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底捞、呷哺呷哺业绩遭遇滑铁卢,这是为何
主要还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从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的财务报表来看,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他们的业绩都十分不理想。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疫情的冲击了,作为连锁餐饮店因为社会的封锁,导致业绩的下滑锋凳几乎不可避免,虽然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海底捞大力推广自热火锅,和外卖火锅,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并未对公司的实际业绩造成多大的影响。即便连海御基锋底捞这种行业的龙头,遭到的冲击也非常猛烈,但更糟糕的是,这些火锅品牌开始出现品牌的危机。
Ⅱ 呷哺呷哺融资方式
一、销售资金流。这是最没有后遗症的融资方法,如果你的产品或者项目够强势的话。有人说,这还算吗?好吧,融资融资,融到钱就算嘛,我只是随手一写,要是不同意的话,随便一看就可。
二、信托借款法。现在地信禅扮产公司很青睐这种融资方法,因为门槛低,选择面广,数额还巨大。当然,成本也较高。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各种融资方式结合使用,这种信托融资的比例还是慢慢降低较好。
三、公司发行债券。可以约定某个节点公司上调债券利率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用低于常规贷款的利率短期内融到大量资滑灶本,以减少资金流压力,节省利息支出,提升利润率。
四、夹层融资。股权转让做幌子,实际约定在期限到期后,企业回购股权,以差价作为利息或者约定利息。如果可以做表外负债,财务报表会很可观。
五、售后回租式租赁。企业将资产卖给融资租赁公司,然后回租资产。约定回购总额和期限,在期限内分期付款,回购期限到期后,达到约定的总额,即实现回购。
六、债务重组。债权人将企业即将到期债权转让给资管公司,企业接受债务重组,三方约定重组期限,袭拍相当于延长了债务的还款期限。
Ⅲ 呷哺呷哺高层动荡,资本退潮,且看创始人如何打响“翻身仗”
撰文/吕明侠
出品/每日财报
呷哺呷哺(0520.HK)管理层余震未了。6月28日晚间,一份来自赵怡的3000字长文在网上传开,声称自己在5月20日,在没有任何事前通知的情况下,被董事会罢免了所有职务,且字里行间均为驳斥呷哺呷哺针对她的“若干子品牌表现未达到董事会预期” 指控。
而事发当时,她称正在高铁上,因为没有空间可供参加远程会议,因此不得不跑到厕所,抱着笔记本“蹲”了近一个小时。不出意外的话,这大概也是有史以来,最有“味道”的总裁罢免过程了。
此事一发,呷哺呷哺股价大跌,除了有高层人事动荡带来的影响,想必也与其过去表现和未来的重大不确定性脱不开关系。而一系列缠绕着呷哺呷哺的问题和矛盾明面化的开始,也不禁让外界感叹:曾经那个开创小火锅先河的呷哺呷哺为什么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变化了。
佳话总会落幕 资本终将退场
为什么会突发解雇总裁?
根据公开资料,2012年,赵怡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加入呷哺呷哺负责财务相关的事务,担任首席财务官。在此前,其在联合利华、索尼爱立信、麦当劳都曾担任过高管职务,在她的带领下,呷哺呷哺于2014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可以说,呷哺呷哺能够从一家私人企业,成长为如今面向公众的大集团,赵怡功劳巨大。这一点,呷哺呷哺的创始人,贺光启也亲口承认过,不仅称赞她为“天才”,更是在2019年的时候,力排众议,将她推上了行政总裁的位置。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倒也是一段商界佳话。
可如今的赵怡,已经不被允许参与呷哺呷哺的公司管理。继5月21日预期未达标解任行政总裁的职务后,6月14日,呷哺呷哺再次发布公告宣布了免除其执行董事职务的“议案”,理由是赵怡的管理方式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同时由创始人贺光启接替其职务。
显而易见,如此突然解职高管,反映出公司内部矛盾或许已经进一步激化。之所以说“进一步”是因为高管离职、股价暴跌的戏码,在呷哺呷哺身上,上演了可不止一次。
今年4月16日,呷哺呷哺宣布张振纬辞去凑凑CEO一职,同时辞去公司所有职务。张振纬离开之后,凑凑各部门以及各区域负责人将直接向贺光启汇报工作。4月19日,也就是在张振纬离职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呷哺呷哺股价大跌,跌幅一度超20%,股价最低达11.26港元,创近半年新低,公司市值直接蒸发21亿港元。
伴随着股价跌、高层走,如今的呷哺呷哺颇有“树倒猢狲散”的意味。不仅如此,今年3月,高瓴资本将旗下两大基金合计持有的近1.14亿股呷哺呷哺股份全部清仓。同时,大摩也将所持有的1.04亿股份,减持到0.12亿股份,持股比例由9.25%降至0.93%。
业绩尽显疲态 新品难挑大梁
呷哺呷哺如今的惨淡,不光可以证明近年来的衰退,也一定将深深的影响到未来。
《每日财报》了解到,呷哺呷哺近年财务数据惨淡,且疫情后期也并无明显好转。财报显示,从2018年开始,呷哺呷哺就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利润连续三年下滑,2020年呷哺呷哺业绩受疫情影响严重,营收54.55亿元,同比减少了9.5%;净利润仅为1837万元,同比减少99.4%,距离亏损并不遥远。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呷哺呷哺净利润增速已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2016年-2020年,呷哺呷哺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9.74%、14.17%、10.07%、-37.71%和-99.36%。
(制图:每日财报)
最糟糕的是,因为在上市后盲目扩张,以及错判形势进行消费升级,价位越来越高的呷哺呷哺,口碑飞速下滑,顾客上座率也越来越低。
一般来说,翻座率是任何餐饮企业考察餐厅经营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翻座率高,意味着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营业时间内,让座位的流动率提高,营收也会成倍提升,反之亦然。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其翻座率分别为3.3、2.8、2.6和2.3,也是逐步下滑的。
“驳斥”是表面的,“行动”是诚实的。我们发现,大概是赵怡也早就对呷哺呷抱有悲观态度,其在今年的1月份和4月份两次减持自己手中的股票,累计套现达3000多万港元。
《每日财报》留意到,面对消费升级大趋势,以及平价火锅的发展瓶颈,呷哺呷哺曾试图向“网红”“高端”“轻奢”的路线靠近,开创品牌“凑凑”,拟在品牌形象、产品结构、门店环境、服务模式等方面均作出调整。可是用钱打造的“精致感”,必然反应在客单价上。事实上,如今126.6元的客单价,已经超过了海底捞110.01元的客单价。甚至有网友称“有这钱我不如去吃海底捞,至少服务好。”
市场竞争激烈 老将难有新“方”
据《2020—2021中国火锅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火锅市场总收入将达到8880亿元。而作为标准化程度高、业态成熟且整体格局依然比较分散的品类,火锅成为很多餐饮创业者的首选。
但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行业的集中度却并不高,2019年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海底捞其市占率也仅有2.2%,呷哺呷哺占有不足1%,前五名只占了火锅市场5.5%的份额。
如今,创始人贺光启重新出山,却面临不一样的市场光景,当下的火锅江湖可谓“高手林立”,各具特色的火锅店、网红店层出不穷。
几家热门的火锅品牌,几乎都靠着“火锅+特色单品”的模式圈住了属于自己的忠实顾客。比如主打鸭血火锅的“谭鸭血”;独具特色的卤味火锅“贤和庄”;以毛肚出名的“巴奴”,这些品牌打出了自身的差异化运营,在火锅赛道中站稳了脚跟。
另外,“宅家吃火锅”的消费模式异军突起。瞄准居家火锅的锅圈食汇、懒熊火锅、餐爆食材等品牌,目前也已获得了千万等级的融资。甚至于盒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新型生鲜电商,依托于自己的供应链、物流优势,也在提供送火锅到家的服务。
纵使火锅行业市场庞大,但是面临如此多背景的竞争者,呷哺呷哺也难说轻松。眼下,其两名高管接连离职,呷哺呷哺需要一个能够让其摆脱增长乏力困境的掌舵人,而创始人贺光启时隔九年再亲自上阵可能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Ⅳ 呷哺呷哺是龙头企业吗
是。胡租棚呷哺呷哺是龙头企业,呷哺呷哺企业是开创型型火锅行业新业态的龙头企业,呷哺呷哺火锅行业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着现有投资者加快扩大规模,外来投资者进入市场,呷哺呷哺是一家连锁餐饮,源自台湾,1998年在北京创立,其特点是新颖的吧台式就餐形式和传统火锅的完美结合裤则,开创了时尚吧台小火锅的新业态。
Ⅳ “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去年净亏损近3亿,公司的经营出现了什么问题
“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去年净亏损近3亿,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有很多线下餐厅都无法正常开业,从而导致一些门店受到严重亏损。不仅如此,这家火锅店的创始人以及董事长也曾表示,他们通过两个多月的市场走访,发现有一部分门店存在严重的选址错误,从而导致严重的亏损,于是就关闭了200家门店。
三、结束语
2021年呷哺呷哺实际收入61.5亿元钱。但是部分餐厅受到疫情影响,有些餐厅也因为亏损而被关闭,年度利润损失预计在2.75亿元至2.95亿元之间。
Ⅵ 呷哺呷哺怎么渎
呷哺呷哺怎么读?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呷哺呷哺,读音为xiābǔxiābǔ,原意是一口一口地喂饭或喝茶等动作。同时它也是一家快餐店的名称,源自台湾,1998年在北京创立,其特点是新颖的吧台式就餐形式和传统火锅的完美结合,开创了时尚吧台小火锅的新业态。
呷哺呷哺创立之初,以集团化管理模式猜宏开始经营,于1999年在北京西单明珠开设第一家餐厅,发展到10家、100家、1000余家餐厅,呷哺集团在餐饮赛道上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更受到了诸多资本的关注。2008年,呷哺集团获得英联资本5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2012年随着新一轮美国泛大西洋资本的进驻,呷哺集团开启了高速穗派册扩张时代,并实现从餐饮企业向国际化集团的跨越式转变。2014年,呷哺集团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被业内称为“连锁餐饮第一股”(股票代码:00520.HK)。
今天的羡禅分享就是这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Ⅶ 小火锅暗指哪个股票
小火锅暗指呷哺呷哺股价。拥有连锁火锅第一股称号的呷哺呷哺被网友称为小火锅。是曾经的小火锅第一股。
Ⅷ 呷哺呷哺,大船将覆
呷哺呷哺集团业绩断崖式下跌股价持续坐滑梯,最近又连发高管动荡,凑凑CEO张振纬离职,集团总裁赵怡先被裁掉又被罢免执董。虽然2020年财报显示呷哺集团账面上还趴着10个亿,但混乱的品牌现状、定位和营收情况,让人不免疑问曾经的平价快餐小火锅还能火多久?
呷哺呷哺和赵怡都有自己的问题,最大的一个是他们都没对自己的位置。只有在变化万千的时代里找到并笃定自己合适的位置,才不会阵脚大乱,否则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呷哺呷哺有高层对媒体说管理层已经全军覆没,“好像船要沉了,大家都赶紧跑,公司现在人心惶惶。”
出品 YOUNG 财经 (youngcaijing)
撰文 王微微 孙瀛洲 张大芝
编辑 王炜 图片 呷哺呷哺内刊及其财报
试图摆脱平价快餐形象的呷哺呷哺今年人事动荡频繁,4月16日,其高端品牌“凑凑”CEO张振纬卸任;5月21日公司再发布公告称“因集团若干子品牌表现未达到董事会的预期”,解除公司行政总裁赵怡的职务,由董事长贺光启接任;又在6月14日晚间再发公告称,“因赵女士(赵怡)管理方式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董事会决议将召开股东特别大会罢免赵怡女士的执行董事职务。
呷哺呷哺发布与高管解约的通知,如此不留情面,使用“因集团若干子品牌表现未达到董事会的预期”、“管理方式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这样的措辞,可见双方矛盾信判之深。
赵怡的能力与风格
在新浪 财经 的采访中,呷哺呷哺高层说总裁赵怡4月下旬已经被强制休假,而被辞任是突然发生的事。赵怡2012年加入呷哺呷哺,担任首席财务官,主要负责审核、会计、财务管理及资讯 科技 相关事务。至被解任时,赵怡在呷哺呷哺已经工作了9年。2014年,赵怡身为首席财务官经历了呷哺呷哺港股上市,作用关键。图/《呷哺人》内刊
赵怡凑凑CEO张振纬离哪坦旦职引发了资本市场对凑凑前景的担忧,以至呷哺呷哺股价连续下跌。甚至高盛在一份报告中提示, 张振纬过往具有强大执行力,投资者需要注意凑凑CEO离职的相关风险 。反而呷哺呷哺CEO、执行董事赵怡离职闹得这么凶,市场上并未有此类提醒。
据《 财经 》报道呷哺呷哺集团内部也有人质疑赵怡的能力。一名离职的总裁级高管从2019年赵怡晋升为CEO时就不看好她,“我们觉得呷哺的未来悬了。”
赵怡被二度罢免后,呷哺呷哺集团董事长、行政总裁贺光启发出“致全体伙伴们的一封信”,信中他对此表示是“对不适当的人进行适当地流动”。
在呷哺呷哺管理层,多名高管认为赵怡带来内耗严重,不能接受其管理风格、不愿内耗而离职。包括此前退休的前任执董杨淑玲。杨与贺是一起打天下的元老级人物,2019年8月杨辞任公司执李扰行董事兼集团行政总裁后,由赵接替其职位。一名总裁说杨淑玲如果不是很失望,不会那么早选择退休。
有高管举例称其在工作正常推进过程中,遇到赵怡到贺光启面前发表一番言论,导致贺对其工作产生质疑。“我得跟贺董解释,提供更多证据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拿出大把时间一轮轮跟他谈。”他认为,“赵怡在人背后制造一些莫须有的事情,像是一个孩子出于不安全感的‘争宠心理’,在贺董面前打小报告,给其他人的工作制造阻碍。”
但YOUNG 财经 查证发现,如果将截图放大来看,呷哺控股的市值其实从2021年2月19日开始,持续下跌,与赵怡提供的呷哺控股市值表现持续上升不符。
但以2019年为例,在几乎是火锅行业最好的一年,呷哺全年营收的同比增速由29.2%降至27.4%,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37.7%,同店销售增速从2.1%降至-1.4%,翻台更是由2.8降为2.6。
呷哺呷哺品牌建设业绩也不理想。
从2016年开出第一家高端火锅产品线凑凑之后,呷哺呷哺的品牌多元之路走得一塌糊涂。有品牌策划方面的专家说,呷哺呷哺的多品牌策略混乱,子品牌间的差异性很小,有些甚至从名字上就没有做好区隔,譬如呷哺食品、呷煮呷涮、in xibabuxiabu.
凑凑、In Xiabuxiabu、呷哺呷哺都用了一以贯之的茶米茶且价格相同、产品相同;在蔬菜、肉类等产品端,三者也表现了一定的相似性,最明显体现在蔬菜拼盘上。多个品牌的菜品、装修、客群、市场心智几乎混杂在一起,长此以往对集团发展必然是不利的。
但在赵怡主导的in xiabuxaibu 并不是这样的平价定位,而且Light-pot、升级2.0,也完全不符合优衣库模型。且在公司2020年报中,in xiabuxiabu它完全都没有被提及。
尽管从品牌名称上凑凑与呷哺呷哺有区隔,但从2017年始,由于种种原因,凑凑和呷哺呷哺的关系“比较纠结”,两个品牌越来越同质化,似乎是呷哺呷哺复制了凑凑,这令凑凑团队感到委屈。此外还有业内人士爆料称“呷哺呷哺内部和凑凑不和,呷哺呷哺自己的公关软文基本不让带上凑凑,说不能利用呷哺呷哺的资源给凑凑免费宣传”。
一名离职前在凑凑团队任职的管理层认为呷哺呷哺看到凑凑营收乐观,有模仿之意,她认为这样发展下去导致凑凑“像失了魂一样”,而呷哺呷哺也走偏了方向:“呷哺呷哺偏快餐属性,性价比高,和凑凑这样的大餐饮不同。大餐饮要有自己的灵魂,讲究顾客的全流程的体验,凑凑讲究的是奉茶文化、平等的待客之道。呷哺呷哺和凑凑模式天然就有差异。如果呷哺呷哺做这项服务,肯定会变形。”
从CFO转型CEO,赵怡不仅管控各项财务指标也得掌控公司运营。财务和营运是对立的,企业管理得寻找其中的平衡点,要做到有花有赚,但呷哺只可以赚、不可以花。据悉2020年疫情时,6月份之前除万达集团外,所有的甲方、包括房租水电等全部付款,包括员工的大额报销,赵怡一直不签字,整整10个月,员工都没有收到报销。导致呷哺呷哺与甲方、员工的关系极其恶化。甲方对呷哺的支持也相对减少了,呷哺现在和很多商场的关系都不太好,加上呷哺的品牌影响力也一直在减弱、内部丑闻不断被媒体曝出,一些商场甚至直接引进系列同类竞争品牌做无声抗议。
有数据显示,购物中心对传统的呷哺呷哺门店正在丧失兴趣。
以2020年在郑州开业的7个商业项目为例,绿地天空之城、朗悦新悦荟、天泽城、绿地新都会360广场、汇美茂均没有呷哺呷哺门店,只有位于高新区的万达广场和位于登封的万佳中心城引进了两家门店。就连北京旗舰店的in xiabuxiabu也只是开在合生汇地下二层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在一篇对呷哺呷哺员工和管理层的采访中,被访者认为集团管理层出新品、转型,都是在办公室拍脑袋想出来的,都不经过市场调研分析,用的那套管理还是十多年前的,很落后。
“关于近些年大多的新品,包括茶饮,就是几个人窝在办公室拍着脑门,觉得顾客可能会喜欢这些东西。呷哺一直在想当然地认为顾客喜欢什么,完全没有真正去做市场调查,至今也没有一个人懂所谓的市场调查到底是什么。从2019年开始,呷哺就在推茶饮了,而且动作还很高调,公司对外都说得很光鲜亮丽,但茶饮实际从内部看却是失败的,失败分几个原因,首先是产品线完全脱离市场需求,呷哺从一开始到今天推出的所有东西几乎就是在自嗨,几个人窝在办公室拍脑门,完全没有真正做过市场调查,更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市场调查的方法与核心是什么。再者下面的人不传达、不作为,呷哺的营运经理可以说是毫无想法、毫无作为,也根本理解不了企业的战略部署,呷哺全体高管都在看数字,但却根本不理解这些数字里面和背后的意义。茶卖的不好,餐厅就挨骂,上面让餐厅把可乐等非茶饮全部下线,硬逼顾客点茶饮,数量上不来没关系,原价20多元的茶饮按8元卖。这一来,茶的销量确实增加了,但是此举带来的利润、品牌影响力甚至顾客感受都是极差的。为什么茶饮会失败?这个动作完全没有顶层设计,上面从一开始就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告知营运团队这种战略部署的深远意义。”
甚至呷哺内部的订购排版使用的都是最原始的Excel表格,“这是肯德基10年前玩剩下的,高层全部偷学肯德基,别人摆摊呷哺也摆摊,才能没学到,皮都扒过来了。”
这些访谈反映出的问题是:呷哺的战略布局、营运水平、实际经营、市场调查等能力,包括公司管理团队都还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呷哺官僚风气严重、高层毫无作为,再加上他们只会讲好听的话,只愿意听好听的话,这样的企业虽然不会主动退市,但最终也会被市场淘汰。”
还有人指出,作为CFO出身的赵怡,为控制利润,将呷哺呷哺主打的精品肥牛、新西兰牛肉等顾客喜欢的明星产品下架,不顾及市场反应、顾客的情绪。再加上呷哺的锅底等调料厂商一变再变,口味几乎每次进货都不一样,导致顾客来了都不知道吃啥。呷哺高层指责赵怡“自身利润管控能力低下就粗暴下架顾客喜欢的明星产品,这样的财务管控思维可谓将掩耳盗铃、狸猫换太子做到了极致。”
开在in xiabuxiabu店里的茶米茶
赵怡在集团内被指“强势”造成其与呷哺呷哺集团内部意见不一,这一点或符合呷哺呷哺方面所言“管理方式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据知情人士透露,凑凑品牌和呷哺呷哺品牌各自独立运营,凑凑品牌“有一点被呷哺呷哺品牌压制,有点内耗”,“凑凑主打的是火锅 + 茶憩,茶米茶本来就是凑凑的,呷哺呷哺要拿去放自己店里,但是茶米茶要独立开店,呷哺呷哺又不允许,赵怡是一个相对强势的人。”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赵怡的传言不知真伪。其中一则消息称呷哺呷哺内部贪腐情况严重,市场部员工张军曾被举报向供应商公然索要高达25%比例的巨额回扣,赵怡对于举报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不重视、不调查、不追究”。截至发稿,YOUNG 财经 未收到赵怡的回复。
赵怡 vs. 贺光启 蜜月始与终
早期的呷哺呷哺
在宣布赵怡解职的同时,公司公告宣布由呷哺呷哺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上图)接掌CEO一职,试图“稳定军心”,但公司股价当日仍大跌逾15%,次日再大跌逾8%至9港元/股下方,直到第三日才止住跌势。
1998年,贺光启从台湾引进的“一人一锅”的快火锅。最初生意并不理想,2003年非典之后,因卫生和客单价较低,才迅速占领了大众火锅市场。据当时的报道看,贺光启对呷哺呷哺的定位非常笃定,他说:“我要成为中国最大的速食品牌,我的所有规划都围绕着超越肯德基,在一个城市他1000家店我就1001家,反正我要比他多一家店。”
2019年的时候,贺光启的目标打动了英联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后者决定以5000万美元控股呷哺呷哺。2012年赵怡入职的时候,发现呷哺呷哺的管理层基本是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体现了呷哺呷哺要做火锅界麦当劳的初心。
赵怡跟贺光启的缘分始于美国。当时赵怡任职麦当劳北区财务总监,麦当劳大中华区CEO 认为这名财务所达到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要求具备的业务能力。后来,赵怡赴美学习,当时其丈夫在美国公派,她本想一边带儿子,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在美国加盟几家麦当劳。在学习期间,赵怡偶然遇到呷哺呷哺董事长贺光启,贺光启邀请她担任呷哺呷哺的 CFO,带领呷哺呷哺上市,赵怡迎来了人生中的新拐点。
进入呷哺后,赵怡花一年时间帮助呷哺呷哺建立财务系统,做成共享中心。第二年,为让呷哺呷哺的业务更加标准化,她将在麦当劳没有实现的能力在呷哺呷哺全部实践,餐饮行业要做到大体量,一定要可复制。赵怡此前在麦当劳管理了两家最大的店,为她之后在呷哺奠定了扎实的财务系统基础,比如库存管理,库存预测,人工管理等等。
2014年,赵怡带领呷哺呷哺成功上市之后,一度深得贺光启的信任,甚至可以称得上“偏爱”,贺曾经在会议上公开夸奖赵怡“是一个天才”。
蜜月期大概在2020年开始出现结束的痕迹,在赵怡开始减持呷哺呷哺股份可见端倪。据权益披露信息显示,2020年10月份,赵怡减持呷哺呷哺91.28万股,套现1256.93万港元;2021年1月和4月,两度两次减持,套现合计约3000万港元。
迷失的呷哺呷哺
2014年,呷哺呷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火锅品牌。登陆资本市场的呷哺呷哺启动了快速扩张策略。
当两元一份的麻将蘸料被七元一份的DIY蘸料取代,呷哺呷哺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家曾以“一人食小火锅”而火遍“都市隐形贫困人群”的台湾小火锅,现在似乎忘了自己的初心。2017年,呷哺呷哺将自身从“快餐型”火锅转为“轻正餐”,人均客单价从30-40元升到60-100元。呷哺呷哺菜品涨价、下架明星产品。有顾客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呷哺呷哺的肥牛套餐从之前的46元慢慢涨到了56元。而且在涨价没多久之后,肥牛套餐彻底在菜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65元的澳洲小套餐。该顾客说“虽然食物更精致了,但我不需要,我吃普通的肥牛就可以。”
回顾 历史 可以发现2016年,呷哺呷哺不愿意做快餐了,要走轻正餐之路,宣布正式启动“呷哺+品牌升级计划”——颠覆快餐模式,转做休闲体验升级。当时有人在吃完人均100元的呷哺呷哺后说“我再加50块钱吃顿海底捞它不香吗?”从此后,呷哺呷哺堂食业绩下滑,但好在2018年时外卖崛起,掩盖堂食下降趋势。“而没有经验的公司高层只懂得看整体数据,并未重视堂食的下滑。”
赵怡上任执行总裁是在2018年,彼时呷哺呷哺的业绩已很不理想了。曾经,随着规模的扩大,呷哺吧台式的经营优势开始体现:吧台式就餐布局可以增加店铺的顾客容量,同样的店铺面积比传统火锅店增加了30%以上。但随着升级后,这个优点已经消失。
2019年,赵怡带领呷哺试图通过新业务的开展,来弥补堂食下降的差额,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客流,茶铺的生意就是为了弥补持续下滑的营业缺损。虽然带上茶饮将整个餐厅变为“轻正餐”,但实际无论从服务流程还是整个QSC(由麦当劳创立的快餐理念三个字母分别代表质量、服务、清洁体系),呷哺的整个原始系统依然没有任何的改进或变化,这就可见已有的训练体系在呷哺毫无存在感,更没有太大的存在意义。
原本鲜亮的橘色、明快的音乐以及压缩私密空间的U型吧台,这些都是催促食客加快用餐速度的元素,由此提升翻台率。 而今橘色变成古朴色系,私密用餐空间增多,再加上经营手摇茶,一改快餐门店的调性,已经是一间颇有情调的正餐餐厅。
朝阳合生汇地下2层一隐秘角落里的呷哺旗舰店in xiabuxiabu 图/YOUNG 财经
餐饮界投资人曾分析早年的呷哺呷哺有一点特别好:“它没有对手”。据《创业邦》杂志早先的报道显示,火锅同行不愿意评价呷哺呷哺,因为:呷哺呷哺不能完全算是火锅,其身份更像是快餐。
干净、快速、方便、廉价,是消费者选择呷哺呷哺的原因,这恰好与几年前人们选择肯德基、麦当劳的理由同出一辙。但呷哺呷哺把自己从没有对手作到了对手遍天下。
上市之后的呷哺呷哺似乎在数字 游戏 中迷失了一个餐饮品牌应该做好的市场本分,一味地在收入与利润的 游戏 中蒙眼狂奔。
为挽救颓势,呷哺呷哺加快开店的速度又提高人均客单价。这个逻辑是,只要开店速度够快且人均持续往上走,那么,翻台率下降依然能带来销售总额的增长。但就是这样,在属于餐饮业发展优质年份的2019年,对比海底捞同期三线及以下城市同店销售增长率仍为正向的8.3%,作为火锅第一股的呷哺集团却负增长37.7%。
升级改造后的呷哺在门店设计上,是扑面而来的中式禅风。店内减少了U型吧台,改为聚会餐桌,可供1-4人用餐,座位密度显着降低。翻台率继续下滑,2017年-2020年分别为3.3、2.8、2.6和2.3。
同店销售负增长是翻台下降的衍生物,自2014年以来,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就从未有过正向增长,其从3.5逐年下降到了1.8, 早前的同店销售额降低可以通过拔高人均来掩盖,一旦人均增长放缓,同店增长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就这样,呷哺深陷难解的开店恶性循环:门店越来越多,截止2020年年底已超1200家;但经营效率跟不上,翻台率等关键指标连年下滑,公司盈利能力持续下降;想要增长,便只有继续开店。但从呷哺呷哺近四年的扩店数量来看,每年的扩店差数越来越小,扩店速度大幅降低。2017年-2020年,其门店数量分别为759家、937家、1022家、1061家。
国元国际对呷哺呷哺下调评级至“持有”, 并在相关报告中称, 2021年预期凑凑新开门店70家,截至目前仅开出4家门店。 呷哺呷哺品牌的扩张速度预计也将会放缓。此外,短期内呷哺呷哺出现重大人事变动,经营前景较不明朗。
升级后的呷哺呷哺。曾有顾客线上点评说到了关键之处,“呷哺呷哺、凑凑的升级仅体现在装修和客单价上,对于产品体验和品牌力并未有顾客青睐的动作”。截至2019年9月,呷哺呷哺在国内拥有955家餐厅,其中700家升级到2.0版本。
根据财报显示,呷哺呷哺在2016年到2020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是39.74%、14.17%、10.07%、-37.71%和-99.36%。
呷哺早前靠性价比发家,但近些年却又撕下了曾经捧自己上位的性价比标签。
张振纬的离职直接影响到了资本市场对于呷哺呷哺的看法。早在张振纬离职前,呷哺呷哺的股东高瓴资本和摩根就上演了一场资本逃亡,两家机构从今年3月15日就开始对呷哺呷哺进行了清仓式减持。
6月28日,中国CFO发展中心主任给赵怡女士发微信:“赵总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国CFO发展中心作为CFO的娘家人,背后有众多家上市公司CFO是你的兄弟姐妹。赵总,是为中国餐饮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对于中国餐饮企业管理变革谱写成功篇章的人,是中国企业CFO转型做到了鞠躬尽瘁的典范。”
赵怡回应:“郭总,特别感谢支持。从CFO以后向CEO转换,其实不仅是业务推进,中间还包括合规性。包括我们作为CEO,要保证全体股东利益,毕竟和大股东的某些做法产生冲突,这可能是在职业推进中必然要面对的,或者妥协,可能或者就是像我这样子。 可能需要牺牲我们这样的CFO,去推进整个企业真正成为公众公司。 其实我们也是促进整个民企,向正规的路上走。在此特别感谢娘家人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谢谢。”
6月30日,YOUNG 财经 致电呷哺呷哺公关部,电话提示为空号;投资关系部电话无人接听。呷哺呷哺官网除投资关系板块外,其余栏目几乎全部停止更新,最新消息停留在2020年4月。
Ⅸ 海底捞股权激励 堪称火锅行业的茅台
最近一段时间呷哺呷哺和海底捞上演了冰火两重天,虽同是火锅相关的股票,一个大跌,一个逆势上涨,并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海底捞的股权激励。
5月20日晚,海底捞公告称,公司决定向承授人授出共计1.59亿股股份。其中,1.43亿股将授予公司逾1500名员工及多名顾问;1590万股授予公司及附属公司的17名董事及最高行政人员。这也是海底捞上市后推出的首个股权奖励计划。
根据5月20日收盘价44港元/股计算,1.43亿股新股份的市值以及配发的1590万股新股份的市值分别为62.96亿港元及7亿港元。隐芹
该计划指出,承授人将依据其角色、职责、服务年资、工作经验、贡献、薪酬待遇及类似职位当前市场的薪酬而获选。其中,角色包括管理层成员、区域统筹教练、部分家族长及餐厅经理、部分业务及技术骨干等。
计划同时明确,将发行的新股份将以信托方式代承授人持有,直至各归属期结束为止,并待达成董事会于授出时指定的相关归属条件后转让予承授人。这部分激励的归属期为自授出之日起十年。激励的股份是否归属于承受人,将依据其是否达成相应归属条件决定。
而再看呷哺呷哺,就在一个月前的4月16日,呷哺呷哺旗下凑凑餐饮CEO张振纬离职,同时卸任集团和凑凑餐饮所有职务。烂携埋凑凑各部门、各区域负责人暂时向集团董事长贺光启汇报。
身为呷哺呷哺创始人的贺光启,目前仍担任公司董事饥蚂会主席兼执行董事,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受高管变动消息影响,呷哺呷哺低开低走。公司股价大跌12.76%,报10.26港元,市值缩水至111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呷哺呷哺股价持续下跌。从今年2月11日创下27.15港元/股的高位至今,股价已跌逾60%。
综合以上信息,同为火锅店上市公司,海底捞的经营简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投资者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