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基金",基金和股票有什么区别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购买股票也是购买企业生意的一部分,即可和企业共同成长发展。 基金(Fund)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人们平常所说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基金不仅可以投资证券,也可以投资企业和项目。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即具有资格的银行)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然后共担投资风险、收益分享。 基金净值 共同基金所拥有的资产。每个营业日根据市场收盘价所计算出之总资产价值,扣除基金当日之各类成本及费用后,所得到的就是该基金当日之净资产价值。除以基金当日所发行在外的单位总数,就是每单位净值。 【风险揭示】本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代表华泰证券观点,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贰’ 股市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一,股票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1,世界股史
股票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它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于是产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态出现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股份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股票形态的融资活动;股票融资的发展产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终又促进了股票融资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发展。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1611年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进行着股票交易,并且后来有了专门的经纪人撮合交易。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股票已经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股票市场(包括股票的发行和交易)与债券市场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基本内容。
2,中国股史
1916年,孙中山与沪商虞洽卿共同建议组织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拟具章程和说明书,呈请农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在总商会开创立会.2月6日交易所召开理事会,选举虞洽卿为理事长。农商部终于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设立证券物品交易所,运作模式引用日本所,还聘请了日本顾问。1920年7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采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标的分为有价证券、棉花等7类。这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股票。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履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定的职责,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证券交易所所的主要职能包括:提供证券交易的场所和设施;制定业务规则;审核证券上市申请、安排证券上市;组织、监督证券交易;对会员进行监管;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管理和公布市场信息;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职能。目前中国股票已有300支左右。
中国股票发行经历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间还隔有汪伪政府),新中国人民政府。使用购买股票的币种有银两、银元、法币、中储券、关金券、金元券、人民币。如今,收藏界把这百余年发行的股票进行分组:分为清代、民国、解放区、新中国、新时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认购证
‘叁’ 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于债券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于债券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多数新手总是盯着强势股看,却忽略了大盘的因素,也不去思考强势股为什么会强势,是单日强势还是阶段持续强势,在买入卖出的时候仔细思考过,而不是匆忙下决定,盘后回顾看看操作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地方,如果错了需要及时的修正,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天天都应该坚持复盘,然而认识到问题所在并且采取应对措施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直重复同样的错误就没有价值了。
先上一张复盘的思维导图,再来学习其方法。
股票复盘的作用是什么
复盘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交易总结、策略修正、选择新标的。
交易总结:每笔交易进出场依据的合理性,是否与策略一致。有没有盲目操作的部分。进出场位置的选择是否合理。每日盘面变化的总结,有没有超预期的异动,观察异动是否对形态造成明显影响等等。
策略修正:验证策略是否与行情发展表现一致,有没有主观因素干扰。如果策略与行情发展不一致了,分析行情变化是质变,还是短期异动,并调整策略。
选择新标的:翻一遍股票,把符合自己模式的票加到自选股,去除掉自选股里走坏的票。
当然复盘最大的作用是“市场会奖励你的勤奋”。尽管复盘对投资者把握市场脉搏非常重要,仍有很多朋友并未深刻理解其含义。所谓知易行难,得到市场最终奖赏的往往是做到知行合一的投资者。
良好的盘感是投资股票的必备条件,盘感须要训练,通过训练,大多数人会提高。如何训练盘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保持每天复盘,并按自己的选股办法选出目的个股。复盘的重点在阅读所有个股走势,副业才是找目的股。在复盘进程中选出的个股,既符合本身的选股方式,又与目前的市场热门具有共性,有板块、行业的联动,后市走强的概率才高。复盘后你会从个股的趋同性发现大盘的趋势,从个股的趋同性发现板块。
2.对当天涨幅、跌幅在前的个股再一次认真阅读,找出个股走强(走弱)的原因,发现你以为的买入(卖出)信号。对符合买入条件的个股,可进入你的备选股票池并予以跟踪。
3.实盘中更要做到跟踪你的目的股的实时走势,明白了解其当日开、收、最高、最低的具体含义,以及盘中的主力的上拉、抛售、护盘等实际情形,了解量价关系是否正常等。
4.条件反射训练。找出一些经典底部启动个股的走势,不断的刺激自己的大脑。
5.训练自己每日快速阅读动态大盘情况。
6.最核心的是有一套合适自己的操作方式。办法又来自上面的这些训练。
‘肆’ 中国的股票市场有没有做空机制做空到底会对股票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一、中国股票市场是有做空机制的。
做空机制如成为正常和稳定的交易制度,必须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防止市场操纵或股价操纵。但是中国股市对这种市场操纵的制度制约很不健全。
二、做空对股市的影响:
做空机制对于股票市场来讲,固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负面作用也很明显。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历史短暂、法制尚不健全、规则尚有漏洞、信息极不对称的新兴市场而言,。
其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并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其杀伤力足以摧毁整个市场并引发金融动荡,破坏稳定的局面,阻碍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海外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曾多次表明了做空机制的巨大负面效应。
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对做空机制一定要有一颗戒备和警惕之心;对于监管当局来讲,我们强烈呼吁,在推出做空机制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要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切实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认识扩展阅读:
做空机制的意义:
做空是股票期货市场常见的一种操作方式,操作为预期股票期货市场会有下跌趋势,操作者将手中筹码按市价卖出,等股票期货下跌之后再买入,赚取中间差价。做空是做多的反向操作,理论上是先借货卖出,再买进归还。
一般正规的做空市场是有一个第三方券商提供借货的平台。通俗来说就是类似赊货交易。这种模式在价格下跌的波段中能够获利,就是先在高位借货进来卖出,等跌了之后再买进归还。这样买进的仍然是低位,卖出的仍然是高位,只不过操作程序反了。
做空的常见作用包括投机、融资和对冲。投机是指预期未来行情下跌,则卖高买低,获取差价利润。融资是在债券市场上做空,将来归还,这可以作为一种借钱的方式。对冲是指当交易商手里的资产风险较高时,他可以通过做空风险资产,减少他的风险暴露。
‘伍’ 想了解债券市场相关知识,可以推荐一些书籍吗
本期书单则为大家推荐债券市场的入门、进阶书籍,非常适合涉足这一领域的书友阅读,也是能引领想进入这一行业奋斗的有志之士们的佳作。
这些着作从历史到现实、从一般规律到具体事件,为您勾勒出中国债券市场的全景图。希望能让您在了解债券市场的过程中如有神助,书单上的所有书目是阿穆精挑细选出来推荐给大家的,仅供参考。
本书所涉及的2002~2010年也正是笔者精力最为旺盛、求知欲最强的时期,每每望着自己这些年来积累的厚厚九本心得笔记,总觉得这是自己的一笔财富,也由此萌生了将其总结归纳,保留一份历史资料的念头,这也是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
‘陆’ 证券投资现在什么情况
随着基金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基金已然成为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投资理念、投资取向、投资风格和管理水平,对证券市场的走势,乃至整个市场的结构化和制度化的完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不仅仅如此,时至今日,基金行业的发展意义,已经不是仅仅关乎一个行业的发展,其在我国金融领域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显现出来,在我国现代证券市场框架和金融体系结构日趋完善的形势下,基金行业正肩负着引导形成我国证券市场的理性投资文化、促进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以及完善我国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使命。 一、发展五年:基金行业已初具规模, “ 市场中坚 ” 地位已经确立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经过 5 年多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管理规模不断扩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集合资产管理经验,基金品种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与此同时,证券投资基金除股票市场之外,已经涉足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基金也呼之欲出。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几年的调整,市场进入了机构投资者时代,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市场的新生代力量,其管理能力和经验的沉淀和积累、管理资产的市场份额比重增大,以及其投资文化在市场中显示的 “ 示范效应 ” ,使得证券投资基金已经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基本确立了 “ 市场中坚力量 ” 的地位。 从数量上看,目前已开业的基金管理公司 31 家 , 已经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 96 只 , 总规模达到 1641.61 亿份 , 占两市 A 股流通市值超过 12% ,其中开放式基金首发规模累计超过 1000 亿份,从规模和资金量上看,基金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上重要机构投资力量;从投资者认同度上来看,基金 5 年累计分红 270 亿元,年均分红收益率达到 10.17% ,为投资者认识基金管理人管理水平提供了初步的基础,投资者对基金认同度大大提高,奠定了基金行业发展的市场基础;从管理经验来看,经过 5 年多的积累,基金管理公司培养和汇聚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随着基金行业国际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目前已经成立和批准设立了 6 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这将大大促进中国基金业进一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基金行业按照国际标准来规范和发展。而同时,基金管理公司也无疑是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资产管理流程最为规范,科学化程度最高,使用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最多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 二、倡导理性投资文化,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中国基金行业已经成长为中国证券市场上一个重要的部门,其投资管理的取向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整个市场的运行规律,而当前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的诸多发展瓶颈问题,将使基金行业由此肩负起推动整个资本市场进行健康的嬗变和发展的使命(而这些和基金的商业化取向也不矛盾),与此同时,这也是基金行业自身进行完善和迅速发展的契机。 1 .基金投资理念力促我国证券市场价值评估体系建立 在国外成熟市场中,基金始终引导着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向新型成长行业、向高成长的新兴市场,还是向国内绩优蓝筹股投资,基金始终伴随着先进的产业理论和管理思想,走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力图领先于经济周期进行资产管理。我国的基金行业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大起大落的五年多的发展,从赖以政策倾斜到 “ 自食其力 ” ,从助长投机行为到倡导理性投资文化,基金逐渐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主流投资理念的代言人,为确立我国股市理性投资文化的地位在逐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之初,我国证券市场表现出了所有新兴市场所具有的特征:价值投资基础脆弱、市场波动巨大、概念炒作、投机盛行。特别是在 1993 - 1994 年之前,中国股市还处于试点阶段,市场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刚刚起步,但是随着股票投资观念的启蒙,加上股市财富效应的迅速传播,掀起了一股投机热潮。由于市场规模较小,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一些 “ 庄家 ” 利用资金和信息优势在市场中兴风作浪,股市指数波幅巨大。这样的市场状况下,公司股价的涨跌与公司基本面脱节,股价的涨跌仅仅伴随着筹码的集中和扩散过程;而散户等普通投资者则依靠四处打探消息和凭借技术分析法期望能够获取市场的超额收益,当时大部分券商的投资服务还停留在股评的形式上,股票市场的价值和价格衡量体系尚处于萌芽状态。 到 1996 年- 1997 年券商引领的理性投资理念才开始启蒙,四川长虹和深发展为代表的绩优高成长股受到市场追捧,以静态市盈率为标准的相对价值法开始得到市场的认同,并随之开始出现市场理性的股票定价衡量体系。超常规发展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可以说,规范后的证券投资基金从诞生之日起,除了其存在的集合投资、专业理财、丰富投资渠道等自然功能外,同时身兼了倡导理性投资文化,促进市场投资者结构合理化,将股票市场从大比例波动、定价评估体系不合理、制度不健全的投机市场引领入具有成熟投资理念,以理性价值投资为主流的机构投资者时代的发展道路的使命。 近年来,以基金和券商为主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使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使以散户为主的投机市场正逐步过渡到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证券投资时代,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流程科学化管理、信息调研优势以及人力结构优势为其价值投资理念搭建了技术平台,基金倡导的 “ 以研究为主导、证券资产价值发现成为推动股票价格上涨的唯一推动力 ” 正在成为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并逐步取代过去盛行的投机之风。 2.基金投资理念的形成:从一开始就引入了国际先进的投资方法 从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国内的基金管理者从一开始就引入了国际先进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进行资产管理。 1999 年 -2000 年证券投资基金首次引导的网络科技股行情,深受了美国 NASDAQ 市场对科技股的追捧和对成长性投资的热情;今年上半年基金再次以价值投资为主线推动的局部牛市行情,同样是借鉴了在“新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价值投资思路重新占有国际投资市场的主导地位的经验。在投资方法上,基金也是国内最先使用计量模型和数理工具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的机构,目前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在运用现代投资理论进行组合投资管理。利用数理工具筛选出来的股票池也力图严格过滤亏损股、市盈率过高和市净率过高的高风险股票,同时,国际通用的定价模型和公司分析方式的运用,使得基金管理人促使股票价格和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和统一的同时,在技术上支持了投资文化的建立。 基金作为具有特殊管理形式的利益主体,其投资行为具有天然的趋利性,并不会主动或有意识地承担稳定市场、倡导理性投资理念的功能。但是,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基金和券商等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过去借助信息不对称和资金优势进行的机构与散户之间的博弈格局逐渐消失,加上监管力度的加强,私募基金等灰色基金的运作成本越来越大,这使得整个市场投资者结构出现机构化格局,博弈行为更多地在机构投资者中间展开。过去机构与散户之间的筹码竞争和筹码接力关系演变为机构之间的均衡博弈,信息的非对称性普遍存在于机构之间,更为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同机构的对应关系变得相对松散,经常会出现多家机构都同时看好一家公司的情况,从而任何一家机构都很难单独地影响某只股票的价格。这样的机构博弈市场特征促使基金为取得竞争的优势,更倾向于在公认的价值和价格评估体系下,最大地利用信息,以投资价值的标准,发现投资机会。这样的市场格局和基金的投资行为更有利于推动市场价值判断体系的形成,一旦形成主流投资理念,则建立了理性的投资文化。 根据今年半年报的统计,基金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其选股特征有以下二点:( 1 )基金选择的股票业绩普遍较好,今年 6 月底基金持有市值最大前 50 只股票(持有市值占基金股票总市值的 62% )的平均每股收益为 0.4228 元/股,净资产收益率 11% ,均大大高于市场的平均收益水平。( 2 )基金普遍偏好大盘股,上述 50 只股票的平均总股本为 36.85 亿,平均流通股本 4.79 亿股,同样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 从国外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 , 机构投资者选择投资的上市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大市值; (2) 更好的流动性特征; (3) 过去一年中涨幅较小; (4) 较小的帐面 / 市场价值比例。而且这些特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稳定存在的。从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 ,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基本上与这些国际普遍的原则是一致的。基金更多的是从上市公司成长、国民经济发展乃至于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等较高的视野层次上 , 深入挖掘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 , 从而为这些公司进行合理定价。一旦找到价值被低估的目标 , 往往会积极买入 , 中长线持股 , 等到市场价格上升 , 而且一旦达到事前评估的价格水平 , 就会考虑是否立即抛售,这样的定价和操作机制有助于股票的价格始终围绕着价值中枢波动,大大降低了市场的投机性,在大量基金等机构投资的参与下,证券市场才有可能朝着稳定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 3 .基金代表流通股东利益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影响已经开始形成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基金一方面作为集合资本的代表去维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利益的交叉,在许多制度性不合理的问题上,基金更是代表了广大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在当前我国股权割裂的二元股权结构下,证券市场制度安排使流通股股东受到了权益侵害,但是,这种状况除了限于理论界的讨论之外,长期被市场漠视。随着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壮大,在资本集合的作用下,开始成为中小投资人的利益的代言人。去年 7 月中兴通讯推出增发 H 股议案就遭到了基金的反对,由于 A 股和 H 股两个市场的割裂和定价机制的不同,增发 H 股势必会以牺牲 A 股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公开资料显示,基金在半年报中持有的 6.3 亿元市值的中兴通讯流通股,到了年底中兴通讯已不在基金重仓股之列,其间股价也随之下跌超过 50% 。近期招商银行拟发行百亿可转债的议案同样遭到基金联盟的一致反对,在股东大会上,基金联盟代表正式提出了否决发行可转债议案,同时要求股东大会将流通和非流通股表决分类统计,由于持有股权的严重悬殊,这样议案最终未获通过。 这二个案例中,在股权割裂引发制度缺陷的现状下,基金代表流通股股东虽然无法对上市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与过去流通股东的意见长期受到漠视相比,至少上市公司已经不能完全忽视基金的意见,必竟最终以 “ 用脚投票 ” 的方式解决问题是无益于市场各方的利益的。 由于股权割裂,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使得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冶理结构严重失衡,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中小股东的权益没有任何制度上的保障。这样的状况已经存在长达十余年,由于权益各方面的地位失衡,使得解决之道只能寄希望于管理层出台,但制度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而变得遥遥无期。而随着基金行业的壮大,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层也无法完全漠视基金的意见,使之日益成为目前制度缺陷下流通股东的权益代表,必将更进一步成为推进制度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分流储蓄资金,促进金融结构调整 我国的金融结构目前还处于相对失衡的阶段,超过 10 万亿的资金长期滞留在银行,有效的流动机制的欠缺难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长期来看,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一方面不断增加的居民储蓄存款的到期还本付息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形成了 “ 硬约束 ” ;另一方面,高额的储蓄资金同时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迫使银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贷款发放量急剧增长,实际情况是:今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速加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20 . 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 . 8 %。这造成的局面是社会大量资金资源都集中在银行,再由银行单一机构来推动资金流动,这使得全社会的经营风险大部分都施加在商业银行上,据统计,目前我国的间接融资比例已经超过了 90% ,这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同时也给整个经济领域造成严重影响,分流储蓄资金成了金融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 针对人民币较高的储蓄余额和较快的增长速度,政府曾出台许多相应措施把居民储蓄引入证券市场或消费领域,例如,经过 8 次降息以后,银行利率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为 1.98% ,扣除了 20% 的利息税以后,实际利率只有 1.58% ,但是这样的措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储蓄余额依然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其原因除了我国近年来持续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形势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金融投资工具的匮乏。虽然目前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都初具规模,但是市场规范化程度、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都将制约资本的合理流动。改善这样的状况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专业性、代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发挥着证券市场和社会资金的桥梁作用,应该能够承担分流储蓄,促动金融结构调整的历史性重任。 从我国储蓄结构来看,占储蓄账户总数约 20% 的储户为高收入居民,而占储蓄账户总数约 80% 的储蓄者为低收入居民。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就业矛盾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社会面临的难题,人们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有较强的防患意识。因此,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储户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只有在保证投资安全的情况下寻求收益才是他们的投资需求。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居民储蓄的投资理财需求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低风险品种的缺乏,没有安全性可以银行存款相比拟的投资品种,很难将银行存款吸引到资本市场中来。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来看,近 10 年来,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为居民储蓄增长提供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的投资产品明显不足。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可交易品种,大约 80% 为高风险产品,只有大约 20% 为低风险产品,这明显与我国居民为了 “ 养老、住房、子女教育 ” 为主要目的的安全增值的投资理财需求相矛盾。众所周知,在一个合理的金融产品结构中,低风险品种应占有主导地位,目前美国共同基金的高风险产品与低风险产品的比例大约为 1 : 3 ,满足了大多数以安全增值为主要目标的理财需求。因此对我国的基金业而言,应当侧重发展一些低风险的基金产品,吸引对投资安全需求较高的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广泛参与,逐步实现对巨额的银行储蓄的有效分流,使更多社会资金纳入到基金代理运作的轨道。 目前我国有些低风险投资品种,如债券回购及一些企业债,只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普通居民很难涉足;另外正在推出的银证理财计划、信托产品等,又存在着地域性、募集性等限制,一些法律障碍也还存在,难以更大规模起到分流储蓄的历史作用。公募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集合投资功能不仅能够参与不同市场的交易,同时在监管性、信息披露的透明公开性等方面占据优势,它应该是最贴近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品种,是未来储蓄分流的的主力军。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品种的不断创新,基金正越来越成为投资者认同的投资品种,无论是普通家庭的投资者,还是丰富财务结构的企业投资者,随着基金管理者不断的成熟化、技术化和专业化,近年来对于基金的认识也从过去等同于股票投资的投机工具转变成为视基金为实现理财功能的投资工具。随着低风险产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金品种成为银行储蓄的可替代工具,基金将实现资本市场和银行储蓄资金的桥梁功能,有效分流储蓄资金,促进社会资本的良性流动。 四、从技术上和制度上支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建立 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的矛盾,使得多层次发展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迫在眉捷。目前我国借鉴了发达市场的经验,初步建立了 “ 国家基金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商业保险 ” 三个层次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且制定了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达 60% ,企业年金替代率达 20% 的目标。 从发达市场的历史经验来看,社会化发展是建立建全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保障。例如美国的 401 ( K )计划,香港的强积金计划,都推动了以自愿性为基础的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立。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中,基金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道路。佐证了不仅社会的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为基金提供了制度性的资金来源,同时,基金业的专业化发展,又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技术上和制度上的支持。 我国的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相对落后,这同我国老龄化趋势形成了严峻的矛盾。目前我国社会化养老体制尚不能覆盖广大农村人口与日趋庞大的流动人口,也没有充分覆盖城市人口中的广大中低收入者。企业年金覆盖范围太小,积累基金有限,至 2000 年年底,企业年金覆盖人数 560.33 万,占基金养老参保人员的 5.3%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营运也不是很理想,所起作用非常有限。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不断下降,客观上要求企业年金发挥越来越大的补充作用。 从美国社会化养老保障体制的发展历程来看,共同基金起到了保障美国社会化的养老基金制度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的作用。 401 ( K )计划的实施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计划是根据 1978 年美国国内税法 (Internal Revenue Code)401 ( K )条款的规定所确立的一种雇主发起养老计划 (Employer-sponsored pension plan) 。自推出以来,由于其在税收、管理、投资运作等方面的一系列优势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日益成为美国养老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从 1990 年到 2000 年底,通过 401 ( K )计划积累起来的资产由 3850 亿美元迅速增加到 17120 亿美元,年均增长 18% ,占整个美国养老计划的比重 9.2% 增长到近 15% 。至 2000 年底,美国已有超过 30 万家企业、 4000 余万名员工参与了 401 ( K )计划。这使得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迅速完善和建立起来,养老基金资产以几何级数迅速扩张,目前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全年 GDP 的总值。 由于企业年金的建立与基金本养老金不同,它更强调自愿性,因此只有保持较好的盈利性和安全性,才能吸引员工加入。这就要求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作,以提高基金营运的收益。在美国,对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说,作为 401 ( K )的服务提供商,他们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理财服务,为养老基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基金产品,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从而为养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制度上和技术上提供了支持。在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目前年金的运作交由 “ 经办机构 ” 管理,该机构集帐户管理、投资管理、基金资产保管于一身,而且只接受政府监管机构的单一监管,这样的机制非常不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在 5 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针对居民养老等需求开始推出一些低风险的产品,部份弥补了社会养老体系不发达的缺陷。如果将基金管理纳入企业年金发展的计划中,基金公司不仅将会提供尽量丰富的基金产品,以满足不同的风险度要求,同样,也会针对不同地域、人口统计状况、企业的行业特征、发展前景等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基金产品。只有这样,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员工加入年金计划,从而推动社会化养老体制的大力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全也为基金等金融机构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和业务收入,是这些行业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以美国为例, 2000 年底美国共同基金管理 401 ( K )计划的资产总额约 7660 亿美元,占 401 ( K )计划的 45% ,占共同基金资产总额的 11% 。在我国,通过基金参与社保资金、企业年金的管理,不仅将从数量上扩大基金的管理规模,同时,在为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服务的过程中,还将进一步培育基金管理者低风险产品的投资管理风格,完善基金低风险产品线,从质量上提高基金管理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受政策的限制,只能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还不能进行市场化投资,虽然在安全性上有充分保障,但其收益却不理想,这并不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同时也是建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企业年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使其更好地增值。以美国的经验来看,过去 50 年间,美国养老资金在股市中的投资从基本禁止到允许投资,并且投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公营部门养老基金的投票投资比重已超过 50% ,便得养老资金成为美国股票市场上最主要而且最稳定的资金来源之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机构投资者数量在不断增加,市场投资工具也逐步完善,这已经为企业年金进入资本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总之,从企业年金的发展总趋势看,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要走市场化的道路,依靠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发展。而证券投资基金经过 5 年的发展,积累了专业化和科学化的理财经验,加上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服务意识,已经具备了成为企业年金的投资品种的条件。可以预期,在政策上打通了企业年金和证券投资基金之间的资金融通渠道之后,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必将成为我国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和成熟的强大推动力,与此同时,社会养老保障体制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的制度性资金来源将成为基金行业繁荣的基础。
‘柒’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在疫情影响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撑不住、金融机构贷不出、政府政策时间紧三方面。
1、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来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等级普遍较低。某些中小企业出现资不抵债后一走了之,这严重破坏了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关系。
而且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依靠创新成长阶段,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制度化的管理体制,导致其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账目不清,我们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资料,大多数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这些使得中小企业与资金供给者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2、银行方面存在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小微企业贷款一直就是一个难题”。信贷资金流向中小企业遭到阻碍的最大原因是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濒临透支与生产恢复的未知。
银行出于对资产质量和风险收益的考虑,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更为谨慎,对企业贷款趋于“两极分化”。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大多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聚集,而一些具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并不十分乐观的中小企业,往往受到冷落。
除此之外,银行抵押条件过于苛刻,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成本高,审批权限受限等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银行虽然实行抵押担保制度,但落实起来却很困难,贷款手续繁杂,尤其是抵押手续,使很多中小企业贷不到款或不愿贷款。
3、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疫情发生之后,尽管政府出台了贴息、担保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由于时间紧、经验少,政策落地的许多细节仍有待明确。
另一方面,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政策尚未完善,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金融、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我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倒闭2家,任何一家中小微企业,只要你存活超过3年,就达到了平均水平。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企业资金不够多,所以很容易翻车。
如果企业家自己缺少资金资源,找不到投资人的话,建议你带着项目去不同的平台上试试,比如明德资本生态圈、鲸准、创业邦等等。一般情况下,基金、投资人都会与融资平台进行合作,他们通过平台来筛选值得投资的项目。
网上选平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很多平台动则交几万块钱的费用,却没有结果。如果把握不准建议来明德资本生态圈试试,明德资本本身就是做投资的,这跟很多平台不一样,很多平台只做中介。
另外,明德还有2400多家合作基金资源,线下活动的对接率比较高,每一期活动都有几百人参加,近百位投资人会到现场,不少企业都获得了融资。希望能给到你帮助。
如果你还有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按钮,直接跟老师对话交流。
‘捌’ 我对债券市场的认识是一个盲区和股票市场有相似性吗
有相似性,对债券市场的技术分析和股票市场是一样的,债券也可以用技术来分析,同样也可以捕捉到债券的大牛市,债券的差价虽然没有股票多,但债券通常不和股票同步,你可以在股票走熊时,用主力资金去投资债券,也会让你获得客观的收益,我就在债券市场里3个月内获得10%的收益.
‘玖’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及其实践指导意义
资本市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发展资本市场是经济发展长期战略
对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的思考
十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上市公司的数量、融资金额和投资者数量等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在产品以及法规制度方面,市场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技术系统建设方面成果显着。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融资、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思考,全面审视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综合分析、对比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制度,为我国发展、完善资本市场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有利于资本市场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资本市场的概念
资本市场,在过去我们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现在在中国,它已经是个不陌生的、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了。在中国金融理论中,资本市场理论是最年轻的。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而又“变幻莫测”,许多方面还处在试验、争鸣、探索的过程中,所以定义它是个挺困难的事。即便是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本理论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个领域。可能是由于资本工具的复杂性,或者可能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强操作性和多变性,导致人们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很不一致,于是对资本市场的界定五花八门,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角度使用它,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赋予它不同的内涵。有的人讲资本市场时指的是股票市场,也有的人说的是证券市场。比如1995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专题报告《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中,相当多的专家将资本市场界定于证券市场,他们认为,证券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同时也是资本市场的最核心部分。而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写的《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及关键性政策问题》中资本市场包括: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工具市场、银行系统和贷款市场等。还有大家所熟知的美国S"克里"库珀的《金融市场》专着中,资本市场的范围涵盖抵押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到底资本市场这个概念指什么?
尽管对资本市场的定义见仁见智,但其有着一个确定的内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资本市场至少应涵盖:证券市场(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长期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长期信贷市场(长期抵押贷款、长期项目融资等)、衍生工具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资本市场的基本概念。
资本市场是全部中长期资本(一年以上)交易活动的总和,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因此称为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通过对收益的预期来导向资源配置的机制。
二、资本市场的功能
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来意义是指长期资金的融通关系所形成的市场。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资本市场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其原始内涵,而成为社会资源配置和各种经济交易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功能可以按照其发展逻辑而界定为资金融通、产权中介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
(一)融资功能
本来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即是纯粹资金融通意义上的市场,它与货币市场相对称,是长期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因此,资金融通是资本市场的本源职能。
(二)配置功能
是指资本市场通过对资金流向的引导而对资源配置发挥导向性作用。资本市场由于存在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而投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始终具有明确的逐利动机,从而促使资金流向高效益部门,表现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三)产权功能
资本市场的产权功能是指其对市场主体的产权约束和充当产权交易中介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产权功能是资本市场的派生功能,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信息和提供产权中介服务而在企业产权重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构成资本市场完整的功能体系。如果缺少一环节,资本市场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的。资本市场的功能不是人为赋予的,而是资本市场本身的属性之一。从理论上认清资本市场的功能,对于我们正确对待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问题、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探讨
(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企业债券和股票初露头角。开始柜台交易。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后,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开始飞速发展,截至2006年3月底,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达1373家,上市证券1787只。股市投资者7127.95万户,证券投资基金64只,股票市价总值达363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08%。同样,以间接融资主导的中国企业融资,近年来中国企业直接融资取得较大发展。在企业融资新增领中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不断增高。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监管部门最关心的重要问题,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进一步加强了证券市场的管理。资本市场是资本和产权交易的市场,交易涉及的是金额巨大的金融资产,关系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切身经济利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并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资源配置优化,必须有规范、合理、公平的法律和法规予以保证。为此,我国建立了一些规范资本市场运作的监管机构和法规体系。例如:《证券法》、(公司法》、《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对资本和产权交易的当事人、中介服务、企业公司和交易所等等已经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行为规范。
但是,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诸多缺陷。一是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仍然很高。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总额中,银行存款占75%以上,有价证券约占10%,现金和其他金融资产不足10%。二是证券市场目前规模仍然较小,结构也不合理,表现在一级市场上股票发行比重过低,二级市场证券流通比重过低,总体上过度依赖股票。三是信息不对称,股市价格及收益与公司实质表现高度不相关。四是中国企业融资制度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规摸总体仍然较小,从企业融资的存量结构看,间接融资占到较大比例。五是在监管方面,规范的监管力度尚不够。由于建立时间较短,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资本交易的市场化程度也将继续提高。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加快,资本交易的市场化进程也将加速发展。
综上可见,我国资本市场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不成熟阶段。结构调整和制度完善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二)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演进
1.我国资本市场的形成
要了解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初始功能,有必要简单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在改革初期,我们根据对传统国有企业弊端的认识,在资金、利润分配方面作了以下两项改革:一是对企业放权让利,实行利润按比例分成的分配制度,以改变国有企业在统收统支的传统体制下没有任何资金使用自主权的状况。二是将原来对企业的财政拨款(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改为银行贷款,以改变企业无偿占用国家资金的状况。改革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国有企业按一定比例留下来的资金,由于失去了所有者的约束,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将钱作为工资和奖金分配给个人,而企业扩大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的贷款。但银行本身的改革滞后,致使银行的债权对企业的财务约束也并不象期望的那么强。企业普遍负债过高。各级政府再也不给原有的国有企业注入资本金的同时,在确定建设项目时,也没有能力给新建企业注入资本金。在前几年,地方政府靠指令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给这些项目贷款。这些企业从建立之日起就处于所谓无本经营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无权参与项目的确定,只是奉命给没有资本金、因而没有任何资产担保的企业提供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是奉命贷款,就没有理由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完全承担回收贷款的责任。其实,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般也很少考虑去履行这种责任,因此,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在日积月累,呆帐和坏帐不断增加,资产质量日渐下降。事实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债权约束很弱的原因,是相当多的企业认为项目是政府定的,项目是否有效益责任在政府,一旦项目不成功,企业既无力也不想归还银行的本金和利息。对于一个完全靠银行贷款建立的企业,企业经理人员会认为企业并不属于没有实际投入资金的政府,也不属于最终要求企业归还贷款的银行。他们也许认为企业应该属于企业全体员工的。所以企业产权关系很不清楚。其结果企业经理实际掌握了企业利润分配的权力,但却把企业负债的风险扔给了银行,这当然既不利于企业改革,也不利于银行体制的改革。
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靠国家的所有权约束和靠国有商业银行的债权约束,都无法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要改变国有企业无本经营的状况,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靠国家财政也无可能。
换句话说,当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政府进行社会积累的机制被打破以后,应当建立怎样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累机制这个问题就凸现出来了。靠间接融资即银行贷款进行积累除了存在着企业产权不清、缺少所有者约束、银行承担的风险过于集中的弊端之外,由于银行本身机制转换的滞后而难以形成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监督。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普遍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发展直接融资,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方式将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同时促使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可以说,中国的资本市场是改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形成的必然产物。
2.我国资本市场的初始功能
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过程,赋予了其初始功能。
⑴为国企的企业治理机制改革创造条件
在国外,证券市场出现首要的目的是融资,其次是分配资金,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行为约束是附带的功能。而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所赋予的责任是为国有企业的企业治理机制改革创造条件。
⑵为国企脱困提供资金
这几年证券市场增加了一项功能,为国企的脱困提供资金。不少人把国企的问题归诸于负债率太高,希望通过上市融资来减轻资金成本,为国企脱困服务。
3.重视资源配置功能
1999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质性的地强调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达到提高资源配置的目的。
国有企业的问题表现为资产负债率高、经济效益低下、缺乏竞争力,是在产权单一的情况下公司治理结构的非有效性。国有企业所面对的从形式上看是融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实质上是融资体制乃至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不合理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除了银行间接融资和政府财政的直接注资外,经由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管道没有打通;二是即便打通了这一管道,如果将其作用仅限于“圈钱”,而没有相应地引起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改变,资产利用效率低、不良债务问题严重等老弊端仍将依然存在。
发展资本市场的意义就在于它在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上有可能发挥积极作用。自从提出为国有企业脱困以来,资本市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融资角度提出的。通过资本市场开辟新的资金来源,对高负债而又急需资金的企业说当然是件好事。但对处在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来说,发展资本市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推动融资体制的转变,进而推动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转变。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市场机制强加给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
4.发展资本市场对推动国企转轨的积极作用
从推动国有企业转轨的角度看,发展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大体有如下几点:
首先,推动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为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特别是成为上市公司,企业首先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其次,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积极改变。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引入新的直接投资时,也就引进了新的股东。经验证明,除去极少数特殊情况外,多元化的股东结构,包括由若干个国有股东构成的产权结构,比国有独资形式更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另一方面,如果由资本市场引入的新股东过于分散,如基本上是中小散户,普遍的“搭便车”行为也难以对企业决策产生作用。对当前的国有企业来说,有意义的是引入一些能对企业治理结构发生积极影响的机构投资者。
第三,为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提供有效地资本流动机制。当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确定以后,国有资本在一些行业和企业的退出或进入,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上国有股权的售出和购入而实现。在更多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国有股份与其他股份在资本市场上平等竞争,通过竞争形成国有资本在行业和企业中的合理分布。
第四,推动企业并购及其他资产重组活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多年来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优势企业,特别是生产名牌产品的优势企业为龙头,按照企业自身扩展的需要,由企业自己决策,对合适的企业进行并购和其他形式的资产重组活动。
第五,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它们必须定期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审查,按照规则向社会公众详细公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这样不仅有利于国有股东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有利于其他股东特别是个人股东以双重身份(个人股份的股东与全民所有制财产最终所有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以国有资产直接所有者身份出现的国有股东的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状况,从而改进了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情况的监督效果。
第六,有利于选择出有竞争力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者。谁来充当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者,是多年来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方案,许多部门、机构、企业也提出种种理由试图说明自己可以胜任这一角色。其实,当资本市场得到一定发展后,这基本上也是一个可以而且应当由市场决定的问题。在进入市场之前,可以规定某些机构为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者,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进入资本市场后看谁有竞争力。竞争力强者将扩大其经营规模,反之,竞争力弱者将不得不缩小其经营规模,乃至最终失去经营管理者的资格。
最后,通过“股权”问题的解决进而解决“债权”问题。股权与债权似乎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问题,通过直接融资而扩大自有资本金比重,会相应降低负债比重,所引起的只是资产结构上的变化。然而,在这种结构变化的后面,主角是行使股权的股东。由负债筹措到资金是由股东及其选定的经营者使用的。国有企业融资体制的问题,主要不是负债率本身的高或低,而是现有的股东及其代理人对负债而筹措到的资金缺少责任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高负债冲动。所以,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解决,除了增资减债外,关键还是要改变企业股东及其代理人的行为,否则,减下来的债还是要增上去的,而且许多债是无力偿还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增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而对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创造条件。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