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创板迎来AI芯片龙头股“拓荒者”寒武纪抢跑千亿蓝海市场
7月20日,AI芯片明星企业寒武纪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64.39元/股。至此,创立4年、68天过会的“AI芯片独角兽”与投资者们在二级市场初次会面,A股市场迎来了AI芯片龙头股。
寒武纪早已声名在外:处在人工智能这一“风口”,却甚少在公众面前主动展示自己,被视作低调的“实干家”,但由于产品过硬,行业地位颇高,谈及AI芯片必然要提及寒武纪,正如其名字是地质纪元上的开创意味,寒武纪是国内AI芯片的拓荒者。
于资本市场而言,寒武纪上市意味着科创板注册制对于“优秀企业”的评判标准走向多元化,意味着创新物种开始在国内资本市场生根发芽。于寒武纪而言,上市不是目的,而是走向公众的手段,有益于远大目标的实现,从而吸引更多人才的加盟——毫无疑问,创新型企业走向星辰大海最重要的资本之一就是人才。
“我们有远大的志向,但长跑才刚刚开始。”三年营收50倍增长,手握40亿元现金,处于“新基建”机会窗口,正如其创始人陈天石所言,寒武纪站在远大征程的起点,而未来是一片蓝海。
投资者等来科创板AI芯片龙头股
2016年3月,陈天石创办寒武纪,2020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寒武纪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四年时间,硬 科技 明星企业通过注册制走向公众投资者。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寒武纪底蕴深厚,技术与产品性能高居全球领先水平。券商研报介绍,寒武纪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公司凭借领先的核心技术,较早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产品化,专门设计的通用型智能芯片架构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寒武纪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其营业收入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和4.44亿元,2018年度和2019年度较前年增幅分别为1392.05%及279.35%,将2019年的营收与2017年作对比,寒武纪在3年间实现了55.6倍的营收增长。
招股书显示,寒武纪此次公开发行4010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10.02%,规模并不大。寒武纪募资了25.8亿元,主要来自保荐机构跟投子公司和其他战略投资者,后者包括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和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均为与寒武纪具有战略合作关系或长期合作愿景的大型企业及其下属企业。
相较于中芯国际等 历史 较长的芯片企业,寒武纪的成功上市开创了硬 科技 独角兽企业在注册制下成功上市的先河,搅动了一池春水。
长期以来,A股市场有着严格且固定的审核标准,这使得一些独具创新型的 科技 企业无法登陆A股市场,转求纳斯达克等更加“宽容”的市场环境。而一些A股上市公司,尽管上市时盈利能力达标,但不乏上市后业绩“变脸”,且后续发展乏力的例证,这并非投资者愿意看到的场景。
璞玉并不以当下的盈利能力作为唯一标准,如何留住可能伟大的企业?设立科创板实行注册制成为众望所归的转折点。寒武纪虽然尚未盈利,但其主要产品性能在与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ARM、英伟达、英特尔以及华为海思的对比中不分上下,部分指标甚至领先对手,展示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长跑型选手“放长线钓大鱼”
寒武纪本次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云端推理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统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自成立以来,寒武纪快速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输出,先后推出了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系列芯片、基于思元100和思元270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以及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
2017年寒武纪将1A处理器IP授权华为海思使用,搭载在华为Mate10手机上,是全球首款AI手机芯片。思元系列产品也已应用于浪潮、联想等多家服务器厂商的产品中,思元270芯片获得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 科技 成果奖。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纪已获授权的境内外专利有65项,PCT专利申请120项。
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初创企业中,寒武纪是少数已实现产品成功流片且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这亦是其大手笔投入研发的成果。招股书显示,寒武纪2017至2019年研发支出分别为0.3亿元、2.4亿元、5.43亿元,研发投入营收占比连续3年超过了100%,处于行业的较高水平。目前,寒武纪共有研发人员680名,占总员工的79.25%,硕士及以上的人员占比超过60%。
对于芯片企业而言,如寒武纪一般巨额的研发投入并不罕见——不论是设计还是流片,芯片企业都需要大量资金,“烧钱”是芯片企业的共同属性。按照普遍的流程,芯片研发不仅耗资巨大,耗时也较长,研究成品还需“Design in”,得到客户的响应与支持,磨合后方可进入大规模出货的营收创造阶段。
硬 科技 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这首先体现在回收研发成本的周期上,不过更需要看到得是,芯片企业一旦研发成功,护城河便是难以轻易被超越的,因此回报也将如研发投入一样,是巨量且长期的。
研发投入换取的“效率”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陈天石曾表示:“芯片这个赛道,比的就是出产品的速度,以及产品好不好用。”寒武纪进入赛道比较早,幸运地占了先机,产品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在研发效率上已经经过市场的验证,成立四年,寒武纪每年都会推出和迭代新产品,相较于其他国外芯片设计公司与A股上市芯片设计公司以平均约每1-3年的迭代周期,寒武纪的研发能力表现突出。而相较于科创板企业的平均毛利率53.49%,寒武纪的综合毛利率也高过平均值。
不过,通往伟大芯片公司的赛程很长,更加需要长跑型选手,投资者也需要建立“放长线钓大鱼”的投资心态。寒武纪在招股书中坦言亏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是芯片企业的正常生长进程,尤其AI芯片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引擎,也是技术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了在以后“钓到更大的鱼”,寒武纪必须持续研发、快速迭代,而耐心的投资者将享受到最大的利益。
AI芯片领跑者“横着长”的生态路径
当部分初创企业靠着一颗芯片艰难维生时,寒武纪已经做出了一把芯片,这是“领跑者”的优势积累。
寒武纪的业务大致分为四部分:智能计算集群、AI推理芯片、IP授权、AI训练芯片。其中前三部分业务在2019年分别产生2.96亿元、7888万元和6877万元收入,毛利率分别为58.23%、78.23%、99.77%。第四部分业务AI训练芯片是技术的制高点,产品于2020年推出,预计2021年产生收入。
与华为的合作是寒武纪声名鹊起的因素之一,这证实了寒武纪的产品可靠性,而华为选择自研道路,也同时证明了AI芯片这一赛道的重要性。
研报显示,2020年仅智能手机、AR/ VR、无人机等在内的消费电子市场AI智能芯片需求量预计就达到26.11亿美元,而智能驾驶有望带来更广阔的市场需求。IDC预测,云端推理和训练对应的智能芯片市场,预计将从2017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9.22%。ABI Research预计,边缘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3.93%。
对于寒武纪而言,与华为的友好竞争有益于长期发展。目前,寒武纪已不存在向单个客户销售比例超过公司销售总额50%的情况。而从寒武纪的收入结构变化可见,其2017-2018年99%的收入来自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2019年新增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业务走向多元化。
寒武纪定位于中立、独立的芯片企业,走的是生态型发展路线,而今,经过四年发展,寒武纪“云边端”三条产品线已经完备,接下来仍将不断迭代升级,未来,如英伟达等企业一样,寒武纪将构建出独有的生态,并延伸至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
“云边端一体的作用就是让开发者省力省心,让我们自己也省力省心。云边端一体意味着,部署在不同场景的芯片在硬件层具有统一的指令集和架构,在软件层具备统一的应用开发环境。这能减少公司和开发者研发不同种类芯片时的成本,是我们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天石介绍寒武纪的业务架构时表示。
人工智能时代,新的巨头正在成长,毋庸置疑,寒武纪是种子选手。超过40亿元现金储备以及25亿元募集资金加持,寒武纪无疑是AI计算芯片初创企业中资金实力较雄厚之一,这是其巩固优势的基础。面对征途,寒武纪手握成熟且性能领先的产品,以及生态的雏形,蓝海就在前方,只待乘风破浪。 文/慧瑾
每日经济新闻
⑵ 寒武纪具体上市时间
寒武纪上市时间为2020年6月2日,股票代码为688256。寒武纪是全球智能芯片领域的先行者,聚焦端云一体、端云融合的智能新生态,致力打造各类智能云服务器、智能终端以及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处理器芯片,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人类。
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陈天石博士,在处理器架构和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十余年,是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曾获2017年度CCTV科技创新人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青”、CCF-Intel青年学者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等荣誉。公司骨干成员均毕业于国内外顶尖高校,具有丰富的芯片设计开发经验和人工智能研究经验,从事相关领域研发的平均时间达九年以上。
寒武纪在2016年推出的首款寒武纪1A处理器,已应用于数千万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中,入选了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的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公司在2018年推出的MLU100机器学习处理器芯片,运行主流智能算法时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CPU和GPU。
目前,寒武纪已与智能产业的各大上下游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未来,寒武纪将继续秉承开放共赢的姿态,与全球诸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智能新生态,用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的突破与创新,驱动人工智能计算力引擎。
⑶ 寒武纪股票什么时候上市
2020年7月20日上市,股票代码“688256”。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主营业务是应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芯片产品与系统软件解决方案。
此次登陆科创板后,超过40亿现金储备以及25亿募集资金加持,寒武纪无疑是AI计算芯片初创企业中资金实力最雄厚之一,但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种子选手”,寒武纪的长跑才刚开始。
(3)寒武纪股票信息扩展阅读
寒武纪优势:
寒武纪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公司凭借领先的核心技术,较早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产品化。
寒武纪劣势:
需要警惕寒武纪市场竞争加剧、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中关联方中科曙光的销售占比较高及未来的持续交易、供应商集中度较高且部分供应商难以取代、当前产品、不确定性等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首日收盘涨229.86%!AI芯片设计“独角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如何搅动一池春水
⑷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CTO出走,总市值已跌去866亿元
3月15日,“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发布公告,宣布公司CTO、核心技术人员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已于近日离职。同一天,上交所就此向寒武纪下发了监管工作函。
2017年,芯片设计行业老兵梁军加入了成立约一年的寒武纪,负责AI芯片的总体技术和产品研发、研发团队管理等工作。此前梁军先后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华为海思工作共计17年,曾负责网络芯片架构、手机SoC芯片设计的相关工作,研发及管理经验丰富。
可以说,从2017年至今,梁军在寒武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梁军离职消息发布后,寒武纪股价持续下跌,3月15日报收66.02元,下跌18.38%。3月16日,寒武纪盘中一度跌破64.39元的发行价,收盘报65.01元/股,下跌1.53%。
根据寒武纪公告,梁军离职后,公司并未指定新的CTO人选,而是委任两位技术副总经理,分管边缘和云端两大业务,侧面证明了梁军的重要作用。
对此,部分投资者在交流平台上表示担忧:核心厨师走了,酒楼该怎么办呢?
市场对寒武纪的担忧不无道理,高层人事震荡之外,寒武纪的股价跌跌不休,还难以盈利。
从2020年7月20日在科创板上市以来,寒武纪有过市值突破千亿、股价超280元的高光时刻,但目前公司市值与股价均已跌去了约四分之三。 历史 数据显示,寒武纪的股价高光时刻出现在2020年7月23日,当天收盘价高达281.5元,市值为1126.28亿元。
相比之下,3月16日收盘,寒武纪股价为65.01元,较2020年7月23日收盘跌去近77%,而总市值已跌去865.71亿元。
从业绩来看,2017年起,寒武纪营收逐年攀升,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
根据寒武纪2月26日公布的业绩快报,2021年寒武纪营收为7.21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为-8.47亿元,同比下滑94.98%,不仅“增收不增利”,而且亏损幅度增大。
困境背后,寒武纪的AI芯片业务正处于艰难转型之中。
2017年和2018年,寒武纪以销售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为主,而华为海思是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的最主要客户。
从2019年开始,海思受到贸易政策影响,对寒武纪的采购额大幅萎缩,当年度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营收即同比下滑了41.23%。
随后,寒武纪转变策略,开始发力IP授权的下游市场——芯片设计和系统集成。目标市场包括云边端芯片、智能计算集群、基础系统软件等。
同时,寒武纪还在积极布局车载智能芯片市场,首款芯片将在2022年发布,并于2023年下半年通过车规认证。
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寒武纪研发投入的营收占比均超过100%,分别高达122.32%和167.41%。
据Gartner曲线预测,AI产业经过2016年至2017年的爆发期,随后涉入产业的深水区,步入“死亡之谷”。在这一阶段,诸多AI企业在研发端仍需大额投入,在落地端则已面临许多质疑。
其中,寒武纪所处的AI芯片设计行业,素有进入技术门槛高、前期投入大、客户验证期长等种种特点。未来,寒武纪的转型成效还要留待市场验证。
(作者 市界 董温淑 编辑 雷彦鹏)
⑸ 寒武纪CTO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离职,股价随之大跌18.38%
3月14日晚,AI芯片公司寒武纪公告称,其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已于近日为其办理相关离职手续,离职后梁军先生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或受该消息影响,截至发稿寒武纪股价下跌18.38%,报66元。
对于此次人事变动带来的影响,寒武纪在公告中表示,梁军先生的离职,会对公司的研发管理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形成了专业的研发队伍,储备了丰富的专利技术,梁军先生的离职不会影响公司的技术创新,不会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梁军是寒武纪首席技术官,核心技术人员之一。2017年,梁军从华为跳槽到寒武纪,负责AI芯片的总体技术和产品研发、研发团队管理,帮助搭建了寒武纪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体系。量子位报道称,梁军在任期内推出了寒武纪首颗7nm AI训练芯片思元290。
在寒武纪之前,梁军在华为公司工作了17年。2000年至2003年,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任工程师。2003年至2017年,任职于华为海思,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专家,先后负责网络芯片架构设计、手机SoC芯片设计及团队管理。
寒武纪公告中提及,根据竞业限制条款约定,梁军先生应在合同解除后两年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不得在与寒武纪有竞争关系的公司任职。
梁军离职后,寒武纪并未指定新的CTO人选,目前从内部新聘任了两位技术副总经理,分管边缘和云端两大业务,为此前的边缘产品线负责人陈煜,以及此前为云端训练产品线负责人、分布式软件部高级总监曾洪博,二人皆是寒武纪成立后不久加入的员工。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由陈天石、陈云霁创办,二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其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 探索 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 10人学术团队。成立后,寒武纪致力打造各类智能云服务器、智能终端以及智能机器人核心处理器芯片。
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正式在科创板上市,成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上市首日创下开盘涨近290%的成绩,市值一度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根据寒武纪财报,寒武纪2021年营业总收入为7.21亿元,同比增长57.12%;归母净利润亏损达到8.47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扩大94.98%。
⑹ 华为系高管终出走,“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何以“陨落”
曾被投资者冠以“国内NPU第一股”的寒武纪因与华为合作关系的破裂而跌落神坛,如今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梁军也选择出走。随着这位“华为系”高管的出走,或意味着寒武纪与华为正式分道扬镳。
寒武纪与华为的“联姻”走向末路。
3月14日晚间,寒武纪发布了一项重磅的人事变动公告。公告称,公司核心技术骨干CTO梁军由于“与公司存在分歧”,已于2月10日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离职后,其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CTO梁军被外界视为寒武纪与华为“联姻”的重要纽带,随着梁军出走,或意味着寒武纪与华为正式分道扬镳。
一年多以前,寒武纪登陆科创板时曾备受瞩目,首日股价涨幅一度超过300%,市值突破千亿。然而不到两年时间,被冠以“国内AI芯片第一股”名号的寒武纪迅速跌下神坛。
股东大幅减持、股价创出 历史 新低、首席技术官出走……寒武纪,曾经风光无两的独角兽,怎么了?
华为系梁军出走, “联姻”正式破裂
“梁军的离职不会影响公司的技术创新,不会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双方也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纠纷,公司知识产权完整性不会受影响……”
尽管寒武纪用了一连串否定句对外积极表态,梁军出走的消息还是重锤寒武纪。
梁军辞任的消息发布后,次日,寒武纪股价收跌18.38%,市值蒸发超36亿,总市值仅余260.57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梁军于2003年加入华为,后成为海思的技术专家,负责过海思团队在手机soc设计、网络芯片架构设计等,2017年从华为跳出后加盟寒武纪,任副总经理和CTO。
作为华为的旧部,梁军在加盟寒武纪的第一年,寒武纪就与华为终端芯片展开IP授权,市场中有声音指出,梁军在这场合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抱上华为“大腿”后,寒武纪的业绩迎来了暴发式的增长,更为公司日后的上市打下基础。
根据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到2019年,寒武纪对华为海思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授权业务的销售金额为 771.27 万元、1.14亿元和以及6365.80 万元,占到公司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授权业务销售收入比例的 100.00%、97.94%和 92.56%。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17和2018年度,寒武纪的主营收入里,终端IP占比高达98.33%和99.69%。可以说,没有华为,寒武纪的AI芯片的商业化进程不会走的如此顺遂。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业内泰斗的或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或是为了留住梁军,2020年12月,寒武纪曾经向梁军授予了10万股激励性股票。根据协议,梁军在离职后已获授未归属的8万股作废失效,以公司当前的股价65.22元/股计算,这部分股票的价值在522万元左右。
此外,梁军手中持有的北京艾溪 科技 37.6%的股权,也需要按照一定的实缴成本叠加5%利息的回购价格,进行转让。 换言之,梁军此番离职近乎净身出户。出于何种原因,竟让这样一位业界大拿选择出走?
权宜之计,
“备胎”寒武纪惨遭抛弃
外部推测,在华为脱离寒武纪自研人工智能芯片后,寒武纪已经成了华为的“弃子”,梁军的出走实则是在寒武纪身上看不到出路而做出的自救行为。
在2019年的一场峰会上,寒武纪一位高管透露,寒武纪在和很多互联网头部企业做技术评测,其中包括快手、滴滴。 但一位曾在滴滴云就职的业内人士表示,在他任职期间,虽然有合作,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项目使用,因为产品“不好用”。
此外,寒武纪此前宣称,其芯片在网络有落地。虽然该消息属实,但根据业内人士的观点显示,网络所采用的芯片数量只有百块左右量级,并未用在核心业务上。
“寒武纪技术上不弱,但是产品也谈不上比传统大厂更好。”大型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客户,第一诉求是安全稳定,为什么放弃那些成熟芯片,而去用一个小公司、未经检验的芯片?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手中产品在商业化进程中频频遇困,寒武纪当初又是如何获得华为青睐的?或者说,华为与寒武纪的合作从一开始便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2016年,寒武纪推出首款AI处理器Cambricon-1A,确立中国第一AI独角兽公司的地位,彼时AI概念正风靡全球。
时隔不久,2017年,手机巨头苹果便将这项红极一时的ai芯片技术搬到了即将发布的iPhone11身上。
华为自然不愿在这场智能化的浪潮中落后,为了抢夺“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智能机”的名号,华为决定在麒麟970芯片中集成寒武纪的AI处理器IP。
只是,华为在此后的宣传活动中却一直淡化其AI处理器的出处,同时有迹象表明,华为采用寒武纪AI技术开发麒麟970的2017年, 华为海思一直与ARM合作研发基于ARM Trillinum框架的AI技术。
风险正在酝酿。华为海思在2018年发布了云端及边缘芯片,此后便一直致力于覆盖数据中心、边缘端及消费终端的全场景,而这恰巧也是寒武纪的业务线。这也意味着,未来在终端、云端、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产品领域,华为海思与寒武纪的正面交锋不可避免。
此后不久,2018年10月,华为宣布采取自主研发的“达芬奇架构”,2019年华为麒麟810处理器便搭载了自研AI芯片。
华为有了自己的AI芯片,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寒武纪2019年的业务结构发生了一次大换血,由华为撑起的ip授权业务的收入发生断崖式下滑,寒武纪的主要收入来源变成了智能计算系统集成。
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对寒武纪而言,无疑是巨大损失,寒武纪也直言“公司短期内难以拓展一家在采购规模上足以替代公司华为的客户。”
成也华为, 败也华为
根据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销售收入在出现同比下滑, 仅为6877.12万元,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下降至15.49%。而这个数字在2017、2018年分别为98.34%和97.63%。
此外,根据彼时公司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募投项目中也并无任何IP研发的内容。
这也引得上交所的问询,函中上交所要求寒武纪说明:“该部分业务的未来经营计划以及可持续性,是否存在逐步放弃该部分业务的趋势。”
要知道,仅仅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公司赖以生存的主营业务就已经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业务。
没了华为业务的支撑,寒武纪只能另寻他路,而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中科院成了不二的选择。
2019年4月25日,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科院计算机所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项目。
而这个项目则是代替了IP授权业务成了支撑公司的“脊柱”。除了横琴项目之外,寒武纪2019年还签约拿下了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人工智能计算创新中心的项目。
比较公司2019年的财务数据以及珠海横琴和西安沣东两个政府IDC项目贡献的业绩体量后不难发现,在2019年这两个项目为寒武纪贡献了约80%的收入,其中横琴项目贡献了60%的收入。
这两个项目虽然收入丰厚,但背后的关联关系和地方引资招商的战略考量因素,却让商业上的价值大打折扣。
一家芯片公司俨然成了一家idc承包“关系户”,不过,在这两个政府idc项目的滋养下,公司顺利登陆A股市场。
只是登陆A股后,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者对公司的高估值并不买单。公司自上市第四日触及股价 历史 高点297.77元/股后便开始一路回落。截止发稿,公司股价报66.25元/股,较最高价跌幅接近8成。
短期而言,公司的基本面也难言反转。根据寒武纪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7.21亿元,同比增长57.12%;同时归母净亏损8.47亿元,上年同期归母净亏损4.35亿元,同比扩大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