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开的小公司,别人要投资入股,股份怎么分急!! 我想请教一个问
刚刚创业的公司,股权的分配多数是采用三种分法:
一、平均分配
好处就是有福大家一起享,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但是这样的做法,在现实生活是很难生存下来的,有的时候,大家的意见并不是统一一致的,那这样会降低效率。
二、个人说了算
老大占股80%-90%,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样做虽然一个创业的效率很高,但是如果掌握话语权,往往容易刚愎自用。
三、差异化分配股权
创业老大也就是核心人物占大股份,但是老大也需要做事情,比如说,创业人数是在5个人以下的,那老大要占股51%以上,如果创业合伙人数在5人以上的,那老大可以占股不超过51%。
(1)员工股票入股多少合适扩展阅读:
股票分配注意事项
1、在开始创业的时候,股权分配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分配方式,股权平分也不是绝对的错误,但是尽量要避免股权平分的事情,可能听到国外某大型企业的股权结构就是5:5或者3:3:3平均分配的创业也很成功;
但是国外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具有巨大的差异,如果刚开始平均分配以后有重新分配的能力也不是绝对的错误,但是尽量不要平均分配;
2、在创业初期需要一个力排众议的老大,因为初创公司在没有很多资金的情况下,市场反应一定是快的,盈利也是要快的,公司内部最好防止内耗的产生,因为这不利于初创公司的成长与发展;
3、分红机制,要写好,因为人性是趋利的股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司地位及利益的分配,最少也代表将来的利益及权利的分配,所以分红比例、分红方式、分红时间要写清楚;
4、退出机制,有些公司案例退出的时候没有写清楚退出机制,导致自己的投资款项不知是否能否退回,或者其他权属不明朗,导致哥们变成仇人的例子很多,不管是亲戚、朋友乃至亲兄弟最好将利益方面说清楚。
㈡ 公司上市前内部人员如何入股
1、公司上市前,入股以其投资享有收益或承担亏损,但要普通员工要入股比较难,一般都是公司高层及其裙带关系才能买到。原始股是没有上市之前认购的股份 ,内部股是不公开发行的股份,一般作为福利给公司内部人员配给,内部股一般都是原始股。
2、要注意的是,如果该公司确实已经进入上市流程,认购原始股当然比较划算。但是,关键是判断上市的可靠性。一般经验是:是不是已经有财务顾问、是不是做了正式审计、法律意见书谁来做,承销商是谁等等。有了这其中的3项以上才能说明已经进入的上市流程。
㈢ 员工入股怎么分红
怎么样来计算员工在店面入股的方式呢?
总股本是 250 万,店长强制入股 10% ,不入股不让你当店长,在店里面的优秀店员以及副店长,可以入股 5% 或 3% ,总体比例我们控制在 30% 以内,其他人员可以属于跟投人员,是选择性的,不属于强制,这是入股比例。
利润怎么计算呢?利润计算方法我们按照吊牌价的 3.8 折作为成本扣除,售价减去吊牌价就属于这件商品的毛利润。那净利润怎么算呢?还有扣除员工的工资,商场的扣点,还有装修的折旧,还有税票,税票的成本都是要扣除的。有的公司还可以选择扣除一部分公司的管理费用,把这个扣除了之后,剩下的作为净利润进行分配。
员工入股合伙经营,新店股权怎么分?如何运营
我们看到一个店的投资大概在两年到两年半就收回了,也就意味着如果员工投 25万的话,每年的回报率在 10 万到 12.5 万,加上工资奖金这个回报还是可以的。为什么选择让员工入股呢?就是让员工把这个店当成自己的店来经营。我们把打工变成合伙,相当于员工是这个店的经销商。
如果做更进一步的激励,还可以设定一个更细化的方案。假如收回投资之后,因为员工也收回了,尽管店长入了 10% ,但可以享受 20% 的利润分配,这样就可以激发店长的积极性。他的好处是,员工入股之后,获得的是店面的原始股,享有分红的权利,同时股份还可以溢价。
㈣ 公司上市,员工股份必须占多少
没有规定员工必需占有股份,这是完全合法的,也没有中层管理者必须拥有股权的说法。分发股权可以当做激励机制
㈤ 公司上市员工股权分配
IPO前对管理层持股比例没有规定,股票总数量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按照PE价格或低于PE价格入股,具体如下:
一、关于管理层持股比例
IPO前对管理层持股比例没有什么规定,一般是直接或间接持股,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做不了,有的话申报前要清理或者行权完毕。民营公司上市,给管理层的股权比例从0%到10%多都有。
1、管理层持股比例跟行业高度相关:对于人的需求越大的行业,持股比例会越高,看到管理层持股比例在10%以上的,大部分是和技术有关的公司。
2、另外管理层持股比例和老板的性格高度相关:有的公司比如爱施德,股权授予范围叫一个广,比例也很不错,而有的公司一股都没有做。
3、据我观察,绝大部分拟IPO民营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在2%-10%之间。
二、股份数量
上市公司作股权激励的标的股份数量是有规定的。
三、入股价格
如果是基于准备IPO做管理层持股,入股价格通常有几种做法,可以作如下划分:
1、和PE入股价格相同:如果有PE入股,在该时点,我们大致可以把PE的入股价格看作是公允价格。管理层持股如果是按照PE的价格入股,那么大致可以看作没有占便宜也没有吃太大亏,好处是节省了很多解释工作,坏处是入股价格高——有时候甚至对于管理层没有吸引力,不可操作。
2、低于PE入股价格:当管理层持股和PE入股价格时点相近,又比PE入股价格低的话,那么处理上略有点麻烦,对于主板和中小板上市而言,一般要做“股份支付”处理,形成一笔仅仅存在于账面,不影响现金流量不影响税费,但公司账面利润的影响可能为公司满足上市条件的影响。
对于创业板来说,目前应该还没有要求作股份支付处理。没有学习最近的窗口指导文件,不知道是不是更新了规定。
入股价格较低时又一般有两种做法:
1、按照1元/每股入股。
2、按照每股净资产入股。
前者不管是增资还是转让,大致可以看成最优惠的情况,但现在操作起来越来越少——在转让时可能会被税务局强制调整视为按每股净资产作价,作个税的征缴;另外解释股权转让公允性比较难。
按照每股净资产入股,如果比PE入股时点早6个月以上,可以解释为当期公允价格,避免股份支付之类的问题。
法律依据: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