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投资看哪些书
1、投资的书反正多看总是好的,只要能融会贯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巴菲特的书是一定要看的,哪怕你根本不可能复制他,哪怕你囫囵吞枣曾经死守某个股票,以为在做价值投资,最后心灵被摧残,但安全边际、能力圈、护城河、滚雪球这些任何一个拿真金白银操练的投资人必须要理解的,是内家正道功夫
3、彼得林奇的几本书可以看,一是可以给你信心,让你觉得凡人也可以成为大师,一个凡人搞成了大师,这多磨令我们普通人激动啊;凡一本书具备励志的功能,对无比苦逼的股民来说,那就足够掏钱买了;二是林奇会让你明白,大师之路要努力再努力,要调研,亲自搞,身边都是投资机会,别随便相信别人忽悠。三、林奇喜欢看到美的就上,然后逐步汰劣留优,a股用这个方法,至少市场感觉会保持的不错;4、《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朗迪写的,你会明白投资其实是胜率的游戏;a股亏钱的人大多是,赢的时候小仓位,感觉爽极了,搞什么什么成,一旦放大仓位,就悔恨半年;理解了胜率,就如同理解了人生既不像想歼盯象中的那么美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差.得失寸心知,要蛋定。其他的内容都落入俗套。
5、约翰.涅夫的书要看,此君低市盈率投资大师,没看他的书之前,我对市盈率与预期的理解总隔着一堵墙,看了后,茅塞顿开,投资可能主要就是几个关键地方的理解突破
,有时候,自己累死,发现,妈的,人家几十年前就说出来了,自己都不知道。
6、威廉欧奈尔的书要读,在当今a股很流行,强者恒强,很多人比葫芦画瓢;精髓确实有,等于基本面发现了至爱后,市场面又给你验证了,做投资的人,碰到如此两全其美的勾当,会特刺激,有成就感,人活着,往往快感就如一刹那的烟火,但追求者至死方休;但a股搞欧奈尔的,大都是盯着创新高,外形学的很像,搞着搞着,就走火入魔了,忘记欧奈尔创新高背后的基本面逻辑了;新高是基本面变化的结果,同时对基本面进行技术上确认,但不是只要新高就是欧奈尔,无数资金操纵的股票最后蹂躏的你惨不忍睹。
a股反正散户多,阿公阿婆多,只要有足够资金,又多年走江湖,深谙人性和市场情绪,搞个新高,总能把人忽悠进去,形成新高之后,造成一个认识,那就是要么公司基本面好了,要么是有题材,要么是主力志存高远,解放一切,后面还有空间,到最后就是看谁更傻。
7、利弗莫尔的书要多读几遍,一是股票投资就是挫折学,你虐我千百遍,我待你如初恋,没有这个精神,一定半途而废,此君一生沉浮,无尽唏嘘,积极者看了增强韧性,消极者读了金盆洗手
9、费雪的书得看吧,巴菲特都说是他老师,我们还是赶紧谦虚吧,成长股理论在当今可是有市场的。
10、米勒的书看一下也无妨,此君成于高科技
,败于高科技,书会会告诉我们,搞科技股中的市梦率股票,反正你得提神吊胆,主要的问题是,技术趋势太难掌握,非要搞这个,就真的懂行。不像白酒,是个嘴巴就能喝一口。高科技股时代烙印太强,书的内容大都无甚意义了,但有一点,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里感到自己无知,那也足以有价值了。
12、波浪理论的书就别看了吧,即使看看也权当填补亏损后的心灵鸡汤吧,做投资不是算命,等你把浪数完了,自以为数懂了,你也浪不起来了。人生苦短,要有所学有所不学。
13、德国股神安德烈的书必须读,多少年前的投资人都能出口成金句,吾辈差之甚远;有钱人可以投机,钱少人不能投机,没钱人必须投机,08年去三亚琢磨大海后,微薄的积蓄很快要枯竭,眼看要被迫回到媒体圈再从事崇高事业的境地,我就是靠这句话和beyond的《海阔天空》激励下,在09年靠12%到15%的年息融资投资才养活一家人。谁都知道借钱投资风险大,但你以链改敏为本金会从天上掉下来啊?人生靠屈膝卑迎不如靠自己主宰自己,当然,你得让自己水平变得靠谱,否则,哪个股神的书也没用。
15、《对冲基金风云录》,对那些想将来管理资金的人,值得一看,主要不是看风云,资金管理的历史,没有风花雪月,全是孤独寂寞,赢得时候,拔剑长啸,也顶多嚎叫那一会,净值新高后,棚枝就是未知的世界,要是输了,就回家抱孩子吧,退隐江湖,爱恨就在茶壶里;你爱这行必须超过对美女的热爱,否则,既做不好,又苦痛挣扎。而且你会发现,投资的丛林里,各路高手各有各的招法,你还是反思自己的那招吧。
16、但斌的书,对初学价值投资者可以一看,感受一下岁月久远的慷慨和馈赠,直到我们完蛋的理念,会让你短暂的激动,投资就是得让你荷尔蒙上升,激发你成功的兴趣,然后经受失败挫折,螺旋式上升。但我还是建议你去读上面的那些书,a股还年少轻狂,没有大师,哪里有人能写出有价值的投资书,都拾人牙慧而已。李驰的书就更别看了,此兄颠覆了投资是体力劳动的本质,整天满世界摇晃,以为参透了某个市盈率高低循环大法,就能一招制敌,连那些成就斐然的大师个个都被投资累的只爱股票不爱美女,索罗斯一到关键时刻背都发疼,林奇度蜜月都要安排调研,巴菲特虽然看起来逍遥,人家也是阅读帝;等李兄既晃荡又能把业绩做起来,那就赶紧拜读他的大作不迟。
17、想学技术看盘的,什么短线长线金银的,都是扯淡,看盘功夫就是足够长的时间盯盘和悟性,k线理论,量、盘中的情绪和资金操作手法的理解是精髓,什么kdj之流的,都误人子弟,但这些,等你搞多搞久了,你发现也是扯淡,应付点小资金,某天收盘后找小美女吹牛,说自己又搞了牛股,能带动荷尔蒙,是可以的。最早读股票操作学大全,厚厚一本,好像一个姓张的人写的,讲四要八如,后来有个只铁的人写了本书,当时也如痴如醉,以为自己可以如将军一样横刀跃马,对提高看盘能力还是有帮助的,但时代不同,坐庄跟庄的模式已夕阳西下,你是想赚钱,还是想穿越?
18、还有不少好书,就不一一说了,反正花钱买书总比大把亏在市场里好的多。再提一个看法,就是有些人觉得国外大师的书,远离国情,没用。除了确实有天才外,我还没看到一个持这个想法的人投资持续赚钱过,这类人大多智商狡猾而慧根不净,世故练达却鼠目寸光,自己读书读的食洋不化,却说人家天外飞仙不接地气;投资这个行,什么都在变,但千年来人性贪婪和恐惧不变,人家经历过的教训,其实一天一天在我们身上用大把的财富去重复。
❷ 阿里巴巴的创业历程
阿里巴巴的创业历程
一、1999年3月10日由中国互联商网业先驱成立,以杭州为研究发展基地,9月10日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
二、2000年9月9日,在杭州成立阿里巴巴中国总部。
三、1999-2000年,阿里巴巴从软银,高盛,美国富达投资等机构融资2500万美金。
四、2002年,阿里巴巴B2B公司开始盈利。
五、2003年,在马云位于杭州的公寓中,个人电子商务网站淘宝成立。发布在线支付系统—支付宝。
六、2005年,阿里巴巴集团与雅虎美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执掌雅虎中国。
七、2006年,阿里巴巴集团战略投资口碑网。
八、2007年,一月: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商务管理软件公司阿里软件成立。 十一月: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网络广告平台阿里妈妈。
九、2008年,六月:口碑网与中国雅虎合并,成立雅虎口碑。九月:阿里巴巴集团研发院成立。
十、2009年,七月:阿里软件与阿里巴巴集团研发院合并 。八月:阿里软件的业务管理软件分部注入阿里巴巴B2B公司 。作为“大淘宝”战略的一部分,口碑网注入淘宝,使淘宝成为一站式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为更多的电子商务用户提供服务。九月:成立阿里云计算。
十一、2010年,五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从2010年起将年度收入的0.3%拨作环保基金,以促进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十一月:淘宝商城启动独立域名。
十二、2011年,六月:阿里巴巴集团将淘宝网分拆为三个独立的公司:淘宝网、淘宝商城和一淘,以更精准和有效的服务客户。
十三、2012年,一月:淘宝商城宣布更改中文名为天猫,加强其平台的定位 。六月: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正式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七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现有子公司的业务升级为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淘宝网、天猫、聚划算、一淘和阿里云七个事业群。
(2)天外飞仙股票指标扩展阅读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IPO)举行的首场路演以火爆开场。这与15年前阿里巴巴在资本市场遭到的冷遇形成强烈反差。
据报道,按照公开定价区间,此次融资额最高可达240多亿美元,有望成为美股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阿里巴巴集团演绎了一段商业传奇。
作为一家创始于“中国创意”、根植于“中国需求”、仰仗“国际融资”的企业,它今日的成功体现了创新、技术和资本的完美结合,而根植于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以及搭上中国改革的快车更是这家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新,在当今许多人看来就是科技上的硬突破,然而又有多少企业,死抱着硬创新中上万的专利走向没落?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名单还在不断拉长。
其实,阿里巴巴不少小玩闹似的创新,核心技术都是现成的,并非大突破。只要开发者根据用户心理需求,加以创新利用,就会变得竞争力十足。这样的创新,何乐而不为?正如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所说:“活出来的才是好技术。创造社会价值,让无数人受益才是好技术。”
互联网技术为阿里巴巴这样的新兴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阿里巴巴兴业之初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技术及其商业应用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线上经营的特点使阿里巴巴得以超越实体店的种种局限,轻装上阵,集中力量做强技术与渠道。
于是,同一时期中国商界上演了戏剧性一幕:当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公关能力鲸吞蚕食大型零售卖场之际,阿里巴巴等电商却在润物细无声地缔造和经营一个由万千小微构成的线上商业帝国。
马云及其企业对互联网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
它比以往更为开放,更懂得分享,更懂得承担责任,更是透明。所以它是一种价值,是一种文化。他坚信这种先进的价值体系、先进的文化、先进的产业技术,一定会引领未来。
阿里巴巴今日的成功归于中国创业者开拓进取的创新实践,归于国际投资者的精明与远见。但更重要的是,它借助于市场力量、中国需求和创新精神的巨大能量,与中国市场经济繁荣、中国需求不断扩大、营商环境优化的机缘与必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当前,中国决策层正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先照后证试点,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减少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等改革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经济容纳、滋养更多像阿里巴巴一样的创新型企业,破除一切不必要的体制束缚,鼓励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
正是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马云决定把企业重心仍然放在中国。马云和其他高管在回答有关国际业务扩张的问题时表示,比起海外市场,阿里巴巴仍主要专注于中国业务,中国的网络用户仅占人口的一半,且仅有一半用户进行网购,市场潜力巨大。
阿里巴巴的成功,对中国成千上万的中小创新型企业既是激励,也是梦想。中国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对小微企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为这些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汹涌而至的改革大潮扑面而来,类似马云和阿里巴巴成功的故事仍将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