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效率管理——杜邦分析法
继续学习贾宁老师的财务思维课,帮自己建立一套财务思维。
本次的内容是企业对内找钱,也就是如何通过管理来降本增效。
房地产在大规模战略转型,买期房得等好几年才能拿钥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地产生意越来越像快消行业了。
更有地产商推出了一个“345”模式,买地之后3个月就能开盘销售,4个月现金回笼,5个月再利用。
这不是个案,大量地产企业都加入了高周转的大军。房地产行业发生了什么?解析一下地产企业商业模式转型背后的财务逻辑。说到底,转型的原因是为了多赚钱。
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给股东带来的回报率。
比如说给某个项目投了100万,项目用这个100万赚了20万,所以这个项目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20%。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话,那就选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是他决定买哪只股票最重要的指标。
巴菲特在1988年花了13亿美元买可口可乐的股票。他分析了可口可乐公司前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变化趋势。1978——1982年可口可乐的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20%左右。按照巴菲特的选股理论,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20%而且能稳定增长的企业才能进入他的投资范畴,巴菲特在这只股票上10年赚了120亿美元。
地产企业很多是上市公司,而净资产收益率对上市公司融资有直接影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发行股票是有明确的净资产收益率要求的。只有之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达到10%以上的上市公司,才有资格申请配股。
净资产收益率决定了企业自我可持续增长能力。
所谓自我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公司在不发行新股,不改变经营政策的情况下,公司可能实现的最大增长率。
自我可持续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留存收益率
当公司收益率高,企业就越能自己供足,维持自我增长,而不依赖外部资金,大家对这家企业未来的发展就越有信心 。
企业可以把净资产收益率拆解成三部分。从下面这张图上,你就可以看到具体的分解步骤。
净资产收益率被分成三个元素: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三个部分是相乘的关系,也就说其中任何一部分的提升,都能带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整体提升。
销售利润率代表的是企业卖的产品是否赚钱,利润高不高。要提高利润率,可以提高销售价格。
权益乘数和负债率有关。资产负债率越高,权益乘数越大,净资产收益率就越高。
房地产公司特别擅长用客户的钱来赚钱,所以负债率比其他行业的企业都高,没什么空间继续增加负债了。另外,现在政策导向是“去杠杆”,地产企业也需要控制负债风险,所以这个提升收益率的路径似乎也不可能。
资产周转率的核心是一个字——“快”。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资产运用效率越高,每块钱的资产,能带来更多收入。
这就是房地产企业这两年突然转型,开始推行高周转模式背后的财务逻辑。
当外部销售不能增加时,提升周转速度是内部提升收益,也就是在企业内部找钱的一个重要方法。
财务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析框架,叫“杜邦分析法”。
这个分析法是1912年,杜邦公司当时一名年轻的销售人员法兰克·唐纳德森·布朗提出的。
当时,现代会计学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虽然管理层意识到了净资产收益率的重要性,面对一个单一数字,好像无从下手。
杜邦分析的贡献,在于一个重要的财务思维,叫“分治策略”。
它会把一个复杂的,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大问题,拆分成了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就可以判断出企业在哪个方面能够获得提升。
分治策略的应用非常广,比如在计算机科学中,分治策略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算法。
如何看净资产收益率的:
第一,资产收益率是决定上市公司能否增发的重要指标,也决定企业自我可持续增长能力。
第二,杜邦分析法体现了“分治策略”这个重要的财务思维方式。把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大问题,拆分成了若干个小问题。任何一方面问题的解决,都能够带动整体提升。
不断的提升可持续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自己面对的各种问题,才能破竹而出,迎来好运,走上人生之巅。
2. 巴菲特选股三个标准
巴菲特的选股标准是以企业基本面为主要进行选股,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企业发展情况、财务报表、市场占有率等等。
巴菲特买股票最重要的就看三个指标,当然这里肯定不是MACD和KDJ什么的,人家看的是财务报告。毛利率、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些指标其实一点都不难找,一般行情软件的F10里面全都有,只是一般人不怎么看罢了。
巴菲特在关注企业财务报表时,会重点关注企业的毛利率、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ROE)。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毛利率能看出企业的赚钱能力,企业的毛利率越高越好。因此,巴菲特觉得一家好的企业毛利率会在40%以上。并且,巴菲特选股会关注净利率企业要高于5%以上。
3. 巴菲特为什么那么看中净资产回报率这个指标
巴菲特在很多场合说过,“我选择的公司都是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的企业。”这里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先得有净资产,才能有净资产收益率。也就是先得有钱,老爷子筛选企业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才有意义。
什么是净资产收益率呢?通俗地讲,就是公司投入的净资产能够带来多少回报。它的英文简称是ROE,计算公式是ROE=净利润/净资产。比如投入1元,赚了0.2元,那么它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0.2/1=20%。
当ROE大于常数C时,经济商誉为正值,那企业就有未被记录在财务报表上的隐藏资产;ROE小于无风险收益率C时,企业就有一部分净资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连资产本身能产生的收益都达不到,巴菲特当然不会选这样的公司投资。
4. 20 | 效率管理:杜邦分析法
前面几讲,我们讨论的都是企业外部融资涉及的重要问题。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要讲的是企业对内找钱,也就是如何通过管理 来降本增效。
最近如果你看财经新闻,会发现房地产企业频频上热搜。什么原因?房地产企业纷纷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转型,买期房得等好几年才能拿钥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地产生意越来越像快消行业了。
你一定听说了,最近某地产商推出了一个“345”模式,买地之后3个月就能开盘销售,4个月现金回笼,5个月再利用。这家地产商还配了一套严苛的奖惩制度,如果开盘工期小于3个月,奖励20万元,若大于7个月,项目总直接撤职。事实上这不是个案,大量地产企业都加入了高周转的大军。房地产行业发生了什么?这一讲,我们就来解释一下地产企业商业模式转型背后的财务逻辑。
说到底,转型的原因是为了多赚钱。
在财务上,我们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给股东带来的回报率。
说你给某个项目投了100万,项目用这个100万赚了20万,所以这个项目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20%。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话,那就选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是他决定买哪只股票最重要的指标。巴菲特在1988年花了13亿美元买可口可乐的股票。这么巨额的投资,他是怎么做出决定的呢?其实很简单,他分析了可口可乐公司前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变化趋势。1978——1982年可口可乐的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20%左右。 按照巴菲特的选股理论,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20%而且能稳定增长的企业才能进入他的投资范畴。
你知道巴菲特在这只股票上赚了多少钱吗?10年赚了120亿美元。2017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9.7%。也就是说去年股东将资金投入到这些上市企业中,最终带来9.7%的回报。
你可能会问,净资产收益率高,倒是让投资人赚到钱了,可是对公司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有好处。地产企业很多是上市公司,而净资产收益率对上市公司融资有直接影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发行股票是有明确的净资产收益率要求的。只有之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达到10%以上的上市公司,才有资格申请配股。你可能还会问,刚才说的都是对上市公司的好处,但是高周转的地产公司也有很多没有上市,为什么他们也这么关心净资产收益率呢?
自我可持续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留存收益率
留存收益率代表的是公司利润中有多少留在了公司,用于再发展,而不是以分红的形式还给股东。比如之前你投资那个项目,如果20万收益中,其中有15万都准备留在公司用于再发展,那么留存收益率是75%。自我可持续增长率20%*75%=15%。
所以当公司收益率高,企业就越能自己供足,维持自我增长,而不依赖外部资金,大家对这家企业未来的发展就越有信心 。所以现在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公司这么重视这个指标了。
那么企业怎么样做,才能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呢?我们可以把净资产收益率拆解成三部分。从下面这张图上,你就可以看到具体的分解步骤。
你不用管公式的拆解过程,你只要记住拆解后, 净资产收益率被分成三个元素: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三个部分是相乘的关系,也就说其中任何一部分的提升,都能带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整体提升。
咱们说说这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什么。
(1)销售利润率代表的是企业卖的产品是否赚钱,利润高不高。要提高利润率,可以提高销售价格 。我们想一想,这个方法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可行吗?现在房价已经很高了,再提高售价能买得起房子的人就更少了,对销售额肯定有负面影响。再加上地产行业的调控,行业平均利润率的总体下滑趋势非常明显,所以这不是一个可能的路径。
(2)我们再来说说 权益乘数。从上面这张图可看到,权益乘数和负债率有关。资产负债率越高,权益乘数越大,净资产收益率就越高。 你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OPM模式吗?房地产公司特别擅长用客户的钱来赚钱,所以负债率比其他行业的企业都高,没什么空间继续增加负债了。另外,现在政策导向是“去杠杆”,地产企业也需要控制负债风险,所以这个提升收益率的路径似乎也不可能。
三个指标,两个都没法提升,那就只剩下最后一个资产周转率了。资产周转率的核心是什么?一个字——“快”。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资产运用效率越高,每块钱的资产,能带来更多收入。这就是房地产企业这两年突然转型,开始推行高周转模式背后的财务逻辑。
当外部销售不能增加时,提升周转速度是内部提升收益,也就是在企业内部找钱的一个重要方法。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财务引导企业经营决策的例子。高周转模式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其他行业中也有很多企业在用这种模式提升收益率,比如服装行业的Zara。
你可能会说,高周转听起来是很好的策略啊。但是你想想,这个模式有什么风险和弊端吗?比如Zara,牺牲的是质量,抄袭被诉讼的风险。但是Zara是卖服装的,衣服质量不好对客户的影响不是致命的。但是如果地产行业采用高周转策略呢?“肯定会牺牲到质量的管控为代价,这样的房子,你还敢买吗?
这几年我写了一批医院管理案例,访谈中了解到,很多院长最看中的绩效指标之一就是病床周转率,因为医院的病床数量是固定的,只有提高周转率才能收纳更多的病人,财务绩效才能更好。但是医院如果一味追求周转率,手术后马上就要求病人必须出院,这样的医院你敢去吗?
我们刚才讲的分解净资产收益率的方法,其实是财务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析框架,叫“杜邦分析法”。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这个分析法是1912年,杜邦公司当时一名年轻的销售人员法兰克·唐纳德森·布朗提出的。
当时,现代会计学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虽然管理层意识到了净资产收益率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提高呢?面对一个单一数字,好像无从下手。杜邦分析的贡献,在于一个重要的财务思维,叫“分治策略”(Divide and Conquer)。它会把一个复杂的,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大问题,拆分成了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就可以判断出企业在哪个方面能够获得提升。
这就好像你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托福考试成绩要提高30分。但是紧盯着这个数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没法落地。财务高手会拿一张托福试卷,分成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四部分,看看哪部分最有提升的可能,这就是接下来努力的重点。 分治策略的应用非常广,比如在计算机科学中,分治策略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算法。你一定要记住。
当然,布朗小伙子也因为这个分析方法,从此平步青云,做到CEO,迎娶白富美,成为杜邦家族的女婿,走上人生巅峰。你看,学好财务能改变一生啊。
净资产收益率被分成三个元素: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三个部分是相乘的关系,也就说其中任何一部分的提升,都能带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整体提升。
沃尔玛作为全球的百货零售业巨头,它的商品利润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增大销量来提升业绩,也就是提高“资产周转率”;而辉瑞制药作为全球知名的药企,旗下拥有多款明星药品,是一家具有定价权的药企,而药品的利润率相对来说很高,所以辉瑞制药想要提升业绩,可以提前单价,这样就带来了“销售利润率”的提升;福特作为老牌汽车厂,而汽车制造是重资产的行业,而资产负债又与权益乘数息息相关,福特这类的企业需要在“权益乘数”方面投入更多关注。
5. 巴菲特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
评估方法包括以下3项内容:
1、使用最简单的长期现金流定义。
这个定义就是所有者权益,相当于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中的“公司收益+折旧等非现金支出-维护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本支出”。
2、使用最简单的贴现率--一般参照长期国债利率。
3、寻找最简单的明星企业。
明星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它们能够给股东以长期、稳定的获利回报。明星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经济商誉。
6. 巴菲特的投资特点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思想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包含五个要点,缺一不可:优质行业、优秀企业、合理价格、长期持有、适当分散。缺少其中一个要点,都有可能导致投资的最终失败。
1、优质行业。巴菲特认为首先要选择自己能理解的行业,这也是他不太喜欢投资高科技行业的理由;其次是要选择稳定性强的行业,如资本性投资需求小、负债少而稳定增长的行业。巴菲特很少投资新兴行业,在他看来新兴行业可能意味着不稳定。行业特点决定了投资回报,有些行业无论怎么努力也难以做大,有些行业一直衰退不能投资,所以行业选择是第一位的。
2、优秀企业。巴菲特指的是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对此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比如经济护城河理论、消费独占概念和消费垄断型企业理论、低成本结构的企业、能干并以股东利益为先的管理层等。他还提出了优秀企业应该在财务杆杠不太大和没有重大资产变动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
3、合理价格。有些投资者可能认为只要是优秀企业,任何价格都可以买进,这样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以合理或便宜价格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才能称得上是一笔好的投资。巴菲特最着名的论述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他常常能在金融危机一片恐慌或重大利空导致股票遭遇抛售时果断买进。
4、长期持有。巴菲特的名言是“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你就不要持有它一分钟”。或许是因为有耐心的价值投资者太少,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短期投机者,因此,长期持有被认为是巴菲特投资策略中最有效的一部分。但长期持有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投资者千万不要以为什么股票都值得长期持有。巴菲特还有一句名言:“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劣质企业的敌人。”
5、适当分散。也是适当集中,组合中股票数量保持合理。巴菲特反对过度分散,反对持有40只以上的股票,这样容易造成对每个股票都不甚了解。但他也不赞成只买一个行业或一只股票。在资产管理实践中,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适当分散,指投资组合中保持合理的股票数量,且都比较优秀,这样能够大大降低风险。
7. 巴菲特是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的
一、巴菲特对内在价值的简单定义:
巴菲特对内在价值的简单定义——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生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二、巴菲特通常对公司内在价值采用最简单的评估方法
【评估企业内在价值的方法,越简单往往越有效。这就像田间施肥一样,通过各种数学模型和电脑计算得到的化肥施用量,貌似不会比老农凭经验施肥更合理、更简单】
巴菲特在2000年财务报告中坦言,他对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法是现金流量贴现率,而且,他只评价那些业务简单/他能够理解,并且可以预测/具有持续竞争优势/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这种简单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3项内容:
1.使用最简单的长期现金流定义。
这个定义就是所有者权益,相当于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中的“公司收益+折旧等非现金支出-维护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本支出”。
2.使用最简单的贴现率——一般参照长期国债利率。
3.寻找最简单的明星企业。
明星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它们能够给股东以长期、稳定的获利回报。明星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经济商誉。
三、巴菲特的内在价值估算法
假如有一家企业可以持续获得每年20%的投资收益,那么,有两种方法来估算该企业的价值。
1、可以建立一个未来利润和现金流模型,并把预测的现金流按10%的贴现率/折现率择现成现值。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而且由于想象中的投资回报期经常被夸大,所以容易高估实际价值。
2、另外可以采用的较好的方法是,把股票当作一种债券来估值。
假设市场利率水平保持在10%附近,票面利率为10%的债券通常会按票面价值出售,票面利率为20%的债券则会以两倍于票值的价格出售。
例如,按100元发行而每年利息为20元的债券很快就会被买主把价格推高到200元,即翻一翻。回报率为20%的股票价格会稍高一些。如同债券一样,股票收益的一部分是现金(即现金股利),剩下部分留存起来。如果留存的盈利还可以保持20%的净资产收益率,它如同创造了一个以票面价格购买收益率为20%的债券的选择权:企业每留存一元钱就会在将来多创造0.2元的收益或者其价值为2元(=2倍)。
简单说,留存收益的价值是正常企业收益的2倍。通常情况下,企业留存收益的价值相当于企业增量收益与正常利率水平的比值。计算出的留存收益价值还需再进行折现以计算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净收益*可持续的资本收益率/(贴现率*贴现率)
由于我们假定长期贴现率为10%,这相当于说内在价值是收益的100倍再乘以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通常以百分比形式来表示,所以一个实用的记法是:
当证券的市盈率与净资产收益率100倍相等时的市场价值就是它的内在价值。(_对这个持否定态度,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估算靠谱些)。巴菲特说:“没有一个能计算出内在价值的公式。你得懂这个企业。”意思是:有公式可以算出公司价值的人都是蒙人的!
四、安全边际
俺们通常所说的安全边际——在其内在价值上给5~8的折让,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比它的内在价值低多少?有多少空间可以作为我们投资的屏障?这样俺们的投资就很踏实的多,象巴菲特一样稳坐钓鱼船.
8. 巴菲特选股原则有哪些
1. 心中无股:很多人是天天看股价,天天想股价,天天做差价,而我发现,巴菲特的做法则完全不同:不看股票看公司,不想价格想价值,不做投机做投资。与很多人眼里只有股价行情相比,巴菲特做的不是股票,而是像投资入股合伙做生意一样,是真正的投资:“你买的不是股票,而是公司。”
2. 安全第一:很多人是要钱不要命,为了赚钱宁愿进行巨大投资,巴菲特却强调安全第一,赚钱第二,在赔钱可能很小、赢利可能性很大时才会出手。巴菲特说:“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而安全边际往往出现在股市大跌、优秀的公司股价大跌之时。一般人喜欢追涨杀跌,巴菲特正好相反,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3. 选股如选妻:很多人选股十分轻率,频繁换股,巴菲特讽刺为股市“一夜情”,他本人却是选股如选妻:“我们寻找投资对象的态度和寻找终身伴侣的态度完全相同。”我将其总结为三点:慎重的态度,严格的标准,极少的数量。
4. 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巴菲特投资选股极少亏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只选那些自己非常熟悉、非常了解、非常有把握的优秀公司股票。他一再强调投资的第一原则是能力圈原则:“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才是至关重要的。”我将其概括为三大选股戒律:不能不选,不熟不选,不懂不选。
5. 一流业务:巴菲特说:“我们坚持寻找一流业务的公司。”而普通投资者判断公司业务是否一流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抓住最核心的关键点:品牌。一流业务的核心体现是一流的品牌,而一流的品牌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名牌、老牌、大牌。
6. 一流管理:巴菲特寻找的公司不仅要有一流业务,还要有一流管理。他告诫我们:“在收购公司和买入股票时,我们想要购买的目标公司不仅要业务优秀,而且还要有非凡出众、聪明能干、受人敬爱的管理者。”巴菲特很多时候是喜欢那个公司的管理者才购买该公司的股票的。我将巴菲特对管理者的要求归纳为德才兼备,尤其是道德方面要求很高,要诚实、真诚、忠诚,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7. 一流业绩:巴菲特说:“我只喜欢那些事实证明具有持续赢利能力的企业。”推动股价长期持续上涨的,最终只有一种力量:赢利持续增长。我研究发现,业绩推动股价上涨的过程和运载火箭推动卫星上天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就像卫星,推动它的赢利就像运载火箭,而且也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毛利,第二级是净利,第三级是未分配利润。巴菲特要求的一流业绩要符合三个标准:高毛利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未分配利润股价转化率。
8. 价值评估:巴菲特有句名言:“你付出的是价格,而你得到的是价值。”价值投资的关键就是你得到的价值是否远远大于你付出的价格。而价值投资最大的困难是,价格很清楚,但价值却很不清楚,只能自己进行大概的评估。主要的价值评估方法一般基于三个方面:资产价值、赢利能力、现金流量。巴菲特认为,根据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价值评估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9. 集中投资:非常流行的投资方法是分散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要买很多股票,每只股票都只买一点儿,这样看上去似乎更稳健,赚钱会更多。而巴菲特却反对分散投资,主张集中投资:“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投资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这个篮子。”“我们的投资仅集中在少数几家杰出的公司身上,我们是集中投资者。”我认为巴菲特的集中投资原则类似于集中兵力的军事原则,通俗地说就是大赌大赢,但这需要三个条件:大赢需要大智,大赌需要大勇,大成需要大忍。
10. 长期投资:巴菲特开玩笑说自己用屁股赚的钱比用脑袋赚的更多,其实就是因为他比别人都更能拿得住:“我最喜欢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是:永远。”长期持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总结巴菲特之所以能够长期持有一只股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秘诀是三心:决心,死了都不卖;信心,不卖更赚钱;恒心,涨跌都不卖。但需要说明的是,巴菲特长期持有且一直不卖的只是极少数股票,很多股票巴菲特也会在持有几年后及时卖出。
9. 巴菲特选股最重要的三个标准
毛利率、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巴菲特还给这三个指标,设定了标准,也就是毛利率要高于40%,净利率要高于5%,净资产收益率要高于15%,这三个指标都达标的结果就是这家公司,很赚钱、产品很好销售,而且销售成本也不高,投下去的钱利用效率也很高。
巴菲特觉得,好的公司怎么毛利率也得超过40%,当然越高越好。比如A股上有家公司,毛利率竟然达到92%,这就是贵州茅台,一瓶1000块钱的茅台酒,他能赚920元,所有有人不客气的说,随便换什么人过去当老板,茅台一样很赚钱。
(9)巴菲特投资股票净资产收益率要求扩展阅读
巴菲特直言:中国很有多机会,我想除了中国,你可能不会有再到别的国家找到投资的想法。中国市场是年轻而庞大的市场,市场的年龄和有效率的成长是成正比的。巴菲特更是透露其搭档查理·芒格已经在中国找到了一些可以猎取的猎物,且芒格已经有很多中国的股票。芒格还称,很多美国投资人错过了中国的机会,他们应该把他们的观点再移向中国。
一般来讲,股票投资的长期报酬率在10%,如果某公司ROE长期低于10%,那么大多数这种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不合格的,当然具体分析时可能会出现有的公司因行业处于低谷或增发等原因造成ROE降低,这种公司不一定不值得关注。只是在一般情况下,ROE长期低于10%的公司小散们还是应当尽量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