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菲特加码黄金股,索罗斯大举扫货,桥水加仓中国资产。怎么看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更是在7月份就公开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限制”越来越多,美央行印制越来越多的货币,现金和债券的可投资价值大跌,建议投资者尽早布局股票和黄金。
从巴菲特、索罗斯和桥水基金加码黄金股、中国资产,大举投资股票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出,市场顶尖投资者多数判断未来市场上现金、债券等资产将大幅贬值,因此将大量债券类资产抛售转换为股票资产。
未来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将更加丰富,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有望不断提升,各路国际投资者坚定加仓中美两国核心权益资产和黄金的大趋势短期不会改变。
⑵ 巴菲特抄底“被套”带来的反思
追随者的必修课:巴菲特抄底“被套”带来的反思
偶像巴菲特的运气其实真的太好了,除了他自身的超人素养之外,他遇人贤淑(除了老婆)、投资走运(赶上了超长牛市)。无论如何,巴老都是不可磨灭的基本面投资者标杆。
以下zz from 21cbh.
-----------------------------------------
没有人会怀疑巴菲特过往投资的成功,除了暂时还没有发生奇迹的这一次投资。
伴随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三季度净利润下跌77%,原本被顶礼膜拜的“股神”开始遭遇了众多的质疑。在质疑者看来,巴菲特的抄底行为,在美股乃至全球股市均单边下跌的趋势下,显得如此的“不合时宜”
质疑者声称,巴菲特抄底后已经惨遭“腰斩”,其理由是股神在股灾中主要的两笔投资:高盛股价已跌至55.18美元,相比巴菲特注资时的115美元股价,暴跌了近55%;通用电气股价已跌至14.45美元,创下11年新低,相比巴菲特注资时的22.25美元也损失了超过35%。而在高盛和通用电气,巴菲特所持有的是优先股。
巴菲特的“交割单”
那么细究巴菲特在二级市场抄底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收益情况?
暂不提上述较为争议的两笔投资,如果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公司发布的三季度报告所公布的全部为增持或新买进的股票而言,按照12月4日的美国收盘价计算,以“腰斩”来形容,恐怕也并不太过分。
康辉能源(ConocoPhillips),一家在全世界49个国家拥有办事机构的国际能源公司,三季度,伯克希尔公司增持了其40.66%,约2427万股的股份,占伯克希尔公司三季度组合的2.54%。以ConocoPhillips (COP)三季度72.74美元-90.46美元的区间价计算,则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约在80.2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ConocoPhillips收盘价报49.76美元,较平均增持成本价下跌了38%。
美国合众银行(U.S.Bancorp),全美排名前五的大型银行,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6.27%,约430万股,占其三季度组合的0.22%。以U.S.Bancorp(USB)三季度25.43美元-37.53美元的区间价计算,则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约在3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U.S.Bancorp收盘价报27.91美元,较平均增持成本价下跌了10%。
NRG能源企业(NRG Energy Inc),得克萨斯州第二大电力生产商,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54.41%,约176万股,占其三季度组合的0.06%。以三季度,NRG Energy Inc.(NRG)26.41美元-46.97美元的区间价计算,则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约在35.5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NRG能源企业收盘价报23美元,较平均增持成本价下跌了35%。
伊顿公司(EatonCor.),一家燃油液压系统的美国制造商,三季度巴菲特买入其290万股,占其三季度组合的0.23%。以三季度(NRG)57.41美元-81.71美元的区间价计算,则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约在7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伊顿公司收盘价报43.46美元,较平均增持成本价下跌了39%。
从上面的投资成绩单看出,以三季度巴菲特在美国市场的抄底的股票来计算,他可谓是深度套牢,总亏损额约在8亿美金左右。但在唯一一笔与中国有关的投资——比亚迪上面,却是账面收益颇丰。
9月2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与中国最大的充电电池制造商比亚迪电子公司达成协议,以2.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9.9%的股份,约合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其2.25亿股。截至12月4日,比亚迪每股报11.72港元,较巴菲特买入价已经上涨了 46.5%,账面盈利1亿美金。
今时不同往日?
显而易见的是,在巴菲特频频出手之后,至少在美国市场上,并没有成为引领投资者风向标。
美国投资策略有限公司投资部、上海鑫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迈克吴认为,由巴菲特鼓吹的“抄底风”没有使得标的股票从所谓的底部摆脱出来,反而是进一步创下新低,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量持有这些标的股票的机构们基本上没有认同巴菲特的价值理念,反而是作出了卖出的选择。
对此,有“中国版巴菲特”之称的同威资产管理公司的李驰不以为然。
“全世界永远都与巴菲特不一样,去年卖中石油时的一切情形尚历历在目,熊市让人们迅速知道了要真正拿自己的真金白银重仓去实践‘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何其不易!”
而从“股神”投资的历史来看,公众对其被套乃至长期套牢的评论是其一直无法回避的话题。
1973年审慎评估过才出手的华盛顿邮报也不乐观,买入后不久便跌二成左右;1987年买入所罗门兄弟公司优先股,而买入两年后几乎因公司丑闻而全部亏光;1988年股灾后买入的可口可乐,在买入之后不久就下滑了30%;即便是为中国投资者津津乐道的中国石油H股,其初期的账面亏损也达3年之久。
可也正是上述几只被“套牢”的股票,在数年后带给了巴菲特的丰厚回报,为其投资经历增添了传奇色彩。
问题在于,历史的经验能否在今日照搬?
细数巴菲特历经的两次危机,“1987年股灾”,从现在看来更多是一次偶然事件,当时的美国实体经济根本就没有出现危机。事实上,美国股指在1988年就已经恢复到股灾以前水平,并开始了90年代的一段黄金岁月。
2000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但在格林斯潘的持续降息的调控下,美国实体经济反而是迎来了繁荣(即使现在对持续降息政策已经有所质疑),“但此次的金融危机已经是渗透到实体经济,并将持续影响美国的消费体系,而恢复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而当遭遇真正意义上的、类似1929年的经济衰退时,即使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那次股市持续低迷中,也遭遇了几乎破产的危机。”
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则并不愿意将如今的金融危机与1929类比。
他说:“1929 年没有凯恩斯主义,当时危机是建立在市场万能的理论上,过分相信市场的自我修复功能。但现在形势已经不同了,发达国家政府平抑经济波动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现在去评论巴菲特看对看错为时过早,因为股市从历史的角度看永远都是上升的。”
追随者的反思
慢即快,少即多。
打开李驰的博客,跃然纸上的除了其一贯的投资相对论的论调,还有巴菲特的新书《滚雪球》的特大封面。
对于巴菲特价值投资,李驰没有掩饰其作为信徒的虔诚。在11月27日,李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记者所提出的针对巴菲特一系列的质疑不以为然。
在李驰看来,巴菲特的投资不存在“抄底”的概念。“如果符合安全边际和自己的价值评断标准,如果可以用4毛钱买1块钱的东西,为什么不投资?”
早在8月初,上证综指接近2700点左右时,李驰就开始大举建仓A股,尤其对金融股青睐有加。
“它们业绩透明,穿着得太暴露了。”
“我们所建仓的公司,永远的都是蓝筹,永远的都是最优秀的公司。因为只有这样,即使是被套,也还是安全的。”当时的李驰,回答记者时仍是表现得意气风发。
但在12月2日,李驰的博文更像是对其一直所坚持的理念的反思:“等待是价值投资的精髓,但如何等待何时出手真需要终身学习!”
“今天回头看,在去年下半年绝对贵的市场买相对便宜的资产一样形成巨大潜在风险。飞逝的时间是让一切风险释放的催化剂。绝对高的安全边际,是一切投资的绝对生命线。现在这一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一份资产究竟多少价格算是便宜?”
在博文中,李驰对于前期暴跌的海通证券感慨良多。“ 热闹的市场大大打折卖的东西有人抢,海通增发,钱少还买不到,但事后证明它们一点也不便宜;冷清的市场,优质资产在市场已经打折卖了,但更多的人依然在等更便宜更安全时再出手。而且市场冷清时出手被套几乎是没有人幸免。”
而在博文结尾,李驰更是少见的透露出其在当前熊市中的谨慎。“不断犯错,也似乎已经成为市场与我们自己的常态。但在市场上永远不要犯致命的错误,留得青山在,一定有柴烧。”
在另一私募名家李振宁眼中,巴菲特的操作模式则不是其他人能够模拟的。“从他的资本来源上说多为自由资金,伯克希尔本身是上市的投资公司,不存在其他机构时刻要面对的赎回问题,所以再长时间的等待都并非完全不可接受的。”
而对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李振宁表示,“巴菲特的神话诞生在一个属于美国的世纪,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这个时代也许正在发生变化。我同意索罗斯的判断,二战后60年的全球牛市已经结束。而随着企业生命周期在缩短,股市波动也将加大,投资者也将面对新的问题与困难。”
⑶ 最近银行股走势如何,想考虑投资银行股。投资银行股有没有什么注意事项啊
金融危机总是伴随着银行业的大危机,在欧美各发达国家都是如此。我国虽然政府对银行支持很强,但是在经济危机的阴霾下,我国银行业也难免被人看衰唱空的悲剧命运。银行股市盈率仅为个位数,银行股一跌再跌。到底银行股有没有投资价值,如何选择银行股,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下巴菲特选银行股的4个原则。 危机,也谓危中有机。最近4年巴菲特增持富国银行24亿美元、买入美国银行50亿美元优先股。巴菲特正是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才得以低价买入最好的银行股。巴菲特在2012年致股东的信中说:“美国银行业正在起死回生。” 重温1990年度巴菲特对他的第一大银行重仓股富国银行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巴菲特选择银行股的四个标准:业绩一流、管理一流、规模较大、股价便宜。 巴菲特说:“过去的净资产收益率为20%,总资产收益率为1.25%。”请注意,巴菲特除了净资产收益率以外,还使用总资产收益率评估银行业绩。 巴菲特重视银行管理,因为管理对银行业绩影响很大:“银行业并非我们偏爱的行业。如果资产是股东权益的20倍——这是银行业的普遍资产权益比率(资本充足率的倒数)。那么,只是涉及一小部分资产的错误就能够毁灭很大部分的股东权益。因此,在许多大型银行中,错误不是例外,而是已经成为惯例。大多数错误源自于一种管理上的失败,这就是去年年报中我们讨论过的”机构盲从症“:管理层盲目模仿同行行为。” 由于资产与权益比率为20:1的财务杠杆,同时放大管理上的优势和劣势的影响,巴菲特对以“便宜的”的价格买进一家管理糟糕的银行的股票毫无兴趣。相反,他惟一的兴趣是以合理的价格买进管理良好的银行。 巴菲特1990年投资的富国银行是一家规模很大的银行,当时资产规模高达560亿美元。2011年巴菲特投资组合中四大银行资产规模在美国排名分别是,美国银行第1,富国银行第4,美国运通第19,合众银行第10,都是规模很大的银行。巴菲特之所以只投资大银行,是因为银行业规模优势很重要,而且规模越大的银行股很难被收购,股价往往更加便宜。巴菲特说:“我们买进资产规模560亿美元的富国银行的股票,占其股权比例为10%,大致相当于100%整体收购一家具有相同的财务指标,而资产规模只有50亿美元的小银行。我们买入富国银行10%的股价花费2.9亿美元,但是如果整体收购这样一家小银行,我们就必须支付2倍的价格。” 巴菲特1990年买入富国银行时市盈率不到5倍:“1990年我们能够大规模买入富国银行,得益于当时一片混乱的银行股市场行情 。这种混乱的市场行情是理所应当的:一个月接着一个月,一些过去一直很受尊敬的银行被公开曝光做出愚蠢的贷款决策。随着巨大贷款损失被揭露出来,投资者情理之中自然会这样推论:没有一家银行披露的财务数据值得信赖。在投资者纷纷抛售逃离银行股的风潮中,我们才得以投资2.9亿美元买入富国银行10%的股份,买入的股价低于税后利润的5倍,低于税前利润的3倍。” (文章来源: www.cfcyb.com )
⑷ 巴菲特巴菲特历史上持有过哪些股票
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将一千万股左右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股捐赠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计划,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捐款。
(4)美国合众银行的股票趋势扩展阅读
巴菲特清仓IBM索罗斯增持金融股
13F数据显示,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一季度在美股市场上的持仓规模达到1889亿美元,市值仅比前一个季度减少了22.2亿美元。经历了美股2月份的大幅波动,巴菲特不为所动,只是稍许减仓。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IBM股票七年后,巴菲特选择了彻底放手,上季度还持有的200万股IBM股票已一股不剩。分析人士认为,巴菲特投资IBM的时机并不好,这一笔投资并不能说是成功的“巴菲特式”投资。
⑸ 合众科技
1、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智慧交通及泛半导体业务。智慧交通领域的主要产品为全自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列车智能化、综合智能运维、智慧工务、时空大数据平台等。泛半导体领域以半导体单晶硅材料为核心,产品涵盖单晶硅锭、3-8英寸研磨片和抛光片等,并通过自主发展、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对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通用或专用集成电路、传感器等核心技术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促成了“一个核心,多个亮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2、合众科技运营能力有所加强,主营业务利润贡献大幅提升,成长能力有所加强,营利增速步入上升通道,偿债能力有所加强,流动负债的及时偿还可以保证,运营能力维持稳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需加快, 现金流能力有所削弱,现金运营指数低,出现收益质量下降。
3、合众科技股票股吧数据显示,合众科技股票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中期趋势:有加速上涨趋势。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8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1.35亿股,占流通A股25.75%近期的平均成本为8.65元,股价在成本上方运行。多头行情中,并且有加速上涨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着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拓展资料
1、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制企业,证券简称“众合科技”,证券代码000925。众合科技源于浙江大学,是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核心成员企业。
2、在轨道交通领域,公司为中国领先的,以自主信号系统为核心的全球轨道交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节能环保领域,公司为国内着名的,具有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运营商。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公司为中国主要的单晶硅材料制造商。
⑹ 稳定型的银行股有什么特征,又该如何投资呢
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地位相对较高。一旦银行业发生事故,经济就会出现大问题。银行业是唯一能够吸收公共存款的机构,在盈利能力方面具有垄断优势。大多数银行股东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机构,如中央汇款、国家或地方财政。这些机构的资金怎么能随意损失呢?目前,银行业的资产规模非常大,因此资本市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促进银行股的上涨。
银行股非常值得购买,但不值得短期投资者购买。选择银行股的人通常持有一年以上。这主要是因为银行股市场大,涨跌不频繁;银行股股息高,持有期限越长,优势越大;再加上银行的经济地位和股东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股价不应波动太大。投资银行股的人每年的最低收入是股息。如果银行股价表现良好,他们也可以获得大量的股价上涨收入。
⑺ 银行股涨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正常的逻辑上来看,当市场大幅上涨的时候,银行股等大蓝筹大举拉升,很有可能就意味着大盘已经见顶;而当银行股在相对低位出现大涨时,则很有可能是见底的信号。
银行股定增,对上市银行、银行管理层和银行员工来说,无疑是利好。
首先,银行通过定增可以补充资本金,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和战略落地。
其次,定增补充的是核心一级资本,可以全面提升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缓解资本监管压力。
以华夏银行为例,2019年9月末,华夏银行的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01%、9%和11.82%,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7.5%的监管红线只有一步之遥。
2018年末,华夏银行的这三项指标分别大幅回升至9.47%、10.43%和13.19%,这都得归功于去年年底前完成的定增。
银行股定增,对股东来说,情况则较为复杂,对一部分股东可能是利好,对另一部分股东则可能是利空。
对银行的股东而言,最终的价值回报来源于银行的经营成果,即银行每年的净利润。净利润等于净资产乘以净资产收益率,定增是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主要影响银行的净资产。
通过分析定增是摊薄,还是增厚每股净资产,以及对不同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可以判断定增对某一特定股东来说,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
(7)美国合众银行的股票趋势扩展阅读:
商业银行发行股票有两种情况:
一为银行创立之初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金;
二为发展扩大银行发行增资股票,或者为保持适度的清偿能力发行的股票。世界上一些着名银行,如英国的英格兰银行、美国的合众银行等都是通过股份集资创办起来的。
投资者之所以愿意购买商业银行的股票,原因在于它有比较稳定的股息收入和股票市场价值的增值。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很少发行增资股票,因为这会削减股东的权益。
⑻ 巴菲特会高抛低吸吗
5月14日,SEC文件显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在5月11日-12日出售了近50万股美国合众银行的股票,平均抛售价格为33.04美元。减持后,伯克希尔仍持有美国合众银行1.5亿余股,但持股比例已降至10%以下,意味着接下来的交易无需公开披露
⑼ 银行股大涨意味着什么
银行股大涨的原因和意义:
1、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处于全球第二,经济质量也在不断上升,但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A股市值占GDP的比重不足70%,发达国家则达到130%以上。
因此,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实现经济复苏,要助力实体经济扶持创新科技企业,需要资本市场走出“健康牛”,况且创业板指数已经创四年多新高了,在这种情况下,上证综指需要带一带节奏,而目前启动银行股冲关会比较容易,毕竟银行股的权重非常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2、银行股的估值低廉,容易成为新增资金关注的重点。目前A股的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大部分银行股破净。按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银行股的增长与货币投放的增长有比较密切的关系,5月M2(广义货币)增速已经达到11.1%了,银行股再不济也能达到货币增速的一半,也就是5%,优质中小银行的增速也许会更高。
3、金融安全的需要。金融大开放以后,国际金融巨头进入,一个比较快捷的方式就是收购,现在已经不限制持股比例了,如果银行股过于便宜,则对外资是天大的好事,一定要提高它们并购的成本。
4、在银行理财资金有20万亿元以上。这部分资金如果进入资本市场,银行可以从中拓展新业务,增加收入。
(9)美国合众银行的股票趋势扩展阅读:
商业银行发行股票有两种情况,一为银行创立之初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金;二为发展扩大银行发行增资股票,或者为保持适度的清偿能力发行的股票。
世界上一些着名银行,如英国的英格兰银行、美国的合众银行等都是通过股份集资创办起来的。
投资者之所以愿意购买商业银行的股票,原因在于它有比较稳定的股息收入和股票市场价值的增值。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很少发行增资股票,因为这会削减股东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