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融环境2021年还会重组吗
科融环境于2021年11月3日成立全资子公司科融能科(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0亿元人民币。
雄安科融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融环境”)控股股东正试图通过重组来解决债务问题。
1、4月6日晚间,科融环境发布公告称,4月5日,公司控股股东徐州丰利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徐州丰利”)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下称“长城资产北分”)、金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元证券”)签署了《三方债务重组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就徐州丰利及其关联企业面临的债务危机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2、受“凯迪系”危机波及业绩变脸、财务造假、实际控制人终身禁入证券市场,2018年以来,科融环境的危机一波接一波,《科融环境财务造假底气何在》(点击查看文章)曾予以报道。
拓展资料:
1、所属板块
创业板板块,股权激励板块,PPP模式板块,环保工程板块,美丽中国板块,江苏板块,社保重仓板块,融资融券板块。
2、经营范围
燃烧及控制、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设备、锅炉、钢结构的工程设计、制造、成套、销售、安装、调试、运行及管理、咨询服务;房屋建筑工程、环保工程、钢结构工程施工总承包;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企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
3、主营点火燃烧系统
公司致力于生产开发节油节能环保型的各类点火及燃烧系统。主要从事锅炉点火及燃烧成套设备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业务。公司产品包括烟风道点火燃烧系统、双强少油煤粉点火系统、等离子无油点火系统三大主导产品,以及传统燃油(气)点火系统和特种燃烧系统、燃烧及其他控制系统等产品。其中烟风道点火燃烧系统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最大,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公司就掌握的“双强少油煤粉点火技术”这一核心技术,获得了名称为“煤粉燃烧器“、“燃煤锅炉的点火燃烧器”等多项专利。
4、控股英诺格林51%股权 进入水处理业务
2015年3月3日公告称,公司拟以收购、增资的方式,共计持有英诺格林51%股权。据介绍,英诺格林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家集水处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膜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环保公司。该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大型净水处理、废水处理、膜产品、水处理系统的第三方服务、家庭终端净水产品和集团客户净水产品、和水务投资运营,是覆盖水处理全业务领域的综合水工平台。截至2015年1月末,英诺格林总资产为1.57亿元,净资产为0.33亿元,其201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18亿元,净利润为917.12万元。
5、涉足生物质能源
2011年7月公司拟利用超募资金1000万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徐州燃控科技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该项目建成后,其营业收入来自于两部分,其一为项目主营燃料、设备及气化机组的销售收入;其二为收到的成型燃料补贴费。预计2011年-2013年可产生净利润分别为102.59万元、695.66万元、1519.73万元。公司在气化炉结构形式、气化机组的气化效率、燃气品质、物料适应性、焦油的综合利用方面已经取得若干项技术专利,整套气化装置已取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产品鉴定。300户规模的示范工程已经在徐州市铜山区稳定运行近2年。
6、拟进军垃圾发电
2011年7月公司以5400万元超募资金收购福建银森集团所持有的驻马店绿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45%股权,交易完成后,项目公司注册资本保持12000万元不变。工程总投资为45005万元,日处理垃圾规模1000吨。建设期1.5年,项目建成后,每年的营业收入为7931万元,每年净利润为2864万元。2011年5月,公司用1.485亿元超募资金取得福建银森下属定州、诸城、肇东和寿光四个垃圾发电项目各45%股权。四项目建成后,合计年可售电30664万kW/h,年均营业收入20099万元,年均净利润6452万元,按45%股权计算,年均投资收益2903万元,约占公司2010年净利润的47%。(2010年公司净利润6205万元)其中,前两项目预计2012年投产,后两项尚处于前期启动阶段。
② 科融环境收购案未尽责中原证券或遭重罚波及几个项目
在年初回归A股的中原证券,正因投行业务被立案调查。
11月30日,中原证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原因是其在担任天津丰利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天津丰利”)收购徐州杰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徐州杰能”)股权事项的财务顾问过程中,涉嫌未勤勉尽责。
中原证券在今年1月初登陆上交所,目前尚不满一周年,却一直饱受业绩变脸的质疑,其中,投行业务是拖累业绩的原因之一。上海一位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按照目前的严监管大环境,中原证券可能会受到监管层“没一罚五”的顶格处罚。同时,其保荐的8个IPO项目或一定程度受到影响。
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涉事的收购案发生于2016年,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当时上市公司科融环境的控股股东徐州杰能,持有约2.1亿股股份,占科融环境总股本的29.46%。天津丰利拟以92.4元/股(税后)的价格,以9.24亿元受让37名股东所持徐州杰能科技91.96%股权,从而获得科融环境的控制权。
该收购案在发生初期,就曾被媒体质疑收购的资金来源问题。根据当时的报道,天津丰利自有资金只有6000万元,同时,收购资金中有1.3亿元是向被收购方徐州杰能借的,而徐州杰能又是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取得这部分现金。有媒体测算,天津丰利使用杠杆达到17倍。
今年的中报数据显示,中原证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42亿元,同比下降12.5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3亿元,同比减少56.44%。对比此前2016年年报数据,中原证券在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20.26亿元,同比下降49.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8亿元,同比下降48.87%。
作为一家年初刚回归A股的“A+H”券商,在去年净利润接近腰斩的情况下再次腰斩,中原证券的财报表现并不能令市场满意。中原证券对业绩下滑的解释是:“受国内股市、债市、汇市和商品市场均出现较大震荡以及公司转型尚未到位等影响,上半年公司营业利润、净利润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实际上,无论与上市券商还是全体券商整体降幅相比,中原证券的下滑幅度都大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其中,投行业务一直是拖累业绩的原因之一。三季报中,投行业务在第三季度收入2640.98万元,比去年同期的8322.26万元下降68.27%。中报中,投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23亿元,较2016年同期下降75.20%。
实际上,此前中原证券已通过整建制引进团队等措施,投行业务团队已从原来的3个增加至11个,并大力加强了与河南能化集团等大型省管企业的业务合作,开展了与市县及所辖企业的全面对接,扩大投行业务,但诸多努力尚未有正面体现。
在年初A股上市时,中原证券曾表示:上市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净资本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并将有力提升公司经营业绩。将充分发挥在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的优势,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原证券打造成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使公司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稳居全国券商第一方阵,成为A+H股的标杆性上市公司之一。
如今,业绩下滑与被立案调查,可能使得本就发展不顺的投行业务更添阴霾。
科融环境12月5日发布公告称,此前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聘请中原证券担任公司本次重组的独立财务顾问。但鉴于中原证券涉嫌未勤勉尽责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其作为本次交易独立财务顾问的资质及可能受限时间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继续推进公司本次交易相关事项,经友好协商,决定中原证券不再担任公司本次交易的独立财务顾问。
截至目前,中原证券保荐的IPO项目有8个,其中备案辅导登记受理5家、终止审查2家,另有1家“郑州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处于已反馈状态。再加上1个并购重组项目,这些项目恐怕会受到中原证券的波及。
实际上,去年底证监会曾通过两则监管问答(《发行监管问答—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止审查的情形》、《发行监管问答—在审首发企业中介机构被行政处罚、更换等的处理》)的修订,对保荐机构被查“连坐”条款进行了放宽。
前述上海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投行立案调查期间,新接的增量项目监管层不受理,但在审核通道中的项目仍然在持续推进,审核上可能更严格但不至于停摆。” 此前,无论是中德证券的昆明机床案,还是西南证券的九好集团案,监管层均未对投行其他在审项目“连坐”处理。
不过,北京一位所在券商曾被立案调查的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们被调查期间,存量项目的审核进度明显慢于其他券商,以至于后来有客户因为进度太慢换了券商。所以说起来是不影响存量项目,但实质上还是受到一些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