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介绍78年的厦门和08年的厦门发展史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系列分析之一
1981年10月15日,厦门湖里丘陵上建设者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厦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实验田和排头兵,享有计划单列、地方立法权和副省级行政级别并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任市党政领导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显着提高,相继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称号,昔日落后的、封闭式的海防前线小城已经建成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着增强,速度效益协调发展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前进中各种问题的关键,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快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保持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实现了速度和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协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综合排名均位居国内城市第九。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市生产总值(GDP)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0亿元(预计),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8%,其中,只有1981年、1983年和1985年三年增长速度是个位数,其余各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厦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长期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虽然仍排在福州市和泉州市之后列第三位,但年平均增长速度居首位。全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八五”时期,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9%,比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增长速度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经过“八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九五”、“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见下图)。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4737元,已突破5000美元,达5459美元。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厦门市自身的资源拥有量不足,资源对外依赖性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降低能耗水平,2005年厦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0.65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93.8千瓦小时,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54吨标准煤,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9.1%、77.6%和37.2%。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37.69元,比1981年增加32.52元,每立方米工业用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8元,比1981年增加2555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6562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处于领先的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推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进入稳定增长期,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比1981年下降了12.8个千分点。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2005年末,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2.4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8,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8.3%;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5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48%;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5.3%、82.4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0.48%;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79%。
经济运行质量良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财政收入伴随着经济增长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同步甚至更高。全市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在200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后,2005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又实现“百亿元双突破”,仅用4年的时间财政总收入再实现了百亿元的翻番。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81年的1.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68.69亿元(预计),增长139.8倍,年平均增长21.3%。地方级财政实力较强。2006年地方级财政预计收入实现139.2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1.8%,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财政投向重点突出。在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了社会保障、科技和教育、农业和农村等重点项目对财政资金的需求。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127.72亿元,比1981年增长206倍,年平均增长24.9%。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带动作用突出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培植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产型、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工业,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第一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2%、21.7%和17.9%,三次产业结构由1981年的26.5:51.6:21.9调整为2005年的2.1∶54.9∶43.0。
农业结构调整,岛外投资力度加大,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致力于创新“三农”工作机制,从“规划、项目、投入、政策”四个方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区划调整,优化统筹了区域资源,形成岛内两区岛外四区的格局。
创新工作机制,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致力于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2005年全市2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7家是国家级别的,如银鹭和惠尔康。23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全市定单农业14.6万亩,当地农民从中获得收入10.1亿元。新建5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9200人,1.8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9%,全市农村1.5万户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231.63亿元,比1981年增长69倍,年平均增长19.38%。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厦门市农民纯收入和增长幅度均居全省第一,预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53元,比1981年增长25倍,年平均增长13.9%。
加大岛外投资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0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历史性地超过50%,长期以来岛内与岛外发展不平衡、不对称的格局被打破。围绕岛外重点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农村两化步伐,火炬高新区扩建、同安工业集中区和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项目建设进展快速,近两年来,夏新电子、厦门烟厂、厦工机械、古龙调味品等一大批岛内原有的工业大企业相继搬迁岛外,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安、翔安成为最具潜力的工业发展区,至2005年底,岛外工业产值比重已与岛内相当。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实施“金包银”工程,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从而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至2005年末,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化,行政村客运通达率81%,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5%,有线电视入户率52%,开通了覆盖12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完成92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整合56所学校;建立、完善了市、区、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范网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完成西海域、员当湖等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开展裸露山体复绿工程,林业生态体系日臻完善。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带动作用突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充分利用了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发挥自身海湾型城市的地理优势,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工业发展快速,带动作用凸显,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430亿元,比1981年增长218.21倍,年平均增长24.1%。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9.12亿元,比1981年增长147.2倍,年平均增长2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8%,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厦门市工业总产值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111.5亿元,在2005年又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第一个1000亿元产值用了近20年时间,第二个1000亿元增量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49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44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678.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8%;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9家,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2029.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7%。
工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特区建设以来,外商投资纷纷涌入,1982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新加坡印华地砖厂”,1985年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厦门工业引进外资由以港澳台中小企业、项目为主逐步过度到了以引进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核心技术为主,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层次。2005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产值1652.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7%,比1981年提高了77.4个百分点。
以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聚集程度较高,对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了突出的贡献。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工业三大支柱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拥有了以计算机、手机为主导的投资类电子产品,以彩电、汽车音响、DVD为主导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以电容器、光电器件等为主导的基础元器件电子产品;拥有了厦工装载机、金龙客车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占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橡胶制品、精细化工已具相当规模,翔鹭石化PTA、金达威维生素产量全国第一。2005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538.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领先增长,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厦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通过高新产业带动整体工业上一个新的水平。2005年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77.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8.0%。在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8个分项竞争力分析中,厦门的创新环境竞争力和企业本体竞争力分列内地城市第二名和第五名。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带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房地产和社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第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充分发挥“以港兴市”战略,形成海陆空港联动优势。厦门得天独厚,拥有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曾是我国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特区建设以来,在“以港立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依托厦门湾组合港和高崎国际机场,逐步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海运、公路、铁路、民航为骨干,各大客货运输场站为枢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2005年厦门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将厦门湾内的漳州后石、石码两港区和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与厦门港合并,管辖围绕厦门湾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码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厦门港已成为国家一类港口,全港现有泊位74个,其中集装箱专用码头12个,是全国七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我国第四个可接待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港口;厦门空港成为国内十大机场之一、第四大口岸机场,是连接东南亚及日、韩的重要航空枢纽,通航城市已达到74个,邮件航班实现了辐射全国的邮件交换,被国家邮政总局列为全国五大枢纽港之一;厦门站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铁路大站,铁路运输通过电气化的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海铁联运战略开始起步,与南昌、赣州实现了跨省海铁联运,有效拓宽“西进”腹地;厦门邮电通讯已形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字数据、图文传输等现代化通信网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厦门港口货物吞吐量4770.75万吨,全港集装箱吞吐量334.29万标箱,居世界第24位;空港旅客吞吐量628.57万人次,空港货邮吞吐量15.9万吨;铁路货物到发总量933.56万吨;公路货运量1939.7万吨;全市市话(含小灵通)年末到达数187.79万部,移动电话年末到达数168.65万部,电信宽带用户总数达22万户。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64.4倍,年平均增长19%。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处于城市区域扩张过程中,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大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标志性建筑不断涌现,现代化新区层出不穷,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开放房屋二级市场、改变土地交易方式等措施的实施,特别是随着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启动,促使房地产业的发展迈出了更大的步伐。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以及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活跃、居民对住房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厦门市房地产市场步入繁荣时期,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商品房市场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一样交易火爆,市场价格飙升,销售面积持续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额114.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4%,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资83.3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19.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285.1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36.36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11.6亿元;商品房销售总平均价格达5503元/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平均价格4744元/平方米。2005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156.9倍,年平均增长23.5%。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围绕把厦门建成购物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中心的目标,积极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厦门市先后引进了好又多、新华都、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百安居、天虹商场等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以及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永乐电器等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快速发展,零售业态日趋多样化,并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地加快,不断调整商业网点布局,从原来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山路至厦港一带的老城区向新区扩展,已初步形成“二路(中山路、禾祥西路)三圈(中山商圈、火车站莲坂商圈、江头商圈)”为中心的商业新格局,城市商业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力大为提升。在外就餐逐渐成为时尚,黄则和、好清香传统小吃得到恢复挖掘;麦当劳、肯得基等洋快餐入驻厦门,规模呈快速扩张之势;我家咖啡、豪客来等连锁咖啡快餐厅兴起并逐步向外扩张;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等星级宾馆餐厅以其优美就餐环境、精致新颖菜肴及良好服务吸引大量游客;牡丹大酒楼、舒友海鲜大酒楼等中式餐饮企业靠其优良服务和优质菜肴赢得大量顾客,全国各种菜系纷纷进入厦门,相互竞争,蓬勃发展。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比1981年增长106.6倍,年平均增长20.6%。2005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0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1%,比1981年提高7.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27.4倍,年平均增长15%;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90倍,年平均增长20.7%。
金融市场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法人与非法人金融机构并举,市政府金融办协调,人民银行、银监、保监、证监共同监管,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领域机构较齐全、运行较稳健的金融体系。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商业银行11家,政策性银行2家,外资银行商业11家,代表处3家,邮政储汇局1家,拥有各类银行网点360多个,从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63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13亿元;保险市场主体14家,保险中介机构19家,保险从业人员0.72万人,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3.31亿元,全市保险深度2.3%,保险密度1478元;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23家,全年证券交易额571.5亿元,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5家,股本总额50.25亿元,总市值226.14亿元;法人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4家,期货合约年交易额598.68亿元。200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53.1倍,年平均增长18.1%。
会展业、国际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加大扶持会展业发展的力度,厦门已经成为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会展城市。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认为,厦门会展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会展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这是许多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所不及的。除“投洽会”和“台交会”等金牌展会外,厦门礼品展、石材展、食博会、体博会、医博会等专业展览稳步发展,展会的影响、规模和效益逐步扩大,品牌展会的培育初见成效。2005年,厦门市举办各类展览、展销活动45场,展览面积42.4万平方米。特区建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市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也不断完善,逐步提升鼓浪屿、万石山、白鹭洲和环岛路等传统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五缘湾、天竺山、大帽山、莲花山、北辰山、大嶝岛等特色旅游资源,推进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共享和旅游互动,大力发展度假旅游,重点开发滨海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和节庆旅游等旅游项目,旅游业发展日益加快。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酒店61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38家,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跃居五星级;全年共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2.31万人次,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排名第11位,其中外国人40.2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32.08万人次,旅游创汇5.52亿美元。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针对厦门过去地处海防前线,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的状况,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广开财路,积极引进各方资金,加快以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电力、燃气、水等市政基础设施为框架的城市建设步伐。1981~2006年,全市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4.67亿元,年平均增长26.2%,每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生产总值2.47万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投资提高最快、拉力最强,2005年投资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1.6%,直接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
拓宽融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特区建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已经发展到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转让经营权等多种融资方式并举的多元化筹融资模式,全市投资主体自我积累能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加强。2005年,全市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540.48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62.34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的11.5%,比1981年减少23.3个百分点;国内贷款159.83亿元,占29.6%,比1981年减少10.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22.91亿元,占4.2%;自筹资金151.03亿元,占27.9%;其他资金144.35亿元,占26.8%。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困扰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1981~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40.6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完成《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合理,按“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城市格局,向岛外海湾地区加快拓展新城区,开工建设五缘湾片区、翔安新城片区,加快推进黄厝片区、厦港片区、观音山商务集中区前期工作,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26.5平方公里。加强对外连接,加快连接岛内外以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完成城市间快速路网、岛内城市交通主次干网建设,先后完成了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石鼓山立交桥、钟鼓山隧道、仙岳山隧道,对厦禾路、仙岳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完成了同集路、集灌路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及厦漳、厦泉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建成了环岛路,完成国道319线、324线拓宽改造,启动了翔安隧道、杏林大桥、福厦、龙厦、厦深铁路等工程的建设,逐步缩短厦门与周边城市和内陆腹地的通达时间,形成了以厦门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促进了以厦门为开放窗口和国际经贸合作主通道的闽西南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闽粤赣相邻十三地市经济协作圈的广泛经济合作交流,由此大大增强了厦门的中心城市辐射功能。2005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比1981年增加756.6公里,城市道路总面积增加1463.8万平方米。厦门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以及城区“步行500米有绿地、步行15分钟到公园”的目标。2005年末,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1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3.57平方米,拥有公园37个、面积达896.96公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6.36平方米;各类公交营运车辆共计2610辆,运营线路网长度达3013.6公里,出租车3646辆,轮渡客运船只14艘,公交方便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到。
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围绕建设海湾型城市蓝图,调整行政区划,强化产业布局,对岛外原有40多个工业小区进行整合,把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名品牌、有较强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经营实力的大企业培育成为龙头大项目引入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链招商,形成产业集群和族群。目前已经形成海沧新阳、集美机电、同安轻工食品、同集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区等14个工业集中区,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工业企业从岛内向岛外迁移取得成效,逐步向工业园区聚集,企业集聚效应显现。
B. 厦门有哪些着名企业
1.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设立,199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153),是一家以供应链运营和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现代服务型企业。2012年营业收入911.67亿元人民币,位居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51位,连续多年位居福建企业100强榜首。
2.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戴尔是全球最知名的品牌之一,是全球企业首选的IT 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供应商。每天,戴尔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12万台以上的产品,相当于每秒出货量1台以上。Dell官网创建于1996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目前可以支持的语言已经达到了34种。
戴尔每年与客户进行近20亿次网络互动,全球超过350万的用户通过社会媒体以及在线服务商与戴尔进行联络,这些网络社区包括Dell官网,以及戴尔在Twitter、LinkedIn、Facebook、新浪、Orkut(巴西)和其它社交网站上的专区。2007年,戴尔推出了思想风暴。
3.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厦门汽车工业公司,创立于1988年6月,1992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1993年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证券代码:600686)。当时股票简称:厦门汽车。
2006年5月12日,公司更名为“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简称更改为:金龙汽车。截止2008年末,公司总股本为4.43亿元,总资产80.8亿元,净资产13.8亿元。2016年8月,厦门金龙汽车集团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475位。
4.厦门国贸控股有限公司——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由厦门市商贸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更名成立,是厦门市属直管国有企业。公司多年获评全国、省、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和厦门市诚信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系中国内部审计示范企业 、中国企业教育百强先进单位 、厦门市文明单位 、厦门市企业文化示范单位。
5.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是厦门象屿保税区的开发商、运营商、服务商,是海峡西岸最具发展潜力的综合物流园区开发运营服务商。肩负着政府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用劳动和汗水、用智慧和力量,在海峡西岸创造出一片繁荣。
2018年7月19日,全球同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排名375位。
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设立,199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153),是一家以供应链运营和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现代服务型企业。2012年营业收入911.67亿元人民币,位居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51位,连续多年位居福建企业100强榜首。
在供应链运营领域,主要经营浆纸、钢铁、矿产品、农产品、轻纺、化工、机电、物流服务及汽车、酒类等十大核心业务,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关系,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福州、泉州和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公司控股的建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和联发集团有限公司均具有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均位列中国房地产百强行列,2013年分别居“中国房地产开发500强”第41位和53位。现在中国17个城市进行房地产开发。
戴尔每年与客户进行近20亿次网络互动,全球超过350万的用户通过社会媒体以及在线服务商与戴尔进行联络,这些网络社区包括Dell官网,以及戴尔在Twitter、LinkedIn、Facebook、新浪、Orkut(巴西)和其它社交网站上的专区。2007年,戴尔推出了思想风暴。
自1998年进入中国以来,戴尔已在全国拥有约8,000名团队成员,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在厦门,拥有2个生产工厂、1个全球指挥中心以及戴尔服务业务在中国的地区总部,在上海,拥有1个全球采购中心,在大连,拥有1个国际服务中心,在成都,在建1个全球运营中心,全国销售网点超过6000家,覆盖城市超过350座。
C. 问下股票,华联控股(000036),追加50分-200分
告诉你个不好的消息,你的钱很可能收不回来了,因为华联控股炒PTA期货快破产了
华联控股:国内最大PTA生产商炒期货巨亏或破产http://finance.QQ.com 2008年10月07日09:01 阿思达克财经新闻 强行接下十余万吨期货实盘的PTA多头终于撑不下去了。本报记者获悉,国内最大的PTA(精对苯二甲酸)生产企业——创立于2003年3月的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条已处于极度紧绷之中。未来数周内若仍无法筹集到急救资金,华联三鑫或将被迫启动破产清算程序。
阿尔卑斯奶糖生产商向各大超市下发通知,要求对三款牛奶香糯软糖进行下架…
多名业内人士向本报证实,华联三鑫正是今年夏季逆势做多PTA期货0809合约的绝对主力。因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华联三鑫于9月份被迫以高价接下了巨量期货实盘,涉及资金至少十亿元。
陡然紧绷的资金面已严重影响到了公司的正常运营。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华联三鑫四大股东“十一”期间紧急磋商,试图尽快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年愿景:打造世界一流
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创立于2003年3月,是由华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036)、浙江展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加佰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合资组建的特大型石化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精对苯二甲酸(PTA)的生产和销售。
华联三鑫成立之初愿景远大,公司计划投资100亿元,希望通过3-5年的建设发展,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PTA生产基地,实现PTA年产能2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
2005-2006年,全球聚酯行业迎来大扩容。作为生产聚酯的原材料,PTA的市场需求也一路猛增,价格更是节节攀升。眼见生产PTA的利润颇为丰厚,国内掀起了PTA生产基地的投资热潮。
在当时,宣布提升产能的成产企业比比皆是,而华联三鑫PTA项目的上马更是被认为“不仅改善了我国PTA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大大优化了国内PTA生产力布局”。
2006年12月18日,全球首个精对苯二甲酸(PTA)期货品种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
PTA行业陷入低谷
华联控股原为华联三鑫的第一大股东,其持股比例一度达到51%。尽管PTA投产项目耗资不菲,华联控股等股东仍通过对外担保的方式不断向银行借款,用于华联三鑫PTA一、二期项目的投资。在股东们的支持下,华联三鑫PTA产能规模很快跃居国内前列。
但是,华联三鑫给股东带来的回报竟然是连续亏损。华联控股在2007年报中披露,截至2007年12月31日,华联三鑫公司总资产1098746.95万元,净资产107566.01万元,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796397.18万元,净利润为-95969.44万元。
华联控股在报告中承认,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PX价格高位运行、下游聚酯行业需求不旺,以及国内PTA产能集中释放和PTA进口量剧增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华联三鑫全年巨亏9亿元,PTA行业形势非常严峻。
这种局面在今年上半年没有发生多大改变。华联控股2008年半年报披露,受PTA产品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和其下游聚酯行业市场需求不足双重挤压的影响,华联三鑫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日趋严峻。2008年1-6月,国际原油均价为112美元/桶,最高达到146美元/桶。
国际国内原油价格的大幅攀升及频繁波动,大幅增加了PTA产品的成本,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经营难度;另一方面,纺织服装行业的持续低迷,人民币升值和银根紧缩、国内新增PTA产能集中释放,进口PTA的低价倾销,使得PTA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华联三鑫公司经营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前景不容乐观。
兵行险招 期货做多
正是这样一家资金面相当紧张的PTA生产企业,最终选择了“兵行险招”——在期货市场悍然发动多头行情,希望以此造成现货紧张的局面,借机改变PTA价格走势,重塑市场信心。
此前,本报曾连续报道PTA期货0809合约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合约的奇特现象。虽然临近交割,但PTA0809合约的价格远却高于市场价格,且持仓量也高达十余万吨。最终,PTA多头通过天马期货的交易席位,以明显高于现货市场的报价“硬”接了约15万吨的期货实盘。多名市场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华联三鑫正是持有0809合约多单的绝对主力。
按照圈内的说法,华联三鑫通过自己公司及其他关联公司的名义共接货约5万吨;此外,市场传言,按照事先的约定,与华联三鑫共同发动行情,并最终接下实盘的多头会把到手的十余万吨PTA转手给华联三鑫。
由此,华联三鑫在“0809一役”上被迫接下近15万吨现货,被套资金对多达十几亿元,若按当前现货价计算,其面临的跌价损失接近5亿元;因其本身就是PTA的生产企业,接下的现货等于增加库存,对生产经营毫无益处。
因其流动资金不足,业内人士普遍猜测华联三鑫期货市场接盘的资金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借贷。在接下实盘之后,华联三鑫虽可凭现货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以缓解资金压力,但贷款比例可能只有5折。
“我们认为,华联三鑫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在于角色错位。”浙江地区另一大型PTA生产企业投资发展部经理徐智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机构在期货市场上坚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期多(生产商)不做多,期空(消费商)不做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因为生产商总希望看到多头市场,但凭一己之力强行做多是冒企业之大不韪。不仅占用生产资金,还会对本公司的销售造成困难。反之,消费商亦然。”徐智龙举例说,上世纪80年代,阿姆斯特丹航空公司以空头身份大肆做空航油期货,一个月以后,油价虽然如期下跌,但该公司已在趋势出现之前就宣告破产。
据了解,在华联三鑫做多PTA期货的同时,其竞争对手翔鹭石化、扬子石化等公司没有响应,反而在高位大举抛出,加速了华联三鑫的失败。
原有股东恐难继续增资
华联三鑫经营出现困难引起了四大股东的高度重视。据悉,虽然是在“十一”长假期间,有关负责人仍专门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但是,从现有情况来看,想让原有股东继续出资难度很大。
或许是倍感亏损压力,原第一大股东华联控股很早就有意淡出华联三鑫的控股权。早在2007年7月份,华联三鑫宣布增资扩股,华西集团出资6.8亿元,成为第四家入股华联三鑫的大型企业,华联控股则宣布放弃增持,其持有的华联三鑫股权被稀释至35%。
今年上半年,华联三鑫再度增资扩股,华西集团、展望集团、加佰利集团均宣布增持,华联控股则又一次放弃增持权利,公司持有华联三鑫公司的股权比例由原来的35%下降至26.436%(根据约定参与所有者权益分配比例为23.2236%),退居第二大股东,失去了对华联三鑫公司控制权,华联控股公告称,此后不再将华联三鑫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公司今后的主营业务将转变为以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为主。
就目前的最新情况来看,原有股东恐怕很难继续加大投入。华联控股自不消说,华西集团在经过两次增持后已动用了不少资金,要让其继续掏出真金白银,颇有难度;而展望集团、加佰利集团的热情一直就不是很高。业内人士分析,尽快寻找资金接手,或将是华联三鑫自救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海证券报 )
D. 个股在股票交易时间显示休市是什么意思
个股在股票交易时间显示休市的意思是指证券市场停止交易。 休市,包括周末休市、节假日休市、临时休市等几种情况。
周末休市:中国证券市场周一至周五为交易日,周六、周日为休市日。春节休市:中国彩票市场春节长假期间停止销售、开奖、兑奖。
(4)翔鹭石化股票最新消息扩展阅读:
个股在股票交易时间注意事项:
连续竞价相应的规则产生成交价格,规则为最高的买进申报与最低卖出申报相同该价格成为成交价格,买入申报高于卖出申报时或卖出申报低于买入申报时申报在先的价格为成交价格。
股票市场大宗交易用户可以在交易日的14:30到15点,登录电子交易系统进行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也可以在15:30到16点查询或者是接收当天的成交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