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同仁堂"一年六上黑榜",老字号为何深陷质量泥潭
今天刚看到一则新闻,是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质检黑榜,涉及生产的相关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销售劣药等。对这件事情我之前也有一些了解,大致就是同仁堂在很多的中药药材方面偷工减料,有些药品的成分、含量都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其实这类的事情在里面前曝光出来的时候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因为这老字号重在一个“老”字,人们都很难想象我们曾经常用的老牌子居然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
除了这个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说,“中药饮片是中药产业链重要一环,但近年来,中药饮片屡次被曝出存在质量问题。知名企业出现质量危机反映的是整个中药行业面临的问题。”
从这个方面上来看,这中药行业的产业链还是有很大危机的,这方面的问题有相当大的部分还是出现在中药的原料上。行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行业内人士都是知道的,现在的原料走向上是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的,一流的药材用于出口,二流的药材则流进了大医院,而那些不合格、劣质的三流药材甚至有些都是药渣子却都被做成了五花八门的中成药,这样也就是为什么中药的质量问题会如此频繁的出现,蔡宝昌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你按照标准来做,成本就会高,医院不接受,逼良为娼。”
除了这个方面影响了中药的原材料吗?我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像现在环境的恶化导致中药的原材料受到了污染,又或者是人们操作时工艺的渐渐流逝,而我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对原材料制作上的监管过于软弱,甚至是可以说是医官相护,这才导致了中药材料方面越来越大的空挡。
那么为什么好的原材料回出口,而药渣子会被做成中成药来给我们自己的国人服用?
这正是因为国内的监管力度完全不够,因为外国对医药原材料的监管非常的严格,如果不是好的材料是无法进入国外的医疗系统的,而中国简直可以说是混水摸鱼,所以各个制造商当然是选择将好的原材料出口,而本国的制造就无所谓质量了,而且这样的同时是在减少制药的成本,在中国如此暴利的产业中,这样的高利润当然获得了各个制药厂们的喜爱,这才慢慢的演变成了现在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
⑵ 求同仁堂股票分析报告
一季度业绩超过预期:
2010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1.47亿元,同比增长38.2%;实现净利润9,928万元(EPS0.19)元,同比增长23.4%,发展超过我们的预期。
正面:
加大销售力度,主营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8%,创2003年以来单季度同比增速最高水平,收入环比增长51%。主要品种整体增速超过20%,其中六位地黄丸、感冒清热胶囊、牛黄解毒片增长较快。
盈利能力提升。公司内部销售结构调整效果初显,一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4.3pp至45.4%,较2009年全年提升2.7pp。
报告期内应收票项目有所增加,存货下降1.34亿元,应付款项有所增加,经营现金流同比增加32%至2.8亿元,经营质量保持了一贯的高品质。
负面:
加大销售力度后,销售费用上升89%至2.6亿元,销售费用率同比上升6.1pp至22.8%,导致营业利润率同比下降1.7pp。
发展趋势:
公司品牌基础雄厚,同时具备丰富的产品资源,有42个品种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将受益于医保覆盖增加带来的需求增长。品牌价值受制于体制弊端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公司为此进行了长期渐进式改革。一季度营销推动带来的向好变化体现了内在潜力,未来上升空间取决于体制方面的改革力度,可作积极关注。
盈利预测调整:
我们维持业绩预期,2010、2011年每股经营性收益分别为0.65和0.78元。
估值与建议:
目前股价对应2010年和2011年动态市盈率41x、34x,公司渠道和品种具备一定优势,营销改革带来积极变化,维持“审慎推荐”。
报告标题:同仁堂(600085)一季度净利润超预期,关注集团资产整合2010-04-27 09:25:34
一季度净利润超预期:2010 年一季度公司收入11.47 亿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9928 万元,同比增长23%,每股收益0.19 元,超过我们0.17 元的预期。净利润增长超预期有2 个原因:①2009 年第四季度公司控制发货,一季度公司采取有效促销措施,加大促销力度,公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38%;②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提高。
综合毛利率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非常好: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提高4.3 个百分点,主要是公司高毛利率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公司生产成本控制较好。公司期间费用率同比提高5.9 个百分点,主要是公司加大了促销力度,增加了销售费用投入,导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89%。应收账款周转天数27 天,存货周转天数247 天,周转均同比加快。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0.54 元,远高于每股收益,主要是存货较期初减少,应付账款较较期初增加,说明公司一季度经营质量非常好。
关注同仁堂资产整合:我们认为同仁堂集团层面整合是大势所趋,同仁堂集团最好的资产健康药业,目前门店500-600 家,门店数量扩张很快,未来单店规模稳步上升,2009 年收入规模超过30 亿元,净利润超过3 亿元。
维持增持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10-2012 年每股收益0.62 元、0.71 元、0.82元,同比分别增长13%、14%、15%,对应的预测市盈率分别为43 倍、37 倍、32 倍。公司坚持稳健经营,考虑到同仁堂集团资产整合,公司市值有扩大的空间,我们维持“增持”评级。
⑶ 同仁堂股票分析
同仁堂(600085)整合方能凸现品牌价值
1.事件
近日,公司控股的香港创业板上市子公司同仁堂科技(8069.hk)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8日收盘于8.11元港币,股价不及去年同期的50%,创出五年来的新低。中期业绩平淡和全球股市低迷打击了中小投资者持股的信心,对控股股东A股同仁堂的发展战略也势必有所影响。
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
母子公司中期业绩平淡。
如附图所示,同仁堂股份母公司和同仁堂科技子公司分季度收入和EBIT指标2008年中期仍呈现同向的变动趋势。就销售收入而言,子公司经历了赶超母公司的过程,目前母公司又呈现再度领先的状况。第二季度母公司的EBIT已明显高于子公司。交替领先现象的背后和国内药品营销环境的起落密切相关,目前子公司拳头品种相对贡献较大,而母公司治疗型品种较多。预测母公司更受益于社区医疗和农村基础医疗网络的恢复性建设。
整合方能凸显品牌价值。
目前同仁堂A股和同仁堂科技的市盈率分别为29倍和9.4倍,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8.9%和13.38%,市值目前分别为68亿元和15.9亿港币。同仁堂母公司和科技子公司共享国药第一品牌,在管理、技术、营销等诸多环节也多有交叉,估值的差异反映了国内投资者对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高度认可。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增加投资者财产性收入的时代背景下,同仁堂需要在资本运作和管理增效上采用积极手段,释放公司的产业潜能。股市低迷也会给产业投资者带来整合同仁堂系公司的时间之窗和低成本筹码,有利于提升A股的公司价值。
上实医药整合方案值得借鉴。
同仁堂科技与上实医药均与2000年前后登陆香港创业板,香港市场估值水平低是上实集团私有化上实医药的主要原因。上实集团2003年5月提出的私有化方案每股作价2.15港币,较市价溢价20.79%。该时点p/b为1.6倍,p/e为15.25倍,总市值约为13.33亿,其中上实控股持有65.96%。2000年后全球股市的大调整使其交易价格私有化前徘徊在10-13倍左右,不利于上实控股打造医药行业资本平台的构想,最终弃守港股的平台。我们认为同仁堂品牌下资产的完整性对于集团费用管理和同仁堂品牌的国际化都十分重要,A股、H股估值的趋同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整合目标的早日实现。
3.投资建议
维持谨慎推荐的投资评级。银河证券预测同仁堂2008年-2010年收入分别为28.5亿元,31.6亿元和35.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5亿元,2.73亿元和3.14亿元,约合每股收益分别为0.43元和0.52元和0.58元。公司目前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8.9%,和其品牌价值和医药市场增长潜力极不相称,我们认为其潜在的净资产收益率应在17%以上,给予谨慎推荐的投资评级。
⑷ 同仁堂股票从2012年到今每股涨了多少元
2011年12月31日,同仁堂收盘价为14.03,至昨日收盘价为23.59,期间每股分红0.6元。不算税,每股上涨10.16元。
⑸ 同仁堂股票为何阴跌不止
是基金有小量减仓所致.
因为现在不是提倡平价医院吗?同仁堂的药品价格就是比同行都高30%以上.
基金认为今年同仁堂的销量可能会下滑.
股票应该会有补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