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行业研报 > 股票商誉减值退市风险

股票商誉减值退市风险

发布时间:2023-03-04 16:27:46

⑴ 上市公司去年亏损8个亿,今年商誉减值12亿,公司股票会被st吗

每年有不胜枚举的投资者在ST股票上投资失败,但少有人能够清楚了解什么是股票ST,请看下列具体说明。
读下去绝对有好处,需要特别注意第三点,稍有疏漏会酿成大错。
在对股票ST进行详细的解析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今日机构的牛股名单,趁还没被删前,赶紧领取:速领!今日机构牛股名单新鲜出炉!
(1)股票ST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ST 就是Special Treatment的缩写,指的是沪深两市交易所给那些财务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在股票名字前加上“ST”,俗称戴帽,以这个标志来警示投资者们谨慎投资这类股票。
倘若换成了“*ST”的表示,就说明这个公司是亏损三年,碰上这样的股票提高警惕是必须的,因为它的个股很可能会退市。
这样的上市公司除了带帽,还要考察一年时间,对于考察期的上市公司,股价的日涨跌幅需要控制在5%以内。
最有名的案例莫过于2019年康美药业爆出300亿财务造假,案件发生后,昔日的A股大白马竟就变成了ST康美,受到案件的影响,收获了连续15个跌停板和蒸发超374亿的市值。
如果发现有家上市公司去年亏损8个亿,今年商誉减值12亿,那么明年要是再继续造成亏损,连续亏损最少三年公司股票就会被改成“st”标志。

(2)股票 ST如何摘帽?
在考察期间时,假设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状况恢复了正常、审计结果表明财务异常的状况就已经消除,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净利润仍为正值,并且公司还持续地运转正常,那公司就可以向交易所来申请撤销特别处理。
我们对通过审批后被撤销掉的股票名称前的ST标记,就是俗称的“摘帽”。
上涨的行情一般会在摘帽之后迎来,这类股票可以多加关注,赚点小钱也是可以的,应该怎么第一时间获得这些摘帽信息呢?这个投资日历将会对你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像哪些股票进行分红、分股、摘牌这些信息每天都会提醒,看到下面的链接了吗?赶紧打开吧:专属沪深两市的投资日历,掌握最新一手资讯
(3)对于ST的股票该怎么操作?
如果自己手头里的股票不幸变成了ST股票,需要在5日均线上面重点关注,并将止损位设置在5日均线下方,遇到股价跌破5日均线的情况,建议大家清仓出局,避免出现持续跌停,被套的死死的。
另外不建议投资者去建仓带ST标记的股票,因为每个交易日,这一类股票的最大涨跌幅只有5%,其操作难度算是比较高的,难以掌握投资节奏。
如果你对于股票的操作并不熟悉,我推荐给你一款必备炒股神器,只需输入代码,便可以知道股票怎么样:【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当前估值位置?

应答时间:2021-09-23,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⑵ 商誉减值股票都会跌吗

上市公司如果出现商誉减值的话,会导致亏损,如果亏损特别严重,还会让许多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上市公司想要将商誉减值减少损失的话,通常都是发行更多的股份,这样一来只会稀释掉股票的价值,最终只会将上市公司掏空。

拓展资料:
商誉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āng yù,英文是Goodwill,通常是指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能获得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这是由于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或是由于经营效率高、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多种原因,与同行企业比较,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商誉发生减值之后,股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去?这个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不大,后期能通过盈利止损的话,那么股价不会跌到哪里去。如果商誉减值的数额太大,而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也不好的话,那么股价跌到谷底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一家因商誉减值而亏损较大的上市公司,即使在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每年盈利,但由于盈利的部分要弥补减值造成的亏损,因此也可能在未来的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无法获得利润分配。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利润的分配,自然也就没有投资者愿意再次购买他们的股票,从而导致股票缺乏流动性。股价自然就会跌破到一元的地步,最终的结果就是被迫离开股票市场了。
商誉减值的风险虽然很大,不过大多数具有商誉减值风险的公司因为预期的自我实现,在商誉减值后,股价即使有波动,也不会太大。一些近期股票的崩盘,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情绪因素而引起的。因此,当短期的商誉减值风险释放后,个股的波动性也将基本上消失,股价更多的可能是止跌上涨。
商誉减值的可怕之处就是在于投资者不知道股价会跌到哪里去,但也不需要害怕。我们可以对上市公司的减值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了解是否值得继续投资。

⑶ 商誉减值是坏事吗

有坏有好,关键是看你如何去分析和辨别了!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商誉减值?

我们得知道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却值钱。

举个例子,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的内在价值是1000万,而上市公司花了1个亿完成并购,那么这个并购公司的商誉就是9000万!但是在并购之后,这家公司所提供的价值,业绩出现了下滑,造成了商誉只有5000万的水平,那么其中降低的幅度(9000-5000=4000万)就是商誉减值!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商誉计提?

商誉计提指对企业在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后,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指企业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即超额收益)的一种能力,是企业未来实现的超额收益的现值。

第三个问题,商誉计提有什么套路?

商誉计提俗称“大洗澡”,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不过现在被大量的公司运用,来作为一个欺骗散户投资者的把戏而已!

1)通过商誉计提来进行大幅做低当年的业绩,把曾经,现在,甚至未来的支出和亏损一并归纳到商誉减值中,造成一种“业绩亏损”的假象!

2)通过业绩大幅亏损的“假象”,进行做低自己的股价,从而配合主力或者自身,进行一个低吸!

3)在未来的年报行情里,公司只要是正常运营,那么就算是小小的盈利,对于上一年的“商誉计提”来看,都是大幅度的业绩增长,那自然会体现在股价上,造成水涨船高的局面!

4)利用业绩大幅增长,从而高位获利!

所以说,商誉计提,对于许多上市公司来说,是配合主力洗盘,甚至布局于未来年报行情的一种手段!那么对于许多不明白,不懂的散户来说,就会被骗,从而被割韭菜!当然了,也会有许多上市公司鱼目混珠,把亏损和商誉减值混淆,从而“偷梁换柱”蒙蔽投资者视线!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目前大批公司商誉计提!

第一个原因:

2018年已经是A股大级别熊市的底部区域,2019年是一个熊转牛的周期,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看准了未来的机会和行情,所以进行一个集中的商誉计提,从而制造未来的热点,炒作概念,为推高股价做准备!

第二个原因:

许多垃圾股面临着2年的业绩亏损,所以想要通过“2+1”的模式逃避三年连续亏损出现退市的情况,所以在第三年里,出现了商誉计提,想要鱼目混珠!

第三个原因:

券商法未来大概率会提高处罚力度,对于193条的业绩造假行为处罚也会提高一个处罚金额的上限,甚至还会对于责任人“刑事追究!”所以大批有问题的上市公司想在真正实施之前自愿招供,自行爆雷,甚至通过商誉减值来混淆视线!

总结

虽然说,对于现在A股出现大面积“业绩变脸”,“大洗澡”的情况来看是非常动荡的,但是长远来看,也奠定了在2020年2021年里,A股的走势会有一个不错,向上的趋势!

只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定要擦亮眼睛,远离通过“商誉减值”把戏,进行“大洗澡”的垃圾股公司,而布局那些优质的、股价处于底部区域的绩优股,这样的话,商誉计提才是一个利好,否则就是大利空!

码字挺辛苦,记得看完给个赞和关注哦。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商誉减值这个词在2018年底-2019年初火了一把,因为商誉新规导致大量企业计提商誉,商誉减值成了2018年业绩变脸的最主要原因。今年1月,业绩预告中含“商誉减值”的多达300多家,1月29日一天,2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关于商誉减值的业绩预告修正公告。1月底的最后几天,因商誉业绩变脸导致接连几天的百股跌停。

什么是“商誉”?

无收购,不商誉,只有在企业收购的过程中,才会有商誉产生。收购方首先要对被收购企业进行估值。这个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能看到的实际价值,比如说企业的设备,驻地等有形的价值;另一部分是企业能创造的价值,比如说国际知名的设计师,每年可以为企业设计出几套大火的服装而创造的价值,这部分就是无形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溢价,就是收购方为收购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估价,也就是无形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叫做商誉。比如说,A公司花10亿收购B公司,而B公司的有形(公允)价值为5亿,那么这5亿的差价就是商誉。

商誉指的就是无形的价值,因此多存在在媒体、软件、 科技 含量高的服务业中,蓝筹企业相对较低,因为蓝筹企业大多是重资产企业。

为什么要“减值”?

商誉减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调整财报的平衡器,比如说,A公司收购B公司时,经济环境好,刚好B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创造2亿的利润,这时A股公司溢价2亿收购并不吃亏。因为,B公司的有形价值+创造的价值就值这个价格,合并完成后,财务并表,反而会加大自己的利润。但是,收购完成后,经济环境变差,B公司业绩下滑,换言之,B公司创造不出原来的利润,那么A公司就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

原因很简单,A公司做一笔赔本的买卖,收购的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因为企业做大了,税收确实实在在的增加了。这样,A收购的企业没有给自己盈利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税收,还会造成自己的股价下跌。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商誉减值,通过商誉减值把利润做成负值,造成企业业绩亏损的事实,那么就可以省下大笔的税费。同时,因为商誉减值后的基础低,为企业下一期的业绩逆转做好了基础,很完美的计划,少交税,业绩逆转,股价上涨。因此,一般在业绩不及预期时,企业会采用这种方法,一次性计提商誉,牺牲一年的业绩,让接下来几年的财报都很好看,其实这才是商誉减值的动机,也可以称之为业绩洗澡。

商誉减值是坏事吗?

正常的商誉减值自然不是坏事,这就好比本来只需要交1亿的税,你非要打肿脸充胖子去交2亿,企业自然不好受,商誉减值只是让企业回归正常水平。但是,有些企业却在钻制度的漏洞,比如说本来计提1亿的商誉,却非要计提2亿,这样可以把下年的业绩做的更好看,俗称的财务洗澡,今年业绩大跌,下季度业绩大涨,造成业绩逆转的假象,经营上根本没什么改变,只是玩了把数据 游戏 ,就把明年的业绩做的很靓丽,这就是坏事了。

总结: 商誉减值对于正常经营的公司,因为经济环境导致的业绩下滑,商誉减值只是回归正常,是好事,有利于企业的更 健康 的发展;但是,对于玩数字 游戏 的企业,牺牲一年业绩,做好以后几年的业绩,抬高股价,便于套现,这样的企业自然不是好事。当然,对企业本身来说是好事,对股市、对交易者来说不是好事。因此,对于商誉减值要分别对待,重点关注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正常的商誉减值无所谓,但是玩数字 游戏 的企业,坚决不能碰。

在我看来,判断商誉减值好坏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符合,就是好事!然而,对于财务报表的不同使用者来说,站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对商誉减值的好坏判定各不一样。下面结合金盾股份的案例,来详细说说。


对于上市公司实控人、管理层,多数情况下是坏事

多数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管理层希望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越大越好,收购的子公司价值越高越好,所以在确认商誉价值的时候,都会过于乐观。

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后,再通过收购时虚增商誉价值,圈钱后再套现。收购企业不能够实现经营承诺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管理层总是找千万种借口避免商誉减值或是少记减值。

根据金盾股份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金盾股份对收购的全资子公司江阴市中强 科技 有限公司确认了934,622,970.60元的商誉,然而在2016年、2017年度未能实现业绩承诺的情况下,未考虑对企业后续经营的影响,加上2018年仍然无法实现业绩承诺,连是否能够中标预测的重大销售合同都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在金盾股份2018年年度报告中,突然对对江阴市中强 科技 有限公司的商誉全额计提了减值。

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管理层来说,商誉减值是坏事。有些时候,实际控制人还需要对商誉减值向上市公司兜底,管理层还需要向公众公开道歉,更加严重的情况,违法《证券法》时,还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对于小股民,好坏参半

对于已经持有商誉减值上市公司的小股民,多数情况下是坏事

其实,A股小股民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对称,某些人利用可以内幕实情,进行买卖操作,牟取私利,而自己却蒙在鼓里。

对于已经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来说,毕竟有着一颗“老母亲”的心,希望“亲儿子”越走越好,所以希望上市公司的商誉价值不存在一点水分。

一旦上市公司的商誉发生减值,自己持有股票的内在价值就会减少,也必然反应到二级A股市场,导致股价下跌。

金盾股份商誉暴雷虽然在4月26日才通过官方途径对外公告,但是公司股价一波拉升之后,从4月2日13.01元/股的高点,一路下跌至4月26日的9.08元/元。通过拉升,大量地点买入进度股票的投资者,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已提前获取到内幕实情,并且于4月26日公告日前抛售赚取利差。

商誉减值一般都金额较大,影响较广泛,就会导致持有股票的小股民,财富大幅度缩水。

对于准备持有商誉减值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多数情况下是好事

尚未买入高商誉上市公司股票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商誉水分太大,将要大幅度减值,或是上市公司已经公告计提商誉减值的,多数情况下,应该会立刻停止买入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商誉减值不只是一个会计处理那么简单,反应了被收购公司的未来几年的经营成果已不能够实现预期、资产质量严重降低等其他恶化迹象。这些迹象有时候甚至于会对上市公司其他分部产生不可逆的重大影响。

所以对于计划购入商誉减值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了解到商誉减值对公司未来发展可能的影响之后,有利于做出是否购买的判断,所以说是好事。

对于监管层,最好不减值,减值常态化

对于证监会、财政部等监管层来说,并不希望多家上市公司突然发生商誉发生大面积的减值,导致A股减值大幅度缩水。希望上市公司在收购时,商誉价值做得扎实点,后续商誉减值少点;当然由于市场环境的突变,企业经营未知的恶化,商誉减值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商誉减值,只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该鼓励实现常态化,反应真实的情况。

由于2018年财报之前,监管层未对商誉进行过严格的把控,2018年底,证监会一纸公文,要求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对商誉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导致引爆了整个A股市的上万亿商誉埋雷!2018年度商誉减值率由2.82%大幅度提高到12.70%,商誉价值总体变化不大的情况下,A股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总额由367.04亿元增加到1,658.61亿元。

这虽然不是监管层想到看到的结果,但是通过这次整顿,对A股上市公司商誉进行了彻底清查。彻底杜绝后续年度再次出现这样大幅度的波动,实现商誉减值常态化。

商誉减值肯定不是好事。

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大批公司发布商誉减值公告,以其中的一家公司天神 娱乐 为例,2018年计提商誉减值48.1亿元。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一共计提63.97亿,最终造成了天神 娱乐 2018年业绩亏损高达71.51亿元,而天神 娱乐 目前的市值仅有35亿, 这意味着天神 娱乐 把两个自己都亏出去了 ,触目惊心。

当然,有人认为,商誉计提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笔商誉已经是不可能收回来的了,迟早要计提,一次性计提之后,全部处理完了,也就是财务“大洗澡”,之后就可以轻装上阵,比如下一年利利润只要还不错,就能实现大幅的增长,而股民炒股不看利润统对值,只看增长率,如果这一年巨亏,下一年盈利几百万,业绩增长无数倍,到时就可以猛炒。

对于炒作而言,确是如此。但对于公司实质来说,商誉是非常大的利空,商誉一般是当初高溢价收购公司,业绩承诺无法达成,证明了收购的是“劣质资产”,基本上可以确认这笔钱花得很“冤枉”,而这笔钱当初是实实在在的现金啊,都是从市场中融资来的,最后又套现让散户接盘的资金,钱已经打水漂了,怎么就成了利好呢?

商誉计提,造成实实在在的所有者权益减少,净资产大幅下滑,上市公司即便是接下来持续盈利,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把这笔钱赚回来,公司价值大幅下降,根本不是什么利好,也不是轻装上阵,而是公司巨大的经营(投资)失误后的无奈之举,把商誉当成利好,仅仅是投机客们自我安慰的借口。

商誉减值是坏事吗?

商誉是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并购价值超出被并购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并等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品牌价值。

商誉减值是由于未能完成业绩承诺或者业绩出现亏损而进行的商誉资产的会计处理。具体是不是坏事,需要看从谁的角度来看。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 这里需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企业经营正常,业绩有保证。这时候的商誉减值,将会吞噬不少利润,超出市场的预期,算是爆了一个业绩雷。公司的股价就会出现不小的跌幅,很有可能就此走熊。

二是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常年游离在亏损的边缘。这时候再来一个商誉减值,说实话,上市公司倒是会觉得虱子多了不咬,索性通过商誉减值亏个够,一次性的将所有可能减值的资产,集中减值处理,俗称洗大澡!财务洗澡之后,公司将会甩掉包袱,重新出发,未来年业绩增长打好基础。此时,商誉减值未必是坏事。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 被投资公司商誉减值,势必会传导致股票大跌,投资者损失惨重,是极大的利空。不少谨慎的投资者,都会远离商誉占比过大的公司,尤其是在财报公布的时间窗口。

结语:高商誉并购意味着被并购方的高业绩承诺,意味着并购方的高风险。一旦出现减值,必定会引发股价的剧烈波动,无论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来讲都不是好事。只是选择合适爆雷的时机,可以帮上市公司集中处理亏损业务,化腐朽为神奇。

看你是自提商誉还是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商誉,商誉减值看你是主动提的减值还是被动提的减值,如果本年公司盈利比较多,主动提商誉减值,利润就会下降可以少交所得税,这时对公司就有利。如果确实是公司商誉贬值了,公司又亏损,那对公司很不利。

好事

商誉减值,当然是不好的(少量极个别除外)。至少我看来不好的是有二点,1、当初溢价购买资产的时候,没有为广大的中小投资者起到尽责。2、不排除大股东洗钱的嫌疑,所以我对这类有商誉风险的上市公司一概不碰,真实的好公司多的是,何必去碰这类没有诚意的公司。

[商誉就是一把双刃剑,要客观正确的看待]

1、资本市场,路远坑深。顺风时商誉名叫小甜甜,逆风时商誉变成牛夫人。资本市场,路远坑深。顺风时商誉名叫小甜甜,逆风时商誉变成牛夫人。

2、作为小散的我们需要格外留神,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除了用它来看盘以外,还得用它来发现套路。比如,在牛市中高溢价吃进很多公司,大规模搞并购外延式扩张,账面积累了大量商誉的上市公司,在如今股市下行或者说低迷期间,就一定要擦亮双眼,巨额商誉很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在牛市埋下的地雷,要小心了!

3、没有买卖就没有商誉,一般所说的商誉是并购重组而来,虽然上市公司也会自己产生商誉,但这种自创的商誉没有放到市场中进行公平交易,无法形成公允价值,出于谨慎考虑公司较少将这部份列入商誉。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随着A股并购重组的增加,沪深两市的商誉价值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4、都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并购时一掷千金的豪赌,若没有未来业绩支撑,终究会以巨额的商誉减值和公司利润下滑来还债,如此的商誉终成企业的“伤誉”。

在股市中经常会碰到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情况,很多股民对一家上市企业商誉的价值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不明白什么是商誉减值。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上市公司商誉,以及商誉减值对该公司股票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

其实商誉对上市企业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有一定的价值。假设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的内在价值是5000万,而上市公司花了1个亿完成并购,那么这个并购公司的商誉就是5000万。但是在并购之后,这家公司业绩出现了下滑,造成了商誉只有1000万的水平,那么其中降低的幅度(5000-1000=4000万)就是商誉减值。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玩法,就是通过商誉计提来进行大幅做低当年的业绩,把企业大部分的支出和亏损一并归纳到商誉减值中,造成一种“业绩亏损”的假象。通过这种方式做低自己的股价,从而配合主力或者自身,进行一个低位吸筹的操作。而在未来的年报行情里,公司只要是正常运营,那么就算是小小的盈利,对于上一年的“商誉计提”来看,都是大幅度的业绩增长,那自然会体现在股价上,造成水涨船高的局面。

而在2018年A股大级别熊市的底部区域中,有些业绩还可以的上市公司看准了未来的机会和行情,所以进行一个集中的商誉计提,然后慢慢制造未来的热点,配合概念炒作,为推高股价做准备。同时也有许多垃圾股面临着2年的业绩亏损,所以想要通过“2+1”的模式逃避三年连续亏损出现退市的情况,所以在第三年里,出现了商誉计提。

虽说现在A股出现大面积商誉减值的情况,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动荡,但是长远来看,也奠定了未来市场向好的一个基础。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还是要远离通过商誉减值,进行洗盘的垃圾股票,找机会布局那些股价处于底部区域的绩优股,才能把商誉减值的利空因素,变成自己操作上的一个利好的机会。

⑷ 炒股心得之157:什么是商誉减值风险

摘自《证券时报网》


市场喜欢读什么故事,上市公司就会怎么写,这几年并购一直是支撑A股公司市值高速增长的利器,使得A股上市公司商誉在去年三季度末达到创纪录的4638亿元。
和上市公司商誉一起增长的,是被收购一方的业绩承诺,但业绩承诺无法完成的风险越来越大。上周蓝色光标公告预计去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5%~93%,原因之一是并购对象无法实现业绩承诺,要进行商誉减值。目前已经有6家上市公司因前期的并购重组产生商誉减计。
因并购对象无法完成利润承诺而发生的商誉减值越来越多,在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可以预料黑天鹅将屡见不鲜。
A股商誉创纪录
统计显示,A股上市公司去年三季度末商誉为4638亿元,去年上半年和前年三季度末分别为3877亿元和2539亿元,环比和同比增长分别为19.63%和82.67%。
中小板和创业板商誉增速尤其大,同比增幅都超过一倍,比如中小企业板去年三季度末商誉为1137.42亿元,去年上半年和前年三季度末分别为914亿元、477亿元,环比增长24.44%,同比则增长138.45%。
创业板去年三季度末商誉为871亿元,环比增长35.25%,同比增长137.33%。
商誉是一个比较好的并购考察指标,照规定,购买企业成本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会被放在商誉中。也就是说,A股现在有4638亿元商誉,是在并购时,超过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总额。
据彭博统计,2015年A股市场并购重组交易超1000起,涉及金额1.4万亿,比2014年增长77%,创历史新高。
一般而言,收购一定是溢价的,而且溢价不菲,很少有并购价格低于净资产——这只能说明并购对象资产质量令人怀疑,盈利能力低下。收购溢价高的,被认为具有增长潜力。
截至2015年三季度,非金融企业中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已经达到3%,其中中小板及创业板非金融企业商誉占净资产比例分别达到7%及14%,远远超过主板非金融企业。这其实是因为中小板和创业板板块估值高,并购热情大,这也意味着,如果并购对象业绩承诺不能完成的话,中小板和创业板受的冲击更厉害。
商誉大增也跟这两年并购火爆有关,介入并购的任何一方都能赚钱,以至于有上市公司宣布成立产业基金,股价就会大涨。
商誉减值风险
但是并购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去年有北纬通信、蓝色光标、温州宏丰、江南化工、安科瑞、青松股份、西安民生、中海油服、大商股份等公司因为商誉减值进行计提,都影响到公司净利润。其中蓝色光标两次进行商誉减值影响利润,中海油服则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9.24亿元。
商誉减值首先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等于当初投资成果打了折扣。收购对象业绩不能达到预期,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一般都会尽力完成,至少要拖过三年业绩承诺期。如果过了3年承诺期,并购对象业绩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那时对上市公司拖累更大。
如今市场环境不佳,A股公司净利润基本上都不再增长,要求并购对象以超过40%速度增长(并购对象承诺利润增速一般在40%以上),不太现实。
其次则是影响到公司稳定。以焦作万方为例,焦作万方以17亿元的现金收购吉奥高持有的万吉能源100%股权,吉奥高用该笔资金购买焦作万方的股票,成为焦作万方大股东,但是吉奥高承诺业绩无法兑现,按约定吉奥高要回购万吉能源。近日法院判决,判令吉奥高投资返还协议转让价款并赔偿焦作万方利息损失。但吉奥高已将该资金用于收购焦作万方,显然无力承担。
最后则是收购后管理团队不稳定带来的风险。绿盟科技在上市后不久就启动收购同业公司亿赛通。但亿赛通没法完成业绩承诺,该公司管理人员也在流失。
对创业类企业收购最重要的是人。即使房地产类公司,王石也放言如果极端情况发生他准备带人辞职,重新创业。
如果业绩承诺不能兑现,有可能诉诸法院,也有可能修改业绩承诺,比如一家公司就因为“重要假设条件”发生变化,所以将完成利润承诺的时间从3年增加到7年。
中国投资者对商誉减值还不大熟悉,美国投资者已经深入领教,2000年美国在线斥资16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形成1000多亿美元的商誉,两年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被迫注销了近99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
微软则是经常计提商誉减值的豪客,去年因为收购诺基亚业务计提72亿美元,2012年因为收购电子商务公司aQuantive而计提62亿美元。微软收购公司众多,而整合成功的比较少。
但受益于微软自身的业绩强劲增长,在大额计提之下,微软股价并没受多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计提是一次性,这些公司并没有为微软贡献多少利润,并不影响微软扣非后净利润的情况。
所以,A股公司的股价受商誉减值影响,主要看减值对象是否会给公司带来利润,看该公司主营业务是否稳健。

⑸ 宜华健康连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

宜华健康连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

宜华健康连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按照此前披露的2021年业绩预告,宜华健康此番将持续亏损。这也促使其连续三年未盈利,且亏损加大,宜华健康连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

宜华健康连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1

4月7日,宜华健康再度发布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等的公告。在经历了疯狂并购后,宜华健康确立了医疗机构运营及服务和养老社区运营及服务两大业务核心,但这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业绩的快速上涨,随之而来的巨额商誉反而成为隐患。宜华健康也曾数度转让旗下医院股权力保业绩,但最终,公司还是走到了退市边缘。

年报推迟发布 股票面临退市风险

自2022年1月底公布业绩预告后,宜华健康2021年年报一直未出炉。最新的公告中,宜华健康将2021年年报预约披露日期推迟至4月26日。往前追溯,宜华健康在2019年、2020年分别亏损15.72亿元、6.25亿元,再加上2021年业绩预告中,宜华健康预亏3.6亿元—5.4亿元,其退市风险公告便不足为奇。

宜华健康前身为主营光电产品研发销售的麦科特,于2007年借壳上市,并更名为宜华地产。公司开始向大健康领域的转型始于2014年,随后便开始多起大手笔收购。

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宜华健康收购金额超过30亿元,包括以7.2亿元并购医疗后勤服务商众安康;以16.25亿元收购医疗投资管理公司达孜赛乐康;以3亿元收购血糖血压监测器械商爱奥乐;以7亿元将养老服务提供商亲和源集团纳入麾下,之后更是不乏通过这些公司进行其他收购。

为实现完全彻底的医疗健康产业战略转型,宜华健康还在2015年—2016年置出所有地产业务,并通过收购亲和源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养老产业,同时通过间接持股的方式,参与和拓展互联网医疗业务。2014年到2018年间,其直接或间接控制(包括托管)的医院达23家,逐步确立了医疗机构运营及服务和养老社区运营及服务两大业务核心。

业绩层面,伴随大手笔收购带来的规模扩张,公司业绩在2016年达到顶峰,当年实现营收12.96亿元,净利润达到7.44亿元,同比增长1342.25%,其中医疗板块占据了当年营收超过98%的比重。其中的2017年、2018年,宜华健康也保持了近2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与此同时,疯狂收购埋下的隐患,也开始显露。

数度转让旗下医院股权难挽业绩

从2019年开始,因多家并购企业亏损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及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宜华健康开始亏损,当年的亏损额度达到15.72亿元。报告期内,宜华健康7家主要控股参股公司中有6家亏损,仅有达孜赛勒康当年实现6071万元的盈利,主营医疗后勤服务、医疗工程业务的众安康亏损达到1.21亿元。

宜华健康2020年4月发布的一份计提2019年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显示,公司2019年度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15.95亿元,其中14.56亿元为商誉减值损失,商誉的产生均因公司及子公司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对应资产组股权形成的,具体包括收购众安康、达孜赛勒康及亲和源等而产生。

到了2020年,宜华健康的亏损还在继续,当年亏损额为6.25亿元。与商誉一同高企的,还有宜华健康的负债情况。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宜华健康负债总额达到46.2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99.06%。

在业绩持续亏损的同时,宜华健康也在屡次出售旗下医院。2020年10月,宜华健康就连续发布多个公告,涉及终止与转让和田新生医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余干县楚东医院有限公司股权等事宜。

宜华健康称,此举旨在回笼资金,支持核心企业发展。到了2021年11月23日,宜华健康对外公告,全资子公司达孜赛乐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转让合肥仁济肿瘤医院99%出资份额,交易价170万元。

宜华健康还深陷数起诉讼,其中不乏因收购产生。宜华健康将亲和源两个原股东诉上法庭,要求其以现金支付业绩补偿款共计约1.75亿元。究其原因,在宜华健康斥资7亿元的并购下,亲和源2019年亏损9611.17万元,业绩完成率为-120.8%;2020年亏损1.95亿元,完成率为-586.51%。

宜华健康连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2

早在2022年3月23日,宜华健康就曾披露过退市风险警示。

公告称,宜华健康于2022年1月29日披露了《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为亏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

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为3.6亿元至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7%-42.38%。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第 9.3.1 条规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其股票交易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资料显示,宜华健康于2000年8月上市,主营业务为医疗机构投资及运营、养老社区投资及运营、医疗后勤综合服务、医疗专业工程等。

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宜华健康实现的营收分别约为17.92亿元、15.62亿元;归股净利润分别约为-15.72亿元、-6.25亿元。

按照此前披露的2021业绩预告,宜华健康此番将持续亏损。这也促使其连续三年未盈利,且亏损加大。

提及业绩变动原因,宜华健康表示:

下属部分收购企业尚处业绩承诺期,根据初步测算,预计业绩补偿款对本年度影响金额约1亿元-1.4亿元,该部分属非经常性损益;

受新冠疫情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宜华健康流动性资金较为紧张,于2020年陆续出现部分有息负债逾期,导致公司本期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

子公司本期与东方资产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影响公司投资收益金额4278.34万元,该部分属非经常性损益。

值得一提的是,宜华健康“祸”不单行,此前屡收监管函,涉及多起诉讼。

2月26日、3月31日,宜华健康分别收到深交所监管函。其通过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预披露时间与各自减持的时间间隔不足15个交易日,违反了深交所规定;

2月19日,宜华健康披露称,公司控股股东宜华集团收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宜华集团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调查。

此外,宜华健康《2021年年度报告》延期披露,披露日期从2022年4月7日推迟至2022年4月26日。

宜华健康连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3

“宜华系”走到了悬崖边缘。

4月6日晚间,宜华健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宜华健康)发布了退市风险警示,如果触及红线,即“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或者追溯重述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其将被深圳证劵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同时,宜华健康宣布将原定4月7日披露的2021年度财报延期。但根据今年年初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为3.6亿元至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7%-42.38%。

宜华健康是宜华集团控股的医疗养老服务公司。2015年后,宜华健康从一个地产公司蜕变为医疗大健康企业,确立了医疗机构运营及服务和养老社区运营及服务两大业务核心。

但是,业务转型并没有给宜华健康带来业绩的腾飞。截至2021年,宜华健康已连续3年亏损,亏损总额超过3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宜华健康是当年号称资产达到850亿元的宜华集团旗下仅剩的一家上市公司。在其背后,曾经的“潮汕资本教父”刘绍喜一手打造的宜华系已经风雨飘摇。

巨亏三年,资产负债率98%

截至2021年,宜华健康已经连续巨亏了3年。2019年-2020年,宜华健康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7.92亿元、15.62亿元;对应的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5.72亿元、-6.25亿元。

2020年末,宜华健康的净资产同比大跌82.88%至1亿元左右。其2020年财报中明确标注称,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宜华健康的主营业务为医疗机构、养老社区的运营及服务,均为重资产运营,医疗产业服务和养老产业服务是它的两大业务支柱。从地产企业转型后,没有医疗行业基础的宜华健康,采用的仍然是刘绍喜作为资本大佬一贯的做派——高溢价并购,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从2014年到2018年,宜华健康共进行了数十次并购,陆续将众安康、达孜赛勒康、亲和源等项目收入旗下,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控制的医院数量超过20家。其中,不乏高溢价并购。据媒体报道,宜华健康在收购达孜赛勒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爱奥乐医疗器械(深圳)有限公司、杭州养和医院有限公司和杭州慈养老年医院有限公司时,增值率分别高达30倍、25倍、19倍和11倍。

伴随着资本运作,宜华健康的业绩得到了提升。2014-2017年,公司的营业总收入从1.58亿元提高至21.16亿元,净利润也从2982万元提高至1.843亿元。但公司的盈利极不稳定,2017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曾大幅下降76.58%;2018年的归母净利润为1.77亿元,仅为2016年的四分之一。

但每收购一家公司,就意味着宜华健康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营资金,更需要承担其经营失败的风险。高溢价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也成为吞噬公司利润的“黑洞”。

事实上,宜华健康也明白自己的风险所在。2019年3月底,宜华健康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表示,2014年转型进入医疗行业以来,公司较多地运用现金收购资产的'方式进行产业扩张,加上医疗、养老等各板块运营规模较大,需要较多的日常运营资金,因此账上没有出现过多的盈余资金。

连锁反应是,宜华健康的负债率高企,资金变得越来越紧张。2015年至2021年上半年,宜华健康的资产负债率由48.47%上升至98.01%。2019年,宜华健康的货币资金仅为1.69亿元,较年初下滑了51.04%。2020年,其货币资金下降至1.51亿元;2021年三季度,其货币资金仅为0.88亿元。

宜华健康的财报显示,2019年是其业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年,其巨亏15.72亿元。主要是由于对所投资企业的商誉及长期资产进行了计提减值,当期资产减值高达14.83亿元,占利润总额的100.47%。

宜华健康的投资标的业绩也纷纷“变脸”。2014年,宜华地产以7.2亿元收购了广东众安康后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但在2018年,众安康完成业绩承诺后的第一个年度,其营收就同比下降了15.2%,为12.63亿元;净利润732.29万元,同比大幅下滑了95.25%。

在2016年,宜华健康斥资7亿元收购了养老服务公司亲和源,当时亲和源曾承诺,公司在2016-2018年,亏损金额不超过3000万元、2000万元和1000万元,并在2019年扭亏为盈。但在2019年,亲和源仍然深陷亏损泥沼之中,亏损金额为9611.17万元;2020年亏损额达到了1.95亿元,业绩完成率为-586.51%。

宜华健康开始卖资产度日。2020年10月,宜华健康转让了公司旗下的新疆和田新生医院全部权益的25.6%,以及余干县楚东医院全部权益的16%,抵偿了1.15亿元债务。

宜华集团也曾动过为宜华健康寻找新“金主”的心思。2021年,宜华健康表示,拟向北京新里程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不超过6.64亿元,而后者将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宜华集团则持股25.42%变更为第二大股东。然而,这笔交易最终还是落空了。

“回顾宜华转型医疗健康的历程,它对产业的评估不足,或者说过于自信了。”互联网趋势观察家、知名财经作家袁国宝说:“要知道,医疗产业回报率虽高,但相对投入也非常大,尤其是在对医疗健康产业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刘绍喜)押上了全部身家性命,这不应该是一个合格投资人做的事情,‘赌一次’的意味或许还更大些。”

⑹ A股转ST会根据商誉减值来判定吗

A股转ST,不会根据商誉减值来判定。

ST是Special Treatment的缩写,意思为特别处理。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之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导致其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或者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投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交易所将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特别处理分两种: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和其他特别处理。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股票前加*ST: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其股票交易将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最近两年连续亏损(以最近两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当年经审计净利润为依据)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或者虚假记载,公司主动改正或者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后,对以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调整,导致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或者虚假记载,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但未在规定期限内改正,且公司股票已停牌两个月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或者半年度报告,公司股票已停牌两个月处于股票恢复上市交易日至恢复上市后第一个年度报告披露日期间在收购人披露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情况报告至维持被收购公司上市地位的具体方案实施完毕之前,因要约收购导致被收购公司的股权分布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且收购人持股比例未超过被收购公司总股本的90%法院受理关于公司破产的案件,公司可能被依法宣告破产证券交易所认定的存在退市风险的其他情形被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的股票,其证券简称前冠以*ST字样,股票报价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其他特别处理股票前加ST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其股票交易将被实行其他特别处理: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其股东权益为负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申请并获准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的公司,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主营业务未正常运营,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由于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导致公司主要经营设施被损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三个月以内不能恢复正常公司主要银行帐号被冻结公司董事会无法正常召开会议并形成董事会决议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第七十一条,要求证券交易所对公司的股票交易实行特别提示中国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认定为状况异常的其他情形被其他特别处理的股票,其证券简称前冠以ST字样,股票报价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ST是Special Treatment的缩写,意思为特别处理。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之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导致其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或者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投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交易所将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特别处理分两种: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和其他特别处理。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股票前加*ST: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其股票交易将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最近两年连续亏损(以最近两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当年经审计净利润为依据)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或者虚假记载,公司主动改正或者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后,对以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调整,导致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或者虚假记载,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但未在规定期限内改正,且公司股票已停牌两个月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或者半年度报告,公司股票已停牌两个月处于股票恢复上市交易日至恢复上市后第一个年度报告披露日期间在收购人披露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情况报告至维持被收购公司上市地位的具体方案实施完毕之前,因要约收购导致被收购公司的股权分布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且收购人持股比例未超过被收购公司总股本的90%法院受理关于公司破产的案件,公司可能被依法宣告破产证券交易所认定的存在退市风险的其他情形被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的股票,其证券简称前冠以*ST字样,股票报价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其他特别处理股票前加ST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其股票交易将被实行其他特别处理: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其股东权益为负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申请并获准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的公司,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主营业务未正常运营,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由于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导致公司主要经营设施被损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三个月以内不能恢复正常公司主要银行帐号被冻结公司董事会无法正常召开会议并形成董事会决议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第七十一条,要求证券交易所对公司的股票交易实行特别提示中国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认定为状况异常的其他情形被其他特别处理的股票,其证券简称前冠以ST字样,股票报价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⑺ 商誉减值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商誉会有减值风险

股票市场中有许多的术语需求我们去了解,比方说商誉减值,许多的股票出资者们就不清楚其间的意思,为了帮各位亲们了解它的实际含义,特意整理了下面的所有内容。


商誉减值意思:


商誉是指未来能为企业运营带来超额赢利的潜在经济价值,或预期盈余才能超越可辨认财物(如平均社会收益率)正常盈余才能的公司的价值。商誉是全体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兼并中,它是购买本钱和兼并净财物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商誉减值是指对兼并构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验后,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RBS的商誉减值主要是由之前的收买行为形成的。


为什么商誉会有减值风险?


假如A公司回购B公司,其运营成绩杰出,这种状况可能是好的。


假如A公司回购B公司,其运营成绩不好,或许B公司直接破产,那么你以为A公司还有30亿的无形财物是合理的吗?


收买回来的公司都没有了,你账上还挂着30亿,一定不合理啊。


所以只需企业发作收买,其购买的财物成绩不好,那么就要做商誉减值。至于减值多少,就要看其运营的成绩了。这些商誉减值的部分,会直接计入公司当年的赢利表。比方一家公司本年本来盈余20亿,可是由于有商誉减值30亿,所以这家公司的终究赢利就亏了10亿。

商誉减值这个词在股市中会常常的看到,所以作为出资者需求去具体的了解这些股票术语的含义,这对炒股出资来说会有很大的协助哦。

⑻ 巨亏百亿的业绩无人保证真实,众泰汽车敲响“退市风险预警

去年巨亏的众泰汽车敲响了“退市”的警钟。

6月23日,众泰汽车(000980)停牌一天,股价维持在1.78元/股,市值仅余36.09亿元。根据众泰汽车公布的2019年年报数据,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1.9亿元,同比下降1498.98%。因此,外界调侃其一年亏掉公司的三倍市值,2019年平均每天亏损约3068.5万元。

6月24日复牌后,众泰汽车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众泰”。

官方公告称,众泰汽车股票交易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是因为公司2019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13.2.1条的相关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

变为“*ST众泰”的同时,众泰汽车发布了公司股票可能被暂停上市的风险提示,若公司2020年度财务报告仍被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将被暂停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众泰汽车董事娄国海亦表示无法保证众泰汽车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娄国海指出,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铁牛集团有限公司对公司的业绩补偿兑现难度较大,公司面临众多诉讼及担保事项。在此情况下,无法合理估计公司因业绩补偿及或有事项对公司造成的损失金额,结合审计机构出具的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结果,无法确认2019年度公司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等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因此他无法保证公司2019年年度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众泰汽车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度,众泰汽车公司完成营收29.86亿元,同比下降79.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1.9亿元,同比下降1498.98%;基本每股收益-5.52元。

众泰汽车表示,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与销量大幅下降有关,经营成本相对上升,导致经营亏损较大。

数据显示,众泰汽车公司2019年汽车销售量仅为2.12万辆,同比下降86.29%。此外,2020年前五个月,众泰汽车销量仅为3573辆,同比暴跌96%。

纵观众泰汽车过往历史,因克隆其他厂家的车型获得“豪车皮尺部“的名号,叠加新能源车补贴的市场红利,曾是众泰盈利的“法宝”。2016年众泰汽车达到巅峰,累计销量达到33.31万辆,同比增长50%。

沉溺于模仿而不顾研发的后果,导致众泰不久便质量问题频发,自2017年开始销量连续下滑,更是因没有国六车型投放市场进一步陷入销量泥潭。

值得一提的是,众泰2019年年报还指出公司巨额亏损的另一原因,在于商誉大额减值。年报显示,公司2019年度需计提各类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为84.31亿元,其中计提商誉减值准备61.2亿元,占比最大。

除了经营恶化,众泰汽车负面消息不断。天眼查显示,自2019年底以来,众泰汽车董事长金浙勇有8条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人员的信息。今年众泰汽车已有19条开庭信息,主要为买卖合同纠纷等。

众泰汽车表示公司经营困难,资金缺乏,生产经营停滞;与部分供应商存在大额资金往来,全年支付货款金额超全年订单总量;重大资产购买缺少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对外担保未履行审议与披露程序;职工的薪酬和社保费用未按时发放和缴纳,员工大量离职或不在岗,关键内控职能缺位,组织机构不能正常运行,内控环境存在重大缺陷、内部监督缺失。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⑼ 什么叫商誉减值

1.什么是商誉?

商誉,英文全称Goodwill,英文字面意思是能够给他人带来好感的良好口碑,中文翻译商誉之中的“誉”,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名誉与信誉,商誉是指在过去的时间周期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价值。

2.商誉从何而来?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商誉产生于对其他公司的并购或合并,也称之为合并商誉,换言之,如果没有兼并就不会产生商誉,计算商誉的方式是并购所使用的投资成本减去被并购公司的净资产。

3.商誉如何计算?

商誉=投资成本-净资产

简单举例子,A上市公司在2018年花费3亿收购了一家净资产是1亿万的B公司,由此,产生的合并商誉就是:3-1=2亿,也就是说,被收购的B公司能够看得到的净资产是1亿,看不到的商誉是2亿,这就属于商誉的资本化。

4.为什么商誉减值会爆雷?

我们继续以A上市公司为例,合并商誉是由于收购的投资支出所得,本身属于支出的组成部分,当A上市公司进行商誉计提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响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的情况。

简单理解,净利润减掉了“商誉支出”的部分,当A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数值多于商誉时,即使商誉减值,仍会是盈利状态;反之,净利润数值小于商誉时,A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就由盈利变亏损,产生了所谓的“商誉减值爆雷”。

比如A上市公司2018年的净利润是5亿,收购B公司产生了2亿商誉,全部商誉计提之后的净利润就是5-2=3亿,净利润有所下降,但还不至于由盈变亏;假如A上市公司2018年的净利润是1亿,那么,1-2=-1亿,也就是说在计提2亿商誉之后,净利润变成亏损1亿,由盈变亏就爆雷了,当然,商誉计提少一些,计提5000万,A上市公司2018年的净利润就是1-0.5=0.5亿,仍然盈利。

换言之,商誉计提的幅度是影响商誉计提之后是否盈利的因素,话说回来,假如上市公司具有巨额商誉,总会存有隐忧,因此,对投资者来说,仍要回避那些巨额商誉的上市公司。

5.在哪里查看上市公司的商誉?

当然,实际上商誉的计算具有不同的方式,而且较为复杂,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只要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之中查看商誉的数值即可。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表】之中就能看到上市公司的商誉,商誉水平合理的上市公司具有投资的安全边际,反之,不在安全范围的商誉水平则具有潜在的踩雷风险。

要明白商誉减持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商誉是什么??

商誉其实就是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行为的所产生的附带产物。比如,A是上市公司,收购一个创业公司B,B的净资产2亿,但A花了5亿收购,那么多花的3亿元就是商誉。商誉体现了被收购企业的品牌价值。

那么了解了商誉之后,其实就很容理解商誉减持的意思了

如果市场环境不好,经济不景气,被收购公司可能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亏损,在财务上就需要做商誉减值。比如3亿,可能减值之后就只有2亿了。 那么在财务上,他就是一个调节利润的关键点了——为了避免出现亏损,该计提减值准备时不计提,兜不住了就在某一次的业绩报告里突然一次性计提减值准备,从而导致上市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商誉黑天鹅去年就出现过,坚瑞沃能、龙力生物还有游久 游戏 ,都是很鲜明的例子!

根据前不久发布的商誉减值提示风险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报,A股上市公司商誉达到14484亿元。所以对于商誉减持的公司我们需要非常注意的,一旦走了熊市更深一层次的下跌,商业减持就好比是一个利空。如果你持有的个股不但出现了商誉减持,还处在股价高位,那一定是有极大风险的哦!!

无并购,不商誉。

举个例子!

1、假设我的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我现在看中了一家做手机宠物的互联网公司,于是我去并购他,说白了就是把这家公司买下来。

2、这家公司资产负债表打开一看,啧啧,净资产很少,统共就几张桌子,几台电脑~杂七杂八加起来不到10万快钱。找个机构来评估一下,没错,公允价值10万块。

3、但是我能只花10万块就买下这家公司吗?不可能啊,人家不会卖给我啊,我要只出10万,人家直接把我怼到办公家具城去了。这个公司的价值不在净资产上,也就是说资产负债表并不反映公司的全部价值。这家公司人家还有技术、团队、销售网络、 游戏 用户等等。这才是我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最后都会反应未来的销售利润上。

4、最后,我们经过谈判,我出价值1个亿,购买这家公司。那么这1个亿与公司10万元公允价值直接的差就是商誉----9990万元。

5、我为什么要给这么高,因为我觉得这家公司未来能给我做到每年1000万的利润。但是,三年的业绩承诺期过后,这家公司只能做到500万的利润,一做商誉减提测试,我的商誉就要做5000万的减值计提。

6、不过我运气好,赶上了互联网热潮!突然直接互联网项目大火!!于是我把这个公司包装下卖出去,把他描绘成未来的独角兽。果然遭到几家上市公司哄抢。最后一家公司出价10个亿,买下这家互联网公司。商誉为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万元。结果,三年业绩承诺期过去以后,还是只能做到每年500万的利润,于是商誉减值九亿四千万。


商誉,很多人认为是“经商的信誉”,这就有点望文生义了。误认为一些很知名的大企业,商誉很高,其实恰恰相反。

什么是商誉?

商誉,记住一句话:无并购,无商誉。商誉是一个企业合并另一个企业时给予的超额价值。比如A企业合并B企业,当时B企业的净资产才1个亿,但A企业认为B企业很有价值,合并过来后会给自己带来很高的盈利,于是花10个亿把B企业给并购过来了。其中超额给的9个亿,就是商誉。这个商誉9亿,是A企业买B企业时真实付给B企业股东的。因此,在A的财报上,会有9亿的商誉记载。

什么是商誉减值?

就是A超额花的9亿收不回来了。原来A并购B的时候,评估B会以后每年盈利3亿,那商誉9亿3年就收回来了。但并购回来后,第一年才盈利100万,第二年甚至亏损!那必须给那9千万商誉计提减值了,因为多付出的这部分钱打水漂,白白给B企业的股东了。因此,在年末的时候,把9亿一次性全部给记提减值,相当于这9亿没了。

前段时间,不是一些名星成立个几乎空壳公司,然后有个上市企业高额并购这个皮包公司,最后再计提”商誉减值“的吗?凡是商誉很高的公司,最好要回避。

商誉减值简单点说就是高价收购的企业在整体运行之中呈现的价值缩小了,所以存在商誉减值。可能这样说并不好理解。举个例子可能能够更好的理解,如果到市场中购买一件衣服,价格是多少呢?是5000元。可以理解为这件衣服现在市场的标价就是5000元,任何人来购买都是5000元。但是到批发市场一看,一模一样的衣服,也是一个牌子的,批发价格3000元,整个批发市场的价格都是3000元。这中间存在着中间价差,怎么算呢?就算作为了商誉。

如果去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商誉呢?就是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市场的估值为10亿元,但是注册资本以及固定资产、实际资产才达1亿元,那么就存在9亿的商誉。换句话说就是按照市场的估值进行着的收购,并不是按照实际的固定资产价值、实际的价值进行的收购,差值部分被上市公司财务作为了商誉。

理解了商誉,那么如何理解商誉减值呢?

了解商誉减值就需要理解,上市公司收购的上市企业并不是一定能够赚钱的,可能还存在亏损以及估值的下降,如果估值下降了,那么对于商誉来说就是极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上市公司收购的公司,估值在2018年间减少了10亿,那么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是多少呢?就是10亿。因为估值、运行等情况存在着较大变故,所以每一年、每一季商誉也会存在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下,就存在着商誉减值。而对于大幅商誉减值的情况也是存在着股价的风险,涉及到的是整体的上市公司估值。对于高商誉减值预期的上市公司,年报期间还是当规避就规避。

如果收购完成后,公司乙经营达不到收购时盈利预测的数字,就会产生商誉减值。要是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亏损,那么在财务上也需要做商誉减值。比如说:公司乙在收购完成后,承若实现5个亿的业绩,可实际收益只完成了3个亿,就表示未完成被收购时的价值承若,那么剩下的这2亿,就要从5亿的商誉里面扣除,也就是所谓的商誉减值。另外,要是乙公司未来经营一直都达不到收购时评估资产组价值的指标要求,那么在商誉中就会连续出现减值,一直到该公司的商誉值减值到0为止。

而商誉减值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影响肯定是负面的,一旦商誉减值的消息确认出来,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股票的估值就会有所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抛售,导致股价的下跌。特别要注意的是高位的个股,持有股东的获利盘比较多,趁机把股票卖出套利的人比较多,抛压盘一大无法承接,很可能就改变了股价的上涨趋势,变成震荡或者下跌的走势。

所以对于商誉减持的公司,我们在炒股的时候需要非常注意,尽量避免买入这样的股票,因为这些股票在当前环境下,明显是风险大于收益的存在。即便在看好,也要等过段时间风险释放之后在进行参与。

商誉属于会计上的概念,我们先看看会计准则是如何定义商誉的:

企业在合并时,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 视企业合并方式的不同:控股合并的情况下,该差额是指在合并报表中应予列示的商誉,即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与购买日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影响又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吸收合并的情况下,该差额是购买方在其账簿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存在合并差额的情况下。企业首先应对企业合并成本及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在取得的各项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并且确认了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以后,剩余部分才构成商誉。

简单的理解,就是A企业计划收购B企业,B企业的账面净资产为1000万元,但是双方最终达成的收购价格是1500万元,多出来的500万元就是商誉。从商业上来讲,之所以会多出来500万,通常是由于B企业有一些资产按照会计准则无法确定为账面资产,比如品牌溢价、专利技术等等( 实际上可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大牛市的氛围下,并购往来带来股价上涨,股东便可套现离场,最终买单的还是散户 )。

会计上要求商誉在确认后,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而是在每一会计年度期末,对其价值进行测试,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计量,如何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则计提减值准则

通俗的理解就是,A企业收购B企业时支付对价1500万的前提是判断B企业未来10年每年可盈利XX万,但是实际上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技术更迭等等原因,导致这一判断无法实现,因此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

以上都是理论上的商誉减值。小花在这里要说的是,2019年1月A股商誉暴雷不断,可谓是世纪奇观。然而,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监管制度的缺失

监管层对收购疏于监管的结果就是导致市场产生一大批高溢价收购的公司,千万别说诸如公司也不傻出这么高价收购自然有它的道理这种傻话,因为 从本质上来讲上市公司跟小散的利益角度完全不一样 ,很多投资者会有这样一种思维,那就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是为了公司多盈利这个目标,所以收购也是为了多盈利,表面上看起来是讲的通的,如果你这么想只能说明你上的当还不够多,举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年利润几百万但市值却在几十个亿的高市盈公司的老总有两条道路等待着它选择,正常经营和套现,老总心里明白的很,套现所赚的钱要比正常经营多的多,如此投资者跟上市公司大股东还会在同一利益链上吗,断然不会,所以产生巨大商誉的并购一定要警惕其利益的输送。

耳赵团队:商誉减值,就是一个球队刚买来的明星球员下楼脚崴了!这个赛季都上不了。亏了!

这两天是上市公司集中发布2018年年报的日子,各种故事漫天飞,十多年来都没出现过如此惨的业绩暴雷了。从数据上看,上市公司们业绩暴雷的主要原因是商誉减值。

什么叫商誉减值呢?

我们先看看什么叫“商誉”。商誉的意思就是,上市公司购买一家公司,被购买公司的账面净资产只值2个亿,结果我们溢价花3个亿买了,多支出的那1个亿,就叫做“商誉”。就像你经营一个球队,最近刚刚换了一个老板,给了你好多钱,于是你花大价钱买了个明星球员。球员本来年薪200万,你为了挖他年薪给了300万,多的100万支出在你球队的账上就计入“脚誉”(商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黄金右脚球员是被你打动了,结果过来上班的第一天,还没出场,下楼的时候黄金右脚踩了西瓜皮,脚崴了。送到医院一看骨折了,这赛季没戏了。这笔买卖就亏了啊。我们给他降薪这都无所谓,问题是我们计入账面上的那笔溢价“脚誉”(商誉),怎么办啊?怎么和老板交代啊。年终总结大会上,我们只能说,这笔溢价做的不好,减值了。

上市公司在购买其他公司的时候, 人家的老板不舍得卖,咱们只好溢价,支付多一些的钱购买。多支付的这些钱买到的就是“商誉”。“商誉”也是我们买到的“资产”。当然,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买到的公司确实发展前景挺好,能挣钱。

这两年的经济情况和股市如你所见。那简直就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目前的现状是经济环境不景气, 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买来的公司都不挣钱,那肯定不值这么多溢价(商誉)了。

双重打击之下,只能做商誉减值啦。其实也不是坏事,毕竟长痛不如短痛。做了比较大幅度的减值可能也是释放风险的比较可行的做法。

耳赵团队:愿知识带给您 健康 !

商誉是收购过程中支付的对价相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溢价部分

国际上对商誉在会计上的处理有三种方式 ,一开始就处理掉,逐年摊销,发生时做减值;下面分别来讲:

1、一开始就处理掉

收购完成时就和所有者权益进行抵消,这 样会造成总资产下降的效果,而且对当期利润影响很大。

2、逐年摊销

把商誉视为无形资产,会计上常用的摊销是固 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是机器设备、房屋建筑、交通工具等,摊销年限是5到40年。无形资产是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摊销年限是5到20年。s

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也正常,逐年摊销,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平滑掉了。

3、发生时做商誉减值

这是我们国家目前使用的会计准则,在并购 动作发生时,把溢价部分记在“商誉”这个会计科目下,每年做一次减值测试,如果发生事实的减值,就在会计上做减值处理,也就是把商誉都去掉了,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在并购发生后会大大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并购一家企业/项目,你的收入和盈利一般都会增加的,但是你并购的成本却没有计算为成本,业绩上会非常好看。

坏处就是一旦发生减值,那么对当期利润的影响非常大 ,效果就是现在看到的,比如天神 娱乐 预亏70亿元,一次性把商誉都处理掉,来个财务大洗澡。

未来的会计准则会向摊销改变,具体什么时间落地, 这个事情要看财政部的行动了。在正式的文件政策落地前,商誉减值是依旧要做的,看好手中的股票,怎么看商誉?找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在会计科目“无形资产”的下一行一般就是“商誉”。

举个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利用商誉做套现的例子

2015年华谊兄弟以10亿元收购了冯小刚的东阳拉内公司 ,这家公司的净资产经会计审计是1.3万人民币,冯小刚完美的实现了财务自由,在上次和小崔的互怼中,说自己为国家创造了多少亿的税收,这个就有点那个啥了,怎么就忘了自己的拉美公司了,利用商誉做套现,最后做减值,股民承包了你的收购拉美的财务支出,一边把自己说得是个大善人,一边利用各种规则实现“套现”和“避税”,在法律上虽然算是合规,但是自己这么标榜自己就不地道了啊, 这个拉美一点也不美啊,低调一点比较好。

我主做股权设计/激励、并购,业余股民,爱好搏击 认同我的观点,欢迎点赞关注 业务合作,请私信

不请自来,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商誉减值是什么?我们站在财务角度,从商誉和减值两个方面来说一下。

1、商誉。商誉本来是指公司的声誉,是公司长期经营所形成的美誉度,目前属于会计的资产类核算科目,而且主要在合并报表中体现,通常来说一般有内部商誉和外部商誉之说,内部产生的商誉即为其原始定义,因为很难满足资产的定义,主要是内部产生商誉的成本很难准确计量,因此在中国会计准则下是不允许确认内部商誉价值,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不允许确认内部商誉,所以,一般所说的商誉,都是第二个含义,即对外并购非关联第三方公司,且构成控制,纳入合并范围,这时并购方支付的对价超过被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中,并购方按股权比例应享有部分的差额,即为商誉。

一般来说,并购方作为母公司,会编制合并报表将被并购方合并进来,在合并报表中体现商誉,母公司自身财报只会有长期股权投资而不会有商誉。

2、减值。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商誉不得摊销,但每年必须做减值测试,如发生减值迹象,必须计提减值准备,将商誉减值至其可回收成本,而可回收成本,基本按照现金流折现法的方式来计算。基本公式是将被并购方可以看做一个资产组,按其每年预计的现金流,按折现率进行折现,并汇总各年折现后的金额,如果该金额超过被购并方并购日的公允价值,则没有发生减值迹象,如果低于,则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减值准备。一般而言做减值测试前都会先看是否有减值迹象,减值迹象一般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部主要是被并购方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核心管理层不稳、公司战略决策重大失误等等,外部因素主要是经济、政策、法律、 社会 、技术环境对被并购方企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未来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当发生上述迹象时,则会做减值测试。

好了,基于以上,我们再来说说最近A股大金额的商誉减值事情。

1、首先是商誉减值是否有合理性因素?是有的,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并不是太好,消费投资和出口都有些疲软,再叠加与美国的贸易战因素,反映到经济实体,就表现为经营收入预期的相对大幅下降,在保持折现率(资金成本并没有显着下降)不变的情况下,减值测算公式中的分子就会变小,导致预测的整体可回收成本减少,在n多上市公司构造概念并因此大量购并各类企业时,因收入预期大幅下降,自然会发生商誉减值现象。

2、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完全可能,首先是有动机,科创版注册制的预计推出,会导致上市公司壳价值下降,以前为了保住壳资源,不得不硬挺着不做商誉减值,并采取各种合规和不合规的措施,以便能够实现盈利,不至于被退市或者挂ST的title,现在壳价值下降了,没必要硬挺着了,可以将若干年没做减值的商誉减值到位了。其次是有机会,上市公司肯定不会说是因为壳价值下降才计提,如今经济环境不好已经是企业家的共识,而且贸易战确实会造成企业收入下降,这么好的理由不找,以后哪来机会。最后有方法,商誉减值测试,本身是基于管理层的假设,关键的假设一个是未来收入增长率的假设,另一个是折现率的假设,这两个假设稍微动一下,预测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数据就会差异巨大,简直是操作简单易行还合理充分,当前的经济环境完全提供了修改收入增长率假设的最合理的理由,既如此,上市企业何乐不为呢?只是减值幅度大小是否合理,也只有企业自己知道了。

以上是我浅显的分析,因学问有限,可能会有错误,敬请原谅,谢谢!

阅读全文

与股票商誉减值退市风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大盘资金净流入流出 浏览:593
买入股票是任何时间都可以吗 浏览:380
股票林园2021年最新言论 浏览:568
苏玲易购股票行业分析 浏览:502
如何开通股票账户吗 浏览:946
中国最贵是股票 浏览:976
园城黄金股票走势 浏览:378
创元科技000551股票行情走势图 浏览:809
白酒行业股票总结 浏览:366
香港大中华股票基金 浏览:416
股票app设置k线数 浏览:920
股票摘帽和摘帽的条件是什么意思 浏览:271
今天关于股票的国家信息 浏览:937
京东方股票行情走势6 浏览:160
股票ST之前会发几次提示 浏览:991
药易购股票历史交易数据 浏览:670
苹果公司自带股票软件好用吗 浏览:394
呱呱股票下载软件 浏览:370
2019中国国旅股票 浏览:152
看财经股票的app 浏览: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