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和对策
我个人觉得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主要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实体经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最终必将影响到实体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高效的市场营销机制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等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当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从两个方面得出初步判断。
首先是储蓄—投资转化率。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贷资产形式发放给资金需求者;二是通过财政资金如国债的形式转为投资;三是通过资本市场如股票、债券等形式转为投资。在财政融资方面,尽管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指标30%—40%相比,仍相距甚远,更何况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且大部分支出为非生产性支出。在证券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其占比更有明显下降。由于上述两个融资渠道相对较弱,银行信贷仍然是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从2000—2003年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可以佐证以上的分析。2000年,贷款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比例为69.7%,国债占比17.8%,企业债占比0.6%,股票占比12%;到2003年,贷款占比升至85.1%,企业债占比微升至1%,国债占比降至10%,股票占比降至3.9%。
根据人民银行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自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出现存差约0.3万亿元以来,到2003年末存差已经扩大至4.9万亿元,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另外,国内储蓄过剩与外资大量涌入并存的现象存在,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金融资源的浪费,反映了储蓄无法顺利地转化为投资。
其二是M2/GDP指标。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M2/GDP指标过高,通常反映出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国M2/GDP比率已经达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远远超过一般国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尽管这里面有货币化进程的因素,但M2/GDP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不能不说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绩效可以说代表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绩效。但是,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业银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财务数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按资产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绩效排名则分别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之时,外资银行将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全面竞争,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形势是何等之严峻。
第二,融资结构扭曲,金融体系内风险向银行集中。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制约了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再进一步具体化,从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
按照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短期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即间接融资的办法予以解决;长期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用短期资金来源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种种弊端和风险。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却是,90%的长期资金需求都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又是以短期资金为主,从而产生了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蕴藏着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三,直接融资体系内结构失调。
一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融资额的数十倍。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2年末,中国GDP总值为10万亿元,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的未清偿余额为35000亿元,相当于GDP的35%。其中,企业债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偿额不到1000亿,占GDP总额的比重不足1%。
与债券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自1991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交易规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4万多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6%。股票市场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的比重在调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这一比重达到了4.8%。
二是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债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品种主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特种金融债和企业债四大类。从1994年开始中国国债发行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2004年中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已近7000亿元人民币。同时,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总额也呈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总额已达到4298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中发行规模仅次于国债的券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10余年来,在多数年份中,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都不超过500亿元。从2004年的情况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五分之一。
二、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实体经济背景。
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它还更多地依赖于金融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国有企业的效率。国有企业承担的过重的政策性负担,使之在愈来愈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但无论如何,融入市场,加快自身的市场化步伐是国有企业的唯一选择。
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攻坚战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是站在一条船上的难兄难弟,患难与共,祸福同享。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必须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攻坚战步伐,以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条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进程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金融产权制度。
完善我国的金融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要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主体成分的多元化。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产权主体控制金融,都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负责,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经营失败成本转嫁,即真正实现金融产权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机构转嫁失败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机构的成本才是真正内在化的完全成本,预算约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约束。
目前的一个着力点是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权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约束的内部治理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还原为真正的金融企业,使其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真正以利润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同时,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强化外部监督,促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
目前,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关键,是尽快出台2000年以来一直加紧修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放松一级市场管制。一是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并逐渐进步到注册制。二是打破对发债主体的限制。三是放宽所募资金使用限制。四是实行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五是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
B. 长期投资农行股 是怎么分红的
长期投资农行股是按照每股分的,一般每年分一次。如果按照现在股价2.94计算的话,收益大约是6%。
股份分红是有两种方式的,送现金和送股票,类似“每10派X元”是的涵义每十股派x元的现金。“每10转X股”就是在告诉买股票的人每10股就会送你10股股票。
一般分红到账的日期都是除权除息日当天,不过也有特殊情况。这个还是要看上市公司是怎么样的安排,一般半月之内肯定会到账。
一、股票分红
投资者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对该公司进行投资,同时享受公司分红的权利,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分红有两种形式;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上市公司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形式进行分红,也可以两种形式同时用。
二、配股
配股也是投资者经常会遇到的情况,配股与送股转增股本不同,它不是一种利润的分配式,是投资者对公司再投资的过程。配股是指上市公司为了进一步吸收资金而向公司股东有偿按比例配售一定数额的股票,它本身不分红,而是一种筹资方式,是上市公司的一次股票的发行,公司股东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购买所配的股票。
三、股票分红对股价的影响
分红前股价变化:由于存在这样扣税差异规定,所以市场上也有一些不打算长持该股票且不想被收税的投资者,在还没分红时就会将股票卖了、回笼资金,所以股票在分红之前有出现价格下跌的可能性。然而还是有一些投资者会买进股票,因为这部分投资者想取得分红,也会产生股票价格上涨的可能性。
分红后股价变化:从上面的内容我们搞清楚了分红的方式有两个,送现金和送股票。他们都会对股价产生正常性回调的影响,就是说会有一定幅度的下跌。
C. 农业银行的股票值得投资吗
2020年,各银行财务报告陆续发布。在总资产方面,工行仍然保持着世界银行的主导地位。农行资产总额达到27万亿,与建行相差不远。农行前身为农业合作银行,成立于1951年,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原则:“面向三农,整体改制,适时商业化经营和上市”。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股改上市的改革目标。2010年7月,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中国农业银行的存款结构中,活期存款是主要存款,占比在2019年上半年为57.7%,在国有银行中排名第一,明显高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较高比例的活期存款可以为公司带来较低的负债成本,负债方的低成本可以为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供空间。在目前资产方收益率压力较大的环境下,负债方的优势将成为公司的护城河,这使得农行的净息差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农行的拨备覆盖率一直远高于其他银行,这使得农行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随着上述资产质量的提高,农行将在2020年适当降低拨备覆盖率,提高资金流动性。因此,更多的资金可以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