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帮忙找一篇翻译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微软公司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为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了无数杰出的软件产品,并以自己的实践经历揭示了软件产业内蕴藏的旺盛生命力和巨大商业价值。微软公司目前的市值是3100亿美元。在2005财政年度里,微软公司的销售收入将达约400亿美元,实现利润165亿美元。去年派发330亿美元的股息后,微软公司仍拥有35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我认为,微软不断走向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技术:用创新的精神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以合理的研发体系保证企业的效率,以执着的态度专注于软件业的发展;(2) 领导艺术:最高决策者拥有卓越的才识、明确的分工和完美的合作;(3)人才:多渠道发现和聘用人才,有效的人才筛选机制,对人才的持续培养以及知人善用;(4)企业文化:不惧挑战、自我批评、灵活平等以及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已经在微软形成了一种传统,并得到了制度化的保证。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分别介绍微软公司的运营和管理经验,希望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有所帮助。
技术:微软的希望之光
(1)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四百年前,知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慢慢积累起来的。但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进步已经不再是靠历史的积累,而更重要的是靠不断的创新。信息革命后,科技的成长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在信息技术方面,过去十年中人类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毫无疑问已远远超过了过去一百年的积累。
微软公司深深地理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把握技术方向的重要性。当微软公司在早期的Basic产品中获得成功后,开始投入DOS的研发。DOS成功后,微软立即将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中,并成功推出了Office系列软件产品。随后,微软又利用Office等软件获得的积累,开始了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新一代操作系统的研发。当Internet浪潮到来时,微软不失时机地跻身网络研发领域,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今天,微软又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无缝计算”的核心方向,在发展MSN、移动软件、数字电视、XBOX、高可信度计算、自然用户界面等方面不断创新。
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微软公司总是把技术研发摆在关键地位,并将技术看作公司惟一可长期延续的财富和优势。例如,微软在2005财政年在研发领域投入大约85亿美元,超过其营业额的五分之一,这个比例在“世界财富500强”的企业中居首位。
(2)运筹帷幄的“首席架构师”
要重视技术,企业就必须要有一个最高的技术决策者。现在,微软公司的这个决策者就是比尔•盖茨,微软的“首席架构师”。设立这个特殊职位是因为,无论在微软还是在其他公司,首席执行官根本没有时间管技术,而很多所谓的“首席技术官”却都是没有实权的科学家,决定不了技术发展方向。但是,在一个技术主导的行业里,一个企业没有技术方向的最高决策者是不行的。
作为首席架构师,比尔•盖茨的工作是制定公司的长期技术路线图,并确认公司每一个行政部门的科研计划是互补而不是重叠的。因此,他要求公司的每一个产品和技术部门都向他做技术汇报,这些汇报大多是“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会议。做这样的汇报,除了可以得到比尔•盖茨的回馈之外,每个项目团队还可以在准备过程中受益匪浅。因为,项目团队为了准备回答比尔可能问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在报告前彻底调研市场、技术、竞争对手等信息,也因此避免了闭门造车的风险。
另外,比尔•盖茨每年都会抽两段时间,用“闭关”的方式独自思考问题,这被称为比尔•盖茨的“思考周”。在“思考周”之前,盖茨会要求各部门精英在他们个人的专长领域给他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和技术建议。在“思考周”里,盖茨通常的工作方式是埋头阅读经过筛选的材料和技术建议,记下自己的想法,静静思考,最终做出一些对公司技术战略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决定。
(3)不断完善的研发机制
为了更快、更好地将未来的技术变成现实中的软件产品,微软公司不但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而且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比尔•盖茨成立了“卓越工程”部门,负责确认公司的研发机制是有活力的,开发过程是最有效率的,开发出的软件是安全可靠的,并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重叠开发。这个部门具有管理公司工程流程的实权,这样才能带领整个公司走在软件业的前端。
微软公司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是坚定不移的。微软很早就创立了它着名的研究机构(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并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工作鼓励冒险不惧怕失败,鼓励研究者拥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做长期投资;而产品开发工作则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研究机构发展科技,生产部门制造产品,研究人员通常都是“思想家”,而产品开发人员更多的是“实践家”。这两类工作和两种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希望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移,就必须在保持它们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为它们的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为了促进研究成果的转移,微软鼓励研究人员充当新技术的推销者,向产品部门推销科技成果,同时也鼓励产品部门把用户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及时反馈给研究部门。比尔•盖茨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说,微软公司要做两类事情,一类是满足用户现在的需求,另外一类是满足用户未来的需求。这表明,微软公司已经将科研和开发视作了公司发展的两条主线。事实上,微软既为两类不同的机构制定了共同的目标,建立了沟通渠道,也严格划清了二者的界限,为不同类型的机构制定了不同的考评制度。同时,微软也允许并鼓励人才在两类机构间转移和流动。现在,微软研究院每年都会向产品部门输出大量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大多都被应用到了微软公司各类成功的软件产品上。
(4)专注于最擅长的软件业务
微软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研发的公司。虽然微软公司也投资于MSN等内容服务和XBOX等硬件产品,这些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推进软件和软件平台。微软公司的主体始终是软件,微软绝大部分销售收入也是由软件创造的。微软公司对自己的定位是,在信息产业的整个生态系统中,专注于扮演纯粹的软件提供商的角色,其他的角色由戴尔、HP、Accenture等公司扮演。只有这样,微软才能把自己的专长做到最好,以保持在软件领域的领先地位。
“专注”对公司很重要,因为一个公司的成功也来源于管理者或领导者的注意力。许多公司的领导者可能会因为急于发展,带领公司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某些大型IT企业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就会把资金投入到硬件、服务,或甚至房地产、传媒等其他行业中。这么做就分散了公司的注意力,而公司的领导者也不见得有能力或激情来管理这些新开创的企业。但微软公司的领导层总是把注意力放在七个基础的商业部门的软件业务。这七个部门都以开发软件为己任,以软件平台为核心,以比尔•盖茨为总架构师。这样,七个部门的领导者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管理方式、共同的对软件的专注与热情,不必分心于自己不擅长或没兴趣的事情,才能如鱼得水,在微软发挥个人的潜力。
领导:微软的成功之源
微软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软公司拥有两位杰出的领导人: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在2000年之前,微软惟一的领导者是比尔。2000年1月,为了更好地把握技术方向,比尔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史蒂夫,自己做“董事长兼首席架构师”。后来,史蒂夫又把公司分为七大商业部门,每一个部门负责一系列的产品和用户(例如:大企业部门负责Windows、SQL Server等服务器软件和工具;家庭娱乐部门负责XBOX、电视软件平台和游戏软件等)。从2000年以来,比尔和史蒂夫成为最佳搭档,两人带领七个部门在经济风暴中稳定成长,实为公司成功最大的原因之一。
(1)首席架构师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技术带头人。他善于通过自己的远见卓识,在技术上把握公司的发展方向,不断为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制定战略目标。通过前面介绍的“思考周”、“头脑风暴会议”等形式,比尔•盖茨在全公司范围内集思广益,收集最新的信息,以保证技术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比尔的另一项工作是协调公司软件的投资,并避免七大商业部门的重叠投资。他会深入了解每一项重要技术,把开发任务交给某一个部门,并要求该部门把另外六个部门当做重要客户,同时也要求其他六个部门不要重叠投资。例如,虽然七个部门都需要语音技术,但是比尔却该技术的开发任务交给了我的部门。这样的安排让我不用担心公司内部的竞争,而且,我所在团队里的员工也会因为自己的产品能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产品而更有成就感。
比尔•盖茨还要负责决定全公司七大商业部门在各个研发方向上的技术资源分配情况。大多数公司可能会把最多的资源分配在最赚钱的部门里。但微软并不是这样做的。例如,微软公司负责Office产品研发的部门人数并不很多,相反,服务器和工具部门却拥有最多的技术员工。这主要是因为,微软在后台服务领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尽快开发出领先于IBM、Sun 等竞争对手的重量级产品。微软公司在移动产品部门投入大量资源,也是因为比尔•盖茨看好移动通信领域的巨大市场前景。因为微软公司内的七大商业部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比尔•盖茨就可以根据自己对技术方向的判断,把有限的资源调配给最具有发展潜力或竞争最激烈的技术领域。
(2)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
史蒂夫•鲍尔默是微软公司的头号啦啦队长。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说话声音很大,非常有力量,而且很感性,很有穿透力。他是一个全能领导者,既有商业头脑,又有战略眼光,能鼓舞士气,还富有激情,精通技术。微软公司的人常说,史蒂夫给下级做考评的时候,就像在“奥数班”一样,要求甚高而不允许犯错。当下级把总结报告提交上去后,史蒂夫只看一眼,就可以从中挑出几个乃至十几个不恰当的地方。通过这样的考评,下级员工可以收获到非常多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
当微软把全公司整合成七大商业部门之后,史蒂夫•鲍尔默适时地由前台退到了后台。他不再做具体的管理者,而是转变成了七大部门主管的背后支持者。他不再做每件大事的最后决定人,而是支持着七个部门主管的成长。他不再做一个最有煽动力的啦啦队长,而成为一个幕后的教练。史蒂夫支持七大部门的主管放手施展自己的管理才华,而他自己则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公司的价值观和人才建设上。
(3)最佳搭档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是微软公司最重要的两个人。在我所经历过的高科技公司里,员工总是喜爱抱怨公司的最上层领导,但是在微软,几乎所有员工都对比尔和史蒂夫无比钦佩。和他们共事多年,我认为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有才华,能够集谦虚、勇敢和毅力于一身,勇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二人最特别的三个优点是:
1. 勇于改变、适应力强:比尔和史蒂夫都是适应能力很强的人,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角色和工作方式。他们两个人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例如,比尔在演讲失败后,勇于拜师学习演讲技巧;2000年时,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比尔将首席执行官一职交给史蒂夫;设立七大商业部门后,史蒂夫从啦啦队长转型成为幕后的教练……这些都是微软员工津津乐道的例子。
2. 对公司充满热爱和激情:比尔和史蒂夫早已不是为了赚钱而工作,而是为了公司,为了用户,为了享受激情和快乐而工作。他们很多年没有拿股票和认股权,把上亿的财富让给了员工。正因为他们对公司的热情感染了所有的员工,微软才能汇集全公司所有人的智慧,共同为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
3. 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对微软来说最难得的是,比尔和史蒂夫两人百分之百地彼此信任,共同推动微软公司向前发展,共同完成了2000年到今天完美的职位交接,共同负责创造公司的未来。他们之间从未发生权力斗争、政治纠纷一类的问题。这在今天这个现实、自私的社会中是最难能可贵的事,也是微软公司成功路上的佳话。
虽然比尔和史蒂夫都还年轻,精力旺盛,离退休的时间还早,但他们已经开始了接班人的培养工作。这样,即使他们退休之后,微软公司也能延续他们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理念,并不断取得成功。
人才:微软的立业之本
微软公司把重视人才的管理理念视为公司的核心财富。在信息时代里,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在工业时代里,一个优秀技工和一个普通技工的效率差异可能是30%,但在信息时代里,一个高级程序员和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效率差异可能高达10倍以上。例如,微软公司有一位编程高手,一次,他对一位经理说,你们的产品里还缺少一种重要的功能。那位经理说,我也想做这个功能,但至少要50个人半年时间,现在已经来不及了。编程高手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个星期开会时,他对那位经理说,你要的功能我已经帮你做完了。因为这样一位编程高手可能知道很多其他程序员所不知道的解决问题的捷径,他在一个星期里就能做完50个人半年的工作。可见,这样的人才对公司来讲是有特殊意义的,公司必须善于追踪、挖掘、面试、聘请、评估、培养、重视和留住这样的人才,而且要把人才相关的工作视为公司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求贤若渴:追踪和挖掘人才
重视人才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管理者要善于雇佣高水平的人才,而微软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非常善于发现和雇佣人才,无论对方是大师级的人才,还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或已离开公司的人。
例如,微软公司最重要的领导和大师 Jim Allchin目前在微软公司负责平台产品研发。当年,比尔•盖茨想请他加入微软的时候,通过朋友多次联系他,Jim Allchin都置之不理。后来,经过比尔再三邀请,Jim终于答应来面试。结果,Jim一见到比尔就直接了当地说,微软的软件是世界最烂的,实在不懂比尔请他来做什么。比尔•盖茨不但不介意,反而对他说,正是因为微软的软件存在各种缺陷,微软才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比尔•盖茨的虚怀若谷感动了Jim Allchin,终于把他请到了微软公司。再例如,IBM着名的深蓝计算机的设计者许峰雄博士此前也加盟了微软公司。许峰雄博士是我的好朋友,我追踪他至少五年了。逢年过节时,我总会给许峰雄博士打电话,聊一聊他的近况,探听一下他的想法。年复一年,我终于打动了许峰雄博士,有幸邀请他到微软来工作。虽然他最后加入的不是我的团队,但是我一样引以为豪。在微软,许多人都像我一样主动从事发现人才、跟踪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工作。
除了努力挖掘、追踪许峰雄、Jim Allchin这样的大师之外,微软也非常善于直接从学校雇佣刚毕业的大学生。每年我都会去两三个大学亲自面试最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统计,直接从学校雇佣的人才,在总体表现上要优于从社会雇佣的更有经验的人才。我们也发现,今天微软大部分的副总裁都是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微软公司的。直接从学校雇佣和培养人才有很多好处:人才可塑性强,对公司忠诚度更高,最愿意全力以赴地办事,不怕风险,愿意积累多部门的经验。
此外,微软公司一直追踪着离开公司的优秀员工。我们并不认为员工跳槽是一件坏事。对于离开公司的优秀员工,微软会认真分析该员工离开公司的原因,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同时,微软也会对他们离职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准备在合适的时间再把他们请回微软。这种鼓励人才流动的机制可以更好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可以真正得到员工的信任和支持。
(2)任人唯贤:面试和聘请人才
微软的面试机制是众所周知的。微软对于面试采取了严谨的态度,采用精心设计的面试流程。每一个申请者的面试都有多位微软员工参加,每一位参加面试的员工都事先分配好面试时的任务。除了确认专业知识和经验之外,我们也会出很多题目来测试申请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及面对难关时的表现。我们不只要雇佣那些技术上的专家,还应当雇佣聪明、学习能力强、有团队精神的人。所以,面试时对这些方面也要深入地询问。每一次面试后,面试者都会把他的意见和下面应该考核的问题交给后续的面试者。最后,只有得到绝大多数参与面试者的同意,并在明察暗访所得的结果令我们满意时,微软才会聘用该申请者。
任人唯贤是微软公司一贯遵循的用人理念。我们深信两句话:(1)一流的人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佣三流的人。因此,当一个队伍雇用第一个二流的人的时候,就是它走下坡路的时候。(2)雇佣人才应以提高组织当前的整体素质为标准。我们必须要求每一个新雇员的素质都超过整个团队的平均水平,以此来提升团队的平均素质,而不是降低团队的素质。所以,微软公司的管理者总是希望雇佣到比自己强的人才。如果你雇佣的人才最终能成为你的上司,你不但不应当感到羞愧,而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
(3)人尽其才:评估和培养人才
雇用员工之后,公司会定期对人才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每年,史蒂夫•鲍尔默都会要求七大商业部门的管理者把本部门最杰出的50到150位人才的详细情况报告上来,史蒂夫把总共约600人的资料装订成一本独特的《人才报告》,然后花上整整两星期的时间来评估这些人才的发展前景,每天还会邀请这些人中的20位共进晚餐,以进一步了解这些人才。这样的工作可以为高级人才在公司内的发展设计最好的路径,也可以在公司有空缺职位的时候迅速找到合适的人选。史蒂夫期望自己认识这600人中的每一位。他把这本书放在他床前,每晚睡前都会认真地读几页这本书。
微软深信“人尽其才”,所以设计了“双轨道”机制,既允许优秀员工在管理轨道上发展,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技术轨道上发展。在每个轨道上,微软为员工提供的机会是平等的,员工并不一定非要做管理工作才能促进个人事业的发展。在微软,一个最高级别的工程师可能比副总裁还要资深。这样的“双轨道”政策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微软公司鼓励公司内部人才的流动和发展。各级管理者都遵循人尽其材的方式给每一个优秀的人才发展的空间。各级管理者也深深理解“最优秀的人不属于我,而属于公司”,他们不会把人才据为己有,而是给最优秀的人才更好的发展机会,无论这个机会是不是由自己所管理的机构提供的。在这样的制度下,优秀的人才大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除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之外,公司也必须发现并督促那些表现较差的员工,给他们机会改进,否则就只有要求他们离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微软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分级评估体系,并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在每一年度的考核中,每一个副总裁必须把他部门所有的员工分成四个等级:(1)超过期望,(2)达到期望,(3)达到大部分期望,(4)没有达到期望。每一个等级必须有合理的比例,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员工被评为第三或第四等。其中,拿到第四等(大约是5%左右)的员工等于是拿到了“不改进就得走”的信息。
史蒂夫•鲍尔默深深地理解,这样的制度如果不是以身作则,就无法得到员工的支持和信服。所以,即便在副总裁或总经理这一级,微软公司也施行严格的淘汰制。有一次,史蒂夫召集了公司最资深的100个人开会,并告诉我们说,“我要求你们找出最差的5%的员工,不论他们资历如何,都要给他们一个不改进就得走的警告。‘不论资历’的意思是,今天有你们这100位高级经理在这里开会,而明年开会时,就应该只有95个人了。”结果,下一次开会时,果真有不只5位高级经理已经离职。
(4)才尽其用:重视和留住人才
很多人认为,留住人才的关键是待遇。的确,每个人都应该得到适当的待遇,但对一个软件从业人员来说,他更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如何。与提高员工待遇相比,微软更注重做到提供一个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的环境,这包括:
有众多的产品,能让员工发挥才华和潜力,做出最大的贡献;
充分的资源支持,让每个人都没有后顾之忧;
最佳的队伍和开放、平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彼此切磋、彼此学习的机会;
2. 微星科技CEO江胜昌坠亡,下一任的CEO将会是谁
卫星科技下一任CEO是谁还不确,很有可能是微星科技的董事长。微星科技
说道微星科技,可能会有人不知道是什么但是玩游戏的玩家百分百就知道了,微星科技全称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缩写为msi。是全球三大主板厂商显卡厂商之一,是专业的游戏笔记本厂商,成立于1986年,总部位于中国的宝岛台湾。
在这样的节奏下江胜昌接任后,微星科技股票一路暴涨,从以前的台币75元上升到116元,市值达到了恐怖的234亿人民币。即使这样微星科技总裁也没有停止努力,在疫情期间微星科技抓住了远程教育这个机遇,市值又一再攀升童年增长21.16%。但是微星科技CEO江胜昌有这严重的身体疾病,并接受了重大手术,在任期间也跟家庭有过争吵导致了有轻生的念头。经董事会爆料可能会由董事长徐祥来兼任CEO
3. 怎么看待苹果股价连续狂跌
一
过去一天,股价下跌4.78%!
过去一个半月,股价暴跌24%!
在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江湖里,越是大的企业,其企业领袖就更应当集中所有时间和精力,去辨析各种敏感信号,去洞察战略大势,去绕开陷阱,去把握机遇和促成创新。
对中国企业家更是如此。当在中国制造业告别粗放式发展,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高端攀升时,中国企业进入了步步惊心步步为营的发展阶段。对中国企业来说,战略思考和把握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向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黄昏,关键处行差还是走对,靠的,就是企业家的战略思考和把握。
别忘了 ,当初华为赢,就赢在任正非的战略掌控上。
祝福苹果!祝福中国的企业家们!
4. 李嘉诚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吗
李嘉诚
香港首富李嘉诚,1928年7月1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因为父亲去世早
,14岁的李嘉诚便被迫辍学,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最初是在舅父的钟表公司里当学
徒,后来又做推销员,在生活的磨砺下成熟起来。1950年他筹集五万港币创办了长江塑
胶厂,以生产塑料花打开了市场,被誉为"塑胶花大王"。60年代他转向投资房地产业,
凭借他出色的经营和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发展商和物业拥有者。他所
经营的房地产、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等产业遍及世界五大洲。根据《澳洲人报》的
最新调查估计,香港首富李嘉诚及其家族的身家约有110亿美元(即约港币780亿元),在
亚洲十大首富中位列第4,较去年跃升2级,而其财富只仅次于日本孙正义、文莱苏丹及
印度阿吉姆。
一、辛酸的童年
李嘉诚的祖先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南迁至福建莆田。后又因战火连绵不断而由
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至粤东潮州府海阳县,定居于潮州城内北门面线巷。从此李氏家
庭同大批因战乱而南迁的中原人一起成了潮州各部落、各家族中的一支。李氏家庭可以
说是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
时传为佳话。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历史的见证。因其家族人士治学风
气甚浓,知书识礼,学问渊博,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颇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极高。
大凡有志之人,无论年长年幼,只要心里一旦有了宏大的目标,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动
力和永不气馁的行动。所以李嘉诚一有时间就躲在小书房里,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
空地去考虑问题。即使有很多书他不能看懂或似懂非懂,但他仍能凭他的天赋和聪颖努
力去领悟。在书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诚常常做着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好梦,他对那
些精忠报国的有识之士敬佩不已。
然而美丽与祥和却是暂时的。
1939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践踏这片宁静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飞机
对潮州地区狂轰滥炸,宁和而美丽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废墟。李氏一家冒着随时可能被杀
的危险,躲着不时而来的流弹,爬过一道道封锁线,步行十几天,一路风餐露宿,历尽
千辛万苦,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
祸不单行,这时候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
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过自
己的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
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诚的父亲身上,希
望他能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能度过这一难关。父亲没能熬过那年冬天,还是撒手归西
了。作为长子,李嘉诚从此不得不眼含热泪,无奈地结束他的学业出来打工,以维持一
家人的生活。父亲死后,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毅
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
李嘉诚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到这里之后,
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
公司。
辛苦而困难的3年过去了,当年那个14岁的少年已经长成精瘦但结实、英气十足的小
伙子了。17岁的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
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当今世界很多杰出的企业家都从事过推销工作。推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学
会的工作。李嘉诚酷爱读书。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他还要买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
旧书再拿到旧书店去卖,再用卖掉的钱买"新"的旧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很
多钱。最初,李嘉诚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总是十分紧张。于是他就在出门前或者
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反复练习,从而成功地克服了紧张的心理。渐渐地,李嘉诚发现
自己不仅推销有术,而且大有潜力。他那与生俱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适合于做
推销员。他总是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
性格,从而定好相应的推销策略。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必须充满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
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很快,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
佼佼者。但李嘉诚从来不喜欢高谈阔论,他认为从事推销工作,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勤
劳,二是创新。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李嘉诚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
这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
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在推销过程
中,也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二、塑胶花大王
李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
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
毕竟是董事长的,失败的最终承担者也只有董事长本人。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
不大,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因此无论老板
怎样赏识,再三挽留,他都决意要离开,他要用自己平日点滴的积蓄从零开始,自己来
亲自创业。
1950年夏天,说干就干的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的五万港元在筲箕
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
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
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不久之后,一段惨淡经营期来临了。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
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几次成功
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
,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的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
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
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
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从做生意开始就以诚实从商、稳重做人处世的李嘉诚付出的代价是很惨重的。这种
代价几乎将李嘉诚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
这段时间,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皮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
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甭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
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
充满必须信心的李嘉诚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独自创业的最初几年里初尝成功的喜
悦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灭顶之灾。1950年到1955年的这段沉浮岁月,直到今日,李嘉诚
回想起来都有心有余悸的感觉。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它沉痛地记录了
李嘉诚摸爬滚打于暴雨泥泞之中的艰难历程,它用惨重的失败反映李嘉诚成功之路的坎
坷不平和最为心痛的一段际遇。
失败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
有清醒的头脑。像任何身处逆境的人一样,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
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
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李嘉诚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
态了,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那么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
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他塑胶厂的"转轨"。
一天深夜,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后,仍象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
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项有关意
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
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
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
花期短,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
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想到这时,李嘉诚
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1957年,李嘉诚带着企业复活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征途。精明的李
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在技术上会有很大的保留,不
会轻易地让人学去,故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
集点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
不仅如此,李嘉诚又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
不惜重金聘请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他一
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希望能找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进
行大规模生产。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
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
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
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重新开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度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1957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
限公司"。李嘉诚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管理经验。他认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企业内部
保持高水平的管理,坚持按责任办事是非常重要的。
李嘉诚常常这样告诉身边的人:"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
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客观,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
李嘉诚极其看重自己产品的质量。李嘉诚宣布:"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
今天的李嘉诚给人最鲜明的印象是足智多谋,在经营策略上他从不轻易去冒险,更
不会有随便碰碰运气的行动。他的所有决策都来源于对全面、广泛的资料的占有和分析
;他的决定,都是按照理行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合理的反应,这也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本
领。
然而,李嘉诚的胆识和才华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除了他得天独厚的天分之外,更
多的是来自于他的勤奋和毫不懈怠的求知,以及善于吸取自己与别人的经验教训和谦虚
谨慎的作风。
李嘉诚虽然率领企业步出了深渊,但并非就此脱离了困境。这时,他的资金仍然十
分不足,生产设备仍旧很简陋。他无法更新设备,增加厂房,招聘技工,生产规模也无
法像计划的那样扩大。
正当李嘉诚预感到资金问题会给他的企业带来新的危机的时候,有一位急需大量塑
胶花的订货商来到他的公司。
第二天,在香港一家酒店的静谧而优雅的咖啡厅里,李嘉诚和订货商对坐着。有那
么几秒钟,他们都没有说话右侧是沉默地品尝着咖啡。接着,李嘉诚从手提包里拿出八
种按照订货商的要求设计出来的机关报颖别致的塑胶花,放在外商面前。然后,李嘉诚
诚恳地告诉外商。
"先生,这八款塑胶花是我和公司设计人员昨晚一夜没睡按你的愿望设计出来的,有
五款我想基本符合你的要求;而另外三款,因为我考虑到你的订货是为圣诞节准备的,
因此,在你的要求的基础上,再揉进一些东方民族的传统风味,我认为或许你会喜欢,
所以全部拿来,供你挑选。"精明的李嘉诚明白自己资金不足的劣势,但他看准了这次薄
利多销的机会。他敏感地预测到如能与这位订货商达成协议,那么长江工业公司不但可
以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在香港取得相当有利的竞争地位。李嘉诚接着说:"就我个人而
言,我当然十分希望能够长期与您合作。长江目前虽没有取得足够的资金以及担保,但
是我们却可以给你提供全香港最优惠的价格、最好的质量、最优的款式,并保证在交货
期按时交货。而且,这八款塑胶花样品,如果你觉得满意,我愿意送给你,只是希望有
机会跟你合作。"
李嘉诚这翻坦诚相见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外商。这位订货商以十分惊讶但十分欣赏
的目光注视着面前这位华人企业家,钦佩他竟然能在一夜之间设计八种款式的塑胶花供
他挑选,订货商高兴得情不自禁地握着李嘉诚的手连声说:"了不起,年轻人,我同意跟
你合作,你会干好的!"
这次成功使长江工业公司从此站稳了脚跟,并在香港塑胶企业内有了相当的竞争能
力,也使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对一个即使是身处逆境,但决意抓住机会的人来说,不管
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有信心、决心和执着的诚意,机会的大门将永远为这些胸
怀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而敞开。
在接下来的日子,李嘉诚领导长江工业公司迎来了香港塑胶花制造业最为辉煌的时
期。欧美各国对塑胶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就连中、下等家庭也渐渐养成了插花的习惯。
李嘉诚也充分利用这段鼎盛时期,不断创新。他以高薪招聘塑胶专业人才,研制出
欧美用户最感兴趣的接近天然花的的喷色塑胶花、特种花、热带新奇花卉,以及具有中
国传统特色的中国特种花,从而顺利地打入欧美市场。李嘉诚利用长江工业公司高品质
的塑胶花产品,全方位地争取到了海外买家的长期合约,业务得以迅速增长。
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元计的利润,长江工业公司的塑胶
花和李嘉诚本人也愈来愈受到塑胶界的注目。"长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
造基地,而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5. 刘强东捐赠23亿美元股票,将用于哪里
刘强东捐赠23亿美元股票,这些股票折合成市值高达150亿人民币,此次刘强东如此大手笔的捐赠让人钦佩!据悉,此次捐赠的股票将用作慈善,主要方向是教育和环保,由此可见,刘强东对于教育和环保是极其重视的!京东集团开年如此大手笔的捐赠,也说明了京东集团新一年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要赚钱和做慈善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京东集团的捐赠一出,股票价格飙升,由此可见,股民对于京东集团的发展是非常看好的!
京东集团现如今的发展方向已经是多元化的,不再只是做P2P,在这种情况下,京东集团的市值也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刘强东此次捐赠虽然不是以个人的名义,但是,刘强东在做慈善这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的!刘强东的想法就是强教育,重环保,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是刘强东一直秉承的!此番此轮大手笔的捐赠也是刘强东极力促成的!
刘强东捐赠23亿美元股票,用作教育和环保!给刘强东点赞!
6. 比亚迪越来越华为,五菱越来越小米
文|野生小陈
你会觉得法国车好开吗?今年雪铁龙4S店销售的业绩也就比跨国旅游团和留学中介公司强点,但不妨碍巴黎街头遍地粘满色彩斑斓圆咕噜的Citro?n。
在中华地区不管曝光任何问题都“当然选择原谅他啊”的封神德系车,放到美利坚一样站不住脚,美国人也不理解,为什么放着福特不买要买大众啊?
日韩人民有多爱local车型不用赘述了,纵观国际形势,只有我们的民族品牌显得十分卑微,在自己的BGM里从来没有赢过。
毋庸置疑,如今长城和吉利的体量之大,确实已经超越了不少老贵族了,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两个汽车商业案例,如果拿我们更熟悉的轻电子品牌来做比喻,长城和吉利更像是OPPO和vivo,在国内闷声发大财的选手。但今天讨论的比亚迪和五菱显然在意识形态上更具备可研读性,我说像华为和小米吧,很多人要拍案而起,但细细思索,可能还真有点意思了。
“老头乐”(我知道这话五菱不爱听,人家做得五彩斑斓的就是为了哄哄年轻人的)虽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但以往那种低速代步车目前实际上游走在法律灰色真空地带,交警管不了,纵观世界各国,从来没有一款机动车可以获得和“中国老头乐”一样的绝对特权。
但需要上牌的宏光MINIEV却不是,驾驶者必须要考驾照、买保险才能上路,安全系数一下上来了,再回顾一下公安部的新规,是不是你也比较放心给家里的老头来一辆乐一乐,铁包人咋的都比人包铁强吧。
2010年,五菱之光登上《福布斯》杂志,被誉为“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车”,2020年,宏光MINIEV一击即中,冲出来就撂翻了人Model3。别人嫌这样的小车不挣钱,难回本,五菱不担心——因为这条路,我熟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 你知道有哪些令人敬佩的富二代、星二代吗
哈喽大家好。“富二代”是这几年出现的社会现象,大体是指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承蒙父辈的恩泽,也承袭父辈的事业,成为父辈功德荫庇下非富即官的新新人类。在现代商业大潮推动之下,明星越来越被看作是个名利双收的职业,而依仗父母近水楼台投身娱乐江湖,“星二代”也就应运而生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比较成功的富二代和星二代。
宗馥莉是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的女儿,毕业于美国洛杉矶佩珀代因大学,2004年大学毕业后回国,而后参与到其父的公司管理。2014年,福布斯中文网发布的“中国商界女性排行榜”,宗馥莉以第八位的成绩位列上榜。2015年,宗馥莉更是以30亿美元的身价荣居亚洲十大年轻富豪榜第三名,在全球最富有的20位35岁以下亿万富豪中排行第11名。
好啦,今天小编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多评论互动,谢谢。
8. 库克再获7.5亿美元奖励薪酬,他目前的净资产有多少
来自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Tim Cook,在近日获得了苹果公司奖励的500万股苹果公司的股票,这些股票换算过后大概是7.5亿美元,而Tim Cook的总资产也因此达到了超过18亿美元。很多读者看到这个数据,可能都是不敢相信的,因为Tim Cook在苹果工作了很多年,但是Tim Cook并没有苹果公司的股份,所以他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有钱。
最后,如今Tim Cook还获得了苹果公司的股票奖励,这500万股的股票按照目前的市价,可以换算为7.5亿美元,这就意味着Tim Cook目前的总资产,至少是超过了18亿美元的。
9. 王石前妻王江穗:8年前婚变,前夫娶了小30岁田朴珺,如今怎样了
王石的工作,喜好及其他婚姻生活终究使他变成大家关心的聚焦点。
万科造就了王石,也变成他的难过的地方。
王石喜爱郊外滑雪运动,这也使他变成最洒脱的老总。
王石与正室王江蕙的融合,也为王石找到背靠,确立了日后兴起的基本。
而王石与小自身三十岁年轻演员田朴君的恋爱,终究使他变成新闻报道的舆论旋涡。
结束语
回望王石的过去,他的成功里既有努力,又有机遇,还有自己远见。
无论如何,是王石创造了万科神话,尽管王石已经离开万科,现在的万科已经换了灵魂,但是人们依然会一提起万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石,这对王石来讲就够了。