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国股民占总人口多少比例
美国人口3亿,股民人数8000多万,将近9000万,股民人数占总人口的近30%,这一比率远远高于中国。但由此说美国“全民炒股”,却是一个误判。“全民持股”不等于“全民炒股”。
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约有48%的美国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达9600万人,约占美国总人口数的1/3。
有趣的是,美国的股民也就是个人股票投资者数量远远小于基民。美国目前有九千万户家庭在股票、国债、基金等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但是,只有百分之十一(不到一千万户)的投资者自己进行股票证券交易。
对资本市场历史略有研究的人都不难发现,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既是不断开发股民的历史,也是不断消灭股民的历史,这个进程的催化剂就是开放式基金的出现和发展。到了今天,欧美股市最终都变成以机构投资者为绝对主流。一般小散户股民则大都依赖专业的基金经理为其搏击股市。
股市长期发展的历史残酷地证明:
普通股民投资股票往往逃脱不了“七二一”的最终结局,那就是七成的人赔钱,两成的人平本,一成的人赚钱。而美国自从1924年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面世以来,绝大多数基金都是赚钱的,并且平均年复利投资收益率为10%-12%。
㈡ 美国股票暴跌,对美国股民有什么影响
会让一部分股民倾家荡产的那种,因为美股可以说就是美国一个家庭的所有家当,所以现在美国股票出现暴跌,对于美国股民来说影响其实是非常的大的,毕竟美国人都是很少存钱的,钱都是在美股上面,特别是老年人,因为现在美股里面占比比较大一点儿的就是老年人和家庭了,所以这两部分人受到的影响会非常的大。
所以说到底买股票还是得谨慎,把全部的身家都给投进去了,其实对自己来说也是非常的不好的,因为股票这个东西本来就不稳定,所以还是要让自己的资金合理的分配,不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但是美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美国人的股票投资组合中,比例要比专家推荐的理财比例高,所以这也让很多的股民的钱受不到保障。
㈢ 中美普通家庭在投资上有何差别
美国:美国家庭自1980年代以来,金融投资资产比例在不断的上升,据相关数据显示,1980年美国家庭平均有2%的家庭资产用于投资,而目前则达到了24%。尤其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呈逐渐上涨的趋势,近3年以来涨幅均超过了4千亿美元,投资者直接参与股票、债券等市场的比例则相对减少,大多借助于相对专业的投资机构来进行操作。
中国: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尤其是国债成为了当年人们理财的首选。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债的利息逐渐下降,许多新兴理财产品渐渐进入了广大民众的视野。尤其是近期以来,个性化理财服务借助互联网平台有了长足的发展,理财个性化、专业化成为大势所趋。
美国:美国普通投资者偏爱权益类资产,据近期相关调查显示,全美56%的投资投资投入了基金市场,其中42%是美国国内基金,14%是全球性的基金产品,其余的44%的投资分散在了股市等各个领域。
中国:中国的投资者在这方面和美国投资者的差别比较大。中国投资者的基金、股票比例在长期以来都小于银行存款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投资者趋于保守的投资偏好。但是,近期以来,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比例在高速上涨,也可以看出中国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在逐渐改变。
㈣ 美国资产占全世界资产的比例是多少
无法确切统计。
如果一定要知道,你要查美国的GNP做大概估计。
或者美国GDP+对外投资额。
当然最准确的是美国公司总价值,美国境内住房,商铺等资产的总价值加上美国个人的对外投资,比如股票,海外住房等等,可以无限细分。
资产的定义,过去产生的能够在将来带来钱的东西。太广义的说,历史这东西都算资产,文化资产么,历史学家写本书卖钱就是过去产生的东西在将来带来钱了。
㈤ 美国国有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是多少中国呢胡扯的走人!
美国的国有资产与美国的总资产比是很小的,美国国会就那么100几个亿的,不过美国国家的国债是很多的,中国日本都是大买家,占了很大的比例,本身的美国国有资产是很小的,一个苹果公司就1000多个亿,这只是一个公司啊,美国还有硅谷呢,那都是私人企业,所以美国的总资产就没法说,我估计了一下 国 总 比例大概在1:100左右(美国的军工都是私企,和中国截然不同),中国的比例就很大了,而且说实话很多大企业背后都是有国家背景的,军工就更不用说了,垄断,中国的国有企业垄断了很多,石油啊能源啊军工啊等等等等,总之国有和总资产的比例大概在1:5左右,这些数据也不准确都是我们这些股票分析师常在一起聊天的分析,供你参考吧,呵呵
㈥ 股票真正的本质
股票市值并不等于现金,这就是股票的本质,那就是一张赋予了一个价格的凭证而已,那只是一个数字,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钱。真实的钱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增加。
也可以说,这就是资本市场泡沫的本质,如果把这些虚拟的游戏当成了真实的资本,那跟在做梦也没什么区别。
就像是棉花糖,一小勺的白砂糖,经过加热,机器的搅动,就变成一个体积大了百倍千倍的棉花糖,实际上不管棉花糖膨胀到多大的体积,他里面的实质就是那一点白砂糖而已。
股票市值就是棉花糖,市场里面的资金就是白砂糖,棉花糖可大可小,并没有稳定的形态,只要大家都不套现,并且还一直在买进去,市值就可以不断膨胀下去,这时候看起来大家就都挣了钱,但其实只是挣了一些数字而已,都是纸面财富,是虚幻的,只有卖出去后不再买入的钱才是真实的钱。
如果大家一直在卖出,股票市值就会一直在减少,就像棉花糖一直在被压缩一样,最终也可以被压缩到只有一勺白砂糖那么小的面积,接近于无限缩小了。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牛市里面,所有人都赚了钱,那谁亏了?
反之,熊市里面所有人都亏了钱,那钱被谁赚走了?
从宏观视角看问题,确实是所有人都赚了钱,没有人亏钱,因为股市的棉花糖膨胀了,记在大家账上的数字大了,但是社会上总的钱并没有增加。
同理,下跌的时候,股票的棉花糖被压缩了,记在大家账上的数字小了,但社会上总的钱并没有减少。
也并不只有股票市场是这样子,房地产市场,任何具备金融属性的交易市场都是同样的道理,市值并不等于真实存在的金钱的数量
㈦ 美国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各占多大的比例
从国外市场来看,证券市场的潮流应该是机构占主导。美国、英国等是保险资金、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定持有股市绝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则是法人机构相互持股,也是机构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增无减。美国机构投资者占美国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养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险公司由3.3%上升到7.3%。
㈧ 美国财富的60%是在股市里吗
股市影响经济的第一个机制是财富效应,这种效应尤其体现在居民部门。
以美国为例,截至2014年底,在美国居民部门的资产组合中,公司股权占到近20%的份额,养老金和共同基金合计占到42%左右,后两者的资产组合中又有超过30%到50%投入到了股市,因此,美国居民部门直接和间接持有的公司股权达到全部金融资产的1/3以上。所以,股市的上涨会显着提高美国居民部门的财富水平,进而刺激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又占到美国GDP的70%。
股市影响经济的第二个机制是通过影响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融资和投资:股市上涨会刺激公司的股权融资,从而推动公司投资乃至经济增长。
以美国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迄今,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非金融企业发行股票的净融资额基本保持在负值的状态:其一,退市企业数量多于上市企业数量;其二,公司持续不断地回购股票。事实上,美国股市已经不是美国非金融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而是越来越“外国化”和“金融化”:按市值计算,美国本土的非金融企业市值占全部市值的比重从上世纪的80%下降到目前的60%,而金融企业市值和外国企业市值的比重分别占到20%左右。
股市影响经济的第三个机制是杠杆效应。股市上涨对公司股权的影响有限,不过,公司股权价值的提高会降低公司杠杆,推动公司债务融资。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上市公司只有4千多家,上市公司数量只占全部企业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企业的债务融资和投资行为都与股市没有直接关系。不过,从美国的经济实践看,居民部门的财富效应肯定离不开杠杆效应。
股市影响经济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机制就是通过企业上市、退市的优胜劣汰,推动技术创新。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9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信息技术革命,股票市场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㈨ 美国人买股票比例是多少
出校门每次想重新拿出你们开车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