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叫通货膨胀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简明定义: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购买力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着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国内使用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通货膨胀的货是指“货币”。
2、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1)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影响较小。
(2)通胀在可容忍范围内持续,而经济处于景气阶段,产量和就将持续增长,所以股价也会持续上升。
(3)严重通胀很危险,经济将会被严重扭曲,货币贬值加速,人们将会囤积商品,购置房产等进行保值。资金将会流出资本市场,股价必会下跌,企业也会将资金投入到地产等行业,而不是扩大再生产。
(4)通胀时期不是所有的价格都是按照一定比例上涨,相对价格发生剧烈变动,这时投机将会活跃起来。
(5)通货膨胀恶化了供求之间的关系,使国民经济资源配置失调,因此对股市发展不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
1.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② 股市狂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首先要说明下,股票市场只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一般都是国民经济的走势好坏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走势好坏,但是不能反推股票市场的好坏就来判断国家经济的好坏!现在中古股票市场处境很出人意料,但是不能说国家经济就走坏了,就现在来看是国家的经济运行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通货,热钱涌入等问题,这些息息相关到民生,同时也影响到了股市,所以现在政府是把抑制通货,遏制热钱作为首要的问题来解决,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股票市场就能好转。
股票市场的走坏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国家经济的困难,其实这里面有内外因素:
外因主要有,美国的次贷危机,这是影响最大的外因,导致国外经融市场的动荡和萧条,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经济状况,中国的经济也难免不受到其影响。其次是油价的大幅上涨,现在石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油价上涨导致很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企业压力巨大。第三,周边地区的经济环境和股市环境不好!最近越南又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股市的大跌,直接导致周边股市的下挫,从而影响到国内的股市。
内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国内通货压力巨大,由于人民币升值因素,国外热钱的疯狂涌入,国家为了控制热钱,一直从事货币从紧政策,这间接的冻结了股市中的大部分流动资金。而且中国的股市经过了前几年的疯长,泡沫严重,今年和明年又是大小非解禁高峰年份,但是市场里资金却明显不足。所以股票市场内外压力都很大,大跌在所难免。
个人观点依旧看好股市,现在只不过是股市中困难的时期。中国经济总体走势是好的,最近两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不该其总体的发展上升走势,所以股市只要度过了这个难关,后面就是彩虹!
③ 以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分析货币供给机制,不要百度百科的……
《西方经济学》导学(四)( 14 章 -17 章)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 第一节 货币与金融体系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与一个经济的金融体系密切相关,因此,了解货币如何影响经济,必须首先了解金融体系。一个经济的金融体系包括中央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 一、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用以监督银行体系并控制经济中货币量的机构。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需要这样一个维持银行体系和经济正常运行的中央银行。所以,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成为当前各国的一种趋势。 各国的中央银行无论在形式上有什么差别,都有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不以赢利为目的; 第二,不从事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 第三,具有服务和监管双重作用,它既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又为它们提供服务; 第四,它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无论它有多大独立性,是否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它都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机构。正因为如此,中央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中央银行的职能一种属于对银行体系的监管与服务,例如,监督每个银行的金融状况与业务活动,确保各银行与金融中介机构按政府有关法令运营;为银行保管准备金;作为最后贷款者在银行需要资金时提供贷款;协助银行之间的结算业务;等等。这些活动保证了整个银行体系有序而正常地运行,防止了由于银行金融问题而引发的经济动荡。另一种职能是中央银行作为惟一的货币发行者可以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并通过对这种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来调节经济。这就是说,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二、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中介机构是把居民户和企业与金融市场联系起来的纽带,它从居民户和企业吸收存款,并向其他居民户和企业发放贷款的企业,也是为居民户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在理解金融中介机构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它是一个企业,和其他提供产品与劳务的企业一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第二,它从事的业务是提供各种金融中介业务,作为居民户与企业和资本市场的中间人。它提供存贷款和各种金融结算服务,并从这种服务中获利。 各国金融机构也有不同类型,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从事金融中介的企业。除了商业银行外,还有其他金融机构,无论哪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其职能是共同的。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中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即可以创造货币。这并不是说,金融中介机构可以自己发行货币,而是指它可以通过正常的存贷款业务创造出货币。银行创造货币就是银行可以通过存贷款业务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这种机制对经济十分重要。我们以商业银行为例来说明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 银行能创造货币的关键在于现代银行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即只把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制度。这就是说,银行不用把所吸收的存款全部作为准备金留在金库中或存人中央银行,只要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留够准备金就可以,其他存款则可以作为贷款发放出去。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所保持的最低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 银行如何创造货币呢 ? 我们从 A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说明这一点:假设 A 银行吸收了 100 万元存款,把其中的 10 万元作为准备金,其余的如万元作为贷款贷给客户甲。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来说,得到贷款的客户甲并不把贷款作为现金提出,而是存人与他有业务关系的 B 银行,因为他可以通过开支票或转账来用这笔贷款进行各项支付。当 B 银行得到这笔 90 万元的存款时,它的资产负债表就是: 这就是说, B 银行得到 90 万元贷款后,把其中的 9 万元作为准备金,其余的 81 万元可以作为贷款供给乙。乙得到贷款后也把这 81 万元存人与自己有业务关系的 C 银行。于是 C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 C 银行得到 81 万存款仍把 8 . 1 万元作为准备金,其余 72 . 9 万元作为贷款贷出…… 这个过程会一直继续下去,存款是货币,存款增加就是流通中货币增加: 这个过程中存款的增加就是: 100 万元 +90 万元 +81 万元 +72 . 9 万元 + ……: 1000 万元 这个过程结束时,流通中的货币共有 1000 万元, 100 万元的存款通过各银行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的过程,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到 1000 万元:这就是银行创造出了货币:当最初的存款既定时,银行能创造出多少货币呢 ? 如果以及代表最初存款; D 代表存款总额,即创造出的货币;代表法定准备率 (0<r<1) ,则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的货币量的公式是: D = R / r 由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这说明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决定银行能创造出的货币的多少。在这个例子中,法定准备率为 10 %,所以,银行创造出来的货币就是 1000 万。 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简单货币乘数。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简单的货币乘数为: m = D/R = 1/r 简单货币乘数表明一定的最初存款能创造出多少货币。这对分析货币供给十分重要。 三、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 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的活动实现的。所以,要知道货币如何影响经济,必须了解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 金融工具是货币借以流动的载体,包括政府发行的长期与短期债券 ( 长期债券是 1 年以上的债券,短期债券是 1 年以下的债券 ) ,这些债券又称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股票;可转让定期存单;商业票据、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在这些工具中,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十分重要,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工具。 各种金融工具的共同特点是收益与风险的正相关性。这就是说,风险越大的金融工具其收益也越大,风险越小,越安全,收益也越小。 金融工具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这种流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而且对整体经济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金融市场又称公开市场,是各种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活动来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从事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金融市场,是短期信用工具与货币相交换的市场。在货币市场上交易的短期信用工具有:商业票据,国库券,银行承兑票,可转让的定期存单。参加货币市场活动的主要是:政府主管国库的机构,它通过国库券的出售以获得短期资金;中央银行,它通过货币市场调节货币供给量与利息率;商业银行,它通过货币市场从事它所需要的准备金数量的调整;其他金融机构,它们通过货币市场从事其资金的运用与筹措。 资本市场是从事长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场所。长期信用工具指借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信用工具,例如公债、公司债券、股票以及房地产抵押单等。此外,进行股票交易的证券市场,外汇交易的外汇市场等也属于金融市场。 第二节 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决定 在短期中,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决定利率,利率影响总需求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所以,要了解货币如何影响经济,就必须了解货币市场上利率是如何决定的。 一、货币需求理论 个人与企业出于不同的动机而需要持有货币,这就形成货币需求。经济学家用各种理论来解释货币需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我们由此来介绍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交易动机指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的方便,降低交易费用。这种出于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取决于交易量,交易量越大,出于这种动机所需要的货币越多。交易量的大小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越高,进行的交易量越大,所需的货币也就越多。 预防动机是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需要进行的支付,这种动机也可以称为谨慎动机,在—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世界中,出现无法预料到的意外事件总是难免的毒为应付这种事件,人们需要货币。预防动机所需要的货币也取决于收入,即收人越多,用于预防动机的货币越多,货币需求就越大,因此,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取决于收入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之同方向变动。 投机动机是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资产得到最合理的组合。货币是资产的一种形式,人们的资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货币、不动产、债券、股票或其他。人们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资产实现收益最大。各种资产形式既有风险又有收益,风险越大,收益也越大。人们都是厌恶风险的,希望在考虑到风险的情况下实现预期收益最大。这样人们就不能以一种形式来持有自己的资产,而应该持有不同风险与收益的资产。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资产组合或资产选择,其基本原则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这种理论出发,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风险,使自己的资产具有流动性。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形式,随时可以转换为其他资产形式。投机动机就指持有货币可以随时灵活地转变为其他有利的资产形式。人们在持有货币时 亦有成本,即为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息或其他资产的收益。这样利率的高低对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十分重要。如果利率低,人们就愿意持有货币,以在适当的时候用这种货币去购买其他资产,如到金融市场上去购买股票或债券,从而货币需求高;如果利率高,人们持有货币成本高,就会减少这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因此,这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相关,即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在现实中,人们的货币需求很难分清是出于哪一种动机。因此,我们把上述三种动机综合在一起,分析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综合起来,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是 物价水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 收人 ) 与利率 。当我们分析货币需求时,如果考虑的是名义货币需求,就要把物价水平作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考虑的是实际货币需求,则可以排除物价水平这一因素。 二、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是流通中的货币量。我们已经说明了,在经济中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存贷款机制创造货币。因此,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对货币供给有决定作用。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 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 。这些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活动 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其中主要有国库券、其他联邦政府债券、联邦机构债券和银行承兑汇票。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是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发行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回笼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活动是一种灵活而有效地调节货币量,进而影响利息率的工具, 因此,它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贴现 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当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可以用客户借款时提供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要求再贴现,或者以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他“合格的证券”作为担保来贷款。 再贴现与抵押贷款都称为贴现 ,目前以后一种方式为主。贴现的期限一般较短,为一天到两周。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这种贴现时所付的利息率就称为贴现率。 贴现政策包 括变动贴现率与贴现条件 ,其中最主要的是变动贴现率。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或严格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资金短缺,这样就不得不减少对客户的放款或收回贷款,贷款的减少也可以 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此外,贴现率作为官方利息率,它的变动也会影响到一般利息率水平,使一般利息率与之同方向变动。 准备率 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变动准备率则可以通过对准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工具外,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还有几项次要的工具:道义上的劝告,垫头规定,利息率上限,又称 Q 号条例,控制分期付款与抵押贷款条件。 在现实中,各国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并不完全相同,但各国都把公开市场活动,即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债券,作为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工具。 但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活动所能控制的仅仅是基础货币,由于商业银行有创造货币的机制,所以,基础货币的变动量并不等于流通中货币的变动量。我们所说的货币供给量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公式是: mm = M / H 在现实中,得到贷款的人会把一部分贷款作为现金留下来,这部分被留下的现金不再参与以后的货币创造过程,称为现金漏出。这时银行所创造的货币就要小于没有现金漏出时的数量。现金漏出的大小用所 持现金—存款率 来表示。 公式是: mm =M /H = cu+1 / cu+1 货币乘数特别重要,例如,如果一个经济中货币乘数是 5 ,那么,如果中央银行想使货币供给量增加 500 万元时,就不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 500 万元的政府债券,即不用增加 500 万元基础货币,只要购买 100 万元政府债券,即增加 100 万元基础货币就可以实现。 三、利率的决定 利率是货币的价格,如同一切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一样是由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我们在了解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基础上就可以说明利率的决定。 因此,当货币市场供求均衡,即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与实际持有的货币量相等时,决定了均衡利率。 利率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因此,货币供求的变动都会影响利率。 第三节 IS — LM 模型 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只研究了利率与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实际上,利率和投资都是变动的,而且,对总需求和国内生产总值影响较大。在 IS — M 模型中,我们分析在利率与投资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以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IS — LM 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决定的模型。在这里, I 是指投资, S 是指储蓄, L 是指货币需求, M 指货币供给。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是对总需求分析的全面高度概括,在政策上可以用来解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一、 IS 曲线 IS 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 I = S 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即利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低,利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高。 在物品市场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我们知道,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投资者一般要用贷款来投资,而贷款必须付出利息,所以利润最大化实际是偿还利息后纯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投资就要取决于利润率与利率。如果利润率既定,则投资就要取决于利率。利率越低,纯利润就越大,从而投资就越多;反之,利率越高,纯利润就越小,从而投资就越少。因此,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 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而总需求又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因此,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 此外,自发总支出的变动会使 IS 曲线的位置平行移动。 二、 LM 曲线 LM 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 = M 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即利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高,利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低。 在货币市场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同方向变动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货币需求 (L) 由 L1 与 L2 组成。 L1 代表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 L2 代表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反方 向变动,货币的供给 (M) 是指实际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决定。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 M = L = L1 + L2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当货币供给既定时,如果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 (L1) 增加,为了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则货币的投机需求 (L2) 必然减少。 L1 的增加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结果,而 L2 的减少又是利率上升的结果。因此,在货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必然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使 LM 曲线的位置平行移动。 三、 IS — LM 模型 IS — LM 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把 IS 曲线与 LM 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决定的 IS — LM 模型。 自发总支出变动会引起 IS 曲线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 LM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 IS 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 IS 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支出由政府的政策决定,在经济分析中也作为一种自发性支出,也是自发总支出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这里如果把财政支出的变动作为白发总支出的变动,这里分析的就是财政政策刘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的影响; 货币量的变动会引起 LM 曲线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 IS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 LM 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反之,货币量减少, LM 曲线向左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如果货币量的变动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变动所引起的,这里分析的就是货币政策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可以同时分析自发总支出的变动与货币量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的影响,从而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与配合。这里我们就不详细说明这一问题了。 总之, IS — LM 模型分析了储蓄、投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如何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这一模型不仅精炼地概括了总需求分析,而且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此,这一模型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第十五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第一节 失 业 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周期性失业。这一节所分析的是短期中的周期性失业。 一、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当经济繁荣时,总需求充分,这种失业低,甚至不存在;当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这种失业高,因为它与总需求有这种关系,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强调短期中的总需求分析,并用总需求不足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存在。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这种失业就必然产生。凯恩斯用紧缩性缺口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原因。 凯恩斯分析了紧缩性缺口产生的原因。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他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投资需求的是预期的未来利润率 ( 即资本边际效率 ) 与利率水平。他认为,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他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说明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这就是说,在增加的 收人中,消费也在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低于收入的增加,这样就造成了消费不足。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 ( 即资本边际效率 ) 与为了投资而贷款时所支付的利息率。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大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大,投资越多;反之,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小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小,投资越少。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 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 ( 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 ) 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我们也可以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来解释周期性失业存在的原因。如前所述,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告诉我们,当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时,存在三种状态:充分就业均衡、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以及大于充分就业均衡。引起周期性失业的正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二、失业的影响:奥肯定理 失业最主要的损失是对增长率的影响。失业会引起增长率多大的损失 ?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美国的实际资料估算出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经济学说中的奥肯定理。 奥肯定理适用于周期性失业,如果实际 GDP 增长率高于充分就业实际 GDP 增长率 2 %,则失业率下降 1 %。如果实际 GDP 增长率小于 3 %,例如为 1 %,则有失业率变动:这时失业率提高 1 %。 奥肯定理是根据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的统计资料得出的,是一个经验统计公式,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也不一定适用于美国的其他时期。但它指出的失业率与实际 GDP 增长率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学家在运用奥肯定理时,一般也把失业率与实际 GDP 增长率的关系确立为 1 : 2 。在实际运用这一原理时,我们要根据实际统计资料调节这种比例关系。 失业除了影响实际 GDP 增长外,还引起其他经济与社会问题,如资源浪费,社会问题加剧,等等。因此,实现充分就业一直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中另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本节讨论的中心。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 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所接受的是这样的定义: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在理解通货膨胀时应注意:第一,物价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即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第二,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 经济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通货膨胀进行分类。我们所介绍的是根据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所进行的分类 。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 ( 一般在两位数以上 ) ,而且还在加剧。 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 ( 标准是每月通货膨胀率在 50 %以上 ) 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这种通货膨胀会引起金融体系完全崩溃、经济崩溃,以至于政权的更迭。 另外还有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原计划经济国家在经济改革之前存在这种通货膨胀,其表现是供给小于需求。当经济改革放开物价时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在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时首先要区分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与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可以正确预见到的通货膨胀。或者说,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值与实际值是一致的。一般来说,温和的通货膨胀都是可预期的。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无法正确预期的通货膨胀。或者说,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值与实际值不一致。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时,通货膨胀给经济带来的问题是: 第一,皮鞋成本 。在通货膨胀时,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人们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就把更多的钱存人银行,从而必须多去几次银行,这种多去几次银行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被经济学家称为皮鞋成本——多磨点鞋底。 第二,菜单成本 。这是为了根据通货膨胀调整价格必须付出的成本。 第三,税收扭曲 。税收标准是根据货币收入确定的,在发生通货膨胀时,如果税收标准不变,人们名义收人增加而实际收入未变时,交纳的税收实际就增加了。 第四,固定收入者受损失 。一般来说,工资也会随可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而调整,因此,有工作的人受这种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大,但那些依靠存款利息或固定收入生活的人,货币购买力下降,生活受苦。而且,存人银行的货币也会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