上市公司会采用在半年报或者年报的时候进行分一次红。但是这个时间是不能肯定的,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起着一定的作用,具体看公司发布的公告。
㈤ 购买公司股票在经济学上称为投资吗
从目前中国大学腐朽、教条的课本中去寻找答案,肯定是“否”。而从投资的角度去分析,购买公司股票的行为当仁不让地属于投资。书本归书本、实践归实践,错误的理念充斥着大学的金融理论,这是不争的事实。
上市公司的股票如果没有人购买,公司的发展资金从何而来?公司想再投资新的项目简直是天方夜谭。任何一个股票购买者本质上都属于投资者(这和股市无关,股市中充满了投机者)。既然是投资者,他买进股票就是投资的行为,要不然怎么也说不通。其次,国家为什么极力维护股票市场各方的利益平衡?就是因为从宏观经济上来说,股市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十分重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没有实业的投资人投资已经上市实业的重要场所。
㈥ 对于宏观经济学里,储蓄和投资的一些概念问题
我的观点和刚才一样,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和“持有资金”、“可支配资金“概念不一样。宏观经济学上对储蓄的概念是存入金融机构的资金,这个范畴包括银行存款、买理财产品等。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就是要区分货币的物质形态和经济属性。你手里的钞票只有用来交易是才是货币,握在手里的钞票只是钞票,既不是储蓄也不是投资。
另外,我想说你把宏观经济学的区分放到微观经济活动中来了,而且还是生产过程中。这点不太合适,因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运行,解释的是能够用统计数据描述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而专注于生产过程的经济学理论有微观经济学的成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再生产论。这是一个研究对象和理论的匹配的问题。
这就跟粮食统计一样,玉米一吨折算0.8标准吨粮食,黄豆一吨折算2标准吨粮食,大米小麦一吨折算1标准吨粮食。好,现在问你,黄豆炖猪蹄是算粮食还是算副食品?是按照黄豆、猪蹄等食材的重量比例来算还是按照价值比例来算?做菜时用的食用油是按照什么比例折算成黄豆还是油菜籽?
比喻不太恰当,就是觉得没必要拿微观经济活动套宏观经济原理,有点钻牛角尖了。
㈦ 请问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日常说的“投资股票”为什么属于储蓄
投资股票 在经济学中不属于投资。
股票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借以获得收益的行为。股票投资的收益是由“收入收益”和“资本利得”两部分构成的。收入收益是指股票投资者以股东身份,按照持股的份额,在公司盈利分配中得到的股息和红利的收益。资本利得是指投资者在股票价格的变化中所得到的收益,即将股票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得到的差价收益。
1、股票与储蓄存款虽然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但其性质不同。股票是以资本信用为基础,它体现着股份公司与股东之间围绕着投资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储蓄存款则是一种银行信用,它所建立的是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借贷性债权债务关系。股票的购买者是股份公司的股东,而存款人实际上是贷款人,他将自己暂时闲置的资金借与银行。
2、股票持有人和银行储户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内容有所不同。股票持有人和储户虽然都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但股票持有人处于股东的地位,有权参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而储户则仅仅是银行的债权人,其债权的内容限于定期收回本金和获取利息,但不能参与债务人的经营管理,对其经营状况不负任何责任。
3、股票和储蓄存款虽都可使货币增值,但其风险性不同。
股票是向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接投资,它可根据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直接获取所追求的收益-股息和红利。这一收益可 以很高,也可能很低或没有,它随股份公司的经营业绩而定,每年都有所不同,处于一种经常性的变动之中。而储蓄存款则仅仅是通过实现货币的储蓄职能来取得收益-存款利息。这一增值部分是事先约定的、是固定的,它不会受银行经营的影响。
4、股票和储蓄存款的存续时间和转让条件不同。股票是无期限的,不管情况如何变化,股东都不能要求股份公司退股而收回股本,但可以进行买卖和转让。而储蓄存款一般是有固定期限的,储蓄存款人到期就可收回本金和利息。即使提前支取,任何形式的储蓄都能收回本金,而股票只能到证券市场去转让,其价格要随行就市,能否收回投资要视交易时的股市行情而定。
㈧ 为什么在宏观经济学上个人购买股票不叫投资
在宏观经济学上这只是资产权力的转移,真正投资是指新增加生产资料。
㈨ 宏观经济学
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视为给定的变量。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如图1-4所示,外生变量来自模型外,内生变量则在模型内决定,是模型的产出。
凯恩斯经济学强调:
GDP核算:
我国将政府支出拆分到消费和投资中,所以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
两部门:家庭(消费部门)、企业(生产部门)
三部门:家庭、企业、政府
四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国外
收入角度:
支出角度:
G政府购买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是排除了转移支付后的政府支出。
高鸿业:
按收入法计算的国民总收入(GDP)=工资+利息+企业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工资+利息+企业利润+租金+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PI)=工资+利息+企业利润+租金+政府补助金
曼昆:
国民收入(NI)=雇员报酬+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生产和进口税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生产和进口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费-净利息+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雇员报酬+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贡献者:里昂惕夫
从投入产出表出发,假设各个生产部门的投入与产出维持一个固定比例(即“投入产出系数”)。假设 部门生产 数量的产品,需要 部门的投入数量为 ,则投入产出系数为
为里 昂惕夫生产函数
投入产出模型的方程式:
货币供应量
流通中的现金(M0)=整个银行体系之外的企业、个人拥有的现金之和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1增加的原因:1. 银行放贷 2. 出口
国民生产总值(GNP)VS 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 :一国国土内所有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所生产并实现销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包括本国企业和国外企业以及外企投资(FDI)的产出
GNP :一国国民所有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实现销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仅包括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国外投资带来的产出,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投资的产出。
衡量一国不同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价格指数。除了消费品和劳务,包括资本品和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可以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
通货膨胀率
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
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这里家庭用金钱购买股票---股票涨价---家庭获得利息的过程仅仅是常识中的投资,是社会常识的概念。宏观经济学的投资仅仅代表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企业之后,企业用来购买设备等生产要素的过程。将上述过程按照宏观经济学应当拆解为,家庭将收入储蓄在证券市场,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并将资金用于投资生产要素从而获得利息。家庭在将来获得的利息来自于储蓄并非投资。
在宏观经济学中,收入是一个实物的概念,并不是一个货币的概念。我们可以把现在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称为总产出,也可以称为总收入,也可以称为总支出。这是理解角度的不同,但其实它们都是指实物。例如,1吨稻谷、1吨钢材、100台电脑、10份理发服务的总和,这是整个经济的产出,也是收入和支出。这些以实物形式存在的产出,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必然是全部被消耗掉的:可以是被消费掉,也可以是被用来出口了,也可以是被用来投资了,从支出的角度看,是没有储蓄的概念的,即便是放在仓库中的东西,也是作为存货形式存在的投资,而不是储蓄。因此,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有些教科书把政府购买单列,是区分了政府行为和私人行为,实际上政府购买可以全部纳入上述三项中)。
储蓄 这个概念并不是从支出角度出发定义的,而是从跨期角度出发的,凡是没有在当期被消费掉的产出,都是储蓄。储蓄也是一个实物的概念。因此,产出=收入=支出=消费+储蓄。
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是名义价格*产量,名义价格提高并不表示经济增长,只有产量提高才是经济增长,要剔除价格影响,用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名义价格由什么决定?
关于GDP的计算
GDP=400(消费:250+投资:150)
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Y-T-C)+(T-G)=Y-C-G
投资与储蓄
从银行贷款购买新房:投资
从银行贷款购买汽车自用:
从银行贷款购买汽车送货:投资
赚100元存入银行或购买股票: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